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准化课后服务的价值、问题与对策

2022-07-17禚孝宇

江苏教育研究 2022年17期
关键词:家校共育双减

摘要:中小学精准化课后服务是学校根据国家政策、学生以及家长的切实需求,对课后服务进行靶向式设计。精准化课后服務可以优化育人系统,成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着力点;重构教育生态,成为整顿校外培训乱象的切入口;回归教育本义,成为缓解家长过度焦虑的突破口;实现减负提效,成为巩固学校教育主阵地的落脚点。但中小学在广泛实行课后服务后,当前也面临经费投入方式和保障措施不明、课后服务的内容和形式单一、教师工作的压力和负担过重等现实境遇。为推进中小学课后服务精准化实施,可以从因地制宜、灵活筹措课后服务经费,优化课程、满足学生兴趣爱好需求,盘活资源、扩大校内外资源的供给以及动员家长、多途径实现家校共育模式等方面入手。

关键词:精准化课后服务;家校共育;“双减”

中图分类号:G6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2)06B-0074-05

根据相关政策和义务教育的发展阶段可以看出,课后服务虽然2021年在全国各地区全面铺开,但在20世纪90年代,课后服务就已经萌芽。1994年至2000年,由于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国家从政策层面多次发布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通知,为响应国家政策的号召,全国各地区都缩短学生在校时间、提前学校放学时间,也就导致了“三点半”问题的出现。这一措施的推行,使得校外培训机构“井喷式”爆发,这可以视为早期课后服务的萌芽,此时课后服务的主阵地在校外,学校教育主阵地的作用在逐渐减弱。因而,上海、武汉等城市率先进行了学校课后服务的探索。2017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中小学课后服务的内容形式、监管政策[1]。文件颁布后,大多数地区开始探索学校课后服务的形式,最先实行的省市也形成了以地方特色发展为主的课后服务模式,但课后服务在全国的普及率还不高,学生放学后的时间仍然被各式各样的辅导班、托管班所占据。由于乱象丛生的校外辅导机构严重破坏了当前的教育生态,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提出各省市要从严治理校外培训机构,义务教育学校要增加课后服务的吸引力,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引导家长和学生积极自愿参与校内课后服务[2]。根据2021年9月的相关统计,全国义务教育阶段的21.08万所学校中,有98.30%的学校开展了课后服务,各省市逐渐使课后服务实现全覆盖[3]。可见,课后服务成为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一件“利器”,各省市也在积极对课后服务进行精准化设计。中小学精准化课后服务是学校根据国家政策、学生以及家长的切实需求,对课后服务进行靶向式设计。在具体的探索和实践过程中,精准化课后服务还需要瞄准价值定位,审视当前推行过程中存在的现实困境,并探索应对策略。

一、中小学精准化课后服务的价值定位

(一)优化育人系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着力点

减轻学生的负担、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各界所关注的焦点。精准化课后服务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是中小学优化育人系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着力点。优化育人系统是指精准化课后服务正在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系统。当前,义务教育学校积极动员学生和家长参与学校的课后服务,基本已经可以实现在校学生全员参与,而全员参与也成为学校对学生进行全程教育的基础。另外,课后服务延长了学生在校接受教育的时间,拓宽了学生接受教育的范围,学生可以在课后服务的时间参加科学、艺体、阅读、劳动等各种课程或社团活动。学校德智体美劳的教育更加有的放矢,真正实现全方位育人的目标。

(二)重构教育生态,整顿校外培训乱象的切入口

课后服务从最初解决“三点半”问题转变成当前整顿校外培训机构的“利器”,是重构教育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双减”政策实施以前,校外培训机构乱象丛生,这种现象严重破坏了教育的生态环境,危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一方面,校外培训机构往往以盈利为目的,抓住家长为了孩子“成才”不惜重金的心理,为了打开市场,聘请各类“名师”;另一方面,校外培训机构为了满足家长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的心理,以应试教育为导向,对学生进行超前以及超纲的授课,这不仅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也严重违反了教育公平的原则。另外,部分校外培训机构的教学环境对学生的安全造成了威胁。无论是侵蚀学校教师队伍方面,还是影响学生成长发展方面,都严重破坏了教育生态环境。因而,校内课后服务成为整顿校外培训乱象的切入口。

