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北京学习型城市建设路径分析

2022-07-17韩小波高艺文杨溪

江苏广播电视报·新教育 2022年16期
关键词:互联网+互联网

韩小波 高艺文 杨溪

摘要:随着“互联网+”对各行各业的渗透,国家开始实施“互联网+”发展战略,互联网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创建学习型城市能够进一步促进城市的快速发展,满足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结合互联网平台能够真正实现城教融合。本文以北京市为例对学习型城市的发展现状和建设价值进行分析,对学习型城市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困境进行研究,总结出有效的建设路径。希望能够积极推动全国各地互联网学习型城市的建设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学习型城市;北京建设路径

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永远离不开终身教育,党在十九大中指出应当进一步办好继续教育,积极促进全民终身学习理念的宣传,加快对学习型社会的建设,以此来大力提升我国国民的整体素质。为积极响应国家终身学习的号召,贯彻终身学习的精神,我国多地积极展开学习型城市的建设,并以此来推动全民终身学习运动。近百个城市启动学习型城市的建设,对具有中国特色的建设路径进行探索,逐渐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主体社会为参与主体的良好运营局面。学习型城市的建设能够积极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吸引更多人才并且留住人才,提升国民整体素质,打造环境良好的宜居城市。

一、学习型城市发展现状

(一)模式逐渐成熟

北京市起步较早的学习型城市,早在2001年北京市的发展计划刚要中就提出了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发展目标[1]。2007年4北京市委和市政府联合召开了关于全面建设学习型城市的相关回忆,明确了北京建设学习型城市的基础要求、指导方向、发展目标以及保障措施等(图1所示)。2001年-2002年北京先后启动了创建学习型企业、创建学习型社区的建设和评估工作,正式启动学习型城市的建设工作。二十年以来,北京从制定发展政策到推动落实,从上到下进行终身学习理念的宣传,打造良好的基层学习和组织自觉行动分为,不断地改革创新,北京市学习型城市的建设逐渐成熟,根基扎实,具有明显的效果,也逐渐形成了北京自身的特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二)理论到实践的过渡

我国在学习型城市建设方面从发达国家的建设规律方面吸取了较多的经验,从理论逐渐到实践进行过度[2]。从上世纪末开始,我国的研究学者对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关注点放在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方面,对城市的整体学习氛围建设并没有加以关注。千禧年以来,研究学者对学习型城市建设的研究成果明显增加,北京市、上海市和南京市第一批提出建设学习型城市并积极投入实践当中。学习型城市的建设标志着我国正在进入全民终身学习的新阶段,也进入了城市发展建设的新阶段。在众多建设理论的指导下,学习型城市建设不仅限于发达城市,开始逐渐向二三级城市进行扩散,更多的城市积极参与到学习型城市的建设当中。我国对学习型城市的建设采取先试点后全面的形式,从发达城市延伸到发展中城市,从沿海城市延伸到内陆城市。我国进入“十四五”阶段后,对学习型城市的建设更是前进了一大步。对学习型城市的建设研究也更加客观、更加深入、更具针对性。北京市、上海市、南京市等先锋城市更是与其他各国的学习型城市加大了交流,互相融合互相完善[3]。逐渐从理论朝着实践过渡,通过实践来检验理论,通过实践来完善和创新我国的学习型城市建设,积极推动全民终身学习理念的落实。

二、基于“互联网+”学习型城市建设价值

(一)涵养城市文化生态

“互联网+”近几年得到了快速发展,逐渐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当中,通过结合网络资源和信息技术,学习型城市的建设进入了全新的时代。网络技术、数字技术与移动终端的快速发展,人们可以通过更多渠道获得信息,通过图片、电子书、视频进行学习[4]。网络学习为传统的学习提供了全新的模式,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获得更多资讯信息,可以进行知识共享,可以通过平台进行共同学习。通过视频等形式能够做到一人教万人学的效果,彻底打破了时间和空间对学习活动的限制,让坐在家里上学不再是梦想。人们对网络的依赖逐年增加,学习型城市的传统建设模式也在受到来自“互联网+”的挑战,互联网作为一把双刃剑,如何用在正途和关键之处,正是学习型城市建设研究学者们需要研究的热点问题[5]。通过结合“互联网+”来对学习型城市的建設模式进行创新,深度挖掘“互联网+”的应用价值,能够有效提升城市文化的整体素养,涵养城市文化生态。

