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主要内涵及时代价值探析*
2022-07-16王菲菲
石 然 王菲菲
提 要:列宁十月革命后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实践中形成了丰富的社会主义建设思想,包括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思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思想、培育社会主义治理能力思想等主要内容,是列宁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重要启示与指导作用。
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革命使社会主义从理想转化为现实。不仅如此,列宁还第一次领导了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虽然列宁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只有六年左右,但列宁在实践中形成了丰富的社会主义建设思想,成为了列宁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诸多方面都充分彰显了列宁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光辉。列宁社会主义建设思想对进一步推进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仍然有重要启示与指导作用。
一、列宁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
列宁在实践中对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艰辛的探索,形成了一整套社会主义建设的著述,饱含着他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科学认识。这些著述有着十分丰富的内容,涵盖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社会主义治理能力培育等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其中列宁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论述又囊括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方方面面。
(一)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思想
十月革命前夕,列宁已经详尽阐释过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和高级阶段的不同特征,阐释了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过渡时期不可避免会带有旧社会的遗迹。十月革命以后,面对俄国国情,列宁在社会主义过渡和建设的实践基础之上对俄国社会发展阶段的认识趋于成熟。在十月革命胜利两周年之际,列宁结合俄国国情进一步阐释了过渡时期的特点。俄国作为一个落后国家,在过渡时期必然有着更为特殊的特点。经过一系列曲折探索,列宁对俄国社会发展阶段的认识更为清醒。他认为,作为一个小农国家,俄国不能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而是要经历国家资本主义这一特殊方式。随着新经济政策继续推进,列宁晚年对俄国社会发展阶段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他不再简单地把国家资本主义看作“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而是看作一个完整的历史阶段。在列宁看来,原有资本主义越是不发达,所需要的过渡时期也就越长。值得注意的是,列宁并没有把特定社会发展阶段固化起来,而是为苏俄社会主义向更高阶段发展作出积极准备。一方面,工厂、铁路、银行、船队等重要生产资料始终掌握在苏维埃共和国手中,使得苏俄国家资本主义朝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另一方面,苏维埃政权积极促进社会主义因素的增长,比如积极发展合作社经济。列宁把合作社的发展作为苏俄社会向更高发展阶段过渡的积极因素。
(二)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的思想
在列宁看来,现代化大工业,特别是重工业,是建设社会主义的生产力基础。根据列宁所处的历史时代,电气化是当时现代化大工业的主要标志。列宁同时指出,从俄国的国情上看,实现电气化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历史阶段。1922年9月,列宁在给全俄工会第五次代表大会的信中重申现代化大工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作用及其艰巨性。实现现代化大工业,就要建立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制度。列宁根据当时苏俄的实际情况,实行了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的国家资本主义制度,采用商品(市场)经济的方式运行。在新经济政策的指导下,苏俄进行了所有制结构调整,对公有制的实现方式也做出了转换,租让制和合作制成为了国家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列宁分析了这两种国家资本主义形式的不同特点。列宁还探索了“合营公司”这种新形式。在新经济政策实行伊始,列宁就非常推行了商品经济运行机制。在列宁看来,苏俄只有采用商品(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大工业才能建立起来。随着新经济政策实施的不断深入,列宁深化了对商品(市场)经济的认识,提出了国营企业同资本主义企业竞赛的思想。
在列宁的领导下,苏俄建立了苏维埃制度,开启了人类历史上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第一次全国性实践,并不断推进改革创新。苏维埃制度的优越性集中体现在它的制度设计中。苏维埃制度继承了巴黎公社原则,在选举、改选、罢免等方面具有充分的广泛性、可行性,苏维埃政权将房屋、印刷所和纸库全部交给劳动人民及其组织支配,使得劳动人民行使权利有着充分的物质保障。苏维埃政权实行“议行合一”,防止国家权力机关成为“清谈馆”。苏维埃政权还特别设置了工农检察院,吸收大量有觉悟的工人和农民参与,充分发挥权力制约和监督职能。列宁晚年在推进新经济政策的同时,还对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提出了诸多创见。一是增加中央委员会人数,从工人阶级中产生50至100个中央委员,增强党的集体领导。二是赋予国家计划委员会以特别程序,以致不被通常的苏维埃审议程序推翻。三是由工人和农民构成新的中央监察委员,行使与中央委员一样的权利。
列宁还特别重视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把法律作为党领导劳动群众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列宁在实践中提出了许多社会主义法治的新思想。他主张,“法官完全由劳动者从劳动者中选举产生”,提出了“吸引最广大的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群众来行使司法权”的思想,建议实行“由经常更换的临时的法院陪审员参加审判的制度”,建立统一的人民法院,等等。在列宁看来,社会主义法治在性质上与以往也有根本改变。虽然这些方案的彻底实现需要一个长的历史阶段,但列宁的这些创建无疑指明了社会主义法治发展的根本方向。
