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更新背景下老旧小区景观再生策略研究

2022-07-18运城学院王利鑫

城市建筑空间 2022年5期
关键词:设施景观居民

文/运城学院 王利鑫 王 浩

1 研究概况

1.1 背景

城市化作为我国城市发展的主题,受到社会发展、资源条件、经济基础、人们需求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承担着复杂且艰巨的发展任务。在全球可持续发展理念下,再生理论以其在物质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可持续发展的特性,被广泛应用于城市更新、旧城改造等领域,发掘城市内在潜力是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

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城市建设集中于工业基础设施方面,城市出现道路拥堵、房屋破旧、布局混乱等现象。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全面推行旧城改造,主要通过拆迁重建和选择性保留部分重要建筑治理城市环境。近年来,随着城市快速发展,城市整体居住环境大幅提升,但老旧小区所占比重仍较大,城市问题突出。20世纪90年代,吴良镛院士结合我国城市发展现状,提出“旧城更新”,为城市发展提供新途径。

1.2 目的与意义

景观再生作为城市老旧小区改造的主要手段之一,针对不同尺度的景观,以较少的资源调配和能源消耗优化基础设施环境,以达到建筑实体与环境保持动态平衡的延续。老旧小区的景观再生可改善居民生活环境,营造良好的社区空间,提升居民的幸福感。“再生理念”在一定程度避免了老旧小区在城市更新中盲目的拆迁重建,最大限度保留原有建(构)筑物与社区文化,以较少的资源配置满足社区居民的生活需求,小规模再开发的模式对于城市品质提升、功能完善和结构优化有着重要意义。

1.3 概念

1.3.1 老旧小区

老旧小区指在城市一定范围内,面临房屋年久失修、配套设施落后和空间环境较差等问题,已经影响居民基本生活,制约现代城市发展的居住区或住宅组团,通常存在建成时间久远、建筑标准较低、设施破损老化、配套功能欠缺等问题。

1.3.2 景观再生

在生命科学领域,再生是有机生命体在受到脱落、截除等损害后重新生成的过程。景观再生是运用再生理念,利用现有资源保持景观动态机能平衡,实现景观艺术、生态、文化和功能再生的方法、理论与实践。

1.3.3 城市更新

城市更新是指针对城市中已不适应现代化社会生活的地区进行必要、有计划的改建活动,由大规模的增量建设转为存量提质,同时注重改造和结构调整,以修复功能性物质空间的衰败。城市更新的方式可分为重建或再开发、综合整治及功能改变3种。

2 老旧小区现状问题及改造优势

2.1 现状问题

2.1.1 布局混乱

公共空间布局混乱,空间类型及功能单一,功能空间分区模糊、连贯性差,普遍存在面积小、环境差等问题。道路系统规划不合理,车辆通行及停放混乱。小区内部缺乏有效管理,私搭乱建、违规占用等问题严重,部分场地利用率较低甚至被荒废。

2.1.2 设施老旧

座椅、廊架、健身器材等公共设施年久失修、老化严重,部分设施已无法正常使用。建筑墙面部分脱落,广告随意张贴。铺装简易老旧,部分地面泥土裸露,如遇雨雪、大风天气,道路湿滑泥泞、尘土飞扬,严重影响空气质量和居民的日常出行。

2.1.3 文化流失

老旧小区建成年代久远,原有的公共空间设计表现形式落后。随着城市不断发展,现代化设施加入,原有社区文化流失,标志性景观在更替过程被淹没,区域特色模糊,可识别性差,出现小区形象与外部环境不符的现象。

2.2 改造优势

2.2.1 基本设施齐全

老旧小区建筑布局紧凑,居民通勤、社交等日常活动基本都在组团内进行,虽有部分配套设施老化严重,但基本设施齐全,能满足居民日常所需。配套服务设施以街道为脉络展开,居民生活联系密切,形成集商业、医疗、教育、休闲于一体的综合社区。由于较少受体量大、密度高的建筑群影响,加之旧式道路系统功能性强,小规模社区环境提高了居民在社区生活的参与感和舒适感。

2.2.2 生活氛围浓厚

老旧小区生活气息浓厚,居民生活节奏大致相同,营造出良好的社区关系,居民间高度的熟识度和团体意识使小区整体的社会关系稳定,生活氛围融洽。通过城市文化的长时间渗透,老旧小区形成特有的文化氛围,在城市化进程中留下历史印记。

3 城市老旧小区景观再生策略

3.1 设计原则

3.1.1 原真性

老旧小区改造应最大限度保留原有建筑,对于年久失修、已经失去功能的建筑单体可进行选择性保留并修复。新建建(构)筑物应考虑小区原有空间肌理且尊重社区脉络,保护小区原有物质基础及文化环境。

3.1.2 整体性

景观再生着重对小区内部关系、空间环境、立体层次进行更新,强调小区整体形态,保存原有街区风貌,运用适宜空间尺度,构建完整景观序列,以适应现代城市的发展趋势。

3.1.3 延续性

在现代发展的基础上,留存小区历史文脉,对于居民生活习俗、居住习惯等非物质文化进行传承延续,做到老旧小区的动态更新和持续发展。整体设计上,实现建筑、景观、文化有机循环,达到小区、环境、居民三者的有序融合。