(二)有助于提升市民文化素养

“互联网+”的优势在于门槛低、普遍性强,更加便于国民进行多元化的学习,通过“互联网+”来助力学习型城市的建设能够进一步促进国民进行继续学习,积极投入到终身学习的活动中来。现阶段我国正在加强融合“互联网+”和学习型城市的建设,这样能够有效满足互联网年青一代的国民的学习需求。能够从根本上提升国民的文化素养,这也是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发展目标[6]。国民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实践主体,学习型城市能够提升国民的文化素养和整体素质,更加坚定建设文化强国的发展方向,争做新时代的开拓者,对改革创新发展和建设进行有效的实践。

(三)利用“互联网+”推进各类教育融合发展

我国正式进入“十四五”阶段,提出应当延续上一阶段的发展方向,加强继续教育的深入,积极建设终身教育渠道,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发展,充分结合“互联网+”推进各类教育的融合发展,进一步拓展教育资源的覆盖范围[7]。结合“互联网+”构建终身学习的智能教育平台,打破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屏障,将中职、高职、专科、本科进行互相融合,支持多屏互动以及多终端的连接,为大规模的定制化学习以及个性化学习提供政策方面的支持,打造出国民能够用以终身学习的智能平台。将各类教育进行融合、衔接、优化、协调,打造“互联网+”的全面立体系统教学框架,与学习型城市的构建框架相融合[8]。通过“互联网+”来积极推动更多教学资源向全社会进行共享和开放,促进全民终身活动的深入实施,形成全社会参与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发展局面。

(四)利用“互联网+”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型城市建设活动

通过融合“互联网+”的移动终端和信息技术能够有效达成碎片式学习方法、线上线下融合学习,打破了时间和空间对学习活动的限制,真正实现了人人都能够学习的发展目标。通过“互联网+”学习模式能够将学习行为进行记录,通过大数据来对个体的学习行为进行分析和研究,以此为基础来为个体的学习需求提供具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服务。“互联网+”能够为学习者提供图片、文字、视频、音频等多种学习形式,能够提供思想性、创新性以及知识性相互融合的学习型城市建设发展[9]。吸引更多国民积极加入终身学习活动当中,进而助力学习型城市的建设。

三、我国学习型城市建设面临的困境

(一)缺乏健全的政策

我国对学习型城市的建设在理论和实践方面融合时间较短,在政策和法律法规方面并没有进行有效的支持,在相关规范规定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教育部联合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民政部、社保部、人力资源部以及文化部通共出台了关于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推进意见。虽然明确为学习型城市的建设提供了发展方向,制定了发展目标,但并非法律条文,而是采用意见和宣言等形式。这样执行力方面就无法达到法律的约束效果,在学习型城市的建设方面并没有完善的法律保障来为建设实施保驾护航[10]。截止到2021年我国学习型城市建设已经基本实现了教育的现代化转型,进入教育智能化的发展阶段,终身教育呈现灵活开放的体系化发展趋势,通过建设学习型城市推动国民终身学习的发展目标,加强人力资源强国的建设。许多研究学者认为我国学习型城市建设的重要发展目标应当是构建终身教育的体系。在最新的进一步推进企业和社区教育发展的发展意见中提到了深层次发展老年教育,通过老年教育的体系建设来打开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切口,落实教育现代化并且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发展。相应政策的出台积极地促进了学习型城市的建设,通过我国的教育部官方网站和政府网站能够搜索到学习型城市建设关键词,但在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和落实方面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和优化。

