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日中小学教育机构差异研究

2022-07-17王昊

红豆教育 2022年1期
关键词:中日社会教育中小学

王昊

【摘要】教育对人的成长是十分关键的,而教育水平的高低也会成为决定一个国家发展品质高低的重要因素。各个国家针对自己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认知会采取不同的教育手段,不同的教育手段会影响教育的产出水平。日本的教育品质始终在全球中处于佼佼者的位置,具备大量的前沿体制必须我们学习。本文通过比较教育学理念着手,通过学习外国教育部门良好的模式,针对笔者在实际教育的良好模式进行思考,对中国和日本教育机构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反思。

【关键词】中日;中小学;社会教育

1.引言

1.1研究背景

教育针对人的成长是十分关键的,而教育水平的高低也会成为决定一个国家发展品质高低的重要因素,各个国家针对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认知会采取不同的教育手段,不同的教育手段会制约着教育的产出水平。日本的教育,远在明治维新阶段就开展现代教育,立法时间长,立法工作规范化水平较高。而中国教育机构立法始于清代末期的《钦定学堂章程》。这个章程制定开始,我国教育慢慢走向规范化。发展到如今,日本当下教育领域的制度超过两千项,同时十分细致,比如在远离陆地的岛屿中进行教学,具备规范化的《孤岛法》;根据在冬天天气具备规范化教育的《大雪地带教育法》,并落实到实际的教学中。即使我國这些年在教育领域也获得了长效的发展和进步,但是在教育制度的定制和施行方面还远远不足,必须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品质,才能为教育的发展带来更好的保障。但是我国也积极在进行这方面的完善工作,如当下我国的双减政策,就为素质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更为宽广的空间。在双减政策下,儿童可以更有时间去参加一些提高素质教育的课程,也有更多的时间规划自己的学习,实现更好的发展。本文选题重点根据中日中小学教育机构的区别,进一步拓展出中日中小学教育机构方面的区别,从而分析其教育的条件、教育的特征和教育机构中教师体制的区别。

1.2理论基础

比较教育学是一种教育分析中的一个理论和实际统一发展的论述,是现代教育科学系统中一个十分关键的领域,其通过当代社会各个国家、民族和地区和全球社会的教育为重点分析目标,通过比较法为重点分析手段,在分析对比中发现教育拓展的模式和经验,对今后的教育拓展进行合理的预估,进一步给本国教育的拓展带来服务。

1.3本项研究创新点

中国和日本虽然是邻国,然而两个国家的教育有着完全不同的方面。了解两个国家在教育方面的不同,可以将日本在教育方面发展得较好的地方进行借鉴,为完善我国的教育工作做出贡献。以往的研究往往是分析单个国家,如日本的教育情况或者中国的教育情况来探讨教育的特征,对比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利用比较教育学理论对中日教育机构的教育模式特点进行分析和探讨,如通过对中国、日本义务教育的特点进行分析和对比,了解中日中小学在教育立法、教育公平、师资管理方面的情况,分析中日教育机构差异情况,探讨本研究的意义,指出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并对今后的研究做出展望。

2.文献综述

2.1研究文学领域国内外的重要成果

2.1.1国内研究现状

江俐(2020)指出近代以来,日本的经济所有规模一直保持全球前几位,而实际原因,和其职业教育的推进有着紧密的联系。长时间对职业教育的关注,让日本的职业教育一直和社会的拓展需要相对接,职业教育系统也转化成综合性、综合种类的现代职业教育网络。日本在各个教育时期都明确了职业教育的规划,其着重探讨日本在中小学时期开展的职业教育,同时指出其发展的优势。

周晓霞(2021)指出中小学时期是学生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落实中小学德育教育,也是所有国家出现的一个统一情况。近年来,部分国家把德育教育方面重点关注到爱国主义教育,在归纳历史经验教训的条件下,完善德育教材主题,让其具备时代的特点。其中,日本在德育领域的顺利发展模式和情况是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初《学制令》颁布以来,日本学校教育才慢慢构建出关注智育、疏忽德育的教育手段。

