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形象建构下的空间环境设计研究

2022-07-18饶鉴方亭月

艺术科技 2022年13期
关键词:城市形象空间环境

饶鉴 方亭月

摘要:基于城市形象建构的需求,文章分析空间环境的设计定义和发展现状,探讨城市形象与城市空间环境之间的关系,从空间环境设计的构成要素出发,探索城市空间环境设计塑造城市形象的策略和途径,建立新的城市空间环境设计框架,以期能够提供新的空间环境设计思路。

关键词:城市形象;空间环境设计;地标;城市文化

中图分类号:TU984.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13-00-03

21世纪迎来了城市化的新改变,根据《中国城市化2.0:超级都市圈》报告,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将在2030年达到75%。这种巨大的发展也造成了社会生活空间环境与理想生活空间环境的冲突。如今,伴随着城市、社会的发展,仅对城市空间环境进行规划已经满足不了人们日益发展的需求,寻求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变成城市发展的主旋律。著名环境艺术理论家多伯这样说:“作为一种艺术,它比建筑艺术更巨大,比规划更广泛,比工程更富有情感。这是一种重实效的艺术,是早已被传统所瞩目的艺术。环境艺术的实践与人影响其周围环境功能的能力、赋予环境视觉次序的能力,以及提高人类居住环境质量和装饰水平的能力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1]基于多伯对环境艺术的阐述可以感受到,空间环境设计是使人们的生活环境更加舒适、更加科学的创造性活动。这种创造性活动无法脱离城市文化,当空间环境设计融入城市文化后会使城市特色更加鲜明,构建出更加鲜活的城市形象。

当下很多城市出现“零识别”的城市现状,空间环境安全性设计关注度下降,使人们的归属感、安全感被削弱,空间利用率下降,进而使城市综合竞争力与公共参与度下降,城市难以有鲜明的形象“出圈”。并且在特大城市,尽管发展基础较好,但仍然存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品质不高、便捷度不够、发展不均衡等问题[2]。基于此,笔者结合现代城市空间环境设计现状,针对城市空间环境设计与城市形象的建立探讨其建构策略。

1 城市形象与空间环境设计

1.1 空间环境设计及研究范围

当下,由于城市化的扩展,城市中空间环境的压力剧增。针对空间环境的合理规划、融合城市文化,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空间环境设计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城市中空间环境由物质和精神两种表现形式构成。物质方面的构成元素包括人、建筑、水体、绿化与小品[3],即建筑、景观、雕塑等具象元素。而精神方面则由城市文脉、历史文化等内在元素构成。由此可以看出,城市空间环境设计中物质与精神是相互作用的关系。城市的空间环境是人们交换信息、物质的主要活动场所,也是一个城市的形象和精神地标。城市空间环境除具有满足人们活动娱乐、社交观赏需求等功能性质之外,还承载着城市文化精神。城市空间环境中存在大量居民和旅客,使其成为对人们生活有影响力的空间环境,是城市改善空间环境设计、提升形象的有效载体[4]。

1.2 城市空间环境设计是城市形象的传播媒介

在现代城市中,城市空间环境的建设是凸显城市现代化的符号,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标志。设计与改造城市空间环境可以凸显现代城市风貌的特点,让城市空间环境成为城市形象传播的载体,进而促进城市形象的建设与传播。城市空间环境涵盖的范围很广,按多层次性可以分为内部空间、外部空间与灰空间。这些空间环境是城市居民和外来人口常进出的实体空间。对外的传播属性较强,针对该城市独特的文化进行的空间设计和改造必然会区别于其他城市,打破零识别的局面,直接反映出城市文化内涵与城市精神魅力,是构建城市形象的有效途径。

1.3 城市文化是城市空间环境设计的依据

“精神”是城市空间环境构成要素之一,它包含的是人们在城市长期生存活动中形成的文化习俗、历史文脉,依托于城市空间环境,又以城市形象展现城市内部与外部。城市文化是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与人、人与环境、社会性质的综合反映,是城市居民在发展中所产生的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反映所处时代、社会经济、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精神特征以及城市风貌等。它存在于城市生活的完整价值体系中,作为城市中重要组成部分的城市空间环境,脱离了城市文化将不复存在[4]。城市中空间环境的建设速度相比城市与城市形象文化本身建设的速度更快,并且由于城市空间环境影响范围广且可塑性强,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城市文化的传播范围[4]。因而会在更短的时间内传播和发展城市文化,构建城市形象。

