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财务管理的改革实践与思考

2022-07-16

技术与市场 2022年7期
关键词:年收入比例财政

穆 沐

(西南财经大学,四川 成都 611130)

0 引言

2022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要坚持政府过紧日子,更好节用裕民。大力优化支出结构,保障重点支出,严控一般性支出”的要求来源于对目前国家财政形势的研判,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对于高等学校而言,如何将第二轮“双一流”建设、提升高校治理能力、落实经费使用自主权等要求与“过紧日子”决策部署相结合,落实到办学治校实践中,坚持勤俭办学,广泛开源节流,优化支出结构,是高校这一时期需要探索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1 高校面临的财政形势

1.1 国家层面

近年来,全国财政收支呈现“紧平衡”,加之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冲击。2020年以来,财政收支矛盾更为突出。根据财政部国库司相关统计数据和2020年中央决算报告,中央部门落实过紧日子要求,厉行节约,从严控制和压缩“三公”经费支出,2020年财政支出结构调整明显,呈现出“压一般、保重点”的特点。

202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和预算报告对目前的财政形势作出了总体研判,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保持经济平稳运行难度加大,财政收支矛盾仍然突出,必须加强财政资源统筹,有保有压、突出重点,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根据预算报告,2022年中央部门支出下降2.1%,花钱从严从紧,把钱花在刀刃上。

1.2 教育经费投入层面

党中央、国务院始终坚持把教育作为支撑国家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资,予以优先保障和重点投入,明确提出“一个不低于、两个只增不减”,即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不低于4%,全国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做到只增不减,全国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做到只增不减,充分体现了国家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优先保障教育投入的决心。根据教育部、国家统计局、财政部发布的《关于2020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2020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为4.22%,是自从2012年以来连续第九年达到“不低于4%”的目标。结合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和预算报告数据,教育支出在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占比分别达15.5%,为最高比重。这个数据是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财政收支矛盾突出的情况下取得的,实属不易,是财政支出结构优化的结果,是对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求的落实,也体现了“教育是最大的民生”。

1.3 高校层面

高校收入按来源划分,包括财政补助收入、事业收入、上级补助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经营收入、其他收入。财政补助收入是高校从同级财政部门取得的各类财政拨款;事业收入是高校开展教学、科研及辅助活动取得的收入,包括教育事业收入与科研事业收入;上级补助收入是高校从主管部门和上级单位取得的非财政补助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是高校附属独立核算单位按照有关规定上缴的收入;经营收入是高校在教学、科研及其辅助活动之外,开展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取得的收入;其他收入是除以上5类范围以外的收入,如利息收入、捐赠收入等。笔者以2020年教育部直属高校预算公开数据为例,分析中央高校收入来源情况(数据来源:高校网站信息公开数据)。

由于大部分高校收入构成中不含政府性基金预算拨款收入和事业单位经营收入,少数高校有此两类收入但占比很少,故表中未体现此两类收入数据。从76所直属高校预算公开数据可以看出(见表1):一般公共预算拨款占本年收入比例高于50%的有21所高校,最高为76.66%;一般公共预算拨款占本年收入比例在40%~50%的有27所高校,一般公共预算拨款占本年收入比例在30%~40%的有22所高校,一般公共预算拨款占本年收入比例低于30%的有6所高校,最低为18.64%。事业收入占本年收入比例高于50%的有8所高校,最高为56.33%;事业收入占本年收入比例在40%~50%的有23所高校;事业收入占本年收入比例在30%~40%的有34所高校;事业收入占本年收入比例低于30%的有11所高校,最低为14.21%。其他收入占本年收入比例在40%~50%的有2所高校,最高为45.97%;其他收入占本年收入比例在30%~40%的有6所高校;其他收入占本年收入比例在20%~30%的有17所高校;其他收入占本年收入比例在20%以下的有51所高校,最低为6.26%。根据高校预算公开的数据显示,高校对财政投入的依赖程度较高。在现阶段“紧平衡”的财政形势下,虽然财政对教育投入是优先保障,但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增速放缓也可能是一段时期内的常态。对于高校而言,过度依赖财政投入进行发展的方式难以继续,高校必须认清形势,深化改革,增强资源统筹,优化资源配置,构建起“过紧日子”的长效机制。

表1 2020年教育部直属高校预算 单位:万元

续表1 单位:万元

2 高校财务管理改革实践

针对工作中了解到的部分高校在面对财政新形势下实施的财务管理具体举措,探讨高校如何将“过紧日子”的要求落实到办学实践中。

2.1 建章立制,健全财务管理管理体制机制

规范管理,制度先行。近年来,高校结合政策要求和自身办学实际,建立了一系列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财务管理制度,范围包括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强化预算管理、财政专项经费管理以及规范差旅、会议、因公出国(境)、培训等事项、资金和银行账户管理、公务卡使用、经费支出、绩效评价、内部控制方面。