国内先行研究主要是研究日本职业教育在发展中的情况,也有部分研究者研究了德育教育对一个国家所产生的作用。但是,几乎很少有研究是通过对中日教育机构之间的区别方面进行分析。为此,本文将集中对中日教育机构的区别展开分析,了解其中的差异,为我国教育机构的良好发展带来更好的借鉴。

2.1.2国外研究现状

Liang Hui-e, Cui Rongrong, See Zhengzi Temple(2017)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慢慢在整个国家中开展九年义务教育,日本的军国主义促进了该类教育模式的高效推进,大量二战后的孩子获得良好的教育机会。

Zhou Yanpei, Li Guangzhi(2008)指出,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在出现实际教育困境的过程中,都必须坚持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精神,虚心和别人学习,将有用的知识结合到我们的实际工作中为我们的教育工作做出自己的努力。

2.2评价中日中小学教育机构差异现状

日本早在八十年代末就开始关注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所以其教育机构往往都是通过素质教育来培养学生,而中国的教育机构发展得比较晚,八九十年代处于萌芽时期,到了新世纪才得到全面发展,对素质教育的关注度是直到新世纪后才慢慢完善的。

2.3本研究与其他研究的关系

先行研究基本都是通过一个国家在教育方面的不同之处展开分析进行研究的,如有的研究者是通过日本职业教育方面的区别和特殊之处展开分析;有的研究者是通过日本德育教育领域的独特之处展开分析;也有的是通过日本义务教育的优势和不足展开分析的;更有的研究者是分析我国教育面临的困境和不足,本研究在结合其他研究对中国、日本教育机构的不足和特点之后,提炼出其中有用的资料,为本文的撰写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主体部分

3.1对研究主题的研究与分析

3.1.1日本义务教育特点

日本近代及现代化教育是在政府促进中开展的,教育工作有着良好的发展方案,是日本教育机构的特征。政府有着极大的决心,将整个国家的精力投入到教育工作中。《教育敕语》是日本的第二部宪法。政策颁布后,政府部门十分重视日本课程的完善工作,大致上每十年进行一次修订工作。1985年左右开始重点关注能力培育,降低考试频率过高所导致的心理健康等情况。在少年教育工作中加大选修课的维度和比例。因为全球的资讯化,全球化和科技拓展等情况,日本又根据学生独立思考水平较低、行动和评估能力等方面的问题开展深入的教育工作。日报指出形成和融合孩子个性发展的学校教育,是十分关键的。教育科学审议会的报告认为,近年来日本青少年在道德和价值理念,社会性成长,社会制度思想,自立等领域产生极大的不足,校园霸凌等情况频繁发生,教育必须处理自己产生的不足来融合青少年的成长需要,也必须融合社会化成长的需求。

3.1.2中国义务教育特点

中国近代及现代化教育的基本方向及模式与日本相同。但是同时期由于时局动荡,发展缓慢,也没有制定出“第二部宪法”一样地位的指导性教育法律文件。中国教育机构的基础教育由政府统包,政府掌握基础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因此改革迅速和彻底是中国教育机构的优点,但是同时也存在政策上的失误。而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理念各方面都比较落后的中国,要全面发展,迎合时代发展,这些都是政策定位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对现今中国教育机构存在的问题总结如下:

1.考试作用极端化

中国学生面临着几大考试,初升高,高考,考研,考公务员等。教育偏重于应试,虽然通过考试能够评估一个学生一个阶段的学习情况,然而家长和社会对成绩的过于关注会导致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不足。对一个国家来说,唯有综合性培养人才,才是最科学的教育方式。

2.全面型人才与精英人才

中国教育机构注重素质教育,同时又对某方面有特长的人才有特别政策。这正是在推行全民教育与英才教育定位上的摇摆不定。在人才发展上,普及义务教育之后是坚持选拔型还是转向普及型,两者之间如何协调,也是中国教育机构急需解决的问题。

3.专业问题普及范围

在中国小学初中生的课本里,部分内容为了普及常识和科学知识,会有十分专业的术语或者原理在里面。而这些对于年纪太小的学生,完全不能理解。教育要针对不同的受教人群。对小学生的教育要寓教于乐,以激发兴趣为主。而对于一些晦涩难懂且用处不大的知识,可以选择舍弃或者用其他的方式表达。