3.1.4 生态性

运用生态学原理,以生态适应为准则,针对老旧小区生态系统薄弱、结构单一等问题,将生态再生作为景观再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植物景观设计应注重群落的复层结构,减少对古树的改动及移栽,对具有文化历史意义及特色的景观树种进行保护。

3.2 设计思路

3.2.1 保留地域特色

老旧小区作为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特殊存在意义,反映城市独特的风貌及历史文化。老旧小区景观再生设计应充分尊重地域特色,对小区整体进行适宜性改造,保留小区的文化魅力。

3.2.2 利用资源循环

在小区改造过程中,常出现资源浪费严重、资金投入大、环保效益差等现实问题。通过对小区现有资源的循环利用,在满足设计需求的同时,最大限度节约改造成本。摒弃以往大拆大建的改造模式,进行循环渐进式有机更新,以小规模、微更新的方式对该小区进行存量提质改造。

3.2.3 再生社区功能

景观再生既针对狭义上的景观,又包括围绕居民生活的无形物质环境。除了对小区景观的改造,更要满足城市小区功能恢复的需求。通过景观设计再生社区功能,重塑小区形象,唤起老旧小区的生机与活力。

3.2.4 尊重居民感知

居民作为小区内活动的主体,改造须以居民感受作为设计出发点。针对不同人群需求进行差异化适宜性设计,做到社区活化与居民生活融合,增强居民的认同感、参与感,打造功能齐全、环境优美、居住舒适的邻里空间。

3.3 技术方法

3.3.1 植物生态性修复

通过景观绿化恢复、衰老绿化再生等方式,对小区植物群落及生态景观进行修复。运用地形改造、群落配置等方式,对小区宅旁及庭院绿地的植物种类进行合理选择,重新设计其结构形式,满足现代居民的生活需求及审美需求。修复公共绿地的植物群落,提升其生态效益,营造兼顾景观效应与生态效应的植物生态系统。

3.3.2 建筑适应性改造

基于居民日常使用需求,对建筑及相关公共服务设施的外观及功能进行适应性改造,重塑老旧小区风貌。对建筑外立面进行重新设计,更换破旧面层材料,通过色彩覆盖、植物遮挡、结构改良等方式,改变建筑原有单一立面形式,进行墙体美化、屋面绿化、建筑亮化等适应性改造。更新原有老旧公共服务设施,升级小区公共空间功能,增加文化元素,提升老旧小区吸引力。改造应选用工艺简单、施工方便的技术措施,尽可能减少对居民日常生活的影响。

3.3.3 资源持续性利用

通过生物技术将小区内植物落叶制作成有机肥,改良土壤条件,减少清运成本,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对居民日常生活产生的可回收废品进行再利用,减少资源浪费及环境污染。铺装采用透水材质,通过对下渗雨水的收集和循环利用,达到节约水资源的目的,同时解决雨季路面积水问题,减轻城市排水负担。

3.4 设计对策

3.4.1 整合资源

在再生设计基础上,针对小区现存空间环境进行资源整合。对原有道路进行拓宽及优化处理,运用透水铺装对残旧路面进行修复,对小区原有道路、宅旁、庭院绿地及公园绿地的植物种类及配置形式进行更新,增加人均绿地率(见图1)。丰富公共空间的使用功能,满足居民的日常休闲及社交需求。

3.4.2 优化设施

对小区内已经损坏或失去功能的照明设备、座椅设施等影响居民日常生活的设施进行及时修复、更换。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增加设施数量,提高服务质量,丰富景观功能,针对不同使用群体进行差异化设计,满足居民对公共服务设施的基本需求。

3.4.3 重塑文化

随着时代更替,老旧小区沉淀下来的历史文化已成为居民生活不可分割的部分。通过景观符号的引用与再生,唤醒人文情怀,延续景观脉络,保留老旧小区深厚的文化底蕴。

3.4.4 提升品质

合理利用公共空间,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教育等活动场地,改善居民户外活动环境,增加居民的幸福感、舒适感和参与感。小区植物景观设计需因地制宜,合理选择树种,丰富绿地景观,改善局部小气候,缓解城市热岛效应(见图2),

2 老旧小区植物景观环境提升示意

4 结语

老旧小区更新设计运用景观再生理念,在保留原有小区形态的基础上,以居民组团为基本单位,改善基础服务设施,丰富小区植物群落,加大资源综合利用,恢复区域生态效益,满足居民现代社会生活的需求。通过对老旧小区的有机更新,运用特色景观符号,缓解老旧小区边缘化问题,延续地域历史文化,以达到小区建筑、植物、人文、历史和生态景观的有效再生,实现区域复兴和老旧小区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设施景观居民
轻简小农机解决设施蔬菜大问题
景观别墅
石器时代的居民
田园养生景观营造探讨
布赖滕巴赫景观酒店48°Nord
《景观平面图》
高台居民
设施农业文摘
同步阅读理解两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