(三)回归教育本义,缓解家长过度焦虑的突破口

教育的本义是让学生在阳光雨露下健康成长,而校外五花八门的各类培训严重加剧了家长的焦虑情绪,偏离了教育的本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双职工子女逐渐增多,而学校为了缓解学生的课业压力将学生放学时间提前,这就致使学生的放学时间与父母的工作时间产生了矛盾冲突。另外,学生接受学校教育的时间变短,也增加了家长对学校教育质量的担忧。部分家长为了解决时间冲突和让孩子接受更多的教育,利用放学后的时间将孩子放在各类培训机构中接受课后教育;而另一部分家长为了追赶,也随之效仿。这一现象不仅加重了孩子的压力,而且学生家庭的社会阶层差距也造成了基础教育不公平的现象。当前,将精准化课后服务有效地落实到学校,学生在学校可以完成课后作业并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同班学生在课后接受不同程度的教育,也能够有效地缓解家长过度焦虑的情绪。同时,将学生放在学校进行系统化、全方位的教育,也回归了教育的本义,更有利于实现教育公平。

(四)实现减负提效,巩固学校教育主阵地的落脚点

学生校外培训时间的增多,使得学生的心理和生理负担越来越重,学生的体质越来越差。相关数据表明,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校外培训总花费已经超过了义务教育的总投入,由2016年的4690亿增至2021年的9057亿[4]。可见,“双减”之前各类校外培训机构已经占据了学生的大部分时间,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在逐渐弱化。因而,制约校外培训的精准化课后服务,一方面能够为学生提供科学合理的学习规划,帮助学生在校内高效完成作业,并发展兴趣爱好,也能够帮助家长扭转错误的育人理念,还学生健康成长的童年;另一方面,学校教育有着科学的顶层设计、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优良的配套资源,精准化课后服务的落实巩固了学校教育主阵地的作用,从而真正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二、中小学精准化课后服务的现实境遇

(一)经费投入方式和保障措施不明

課后服务是服务于民生的工程,也是落实“双减”政策的核心项目。虽然各地区已经意识到精准化课后服务的重要性,在实施这一项目的过程中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作为一项服务,必然需要资金的支持,谁来承担这部分的经费就成了关键问题。在对部分校长的访谈中我们得知,经费的投入和保障问题依然是困扰学校开展课后服务的问题之一。首先,很多乡镇学校并没有专门的账户用于课后服务的经费收支,而经费的来源呈现多元化,具有不确定性。其次,由于课后服务涉及学校软硬件设备的投入,一些薄弱地区、薄弱学校的政府财政补贴远远不能够保障学校课后服务的开展,若没有专项资金的补贴,学校课后服务质量难以得到保障。

(二)课后服务的内容和形式单一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发展,以看管和监护为主的课后服务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如何提高课后服务对于学生和家长的吸引力,还需要从学校课后服务的自身建设入手。但目前学校的课后服务还存在内容和形式太过单一,离精准化课后服务的目标尚有一段距离。一方面,从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中可以看出,课后服务的内容可以包括做作业、自主阅读、体育、艺术、科普活动,以及娱乐游戏、拓展训练、开展社团及兴趣小组活动、观看适宜儿童的影片等。但大部分学校还仅仅停留在做作业上,部分学校能够开展一些兴趣活动,但内容和形式远远不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大多是由于学校缺少专职教师,无法开设相关课程。另一方面,课后服务的课程内容设置还缺乏系统性,在作业辅导、课业辅导以及学生的兴趣活动等方面没有形成合理的时间和内容方面的分配,而在学生的纵向和横向发展上也没有更好地进行衔接,课后服务开设还存在碎片化的问题[5]。

(三)教师工作的压力和负担过重

2019年,教育部颁布了“教师减负二十条”文件,该年也被确定为“基层减负年”,全国二十多个省区市也纷纷出台相关的教师减负文件。可见,教师负担重早已成为基础教育阶段的重点难题。虽然各省区市积极地为教师减负做了相关工作,但从一线学校教师的实际工作开展来看,教师负担重的问题并未收到良好的解决效果。在未开展课后服务前,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某市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工作时间超8小时的占78.7%,早已超过劳动法所规定的教师劳动时间[6]。首先,课后服务文件规定:一周五天的时间,学生每天至少要接受2个小时以上的课后服务,放学时间延迟到五点半至六点,实行弹性离校制度。这无疑增加了教师在校工作的时间,使得教师将更多的空余时间用于学校的课后辅导,占据了教师原本的自由时间。其次,校内课后服务要求为学生提供基本的作业辅导外,还要求教师发挥创造性,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兴趣活动和实践活动。这就导致课后服务不仅使教师的工作时间延长,而且增加了教师的工作任务。

三、中小学精准化课后服务的实施策略

(一)因地制宜,灵活筹措课后服务经费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规定,严禁对学生家长乱收费。首先,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教育费用基本上来源于当地政府拨款,但从课后服务的性质来看,课后服务虽然是在学校开展的教育活动,却采取学生自愿参加的原则,那么接受课后教育服务的学生家长承担部分经费,具有合理性,并不属于乱收费。其次,课后服务具有公益性和普惠性,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工程。因而,政府的主导地位是必不可少的,可以通过提供专项资金、转移支付等形式,保障课后服务课程能够开齐、开足、开好。另外,为了使课后服务经费真正能够用到实处,政府应该对课后服务经费的收支进行监督。再次,学校应该与社会机构、家长等进行联系,积极动员各方人员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由于当前各省区市经济发展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差异,因而应该根据本省区市的经济情况,灵活制定课后服务经费的分担机制[7]。