综上所述,城市空间环境设计研究框架如图1所示。

2 城市空间环境设计的建构分析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人类、社会、科技都在快速发展,环境也在改变,环境设计的方式也在不断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城市空间环境构成的基本要素始终以人、建筑、水体、绿化、小品为核心。其中人始終贯穿在其他要素中,无论是建筑还是其他要素,在满足审美等需求之外,“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是始终坚持的。下面就空间环境设计基本要素建筑、水体、绿化、小品为基点分析这几种要素在现代城市中新的建构方法。

2.1 建筑——上海中心大厦

建筑是城市的载体,是构成城市空间环境的主体。在中国的建筑空间设计中,大多强调建筑本身的独特性,对于可持续发展与建筑周围空间环境的连接和规划设计大多不重视,导致建筑与周围空间环境不相融。随着现代设计的发展,现阶段建筑空间的设计中不光考虑到建筑本身,对于建筑的功能分区、可持续性设计以及周围空间环境的整合都充分考量。如上海地标建筑中心大厦。大厦的设计充分融合了上海的城市肌理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以龙形冲向云霄。建筑空间内部对功能分区做了详细规划,充分利用先进的节水措施、发电系统等技术。在设计中,最重要的是可持续设计理念的两层玻璃幕墙,以此降低能耗。设计施工、材料选择以及外形塑造都考虑到了与周围环境的融合,与周边的金茂大厦、环球金融中心形成了对比,使上海的天际线更加丰满,展现城市形象。

2.2 水体、绿化——北京北海公园

水被称为城市的血脉。在城市空间中,水的存在给城市添加了许多诗情画意。临近水的空间环境会给人们柔和、有生机的感受。而绿化在城市空间环境中被称为城市之肺。在建筑群中用绿化作点缀会减轻现代建筑带给人们的压迫感。城市空间环境中部分绿化和水体是无法脱离的,二者结合可以形成独特的景观空间,再与建筑相融合展现城市的历史文脉。如北京地标性旅游景点——北海公园。作为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之一,空间内部的景观布局、植物配置毋庸置疑是精美的。

在空间景观布局方面,采用向心辐射的形式。琼华岛是整个公园的核心,以白塔为标志。其他的风景,比如画舫斋、静心斋等都围绕着北海四周,呈放射状分布。园内植物以水生植物为主,与水、建筑相融,各个景点既独立又统一,带给观者独特的园林体验。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北海公园也将园林艺术、城市文化等内容与现代文创设计相结合,产出了许多有纪念意义的文创产品,并举办文创联展,以多样形式传播城市文化,塑造具有现代文化的城市地标,进一步构建城市形象。

2.3 小品——成都地铁18号线

作为城市点睛之笔的小品,既有实用价值,又具有精神价值。按功能可以分为交通需求小品、点景需求小品、休息需求小品、娱乐需求小品。小品在空间环境中起到点缀的作用,在设计中既要考虑人的需求,还要具有艺术审美性。这需要设计师对周围环境特点、当地文化特色有详细了解。如成都地铁18号线公共空间内的设计。该空间环境以“世界窗口·魅力川蜀”为主题,每个站点都加以特色进行设计。宽窄巷子站采用仿古式砖墙和窗棂元素,用青瓦屋檐造型柱面展现成都传统的魅力。站内壁画艺术墙小品利用雕刻的传统手法表现老成都的味道。孵化园站则采用科技感的蓝绿色调,天花板嵌入艺术装置增强了互动性,体现“科技创新”主题。还有其他站点都依据周围空间环境的特色设置了不同的小品,有艺术灯具、喇叭花造型座椅、艺术壁画等,全面展现了成都的文化,塑造了鲜活的城市地标与城市形象。并且地铁公共空间内设置了母婴室,空间环境设计考虑到女性的安全和便利。在城市中,性别平等是城市文明的标志之一,也是正向城市形象的体现。