(二)缺乏质量评价体系

对于学习型城市的建设国际上的研究学者先后出台了几项评估模型,但在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在学习型城市建设的研究方面并没有较为核实的评估指标和体系。我国的研究学者在我国学习型城市的评估指标和评价体系方面并没有达成一致,一部分认为学习型城市的建设构建评价体系应当包含7个一级指标,而另一部分则认为应当包含8个一级指标。还有专家学者认为我国在对学习型城市进行评价时,指标体系应当由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融合构成。另外还有许多说法,无法达成一致。学习型城市建设是否全面、是否具有层次性、结构是否合理清晰均能够对评价质量产生直接的影响。从研究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能够总结出,我国现阶段在学习型城市的评价体系方面仍然存在着不足和问题,包括:学习型城市没有明确统一的评价标准;指标的制定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个人偏好,也需要考虑到各个城市的差异性;我国在学习型城市建设的过程中无法对建设情况进行有效的反馈等[11]。

(三)民众参与热情不高

从北京召开首届世界学习型城市大会开始能够看出对学习型城市的建设应当包括以下基础条件:完善的管理、社会各界的参与、各项资源的挖掘和利用。而民众作为学习型城市建设的主体以及重要力量,在学习型城市的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可以说学习型城市的建设程度会受到民众参与度的直接影响。经过大量数据的收集和研究能够得出,国家领导层和研究专家对学习型城市建设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也加以高度关注,但民众对学习型城市的建设并没有明确的概念,没有深入的了解就无法将学习型城市与自己的生活和工作进行连接,无法清晰地明白学习型城市的建设对自身发展有怎样的优势,自己在学习型城市建设中应当发挥怎样的作用。这样就直接导致民众的参与意愿不积极,参与度严重不足,这样就会对学习型城市的建设造成严重的阻碍。学习型城市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做到人人学习、时时学习、充满活力的终身学习、改善和优化民众的学习质量。这些都需要民众进行参与,有民众的参与才能够真正落实学习型城市的建设。但因政府的宣传和普及不到位等多方面影响,没有积极调动民众对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参与度,反而造成民众的误解和反感。

四、“互聯网+”背景下北京学习型城市建设路径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人民终身学习的落实,建设学习型城市的过程中融合“互联网+”能够达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说“互联网+”的发展对学习型城市的建设既是极大的挑战也是全新的机遇。我国的社会、企业、社区在面对“互联网+”发展时都需要朝着现代化和智能化方向转型发展,这样才能够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不被时代和科技所淘汰。我国在建设学习型城市过程中应当充分借鉴发达国家的建设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融合“互联网+”,从四方面来解决当前的发展困境。

(一)宣传引导,营造终身学习的文化氛围

北京市在建设学习型城市的过程中通过学习和实践,参考其他地区和城市的建设经验,将教育改革与学习型城市建设进行融合,将城市建设发展与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方向进行凝聚,将学习型城市的建设纳入城市发展规划和战略当中[12]。北京市政府在2007年发布了关于加大力度推动首都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指导方针,对学习型城市的建设思路和总体发展框架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对首都的终身教育体系以及终身学习服务体系加快建设速度,积极推动各类学习型组织的建设和活动,加强领导并完善学习型城市的各项保障机制,加大对民众的宣传引导,积极打造出终身学习的优质文化氛围。北京市通过制定相应的战略、规划,积极推动深化学习型城市的建设理念以及设计总思路。北京市教委和学习型城市建设办公司也先后提出了开展学习型县、乡镇、街道、企业以及学校的评估,对企业教育、社区教育进行深化发展,积极推动首都市民学习品牌的建设。从总体的建设框架能够看出,建设北京学习型城市的两大支柱主要为终身教育体系和终身学习服务体系,这也是加强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核心关键。政府应当通过加大宣传力度来引导民众积极参与到学习型城市的建设当中来。