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相适应,列宁还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取得了较丰硕成果和宝贵经验。意识形态建设是文化建设的核心。列宁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在列宁看来,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要吸收包括资本主义在内的成果。列宁已经充分认识到,如果不能充分学习资本主义一切宝贵的东西,就不可能取得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最终胜利。他坚决反对“无产阶级文化派”的历史虚无主义观点,认为无产阶级文化不是凭空就有的,而是人类全部文化成果创造性转化获得的。在他看来,马克思主义就是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的典范。总而言之,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是臆造出来的,而是根据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在社会主义时代对现有优秀文化成果的创造性转化。在列宁看来,不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特别是工农群众的文化水平,就不可能具备农业合作化和苏维埃政治生活所需的国民素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也就无从谈起。对此,布尔什维克党花了大量精力普及公共文化,每个县、每个乡的图书馆都得到了大量充实。
列宁还重视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在教育方面,列宁要求压缩不必要的开支,增加中小学校和扫盲工作的经费,还要求办公厅主任对莫斯科一些高等学校提出的增加房舍和进口必要设备的问题予以高度重视,设法满足其要求。他还重视综合技术教育,以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方面工作作准备。在就业方面,列宁高度关切劳动者的工作生活状况,提出了“拯救劳动者”。他还重视对劳动者职业技能的培养,以提高劳动者的工作能力。不仅如此,劳动者各方面的权益在苏维埃都获得了切实的保障。在苏俄社会主义制度的条件下,收入分配的公平正义获得了切实的保证。列宁重视保护劳动群众生命健康。在社会治理方面,列宁提出了著名论断:“社会主义不是按上面的命令创立的。……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
(三)关于培育社会主义国家管理能力的思想
列宁在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同时,非常重视社会主义管理能力的提升。在列宁看来,建设与管理社会主义国家作为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劳动群众破天荒地成为了国家的主人,必须不断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提高各方面本领,不断提高管理能力,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如前所述,列宁主张运用人类一切智慧建设社会主义,特别是苏俄成立伊始,没有社会主义国家管理的现成经验,因此他主张向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学习国家管理经验。当然,列宁也认识到,提高国家管理能力不仅要学习资产阶级的经验,而且要掌握人类全部科学技术。列宁还提出通过实践学习管理国家的要求。十月革命胜利不久,列宁就提出“必须在实践中学习管理国家”。值得注意的是,列宁不仅要求党和国家领导干部在实践中学习管理国家,而且希望通过实践逐步使得全体劳动者掌握管理国家的技能。新经济政策是列宁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性转换和新探索。新经济政策实施后,面对新情况、新形势和新问题,列宁更加重视社会主义管理能力的提升。在新经济政策的实践中,他希望共产党领导干部学习商品经济,学习经营管理,克服官僚主义,提高政治工作能力。列宁认为,共产党领导干部一定要花时间学习经营商业,这样才能少犯历史性错误。不仅如此,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相适应,列宁还对领导干部政治能力提升作出了要求。他特别强调,要让共产党领导干部学会用正确方式管理国家,克服官僚主义陋习。事实上,在列宁后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同时,对领导干部提高管理能力的要求也更为紧迫。对于中央监察委员会的领导干部,列宁还要求他们通过研究理论来提高工作能力。
(四)关于借鉴人类文明所取得的一切先进成果的思想
在列宁看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可能凭空产生,而是要吸收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成果。列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是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的典范。特别是,他对学习资本主义取得的先进成果有着十分清醒的认识。列宁主张全面学习资本主义创造的文明财富,包括科学技术、体制机制、管理经验等。他充分认识到,如果不能充分学习资本主义一切宝贵的东西,就不可能取得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最终胜利。
列宁认识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要掌握人类全部科学技术。他指出:“人类科学、人类技术的一切成就,一切改进,专家们的全部知识,都要为联合起来的工人服务。”不仅是科学技术,资本主义创造的全部有益成果,都应该为社会主义建设所吸收借鉴。正如列宁所说的,“必须取得资本主义遗留下来的全部文化,并且用它来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取得全部科学、技术、知识和艺术。否则,我们就不可能建设共产主义社会的生活。而这些科学、技术、艺术却在专家们的手中,在他们的头脑里”。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运行方面,列宁要求学习资本主义经营商品经济的方法。他认为:“国家必须学会这样经营商业,即设法使工业能满足农民的需要,使农民能通过商业满足自己的需要。”在企业管理制度方面,列宁主张向资本主义托拉斯领导者学习,特别强调注意吸收美国的泰罗制:“在美国广泛采用的著名的泰罗制之所以著名,就因为它是肆无忌惮的资本主义剥削的最新方法。因此可以理解,为什么这种制度遭到工人群众那样大的仇视和愤恨。但同时丝毫也不应忘记,泰罗制体现了科学的巨大进步,它系统地分析了生产过程,为大大提高人的劳动生产率开辟了途径。”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列宁还主张向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学习国家管理经验,以提高社会主义国家管理能力。列宁认为,现实社会主义社会发展水平还不如资本主义,向资产阶级学习包括国家管理方面的一切经验极为重要。他指出:“我们不向资产阶级学习,又应该向谁学习呢?资产阶级是怎样管理的?当它还是统治者的时候,它是作为一个阶级来管理的,可是难道它没有委派过领导人吗?他们的发展水平我们还没有赶上。”