2.2 强化财务预算约束

一是要严格预算编制和执行。高校应严格落实国家预算法和预算实施条例要求,严格执行学校预算管理办法,遵循统筹兼顾、勤俭节约、量力而行、讲求绩效和收支平衡的原则编制预算。落实“三重一大”要求,学校预算经党委常委会审议批准并严格执行,严禁超预算或无预算支出。调整优化支出结构,着力压减一般性支出预算,除刚性支出和重点项目外,校内各单位日常运行经费进行压减并从严控制。

二是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严格控制差旅费、会议费、培训费、办公费等一般性支出。控制措施包括严格执行经费开支标准;禁止无实质内容考察、组团或礼节性拜访形式的出差;办会坚持“以会养会”原则,学校减少会议费补助,倡导简朴节约的会风,不得列支与会议无关的费用;教职工培训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对外出参加培训从严审批,禁止参加无实质内容的商业性高收费培训;倡导无纸化办公,提倡电子数据传输,节约使用办公耗材,非必要不定制办公用品。严禁超标准配置办公设备、家具等资产,提倡重复利用办公家具、办公设备,已达使用年限还能继续使用的,不进行报废处置。

2.3 做好校园建设规划与实施

校园建设规模与学校的发展实际相匹配,不盲目进行新项目建设,严禁豪华装修,优先保障教学、科研、学生学习生活等基本办学条件,量力而行,分步骤、分阶段实施,防范财务风险。

2.4 强化资源统筹,集中财力办大事

坚持厉行勤俭节约办学原则,结合学校发展规划和年度重点任务,聚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科建设水平,优先保证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民生事业等重点方面的资源使用。在资金和项目安排上,杜绝多头安排、重复性安排,加强学校、院系和职能部门3个层面的统筹,对学校取得的持续性财政项目资金,如基本科研业务费、教育教学改革专项资金、双一流专项资金等安排一定比例由学校统筹用于学校改革发展大事要事。加强存量和增量资源的统筹,实现增量合理配置、存量充分利用。对校内各单位的存量资金进行清理分析,属于结余资金范畴的由学校收回统筹使用;清理长期挂账的往来款项,落实责任及时清收;完善预算执行机制,做好预算项目前期筹备,做实项目库,做到“项目等钱”,定期召开预算执行分析会并向项目实施单位和负责人出具分析报告,督促预算执行。

3 关于高校进一步落实“过紧日子”要求的思考

3.1 全面提升过“紧日子”意识

高校应加强宣传,倡导勤俭节约精神,提高师生思想认识,让师生充分认识当前形势任务,充分认识过“紧日子”、厉行节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践行于实际工作生活中。

3.2 开源节流,提升办学资金筹措能力

从上文对高校收入构成数据分析看出,高校现阶段收入主要来源是财政拨款、事业收入。在新形势下,高校要依靠财政拨款谋求发展势必难以为继,应当转变观念,彻底摒弃“等、靠、要”的思想,通过提升办学水平、服务社会发展等方式增强自身造血功能,在多渠道筹措办学资金上下功夫,减少对财政拨款的依赖。充分利用自身平台、资源优势,主动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经济发展需求扩大办学资源,争取发展经费,加大资源统筹力度,创新资源配置方式。

3.3 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高校要进一步建立健全预算绩效管理等管理制度,严格绩效考核,强化绩效考核结果运用,将考核结果与资源配置直接挂钩,对使用绩效好的,增加预算安排,对使用绩效差的,减少或暂停预算安排。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指标和指标体系,落实事前绩效评估、过程执行监控、事后绩效评价,强化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完善绩效管理激励约束机制。推进完善成本核算,提高预算安排与绩效评价的准确性。抑制预算扩张冲动,通过全面预算绩效管理,打破预算安排基数概念和支出固化格局,及时终止无效项目,严格控制低效项目,避免超越财力盲目上项目、扩大规模铺摊子搞建设。

3.4 强化风险意识,做好内控建设

近年来,各类巡视和审计查出高校在与市场关系密切的后勤、基建、采购、招投标、继续教育等领域问题较多。高校应强化风险意识,树立底线思维,着力推动内部控制建设。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健全审计制度和工作规范,推进内部审计从财务审计向内部控制、风险管理转型。加快推进财务、资产、基建、采购、合同、教学、科研、人事、稽核等系统互联互通,并将内部控制规则嵌入信息化系统中,实现各类数据融合共享,构建大数据审计平台,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防风险功能。对违规行为严查严处,让财经纪律成为不可触碰的“高压线”。

猜你喜欢

年收入比例财政
No.3 海底捞预计2021年最高亏损45亿元
人体比例知多少
年收入3000万美元的玩具网红
略论近代中国花捐的开征与演化及其财政-社会形态
最难成为1%人群的美国州
按事故责任比例赔付
医改需适应财政保障新常态
县财政吃紧 很担忧钱从哪里来
增强“五种”意识打造“五型”财政
限制支付比例只是治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