3 城市形象建构下的空间环境设计策略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空间环境设计中出现越来越多与科技结合的身影。人们没有直观感受到科技,但技术已经融入空间环境中。并且现代空间环境设计更加注重可持续的理念。在空间环境安全性设计上,当下也呈现出较高的关注度。无论是设计与科技的结合,还是可持续设计理念,都是艺术的跨界研究,并且这种跨界还体现在空间环境的运营上。不少空间利用展览、沙龙、主题活动等方式运营空间,使空间再生活力,提升空间文化功能,传播城市文化,构建城市形象。

3.1 在空间环境设计中融合城市文化

每个城市都有独特的文化资源和文化形态,城市公共文化空间设计很大一部分承载了城市的文化与精神。借助空间与环境,将城市历史文化、地缘特色等与服务功能、观赏功能、娱乐功能等融入空间环境,形成一个既有辨识度又有参与度的城市空间环境。例如,成都地铁公共空间将城市文化与空间设计融合得恰到好处,有效传达了城市精神,展现了城市独特文化内涵,构建了城市形象。

3.2 设计从人的体验出发,讲究可持续设计,关注空间环境安全

一个优秀的空间环境会让人们流连忘返,这需要设计者增强空间环境给人的体验感,包括视觉方面的装饰、色彩、导视等,功能方面的服务、交通、设施等,关注空间环境的安全性,如夜晚路灯照明、公共区域功能使用和划分等,其中女性在空间环境中的安全和便利也是需要重点考虑的。并且设计中要利用可持续设计理念为城市带来经济、社会等效益。空间环境的改善不仅可以增强人们的体验感,还会使城市空间环境极具特色,成为城市竞争力的一部分。如上述成都地铁空间给人震撼的视觉效果以及关注女性安全和便利的母婴室设计、北海公园美的景观体验以及上海中心大厦可持续理念的地标建筑都使这些空间成为特色地标,带动城市发展,使城市形象更加鲜明。

3.3 各种功能的连接融合,把握“灰空间”的利用

城市空间环境设计要注重功能的连贯性,整合大空间环境,设计流畅的动线,将整个空间的功能都串联起来,让人们可以在空间中自由行动。这就需要提到对“灰空间”的利用。“灰空间”是指介于室内和室外的过渡空间。大部分空间环境都存在“灰空间”,利用底层架空、悬挑等设计手法既可以划分空间,又可以使它成为过渡空间。其实早在中国古代园林中就常见到“灰空间”的设计。如园林中常见的园廊,既可以起到遮风挡雨的作用,又可以分离空间。利用“灰空间”整合过渡空间,能够增强人的体验感,使整个空间环境更加完整,这是提升城市形象的重要途径和负载城市形象传播的空间媒介[5]。

4 结语

城市空间环境承载着对城市文化、形象、精神的展现和宣传。因此,现代城市形象建构下城市空间环境的设计除了要满足空间基本的功能需求之外,还要关注城市文化特色,在设计中融入可持续理念,關注人的体验感,重视空间环境设计的安全性,将现代科技融入设计中,形成城市空间环境独特的亮点。以空间环境设计为依托,以便构建正向的城市形象。

参考文献:

[1] 刘娜.浅谈环境艺术设计[J].美术大观,2009(10):251.

[2] 王桢栋,陈有菲,于越,等.城市综合体创新公共服务供给的空间实现策略研究:以文化服务为例[J].建筑学报,2022(2):116-123.

[3] 李小芬.城市空间环境构成的基本要素[J].文教资料,2008(24):66-67.

[4] 翟蕾蕾,夏海山.基于视觉传播的城市轨道交通公共空间文化建构研究[J].都市快轨交通,2021,34(5):79-86.

[5] 饶鉴,余金珂.城市形象建构下的城市立交系统“灰空间”优化设计策略[J].建筑与文化,2020(3):131-134.

作者简介:饶鉴(1980—),男,湖北武汉人,博士,教授,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城市品牌、品牌数字化、人工智能艺术。

方亭月(1996—),女,山西太原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城市品牌、视觉传达设计。

猜你喜欢

城市形象空间环境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创享空间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
镜中武汉:城市形象的传播与认同
刍议沈阳城市形象与效益
2015年《第一财经周刊》“新一线”栏目的城市形象呈现
城市形象研究路径综述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