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金岁月不返,趁花好月圆之时
——浅析作品《花好月圆》的造型艺术及文化内涵
2022-07-16汪庆红
汪庆红
宜兴的紫砂文化融合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并且紫砂壶在历史上是中国文化的外伸。中国文化浪漫而有内涵,紫砂艺术容易以塑传情,这两者的结合,诞生了无数让人魂牵梦绕的艺术作品。作品“花好月圆”借用了月亮这个美好意象,构成了紫砂与月的艺术融合。
古往今来,月亮这个意象为无数文人墨客所吟诵,弯月象征着伤感,满月象征着团圆,人们将丰富的情感给予了月亮,这就叫做移情。人们对月亮的那一种挥之不去的特殊情感,来自于月亮本身的变化多端,也来自于人们内心深处的那抹柔软,那是坚强外壳下包装着的柔软。
紫砂壶,有着天生的神秘感,它有着多种颜色,或浅或深,都有着醇厚之感。有变化的颜色让紫砂也充满了生命感,在变化之中,每一把紫砂壶就有了自我。作者在创作这件作品的时候,将故事感糅进了紫砂壶之中,人生是光与影的交错,曲折迂回是人生的真实写照,一个人不会一直在阴影中,也不会一直处于花好月圆时,而正是这起起伏伏的变化,才构成了多彩的人生。同样,紫砂壶也不会只有一种风格,一把壶的柔情,可以是它的外在,却不会是它的全部,外柔内刚,亦或者是外刚内柔,才是它真实的性格。
在欣赏这件作品之前,首先来解读一下它的主题,“花好月圆”,表面上看起来是一个美好的祝福,实则是在展示一段渐渐解除失意的过程。花好月圆是最终的结果,却不是整个过程。坎坷失意会存在,却不是整个人生。作者以“花好月圆”作为美好的祝愿,献给每一个人,让人人都能迎来花好月圆之时。这个寓意也让此壶的主题一下子宏大了起来。
细观此件作品,能感受到此壶吸收了前辈圆月壶的结晶,同时又融入了创作者自身的心得体会,这件传承与创新结合的作品,更有创作的新意。在此壶中,“月”构成了主体的创作。提梁与壶盖之间构成了一轮半月,而壶身本身就是一轮半月,而将提梁与壶身整合起来看,就是一轮圆月,恰好印证了花好月圆这一主题。这样拆分与解构的创意,让此壶更为亮眼。
此壶的泥料选择也别有考究。作者选取了珍藏的本山绿泥,这种泥料看起来是黄澄澄的,黄中带着一丝绿,烧制成功后更是非常像月亮的颜色。远远望过去,此壶就仿佛是地上的一轮圆月,那温润清新的色调给人心灵上的舒缓。
从造型上来看,壶身偏扁,是一个半圆形,壶盖部分十分平整,而下半部分就是一道完美的弧线,勾勒出月亮的形态,显得清新别致,美不胜收。此壶保留了传统紫砂壶的结构,曼妙的曲线让此壶充满了柔和之感,但是此壶柔中还存在着硬朗,壶盖部分的线条利落而平滑,与提梁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有一种视觉上的冲击感。可以说,曲线是构成此壶的主体,而直线是惊喜的调味。壶盖采取嵌盖的方式,与壶身融为一体。除了壶盖的部分,壶的主体部分没有太多硬性的折线与边角,这就让壶还原了月的形态。而不多的直线的调和,就让此壶充盈着些许的节奏感,不至于一成不变,索然无味。提梁的线条非常流畅,形态优美,触感舒适,就有很强的线条美感。尤其是这个流线的形态,优雅曲折散发着柔光,仿佛有一种明月清风相伴之感。壶嘴是三弯流的设计,创作者特地放大了壶嘴上线条的曲折感,与提梁处的线条也相互呼应。壶钮处的设计也绝对是一个亮点。壶钮是一节小小的树枝,颜色略深,是较为沉着的墨绿色。这一小节树枝似乎是桂花树的枝干,让人不禁想到广寒宫嫦娥玉兔的神话故事。
此壶的造型虽是围绕月亮展开,但却以桂花树的枝干让人拓展了此壶的意境,这个能够映衬出月亮的意象,体现了中国文化中睹物思人的情感体现方法。小小的映射让此壶更加富有意境。由此可见,创作者的艺术功底与文化素养可见一斑。作者通过相辅相成、互为影响的方法,将壶的空间拓展开来,让每一个观者由小小的壶身去感受一方天地。
结语:传统紫砂的创作方法流传至今,经过了时间的考量,有着借鉴的意义。紫砂艺人常常从传统中汲取灵感,用现代的紫砂语言结合自己的创作思维,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紫砂壶之中,这是十分可贵的,也是未来紫砂艺术的发展方向。作品《花好月圆》无论在造型设计还是装饰搭配上,显然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其高度的和谐与融合展现了创作者的创作逻辑,也给每一个观壶者提供了想象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