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教育中文与社会专业教学
2022-07-17董士玉
董士玉
摘要:学校教育的新课程改革持续进行,培养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生已经成了当下教育工作者奋斗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新课改的思想也成为未来教育关注的问题,从厘清新课改小学教育中文与社会专业教学内涵出发,分析目前的教学现狀出发,发挥教学过程中学生自身的优势,借此保障教学内容与学生表现相互适应,促使教学理论研究和实践达成有机统一。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教师团队结构;转变思想,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增强教学过程中的趣味性等有效途径。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教育中文与社会专业教学;学校教育
引言: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教育改革是重中之重。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学生全面发展,学校教学的形式现今向多样化发展。为了促使学生全面发展,顺应时代要求加强对学生全面的培养。目前,改革已取得一定的进展,却仍然与预期结果不相适应。
一、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教育中文与社会专业教学的内涵
教育是百年大计,是推动国家民族富强的有效驱动力。新课程改革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通过从培育全面发展的人才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改变传统应试教育的模式,提倡学生为本,转变观念、更新方式、重建模式。而小学教育中文与社会专业教学更应该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方位发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二、小学教育中文与社会专业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学不能发挥出优势
在学校教学全面改革的进程中,受到传统以传授基础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的影响,小学教育中文与社会专业教学很难发挥出优势。首先一些老年教师对于该教学模式的本质认识不够深刻,认为教学把书本的知识传递给学生就是教学的主要内容,他们更容易坚持传统的教学模式。[1]把新课改的思想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与悖,很难创造出有利于学生全方位发展培养的教学环境,而且大部分教师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培训指导,考虑多种现实因素,难免会对这产生有一定的排斥心理,不能轻易接受新事物。
(二)教学内容与学生表现不相适应
目前,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模式的出发点是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依靠学生。[2]大多数课堂仍然是以教师讲解知识为主,把课本内容作为中心点。单一的“灌输模式”已经不能跟上学生的思想和内心的需求。学生常在课堂上出枯燥无味,学习态度不端正,致使新课标教学改革直至不前。不能正确使用新教学理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希望在学习枯燥无味的状态下解脱,但是现今单一的依旧不能达到理想结果。还有至今教学目标不够明确,是上好一节课还是培养出全面人格的人还是模糊不清。上好一节课是一名教师的基本素养,但是培养出具有全面人格的人是每名教师追求的目标。教学改革的改革就是“传授知识”向“育人”的转变,但是有些教师的思想观念还是停留在“传授知识”阶段,没有与新的改革目标相适应。培养健全人格的人,必须与时俱进,运用新的教学理念就是很好的途径。
(三)教学理论研究和实际践行不能有机统一
新课程改革提出以来,我国相关部门已经意识到教学改革的重要性,教学改革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下发相关文件促进改革的进程,要求学校尽快实施改革工作,在一定的时间段完成改革的任务。但在学校新课程改革进程中却阻碍重重,很多教师并未根据相关文件进行有效改革,没有了解学生的切实需求,没有落实理论工作,导致没有探索足够的教学经验,实际行动起来寸步难行。他们只知道要改革的方向与目的,却对改革的路径和模式没有付诸行动,还只是停留在学习文件精神的层面。没有用实际去验证理论,到底该怎么改革,用什么方式去创造出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新课改教学模式是他们所欠缺的。
三、推进小学教育中文与社会专业教学的有效途径
(一)优化教师团队结构
目前,很多在教学过程中创新教学模式的能力不强,顺利进行课程改革的首要前提就是重视教师队伍的培养,以确保教师的整体综合素质全面提升。[3]只有任课教师充分认识到新课改的实质内涵才能明确小学教育中文与社会专业教学的培养目标,掌握新理念教学方法才能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挥出新课改的优势。倡导他们改变陈旧的教学理念,顺应体育教学改革热潮,将新的理念和课堂教学结合,促进教学的长足发展。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想象力,让学生更加清楚地了解该课程的本质。可以利用互联网工具,将课程内容进一步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感受更深。同时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使得教学更有针对性和目标性,使同学们在课堂中更加专注。课程考核也要与时俱进,不能仅停留在知识的问答,需要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客观真实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
(二)转变思想,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当今学生作为新生一代,充满无限活力,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他们可以很快地适应新课改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并且在新的模式下取得长足进步。但是,现今的改革脚步并没有和他们的特征相适应。观念应从以前的“应试”向“育人”转移。学校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学校教育的核心。[4]转变原有滞后的思想,考虑学生的切实需求。将教学放在重中之重,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通过新课改的思想,培养他们以积极向上,敢于拼搏为精神内核。顺应学生的发展。原本的教育模式与现今的学生需求已经不相适应,而新课改带来了新的生机。紧紧抓住这一契机,全面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增强教学过程中的趣味性
普通的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教学过程是比较乏味,这也是造成很多学生在上课时不认真听讲的主要原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仅仅是把书本中的知识生搬硬套在课堂中,很大程度会降低学生学习的专注度。如果能够穿插一些趣味内容和讲解较为活泼的课程内容,则有利于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增加他们对该课程的兴趣。在课堂上增加快问快答这类的趣味活动,有利于课程更好地进行。趣味性的教学模式可以增强学生对课程的兴趣,从而使教学理念渗透在课堂得到更好的发展。通过一些人物故事还能促进他们的意志品质的升华。但是趣味并不是为了吸引学生的关注度,而放弃该课程本质特征。在教学过程中,穿插趣味是可以实现共赢的,同时需要把握好“授课”与“趣味”的度,这就考验教师的专业素养。
四、结束语
教育改革是大势所趋,必须顺应着这一时代潮流。教学改革要从多方面实施,转变思想、提高认识,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将新课改的课堂变得活泼有趣。
参考文献:
[1]石宝珍.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策略分析[J].小学生(中旬刊),2022(04):37-38.
[2]张秀红.新课改下如何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科幻画报,2022(04):235-236.
[3]刘荣娟.浅谈如何在新课改背景下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2(02):41-42.
[4]史红梅.试析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英语的教学问题及解决对策[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2(02):247-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