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类共同富裕实践的中国方案

2022-07-16李小园

观察与思考 2022年1期
关键词:公平正义共同富裕发展

李小园

提 要: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实践的本质要求,也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逐步现实地成为中国发展的重大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共同富裕实践的重大战略意义,揭示了新时代共同富裕实践的时代特征、中国特色以及现实路径,为中国求解共同富裕这一人类文明进步的难题,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重要遵循。

实现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始终是贯穿人类文明进步历程的伟大梦想。马克思主义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提出了在社会全面进步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良性互动中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中国共产党是以为人民谋幸福为初心的使命型政党,共同富裕的价值追求贯穿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从事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和新时代伟大实践的百年奋斗历程之中。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更是将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重要奋斗目标,就扎实推动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探索。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之后,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等方面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成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的重大现实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作为共同富裕实践的中国方案的理论表达,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共同富裕的长期探索实践积累的丰富实践经验和理论智慧,为中国在新时代全面深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探索实践提供了重要遵循。

一、共同富裕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重大现实课题

共同富裕始终是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题中应有之义。从空想社会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从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实践,从传统社会主义实践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始终是社会主义最崇高的价值理想和社会革命的实践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预示着扎实推动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已经现实地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现实任务,成为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奋斗目标。

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超越资本主义的根本体现。从理论上讲,工业文明和社会化大生产,已经为人类社会开辟了努力实现社会共同富裕的现实前景,但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却造成了资本主义社会进一步加剧了社会财富占有的两极分化。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现实的社会运动,就是以反抗、消除社会两极分化的不合理、不公平现象的姿态出现的。换言之,社会主义作为一种超越资本主义的社会改造实践,其奋斗目标正是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基础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社会共同富裕。正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的那样,“生产资料由社会占有……通过社会化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

社会财富的分配格局深刻地反映了政治统治的结构。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制度的确立,共同富裕成为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目标。在制定和实施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过程中,毛泽东就提出了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改革开放之初,在特定发展背景下,我们党提出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但与此同时,我们党始终坚持以实现共同富裕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本质要求和根本目的。邓小平一再强调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们党逐步优化效率激励与普惠共享的关系,提出要妥善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党的十八大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历程,实现共同富裕则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原则和努力方向。在全面总结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历程和政策导向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改革发展搞得成功不成功,最终的判断标准是人民是不是共同享受到了改革发展成果。”在此,基于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实践逻辑,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将是否体现了共享发展原则,是否促进了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作为评判改革发展成效的重要尺度。着眼于以人民为中心这一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实践的根本立场,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将共同富裕这一努力方向贯穿于国家治理的制度安排、发展战略、政策导向等各个方面。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实践最鲜艳的旗帜,500年来人类社会主义实践始终寄寓着人类社会对社会公平正义的向往。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全面深化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基础上,我们党不仅在发展指导思想上突出公平价值的优先性,而且将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纳入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框架,着力通过健全保障公平正义的制度体系,使公平正义和共同富裕真正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就此深刻指出,“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要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一面镜子,审视我们各方面体制机制和政策规定,哪里有不符合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哪里就需要改革;哪个领域哪个环节问题突出,哪个领域哪个环节就是改革的重点”。这就突出了公平正义在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中国方案”中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核心价值地位。

扎实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目标。马克思主义认为,公平正义观念及其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关于永恒的公平观念不仅是因时因地而变,甚至也因人而异”。共同富裕的实践是以一定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为前提的,其实现程度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生产力水平。政治发展理论总结了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五大挑战,其中最后一个挑战,就是运用政治体系的权力来重新分配收入、财富、机会和荣誉的压力。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最大的压力,是普遍性的贫困,在这样一种发展条件下,实现共同富裕的资源条件自然是极其有限的,不顾现实条件强制性地追求共同富裕,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共同贫困。只有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才能为今天推进共同富裕实践创造坚实的基础。

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取得决定性成就,中国历史性地消除了绝对贫困现象,我们党逐步将推进共同富裕纳入了国家治理的重大议事日程。党的十九大作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大判断,基于这一判断,我们党将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纳入了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27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明确地将共同富裕确立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要目标和任务。事实上,即使在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历程中,共同富裕实践在不同阶段面临的任务也是不一样的。习近平总书记就此进行了深刻总结,指出:“我们必须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进一步把‘蛋糕’做大,为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奠定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蛋糕’不断做大了,同时还要把‘蛋糕’分好。”

二、共同富裕实践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

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依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共同富裕实践必然有着许多特定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概括地讲,扎实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社会形态、文明形态的一次深刻变革,它不是要强制性地实现全社会“均贫富”,也不是要步西方福利国家建设的后尘,而是要在逐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过程中,充分调动社会全体成员创造社会财富的积极性、创造性,在不断提升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生活品质的基础上,为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全面发展创造出良好的社会条件。

首先,从实践主体及社会覆盖面来讲,共同富裕的基础性要义,是实现全民共富,使全体人民都过上幸福生活。一方面,共同富裕,顾名思义,意味着在创造富裕、幸福、美好生活的社会变革实践中,要做到“不让一个人掉队”,确保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够充分分享发展的成果。马克思指出,社会主义要“把生产发展到能够满足所有人的需要的规模;结束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状况;彻底消灭阶级和阶级对立;通过消除旧的分工,通过产业教育、变换工种、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通过城乡的融合,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发展”。这就必须坚决防止出现“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的现象,不断提高社会弱势群体的生活水平和改革发展的获得感。另一方面,全民共富不是全民均富,而必然是有差别的共富。