二、列宁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实践价值
列宁社会主义建设思想凝结着列宁对苏俄社会主义探索与实践的思考,在他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已经获得了验证,对经济社会条件相对落后的东方大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着重要启示。
(一)准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
列宁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论述,科学阐释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每个阶段的特征。特别是他对过渡时期的论述,体现了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特别是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科学认识,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新发展阶段有着十分重要的启示。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与列宁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论述有所继承,又与时俱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科学认识我国社会发展阶段的实际,在党的十三大作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准确判断。党的十九大作出我国社会主义矛盾发生转化的重要认识,但没有改变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的认识。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胜利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新发展阶段”这一重要论断,对我国所处社会发展阶段作出了新认识。事实上,新发展阶段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一个更高层次的历史阶梯,承担着向更高发展阶段过渡的历史使命,体现了不断发展和发展阶段的统一,也体现了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的统一。在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中,我们既要对社会历史国情保持清醒的认识,不能因为取得了重大成绩而冲昏头脑,做出超越阶段的判断;又要积极培育新生因素,不失时机促成飞跃,不能束手束脚、裹足不前;同时还要努力奋斗,不能观望等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结束和下一阶段的开启绝不是土豆烧牛肉那样唾手可得,我们要对其长期性、艰巨性作出充分的估计,也要为下一阶段的过渡做好长期摸索的思想准备,但我们也要以蓬勃向上的精神积极培育向下一阶段过渡的物质基础和理论准备,积极寻找向下一阶段过渡的路径、方法。事实上,我们党积极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不断为实现共同富裕迈出新步伐,特别是实施包括农业合作化在内的乡村振兴战略,在新发展格局中不断调整生产方式和分配方式,都是为新历史阶段培育其所需要素而所做的实实在在的努力。
(二)实现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良性发展
十月革命后,列宁始终把发展生产力、实现电器化作为苏维埃政权建设的首要任务。而发展生产力、实现电器化,就要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调整来实现。列宁认为,新经济政策就是用“改良主义”的方法实现社会制度的调整和完善。事实上,这里的“改良主义”,与我们讲的“改革”,在含义上是大体一致的。列宁在推进新经济政策实践的同时,还探索了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正是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实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联动发展。
列宁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发展思路,在当代中国焕发出强大的生机。中国共产党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根本任务,把经济建设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心工作,把实现现代化作为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几代党的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人民走出了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就像列宁在当时抓住第二次科技革命的电气化成果那样,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根据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时代背景,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重要论断,把科学技术作为实现现代化的关键。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把列宁的理论运用到中国实际中,建立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形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这所有的一切体现了列宁苏维埃政权建设的基本原则,又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共产党认识到,民主法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题中之义。邓小平认为:“要继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要制定一系列的法律、法令和条例,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中国共产党人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积极稳妥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自觉地实现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协调发展。随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加注重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互动发展,不断深化全面改革。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党特别注重推进法治中国建设,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互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发展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共同富裕的实现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坚实的基础。当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征程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过程人民民主政治实践一定会取得更大发展。