3.1.3中日义务教育特点对比

通过上述对比可以发现,我国的教育观和日本的教育观有着不小的差异,国情、制度、经济发展的水平等导致了两国教育观念的迥然不同。在今后的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可以把重心放在不断平衡教育资源上,吸收和借鉴日本教育机构发展中的一些闪光点,推动多元化人才评价体系的构建,更加关注教育时和德语教育的对接,培养更综合性的人才,让国家得到更好的成长。

3.2中日中小学教育机构的对比

3.2.1教育立法情况

全球所有国家都关注教育在本国成长中所发挥的关键效能,不止是中国和日本,然而这其中的区别性较高。我们都了解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两个国家都遭受极大的创伤。中国教育部门第一个立法是来自于清代的《钦定学堂章程》,从那个阶段仰赖经验管理教育的模式走向衰败,慢慢发展根据法律进行教育的模式。即使后来公布了很多的制度规范,然而落实到地区层面有完全扭曲了。反过来,我们观察日本的教育,早在维新阶段就进行这方面的工作,开展的时间较长,法律十分多样化。当下,日本开展的有关教育领域的制度超过两千种,同时十分細致,比如在一些边远地区中进行教育,具备规范化的《孤岛法》,根据冬天气候还创设了规范化的雪地教学制度,同时开展水平较高,实际落实到制度领域。比如,日本教育部门有关制度规范,所有班级人数少于四十人,假如超出一人,宁可分成两个班,然而在中国,经常每个班级的人数都较多。而日本即使多一个人也是不被允许的,要不就会受到法律的惩处。反映日本的教育在国家领域是获得了制度保证,我国在这个领域也获得了长效的成长,然而还有极大的拓展空间,还是必须提高创建制度规范的水平,为教育做出更大的努力,才可以将科技发展国家落实到底。

3.2.2教育公平性情况

目前,我国的教育总体平等的条件下,出现部分不平等的情况。城市与农村学校师资力量、教育教学的设备、办公和教学条件、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等存在着严重的差别,这些差异导致学生素质,人才培养差距明显。我国山区学生上学环境差和城里私立学校优良的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也反映出我国师资力量参差不齐的困境。很多优秀的老师大部分集中在城里小学中,反映出一定的师资倾向的问题。而日本要求教师不断在各个学校中轮流进行教学,一位教师不可以在一所学校教学超过五年的时间,构建教师轮流教学的模式。这对教育平等很明显是很有好处的。我国在教育领域的投入和全球平均比例比起来还是有着极大的距离,日本关注实行平等的教育,师资的区别也不大,也没有说城市和乡村有什么不一致的地方。日本整个国家所有层级的学校是针对当地学生的规模来进行学校的创建的,确保所有孩子都能够上学。同时学校的设备都保持一致,确保所有学生都得到良好的教育。对于这点,我国现今在北京预进行教师流动制度,在这方面,我们才刚刚起步。我们只有不断改革,对教育大力投入方能解决我国教育实际存在的困难。

3.2.3师资管理情况

教师是教育的开展者,所以教师这个独特的工作必须具备规范化的管理规范和标准。在中国,来到近代教育后,产生对教师进行综合培训的学校,但凡从学校中毕业就可以成为专业的老师。然而刚开始这个职位的地位不高,甚至受到极大的创伤,到了改革开放后,我国教师慢慢显示出自身的地位。到了新世纪,我国教育机构公开了对教师资本进行认证的体制,反映出我国这类制度的规范发展。但是在日本。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末就公开明确了教师的资本认证模式。高中教师就要求大学本科并取得学士学位为基本资格。但在日本取得教师资格极其不易,除了文凭要求之外,符合条件的教师候选者要先进行初审,并实习一年,最后经复检合格才能取得。获得教师认证才可以变成符合要求的老师,还必须通过严谨的选择。教师资本还必须十年进行考试,增强了教师的标准。另外,日本教师待遇和公务员比起来更高,而我国直到十年前才指出教师的待遇必须和所在地区公务员保持平等。在这个领域,必须我们深入进行关注。

