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欢音苦音在陕西筝派乐曲中的情感表达

2022-07-16史张炜

戏剧之家 2022年20期
关键词:音阶音色乐曲

史张炜

(中北大学 艺术学院,山西 太原 030051)

欢音、苦音是陕西关中地区戏曲和民间音乐中普遍应用的音乐术语,其由两种不同的音阶与调式组成,是陕西筝派风格最为重要的标志。前人多从秦筝的历史、秦筝的传承与发展、筝曲调式音阶的特征、陕西筝派代表人物、曲目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本文以陕西筝曲中的欢音、苦音为切入点,对陕西筝曲的创作、陕西筝曲的风格与情感表达等展开论述,梳理其中的逻辑关系,促进陕西筝曲的演奏与教学。

一、陕西筝派的形成

筝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乐器之一,因其起源于“秦地”故又名“秦筝”。陕西作为秦筝的发源地,其历史、地理环境及其文化民俗等都对陕西筝派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陕西属于中国西北方,境内山塬起伏、河川纵横,气候寒冷干燥。受自然环境的影响,陕西音乐较为质朴、粗犷,同时又具有抒情、悲苦的特点。作为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陕西融合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各个民族的音乐风格在此互相交融,陕西古筝音乐也因此具有多元化的特点。

不同流派拥有自己的特点和不同的表演技艺。概括地说,“茫茫九派流中国”。受历史背景、气候环境、文化风格、流行风俗等因素的影响,以及地方戏曲、说唱、流行音乐等的融合,各地产生了特别的表演风格和艺术形式。陕西筝派是20 世纪50 年代后期在“秦筝归秦”的思潮影响下逐渐形成的,它以陕西的地名命名,具有陕西地方音乐风格,是“真秦之声”。

陕西筝派复兴以前,陕西筝乐在某种意义上已经灭绝,大部分人不了解筝等乐器。在数千年的传播历史中,秦地的大多数筝派都是口头授课,秦筝的乐谱和陕西当地保存的文献资料很少。幸运的是,在最近的几十年中,几位著名古筝艺术家逐渐改变了这种情况,在他们的努力下,具有陕西地方特色的古筝音乐逐渐发展起来。

在秦声慢慢成为秦腔的悠久历史中,筝一直是伴奏的乐器。从伴奏乐器向独奏乐器发展的过程中,陕西筝乐生成了欢音、苦音的特征。

我国土地面积宽广,地质条件不同,不同的方言发音会在不同的地方创建特有的“声腔”,它与方言密切相关。陕西最典型的秦腔之声是陕西方言之声,从陕西筝乐来看,其具有“声腔化”特征。不同区域有特殊的“声腔”,“声腔化”是陕西筝派的典型特征,这种“声腔化”特征也与欢音、苦音的演奏技巧紧密相关。

一方水土造就一方独特的音乐特征,陕西筝乐在陕西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发展成熟,它拥有陕西民间音乐独特的艺术风格,与其他陕西民间音乐烙上了“欢音”“苦音”的印记。与其他的筝曲相比,陕西筝乐创造了不一样的演奏技法,如大指按弦等,它既可以悲痛欲绝,也可以自由欢快、痛快地表达,具有独特的韵味。

二、陕西筝派中欢音、苦音的特征

陕西地区民间音乐美体现为苦中存乐,乐中有苦。既欢乐又苦涩的音乐旋律是陕西地区音乐的主要特性,它也成为陕西筝乐中不可缺少的艺术特征。陕西的音乐特征影响着陕西地区的筝派特色,使得其音乐创作渐渐以陕西民间音乐为基本,其乐声具有穿透力强的特点,可以更好地实现情感的传递,悲凉和欢欣在其中并存,时时刻刻体现出陕西的音乐特色。

(一)欢音的特征

欢音欢乐活泼明快,擅长表现愉快喜悦的情绪,通常由sol,la,do,re 和mi 几个音组成一种特殊的音阶,但其常用音调的旋律是mi,re,sol,la,do 五种。

欢音通常代表着活力满满、开心快乐的动态表现。欢音的音阶中最重要的是5、6、1、2、3,它的旋律中最多的是七声音阶或者六声、五声音阶,3、6 音决定着音律的平稳性以及旋律性,3、6 音色足够稳定能实现多种音色的平稳组合,将3、6 音添加进欢音之内就会使乐曲表达出稳定、轻松、豁达的音乐感觉。欢音的代表作品有很多,比如《弦板调》《秋夜思》《三秦欢歌》。(见图一)

图一、《欢音曲》(部分)

此曲的主要旋律动态表现为上下层递,其音色波浪的表达是以3、6 音色为基本的,使得整首曲子较为平缓,不会出现大幅度跳跃音色,广泛应用在欢乐曲的创作之中。

(二)苦音的特征

“苦音”在陕西筝乐中应用较为广泛,其极大地体现了陕西地方音乐的特殊风格。苦音,被称为“柔和的声音”和“哭泣的声音”。陕西筝派的代表作有《姜女泪》《凄凉曲》等。“苦音”的旋律是深刻而委婉,细腻而持久的,通常表现出痛苦、悲伤或其他情感。