(二)优化课程,满足学生兴趣爱好需求

优化课程,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是增强课后服务吸引力的基本保障。当前学校开展课后服务的安排应该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完成学生的作业,这是学生资格性成长的“托管”课程;另一方面是满足学生个性成长的兴趣活动,这属于学生社会性成长的“社团课程”[8]。那么兴趣活动如何吸引学生,并达到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目标呢?首先,学校应该把握学生的具体需求,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关切。开展调查研究,将学生的兴趣爱好活动进行整合和分类,设计相应的课后服务清单,供学生灵活动态地选择,从横向上满足学生不同的需求。其次,在保证课后服务内容可选择性的基础上,从纵向上对课程内容进行整体规划、一体设计。利用课后服务的时间,学校可以对优秀课程进行阶梯式的进阶设计,使学生兴趣爱好培养具有系统性,将自身的兴趣爱好发展成为优势强项。系统化的课程,能够在满足学生爱好的同时,形成学校的品牌课程,打造学校的特色文化。

(三)盘活资源,扩大校内外资源的供给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孩子放学后,得有人接得住”。当前,学校开展课后服务已经能够基本上解决“接得住”的问题,那么如何才能够“接得好”,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要从课后服务的软硬件设备入手,盘活校内外资源的供给,缓解教育资源紧缺问题。虽然学校延迟了学生的放学时间,但对于学生的教育,还要充分发挥校外的资源优势。首先,通过政府购买的形式,面向青少年宫、综合教育基地、社区服务中心等机构进行公开遴选,为学校选定符合资质的机构,供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另外,学校也可以引进非学科类的培训机构,一方面可缓解学校这类师资紧张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地监管校外培训机构。其次,充分利用好当地高校资源,储备优秀师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可以与当地师范高校建立定点支援的相关合作关系,中小学校邀请高校师范生参与学校的课后服务工作,高校教师为中小学校提供相关工作指导。这一方面可以为师范生提供实践学习的机会,另一方面也缓解了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压力,实现互利共赢[9]。

(四)动员家长,多途径实现家校共育模式

调查研究表明,绝大部分家长需要和支持学校课后服务工作,但对于共同参与学校课后服务工作的意识还比较薄弱。首先,学校要更新家长共同育人的思想观念,产生育人合力。学校可以通过家长会、微信群等方式向家长宣讲国家政策以及学校开展课后服务的相关制度,更新家长对学校课后服务的观念;开设家庭教育小讲坛,定期向家长传授家庭教育知识,使家长和学校达成共同的育人理念。其次,虽然学生的作业在学校已经完成,但是家长也必须清楚了解孩子在校接受教育的情况,这就需要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及时记录学生上课状态和作业完成情况,多途径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另外,学校可以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定期组织亲子活动,提高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参与度。再次,学校要积极引进家长志愿者参与到课后服务的工作中,征集家长的意愿,充分利用好家长的优势,开设家长课后服务板块,家校共同打造学校课后服务优质课程。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EB/OL].(2017-03-02)[2022-03-08].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5/201703/t20170304_298203.html.

[2]中共中央辦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EB/OL].(2021-07-24)[2022-03-08].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1703/t20170304_298204.html.

[3]周玲.“双减”背景下的课后服务供给方式及质量评估[J].中小学管理,2021(12):37.

[4]刘复兴,董昕怡.实施“双减”政策的关键问题与需要处理好的矛盾关系[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1):93.

[5]黄晓玲.“双减”背景下学校课后服务的课程化实施[J].教育科学论坛,2022(2):27.

[6]元静,胡咏梅.工作时间越长,中小学教师的付出回报合理性满意度越低吗?[J].教育科学研究,2019(9):47.

[7]晋银峰,孙冰冰,张孟英.中小学课后服务的历程、问题与展望[J].教育科学研究,2021(11):9.

[8]姜雪,牛楠森,李振文.学校课后服务课程的价值定位与功能重构[J].教学与管理,2022(2):7.

[9]杨曼丽,张吾龙,胡德纲,等.“双减”政策下我国中小学课后延时体育服务的演进历程、机遇挑战及实现路径[J].体育学研究,2022(1):29.

收稿日期:2022-03-25

作者简介:禚孝宇,成都大学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基础教育、小学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

家校共育双减
“双减”重构义务教育格局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影响小学家校共育的因素以及解决策略初探
《语文学科课后作业的有效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浅议如何化解家校教育的矛盾
对寄宿制学校学生养成教育的几点看法
家校共育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