(三)加强社会主义建设的完整性和开放性
列宁自社会主义建设伊始就十分注意社会主义建设的完整性,并一以贯之。在对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方面,列宁都作出了丰富的论述和有效的政策安排。在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征程上,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完整性及社会主义建设各领域的思路都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逐步展开,中国共产党逐步丰富、深化了对现代化的认识。1980年,邓小平指出:“为了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任务很多,需要做的事情很多,各种任务之间又有相互依存的关系。”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根据“五位一体”的总布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展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其中涵盖了文化、社会、生态等方方面面,真正做到了“治大国若烹小鲜”。不仅如此,2035年我国整个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也将基本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列宁关于社会主义经济、文化、社会建设思想都有重要启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建设,把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与此同时,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应该吸收运用人类文明一切有益成果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坚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方面取得了持续进步,脱贫攻坚战获得了全面胜利,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体系获得了完善。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尤其引人注目的举措就是建立一整套生态文明制度、法律体系。这所有的一切无不是对列宁社会主义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十月革命后,列宁提出一个著名公式:“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秩序+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总和=社会主义。”列宁这个公式表明,社会主义建设要在各领域走在世界前列,就要在各领域借鉴资本主义创造的一切有益成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是孤立的、封闭的,而是包容的、开放的。改革开放伊始,邓小平深刻认识到,我国企业的管理方法与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必须努力学习。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引进大量西方自然科学先进成果和先进技术,这些都是离不开向西方的学习借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学习和借鉴人类文明所创造的一切有益成果。特别是,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今天,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我们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同时,学习人类文明有益成果也必将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
(四)全面提升社会主义国家治理能力
列宁把提升社会主义国家管理能力作为一项极其重要的使命。不仅如此,列宁还从学习资产阶级国家管理经验、在实践中培育国家管理能力和使全体劳动者掌握国家管理能力等方面对培育社会主义国家管理能力提出了诸多有效举措。列宁的实践表明,社会主义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并非与生俱来,也不可能从天而降,而是要经过艰苦卓绝的培育才能完成。由于历史、国情等因素,现实社会主义国家治理能力的培育既是长期的,又是紧迫的。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重大命题。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治理能力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能否充分发挥的关键,提升社会主义治理能力已经成为我国国家体系有效运转的迫切需要:“应该看到,制度执行力、治理能力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充分发挥、党和国家事业顺利发展的重要因素。只有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重点,尽快把我们各级干部、各方面管理者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工作本领都提高起来,尽快把党和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社会组织等的工作能力都提高起来,国家治理体系才能更加有效运转。”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作出了详尽阐释。他认为,只有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治理能力,才能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要求。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从八个方面阐述了全面增强党的执政本领,还提出提高战略思维、系统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精准思维六种思维能力。中国共产党对提高社会主义治理能力的认识已经成熟。事实上,列宁提高社会主义管理能力的创见,特别是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管理经验,培养全体劳动者国家管理技能等思想,至今仍有重要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