APP下载

工业文化背景下的教育建筑设计研究
——以裕溪路学校为例

2022-07-18安徽省建筑设计总院股份有限公司

城市建筑空间 2022年5期
关键词:工业区文脉要素

文/安徽省建筑设计总院股份有限公司 彭 茜

0 引言

在我国城镇化进程快速的背景下,城市人口剧增,2021年统计公报显示,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达64.72%,导致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即早期的城市工业区逐渐演变为城市中心区域,城市核心区域里工业区的聚集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以合肥市为例,相关部门组织开展《合肥市城市更新专项规划(2020—2035年)》编制工作,统筹规划老城区、旧工业区改造与人居环境提升等问题。研究以教育建筑为切入点,挖掘工业文化价值,总结工业文化元素与教育建筑在工业文化背景下的应用。

1 工业文化价值内涵

工业文化与遗产不仅具有社会价值,还包含艺术价值与历史文化价值。工业建筑作为城市发展的产物,随着城市不断自我更新完善,大量工业建筑及相关配套设施被遗留在城市中,形成了固有的工业元素。工业文化内涵具有融合性较强的特征,其内涵丰富的工业文化不仅能传承,还能结合创意文化产生新的价值内涵。

工业文化背景下的教育建筑设计需重新正视工业遗产,不可将其视为废墟,应充分利用工业遗产中可开发资源,呈现工业文化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工业遗留问题必将导致该片区的经济发展滞后,赋予工业区新的生命力,同时教育建筑作为公益类建筑能解决民生问题,对于旧城区域,民生问题相较经济问题更紧迫,因此教育建筑的创作设计,不仅能保护工业遗留文化,还能良性整合与开发资源。

裕溪路学校位于安徽省合肥市瑶海区东部新中心,瑶海区作为合肥市老工业区,现存大量工业遗产,其工业区的改造建设方向以“蝶变·重生”为主题,旨在继承工业文化并发展完善公共配套设施,强调高起点、高站位,紧扣“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生态环境治理修复、城市形态有机更新”,解决合肥老工业区转型发展问题,打造合肥瑶海区发展的最强引擎,使合肥东部城区实现新一轮跨越发展。项目位于瑶海区东部新中心的工业文明复兴与生长廊道内,旨在打造1条集创意休闲、文化展示、户外体验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工业文明长廊,形成富有活力的公共空间(见图1)。

1 瑶海区东部新中心工业文化长廊

2 提取工业文化要素

在工业文化背景下,积极延续城市工业文脉与地区的工业肌理,分析工业区域中可用于教育建筑的要素,挖掘工业文化要素,理解其背景内涵和属性,更好地构建各要素的内在联系。通过调研分析老工业区现状得出3个适用于教育建筑的工业文化要素,分别为空间要素、建筑实体要素、文化要素。

2.1 空间要素

空间要素主要指在城市工业区有形的物质载体,凯文·林奇在其著作《城市意象》中指出城市形态由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5个空间要素构成。研究着重分析道路、边界、区域、节点,阐述其在空间形态中的联系。

1)道路 其既是工业区道路交通形态与周边城市的连接纽带,又是其内部的交通状态。良好的交通组织能提升人的动态视觉感受,并提高通行率,体会工业文化内涵,通过合理组织交通要素缝合区域空间。

2)边界 指场地的边界空间,即人们进入场地的主要媒介,通过塑造契合城市工业区的场地边界能提升空间品质,同时,在未来考虑场地内部更新时可适当扩大边界范围、增加预留空间,如家长等候区等。

3)区域 其在工业区中的特征明显,从宏观角度出发,需考虑区域形态与城市形态是否吻合,从微观角度出发,学校的布局方式可参考工业区域的肌理,达到协调统一。

4)节点 主要包括广场、生活场地等公共空间,节点空间的塑造能还原工业布局的形态,重现原有空间场景,延续文脉。以上节点的空间形态组合能重现整体环境进而反映工业时期的风貌特征。

2.2 建筑实体要素

建筑实体主要参考工业建筑单体,通过分析单体建筑,得出在置入教学功能时需考虑工业建筑的具体特征,如材料、色彩、结构的特殊性,同时以教育建筑的重译作为工业文化的载体,通过其外在形态的创作延续城市工业文脉。