(二)推动多元组织协同机制

支持北京市建设学习型城市的另一个支柱是创建学习型组织,积极推动多元组织的协同机制运营,这也是北京学习型城市的建设起点和重要突破点。在积极推动各类型学习型组织建设时应当通过有效的渠道和方法来通过评价促进建设和促进发展,这也是北京学习型城市建设的特色之一[13]。通過加大新课改来深化教育改革,通过将职业教育进行分级,将中高职进行衔接将职业院校与普通院校进行融合,将办学经验进行共享和贯通,通过多元协同的机制来推动学习型城市的建设发展。北京市积极推动首都职工素质教育工程的运营实践,鼓励企业开展学习型组织活动,支持农民进行继续教育,对残障人员、流动人口、老年人以及就业困难人群实行学习服务提供等支持活动,加大对老年教育的重视和开发,创办老年大学,鼓励街道和社区创办老年学校,以支持老年群体学习来应对人口老龄化发展。筹办学分银行,北京西城区对市民学习成果的认证制度进行积极探索,通过发放终身学习卡来激发企业员工与普通市民积极参与到自主学习活动当中来,进而积极参与到学习型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当中来。北京市学习办公室也定期对各种类型的学习型组织展开评估,对先进地区和企业单位进行表彰和奖励,鼓励各城区、各部门、各行业积极创建学习型组织,以此推动学习型组织的建设和发展[14]。目前北京市已经评选出实际学习型组织先进单位超过百个,各区评选的创建学习型组织先进企业单位超过签个。信息时代的到来让“互联网+”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和学习当中。北京市在学习型城市建设时需要充分考虑“互联网+”的应用价值,做好顶层设计,出台相关政策,积极推动“互联网+”与学习型城市建设的融合,从整体角度来对互联网学习型城市的战略进行规划布局。既要充分发挥出“互联网+”的改革理念和技术优势,也要考虑到学习型城市建设的独特优势。通过融合“互联网+”来将社会各界的力量进行凝聚和融合,进一步推动学习型城市的建设和发展。由当今社会的发展能够看出“互联网+”为新时代北京市学习型城市建设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机遇和发展思路,从“互联网+”的改革理念的角度来看,国家在对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政策进行制定时需要考虑到学习型城市、学习型社会、企业教育、社区教育、老年教育以及终身教育这些主体之间的关系,协调主体之间的关系同时抓住主体之间的共性。从“互联网+”的技术角度俩看,国家应当积极推动建设社会化、开放化、现代化、智能化和网络化的学习平台。通过现代化的管理理念来对社区和民众进行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宣传普及和渗透。为各个层级的学习者提供具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服务体系,充分满足不同层级学习者的学习需求。采用现代企业的经营模式来对监管体系进行现代化智能化的开发。

(三)运用互联网技术融合各类教育发展

北京市在建设学习型城市过程中充分利用各种类型网络资源和教育资源建立具有在线学习和学分记录积累功能的学习网站——“京学网”,为不同层级的学习者提供超过百门的各类型课程,超过千小时的学习资源,每年的点记录超过百万人次。通过大数据技术来对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和学习情况进行数据的收集、分析、处理、整合以及利用,有效提升学习网站平台资源的应用率,推动社会经济生产力的发展[15]。北京作为国内最早采用大数据技术的城市之一,将数字化、现代化、智能化作为城市发展的根本,积极推动“互联网+”与学习型城市建设的融合。通过建立研究院和智能实验室等产学研究平台,结合大数据服务技术对城市民众的学习数据进行采集分析和利用,以此为基础推动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体系的实践和发展。在“互联网+”学习型城市的建设过程中采用大数据技术与学习在线平台进行联合,通过互联网平台为民众提供可共享的学习资源,通过互联网平台的数据也能够更有针对性地位民众提供更准确、更个性、更多样化的教育服务,最大限度提升了教育服务的效率性和资源的应用率。让教育资源得到更加有效的分配,提升了民众对终身教育的认识度,引导民众积极主动参与到终身学习当中来。可以说大数据技术能够有效提升互联网平台的服务能力水平,能够为北京市学习型城市的建设提供大力的支持。

