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紫砂作品《竹越壶》的造型创意
2022-07-16万建新
万建新
紫砂陶有着无穷的魅力,在中国整体的陶瓷艺苑中也是独树一帜的,它材质独特,温润内敛,具有非常明显的文化色彩。紫砂陶中的紫砂茶具更是曾获得“世间茶具称为首”的美好赞誉,我们常说柴米油盐酱醋茶,生活中的种种让紫砂陶艺具有非常显著的人文特性,在广大的民间收获了天然的艺术特征,绝大多数的人都不会反感这样的艺术品,同时它还具有雅俗共赏的一面,无论是浅尝辄止还是用心钻研,都可以从中收获到一份乐趣,紫砂陶艺的魅力由此可见一斑。
紫砂壶从外形上可以分为光素器、花塑器以及筋纹器,其中花塑器被习惯性地称为“花货”,在紫砂花货当中,用“竹”作为造型和装饰的作品有很多,其中还诞生过一些较为知名经典的作品。这些作品从各个角度演绎竹的变化,以至于这一题材成为了一个紫砂陶艺创作中长盛不衰的创作品类,作品《竹越壶》就是如此,以竹子的外形延伸,引入民间常见的谐音文化,将“竹越”与“卓越”联系起来,用独特的造型装饰语言解读这一创作主题。
一、作品《竹越壶》的灵感来源
我们的汉语是一种十分独特的语言,不同于拉丁字母,汉语有着十分独特的发音,在我们日常生活应用中,汉语中的谐音已经超出了语言的范畴,成为了我们文化当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紫砂壶作品在选择创作方向和内涵主题的时候,会经常性地运用到“谐音”这一文化特征,用谐音寄托美好的愿望。作品《竹越壶》的创作灵感就来自于对竹子生长的观察,我们都知道竹子节节升高,最终拔群而出,其本身又代表了一种高洁的品格,宁折不弯、迎难而上、虚心有节,能够同时拥有这么多优秀的品质,那必然是越众而出的,竹越,卓越之人。
作品《竹越壶》就是以描塑优美的竹形、竹意、竹韵,来预示一个人良好的品质,送出美好的祝愿。
二、作品《竹越壶》造型塑造
“双线竹鼓壶”采用上下对称的竹节式结构,在众多的紫砂壶造型中也是十分经典的,圆形身筒,运用夸张变形的艺术手法塑造出竹的韵味,从这一壶式来看,在紫砂壶中引入竹的造型可以不拘泥于竹子原本的形状,只需要契合其形态特点,是可以任意拉伸变形的,运用这种形体设计思维,作品《竹越壶》的塑造也采用了另一种形式的夸张变化。
首先这把壶的壶身依旧是圆身筒塑造,壶体呈半圆形,壶面没有任何装饰,无肩,无颈,嵌入式的壶盖线条直接与壶面衔接,单纯从壶体来看是没有任何竹的韵味在其中的,不过在壶底下部分的装饰塑造中,加上了一圈圈线钉鼓的装饰样式,圈线采用外贴泥片的方法制作而成,在制作好壶身筒后制作如同卷尺宽度的泥片绕壶面一周,垂直贴塑于壶面底部,然后采用刮压法使这块泥片内凹显现出平行的双圈棱线,并且保留挂压的痕迹不做处理,清理干净贴塑的脂泥,在这一步骤制作完成以后,同样用贴塑的手法计算好间隔,制作一粒粒的泥钉镶塑于这块泥片的正中位置,并围绕壶底一周。这样就形成了一种“钉鼓”的装饰样式,结合壶身的整体形态,就会发现这一装饰等若于古代青铜器上的铸痕,这让整个壶体犹如一座青铜古钟。
古钟的造型背后代表的是深厚悠久的中国文化,且钟是一种乐器,而乐器在古代多用于祭祀,这就同古代的“礼”紧密地联系起来,而儒家文化一直提倡一种让所有人都知“礼”、有“礼”的追求,认为创造出这样的世界就是在践行圣人们所提倡的仁道。而我们都知道,竹子常常被比作君子,我们夸赞一个人就会习惯性地将其与竹子类比,可见只要每个人都拥有竹子一般的品格,那么也就间接地实现了传统文化中对于礼、对仁的追求。
三、外形与文化的联系
在这把壶上,壶身筒的外形犹如塑造了一座基底,壶流、壶钮、壶把都作竹的外形,不同样式的竹子都有着相似的竹节,虽然都是竹子但各有不同,卓越的人的品格都是相似的,但又都是不同的,我们都应当有共同的美好的目标,但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每个人又都是与众不同的,每个人都应当是内心的卓越者,都应当践行我们文化中不断传承的美好品质,这就是作品竹的装饰与整体内蕴主题之间的联系,既是祝福也是期许,更是一种映射,让简单的形体和装饰获得了文化氛围中美好向上的积极韵味。
总结:在很多以“竹”作主题的紫砂壶上,竹子经常以竹节或壶上装饰出现,围绕竹子内韵的表达时常浅尝辄止,实际上这种浅表性的创作越来越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文化审美需求。伴随着我们社会整体文化氛围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人想要获得更有深度、广度,乃至趣味性的艺术享受,这对于传统艺术创作中必然有着更多、更高的要求。为了满足这一点,努力地学习、不断地积累、积极地探索显然是紫砂陶艺创作者永远所要坚持的,当代紫砂艺术必然会由此塑造出能够承载自身的文化艺术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