3.2.4总结

利用对比,笔者体会到一种职责,我们作为教育人员,在出现教育问题的过程中,必须虚心和一些具备良好经验的国家进行学习,掌握他们良好的发展模式,同时融合我们的时机,开创性打造属于我们的教育,为国家做出自己的努力。

4.研究结论

4.1研究意义

我国在教育方面确实也需要吸收别人的优势之处,学习别人先进的教育,找出自己的不足,以寻求改进。我们的近邻日本的教育处于世界的前列,如其中的师资都较为平均,学生都可以获得较好的教育等。本文从比较教育学角度出发,以借鉴外国教育机构发展经验为目的,根据笔者对自己所处的教育模式提出自己的体会,对中国和日本教育机构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反思,根据中日两国在教育方面的情况进行了一定的对比,并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期待对中国教育的发展带来一些的借鉴。

4.2研究的局限

由于时间有限,本文没有深入到具体的学校内部去研究中日教育机构之间的区别,对教育机构的实际运行方式稍欠了解,所以理论性较强,实践方面研究稍有欠缺,今后将完善该方面的不足,根据本文所分析的理论,深入中日两国具体的学校中进行论证,了解双方具体实践中的优缺点,分析其产生的根本原因并提出自己的看法,为本文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更好的支持。

4.3对研究未来的展望

本文通过对日本教育机构的模式探讨以及优缺点发展空间,引出对中国教育机构的中肯评价与沉思。虽然我国近几十年的发展,取得良好的教育成效,然而确实一些边远地区的教育还是有些不尽如人意之处,需要不断提高这些地方的教育水平,应让边远地区的孩子和城市孩子能够相同,获得同等质量的教育。只有保证中国的基础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吸取外国教育的成功之处,自身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针对中国教育机构的现状所展现的问题,今后笔者将不断对本研究进行充实,完善自己的想法,为教育工作的发展做出自己的努力。

参考文献:

[1]Liang Hui-e, Cui Rongrong, See Zhengzi Temple. Japan carries forward the traditional costume culture model and its inspiration [J]. Social scientist.2017(5).

[2]Zhou Yanpei, Li Guangzhi. Inquiry into the origin of kimono patterns in Japan [J]. Journal of Heilongjia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2016(5).

[3]黄东涛,曾誉清,吴家敏.日本中小学“学习指导要领”的进阶特点及对地球科学教育的启示——基于《理科·地球》课程的文本分析[J].地理教学,2021(17):42-47.

[4]江俐.日本中小学的职业教育模式[J].商业文化,2020(33):118-120.

[5]周晓霞.日本中小学德育聚焦爱国主义教育[J].青春期健康,2021,19(09):12-13.

[6]王慧,王莉欣.新中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的发展、特点与经验[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21(03):16-21.

[7]佟欣,陈爱民.日本中小学生态文明教育及启示[J].中国德育,2021(10):39-43.

[8]徐敏芝.疫情背景下的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路径再探究[J].中学教学参考,2021(27):77-78.

[9]于丽雯,许释文,陈亦水.以教育目标为导向的日本中小学美术课程理念流变[J].艺术教育,2021(07):135-138.

[10]王謇枢.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的功能探究[J].时代报告(奔流),2021(04):154-155.

[11]吴海荣.全球化挑战下的国家应对:日本中小学德育改革的价值择取[J].青少年学刊,2021(04):56-64.

[12]丁红卫,丁伊丽.中日私立高等教育发展之比较与反思[J].煤炭高等教育,2020,38(06):38-44.

[13]李姗鸿,张胜前.中日高中地理课标中的灾害教育比较[J].地理教学,2021(04):45-48.

[14]潘燕婷,杨再峰.日本中小学劳动教育及其启示[J].教学与管理,2021(18):120-124.

[15]劉合荣,廖兆慧.新中国中小学教学改革:历程、特征与经验[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21(04):66-79.

[16]邵力民,阎晓东.中日艺术设计类大学教育比较研究——以环境设计专业为例[J].大学,2021(25):39-45.

猜你喜欢

中日社会教育中小学
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
中学技术学科STS的实施研究
浅谈社会教育中的古筝教育优化
略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微视频的应用
新课标下书法高效课堂教学探究
中日影视文化博弈观
中日早期社会主义运动特征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