秦腔的苦音音阶为:5、降7、1、2、升4、5,骨干音为5、降7、1、2、升4,陕西筝派音乐也有着与之相似的音乐特点。在苦音方面,音乐效果依靠升4、降7,旋律围绕第二和第三音调运行,并且会发出愉快的声音。音色使人感到快乐,音乐中升4、降7 的变化使音乐的氛围苦闷,让人感到悲伤和无助,由此可以看出,第二个音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以“苦音”音阶为基础的乐曲中,乐曲的旋律进行常常会出现大幅度跳进,整首曲子极少出现波浪式旋律音色,通常大跳动旋律的音色会增加听众的悲愤等情感,如图二《云裳诉》曲子中的大跳动旋律所示。(见图二)

图二、《云裳诉》曲子中的大跳动旋律

上述音节中的倒数5 至2 音阶的大幅度跨越所表达出的情感为悲愤。苦音旋律中,假设其旋律往上行实施跳动,音乐情感转换为悲愤情感,假设旋律往下实施持续跳动,就会降低旋律向上涌进的力度,使得旋律所表达的情绪不那么高涨,会使听者产生失落凄凉的感觉。

三、欢音、苦音的情感表达

在陕西筝派的“欢”“苦”音的调式色彩中,“欢音”快乐轻松,活泼生动;“苦音”悲苦凄凉,婉转悠长。这两种音乐调式的应用,使得陕西筝派自身的音乐特征和演奏功能完美结合。

(一)欢音情感表达

在大量基于陕西民间戏曲音乐创作的古筝作品中,《三秦欢歌》是唯一一首全部使用欢音创作的筝乐。作曲家采用陕西筝乐中常用的曲调,在欢音的整体音乐情绪的背景下,使乐曲的快乐情绪更加突出,清晰地表达出音乐的深刻意义。

想要实现演奏者与欣赏者的同步认知,使欣赏者能够接收到乐曲传达的审美思想,作曲家在乐曲创作过程中要注重表达方式。以《三秦欢歌》为例,其整体运用欢音音腔进行表达,可以让乐句相互配合,共同表达出愉悦的心情。这正是筝曲想要表现的情绪内容,充分展示出人们开心的心情。在作曲的过程中,作曲家将思绪设置在其中,并通过相关演奏者用音符表现出来,在其旋律的传播过程中,引发一定的画面联想,使得听众感受到张灯结彩的氛围,感受到作曲家和演奏者想要表达的相关内涵。在这个过程中,作曲家使音乐具备一定的乐思表达,这种表达被乐曲承载,并利用演奏者之手向外传递,最终使其释放出来。

(二)苦音情感表达

《五陵吟》《秦桑曲》《香山射鼓》等均为陕西筝派知名的“苦音曲”。在演奏过程中,演奏者可以运用左手按颤、二度下滑音等手法来表现歌曲的苦韵。

陕西筝派创作的诸多苦音作品中最动人的部分是苦音的运用。作曲家运用技法将委婉和悲伤的音乐带到了琴弦上,利用左侧韵律的丰富技巧生动地展现了苦音腔的特征。

其中,《五陵吟》最具有代表性。在这首经典的筝曲中,对于浓郁情感的准确拿捏主要体现在反复变换的苦音腔内。在苦音的演奏中,左手的技法显得尤为重要,随着演奏者手指的辗转拨动,苦音也变得多样起来,时而低吟轻诵,时而颤抖悲凉,又有辗转悠扬的思绪,又有感情宣泄的心境,可以说,不同的演奏手法便产生了不同的苦。要将苦音的特长拿捏精准并真切地演奏出来,不仅要精准把握微升4与7,更要注意把变化的音调中的情感完整地表达出来,把作曲家在曲子中蕴藏的深意与内涵完完全全地由拨弦展现出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演奏出苦音的韵味。对一个苦音筝曲的演奏者来说,应该将对苦音的熟悉与理解放在演奏的首位,更深层次研究苦音,加深自己对于苦音情感的把握,而非一味追求音准。

四、结束语

秦筝在秦代开始出现,在汉代繁荣,在唐朝盛行。陕西筝派是一个具有自身艺术特点,代表表演者、乐曲、艺术表演实践和艺术理论的古筝艺术完整体系。

本文通过对陕西筝派音乐不同风格的比较和论证,分析了作品的创作背景和表演内涵,并探讨了陕西筝派音乐的欢音、苦音与情感表达的关系。本文探索创作者的创作理念,分析在表演过程中如何诠释欢音、苦音所表达的喜悦和痛苦。希望筝曲表演者把握好陕西筝曲的艺术特点,不断提高技术水平,逐渐达到艺术的高度。

猜你喜欢

音阶音色乐曲
始乱
精雕细琢的外形与音色 Bowers & Wilkins(宝华韦健)805 D4
大小调五声音阶,来了解一下
对称音阶(Symmetrical Scale)解析
擅长营造美好的音色 Marantz SA-10 S1/PM-10 S1
论长笛演奏的音色变化
从辉煌到柔美——七彩音色之西方管乐篇
准妈妈必听十首胎教乐曲
编钟、音阶、和声与数学之美
翻译的书与翻开的局——纪念《论各民族的音阶》翻译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