工业建筑的构筑物具有鲜明的特征,如烟囱、钢架等具有标志性的构件,在教育建筑设计中可适当使用构筑物与建筑实体融合,还可结合构筑物与景观小品,延续工业风格,展现鲜明的要素特征。

2.3 文化要素

工业文化的提炼与传承离不开对文脉要素的总结,美国文化学家克莱德·克鲁克洪通过文化表现形态对文脉要素进行划分,分为显性文脉与隐性文脉。

显性文脉以物质为基础,如建筑物、构筑物、场地、设施等。其物质实体承载了工业文脉的记忆,工业区内的教育建筑在设计时应挖掘现实的显性文脉,合理提取并应用工业符号、文化标志等。

隐性文脉是以非物质为基础,体现为精神上的内涵,显露人的思想、情感等。城市老工业区隐性文脉不仅有工业文化,还有地域文化,具体表现为在工业文化背景下成长的人在特定空间的激发下,对其的情感流露与对环境的回应。

3 教育建筑的设计应用

3.1 空间立体化设计

针对空间要素采用空间立体化设计,使学校空间与工业区空间立体融合,丰富区域肌理,实现整体界面统一协调。为避免工业区的空间形态被破坏,通过重塑片区肌理,缝合交通空间,融合区域界面等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建筑对周边区域积极的触媒影响,提升空间环境品质。裕溪路学校周边存在众多的废弃工业厂房,学校布局参考工业建筑空间布局,厂房与工业园区布局方正,建筑形态稳重有力,故学校空间的整体布局方正有力,简单清晰(见图2)。

2 裕溪路学校效果

3.2 建筑实体设计

对于老工业区的教育建筑而言,其形态需参考老工业区的美学价值和历史价值,其建筑材料与美学色彩均反映了时代背景和特征。

1)建筑材料的表达 材料是建筑单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界定建筑外观的作用,还承载了文化内涵。在我国工业化进程中,工业建筑材料以红砖为主,通过裸露材料与细节肌理的表达凸显工业建筑的美感。因此在教育建筑单体设计中需遵循其材料的基本特点,若采用红砖为主的建筑表皮材料,需进行原真性设计,并刻画细节肌理等特征保留其认同感。在裕溪路学校设计中采用新材料,呼应原有建筑形式,让新旧材料产生对比,体现时代特征。

2)建筑色彩的表达 利用建筑色彩渲染场所环境气氛,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如工业建筑常用红色的砖墙、裸露的混凝土。在教育建筑设计时需充分利用色彩的统一性,让玻璃与钢材形成对比,具有教育风格特色但又不失现代特征(见图3)。

3 裕溪路学校建筑材料及色彩的表达

3.3 文脉延续

老工业区拥有独特的工业美学特征,相较城市其他地区差异显著,通过提取工业文化元素延续工业文脉,保留独特的工业美学价值,并更新老工业区独特的城市意向,重塑区域的公共性。

从工业区的整体性、连续性考虑,通过组合点线面元素,使场地布局呈网格化、结构化的系统特征,提升场地的参与性与公共性,使其与周边地区形成良好的融合,如采用红砖元素的大门空间与工业风格的纪念雕塑以重塑工业场所精神。

场所精神的延续不仅是单方面的空间构筑,人在场景中产生的知觉体验与行为互动过程也能引发情感共鸣。以裕溪路学校为例,可通过提炼教学楼顶层高耸的烟囱原始模型、报告厅锯齿状结构与粗犷的建筑构件营造场所氛围,延续工业文化文脉,提升活力。

4 结语

研究以裕溪路学校为例,通过分析工业文化的价值内涵,从空间规划、建筑实体、文脉延续3个角度提取工业文化的相关元素,探究教育建筑设计策略。

猜你喜欢

工业区文脉要素
王亦如:只为那源远流长的中华文脉
传承千年文脉,匠筑美好西南
推进乡村建设 留住文脉乡愁
文脉清江浦 非遗“磁场圈”
文莱鲁谷工业区欢迎高科技工业入驻
滨海新区轻纺工业区规划建设的管理与实践
2015年8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
2015年6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