(四)构建保障机制,确保学习型城市持续活力

世界各国在建设学习型城市的过程中都制定了完善明确的法律法规来予以支持,我国应当积极参考其他国家的优秀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借助“互联网+学习”的独特优势制定适合我国学习型城市的法律法律体系。让学习型城市在建设的过程中能够有法可依,有理有据。北京市为积极推动学习型城市的建设建立了跨行业跨部门的领导机制,成立了相关的学习型城市领导小组,明确了各个成员单位在学习型城市建设中的责任和职责。基本能够形成有效的管理网络和管理体制。对监管队伍的建设加大了经费的投入,制定出适合北京的学习型城市建设基本制度,每年对北京市各个区进行专项经费的投入,应用在学习设施的建设以及各类教育奖励鼓励方面,对学习型城市建设工作中表现优异的企业单位进行鼓励嘉奖。加强对管理组织的建设、理论研究、信息宣传、培训教学,积极培养骨干力量,为学习型城市的建设提供保障机制。从2001年到2022年,北京市先后研究、定制、修改了各类学习型城区创建、学习型乡镇创建、学习型街道创建、学习型社区创建以及学习型机关、企业、学校的评估指标体系,为各个组织的创建和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指导和保障。通过各项保障机制和不断完善的法律法规来为学习型城区、乡镇、街道、社区、企业和学校的创建提供保障,积极鼓励各组织的发展目标应当与学习型城市建设发展的目标保持一致。始终坚持民主管理、区域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环境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等大方向,积极促进学习型区域的全面发展。不断挖掘区域的潜能,提升组织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结束语:本文以北京市为例,对学习型城市的建设现状和互联网在学习型城市建设中的应用价值进行了分析,对我国学习型城市建设中遇到的困境进行研究。结合“互联网+”发展背景,提出针对性的应对策略。“互联网+”的发展为为我国的社会发展、经济发展、文化发展以及教育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学习型城市的建设能够牢牢抓住“互联网+”的应用优势,积极促进全民终身学习理念的落实。只有终身学习才能够让人们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和时代,才能够积极将新技术应用在生活和工作当中,以此来提升自身的生活品质和工作效率。为达成中国伟大的民族复兴,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未来的发展中应当加快全国学习型城市的建设,提升并扩大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层次和范围,为推动我国成为文化强国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林夏.浅析"互联网+"背景下城市文化建设新路径[J].戏剧之家,2020(5):1.

[2]譚侃."互联网+"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设路径研究[J].2021.

[3]李海英.学习型城市建设视域下首都市民终身学习路径的实践策略[J].开放学习研究,2020(5):8.

[4]王永刚.发达国家学习型城市建设比较研究与启示[J].成人教育,2020,40(4):5.

[5]赵华,国卉男.面向现代化的新时代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国际视野与国内经验[J].教育与职业,2021(21):7.

[6]蒋亦璐,汤霓.我国远程高等教育服务学习型城市建设探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18):8.

[7]王燕枝.社区公共阅读空间: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场景构建和机制保障[J].中国成人教育,2021(19):6.

[8]丁红玲,张媛.利益相关者参与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异域经验与借鉴[J].高等继续教育学报,2021,34(4):7.

[9]史枫.学习型城市建设的三个维度:生态城市,绿色社区和健康家庭[J].当代职业教育,2021(6):3.

[10]杨钰婷.我国学习型城市研究热点与趋势可视化分析[J].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1,25(4):5.

[11]姜笑楠."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图书馆服务开放教育研究——以学习型城市建设为视角[J].河南图书馆学刊,2021,41(7):3.

[12]陈雯.加快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几点思考[J].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20,40(3):2.

[13]国卉男,秦一鸣,高晓晓.国际学习型城市建设的目标转向与新关注——基于四次学习型城市宣言的文本分析[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3):6.

[14]李长海,杨炳彦.浅谈学习型城市工作者队伍的建设[J].教育(周刊),2020.

[15]国卉男.加强学习型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三大任务[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031(003):13-15.

作者简介:

韩小波(1985.7),男,汉族,山西阳泉人,硕士,讲师,从事教育教学管理、行政管理方面的研究,毕业院校:山西师范大学。

高艺文(1986.9),女,汉族,北京密云,本科,讲师,从事教育教学、农民教育研究,毕业院校:首都师范大学。

杨溪(2000.09),女,汉族,山西阳泉人,学士,金融学专业,毕业院校: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

猜你喜欢

互联网+互联网
“互联网+”环境之下的著作权保护
“互联网+”对传统图书出版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