其次,就内涵而言,共同富裕追求的富裕,不是单纯物质生活的富裕,而是全面富裕。共同富裕实践是社会全面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的社会形态变革进程,“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必然要求全体人民“共享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方面建设成果.全面保障人民在各方面的合法权益”。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人民的需求是多层面和动态发展的。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生活品质、文化精神生活、生态环境保护和政治权利等方面的需求会日益增强,需求的个性化差异也会日益显著。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将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视为人类历史发展的终极目标,强调一切发展,归根到底都是人自身的发展,是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全面发展,为此就必须“培养社会的人的一切属性,并且把他作为具有尽可能丰富的属性和联系的人,因而具有尽可能广泛需要的人生产出来——把他作为尽可能完整的和全面的社会产品生产出来”。社会主义超越资本主义的最本质特征,就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中国式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落实到人的发展和共同富裕实践上来,就是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全面富裕。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实现中国梦,物质财富要极大丰富,精神财富也要极大丰富”。

再次,就实现途径而言,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参与社会财富创造、共同分享发展成果的社会实践,必然要求“充分发扬民主,广泛汇聚民智,最大激发民力,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都有成就感的生动局面”。社会财富不会从天上掉下来,只有人人参与、人人尽力,才能创造出日益丰富的可供共享的发展成果。要实现共同富裕,就必须充分尊重和激发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就必须不断完善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体制机制,大力营造鼓励创新、包容失败的社会环境,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局面,最大限度释放人民群众的创造潜能,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事实上,从人的全面发展角度讲,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着社会成员在何种程度,以何种方式参与到劳动实践中,决定着社会成员相互之间形成什么样的一种社会关系,进而直接影响着人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决定着人的精神世界的丰富程度。马克思指出,“个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或设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显然,只有在共建共富的社会生活实践中,人们才能广泛地参与各个领域的社会生活,才能不断扩展社会交往关系,形成开放性心灵,促进精神世界的自由全面发展。

最后,就实现过程而言,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富裕,而是一个先富带后富的长期奋斗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社会生产力发展在任何时候都无法保证能够让所有个体都享有同等富裕的资源。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生产力高度发达,物质产品极大丰富,使人的发展能够最终摆脱物的依赖性。我国现在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还比较突出,共同富裕实践不可能一步到位、一蹴而就,必须充分认识共同富裕实践的艰巨性、复杂性、长期性,充分考虑客观条件和可承受能力,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注意克服绝对平均主义思想,防止草率冒进,欲速则不达,或寅吃卯粮,最终陷入共同贫困。

三、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

共同富裕实践,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必须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健全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体制,完善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治理结构,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的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形成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的合力。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为了人民,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同坚持人民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宗旨是高度统一的。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共同富裕实践的最高准则,是过程与结果的统一,要求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地位,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以高质量发展着力破解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马克思将生产力的发达作为实现人自由全面发展的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强调“‘解放’是一种历史活动,不是思想活动,‘解放’是由历史的关系,是由工业状况、商业状况、农业状况、交往状况促成的”。共同富裕实践要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最大的国情,正确处理效率激励与普惠共享、“做大蛋糕”与“切好蛋糕”的辩证关系,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不断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创造出越来越丰富的社会财富,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健全维护社会公平竞争,促进公平正义的体制环境。要激发共建共富的社会创造性活力,最根本的是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健全人人都能平等地参与发展、分享发展成果的权利和机会的体制机制。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社会主义公平界定为“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这里,人的基本权利,包括法律地位、政治地位以及社会保障权益等的平等,无疑是社会公平最基础、最核心的内容。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那样,“社会的一切成员,都应当有平等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而不能以出身、性别、种族、财富等附加条件加以区别对待。规则公平要求所有社会规则得到公正的执行,以保障规则面前人人平等。机会公平则要求赋予每个社会成员平等地参与竞争各种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稀缺资源的机会,是权利公平和规则公平的最终体现。只有充分保障人人享有平等的发展权利,最大限度地创造平等的发展机会,才能将共享发展成果建立在人人参与的基础上,建立在每个人的奋斗基础上而不是国家的直接提供上。

完善社会收入分配的体制机制。客观地讲,由于资源禀赋、发展条件的差异,以及发展能力的差别,再加上体制性、政策性因素,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及不同的人群之间,必然会存在收入和财富占有的不平衡状态。这就要求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完善收入分配机制的基本思路,要求“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要“鼓励勤劳守法致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强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优化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公共服务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基本职责,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更是有效发挥政府在实现共享发展上不可替代作用的重要途径。公共服务水平与社会成员参与社会建设的能力息息相关,它不仅能广泛而有效地提升全体社会成员的生活品质,而且能够通过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为社会成员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等提供有力支撑。社会保障是全体社会成员共享发展成果的基本制度保证,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了“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总体战略,并提出了一系列促进共同富裕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规划,必将有效地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增强社会弱势群众的获得感。

猜你喜欢

公平正义共同富裕发展
论相对剥夺与共同富裕的关系*
审判执行不停摆 公平正义不止步
共同富裕:绘就美好生活蓝图
奔向共同富裕的路上
如何正确理解共同富裕
道德愤怒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朱前鸿 刘伟: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取向
图说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