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2022-07-16黄宝强
黄宝强
摘要:数学是当前教学科目中十分重要的科目,数学对学生的学习、工作以及生活的关键性毋庸置疑。小学时期的数学授课活动,主要是教授学生对数的认识以及简单基础的运算,与此同时,做好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育,让学生的数学素养得以提升,拥有良好的数学习惯也同样成为务必要完成的工作。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造性思维;策略
小学生在逐渐熟悉校园环境和适应学校生活的同时,属于自己的学习习惯也在逐步养成。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育中,教师更习惯偏重于知识灌输和解题技巧教学,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这种教育形式下的数学学习不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若想通过数学教学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目的,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对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模式进行创新改革,致力于打造更加丰富有趣的课堂来激发学生主动进行创新思考,最终使学生拥有自主学习能力与创造性思维能力,同时提高数学学习效率。
一、关注情境的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设置悬念的方式引入情境
小学数学课程中最常见的情境教学的应用便是导入课程,合理创设教学情境,能快速收拢学生的注意力,对教师所讲的课程保持较高的专注。通常做法为上课伊始,由教师向学生抛出问题,以设置悬念的方式吸引学生关注,使其产生求知欲。
例如在《百分数与分数的转换》教学中,在正式讲述核心内容前,通过抛出问题的方式引发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好奇。教师在黑板上随意写下一个分数,例如“11/16”,并询问学生这个分数是否能转换为有限小数,学生回答后,再写下类似的分数,要求学生作答,反复几次后,身份对调,学生由回答者变为提问者,教师由提问者变为回答者。由学生向教师提问,某个分数是否能转化为有限小数,相比学生的计算耗费的大量时间,教师总能快速、精准地回答。此时教师抛出问题,为什么老师不用计算便能快速得知某个分数能转化为有限小数,结合前面的提问、计算铺垫,学生此时的求知欲上升至顶点,教师便可正式开始当堂课核心理论内容的讲述,以往比较枯燥的理论知识在学生旺盛的求知欲下成为最渴望学习的知识,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都有显著提升。
(二)结合生活场景引入教学内容
学生处于逻辑思维能力与形象思维能力过渡的阶段,思维相对比较发散,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接受难度较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要结合学生所处年龄段的思维特点,注重生活情境的迁移,为学生创设更多与其既往生活经验相关的生活情境,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兴趣,对知识的学习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知,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例如,将分数相关的问题具化为生活中的问题,举例妈妈过生日,为妈妈切蛋糕,提问一块生日蛋糕切三刀能分成几块,在提出该问题后,由于该问题是学生生活中经历过的情境,人人有发言权,学生以小组的方式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各自提出自己的观点,并通过计算和实验的方式佐证自己的观点,这个过程中用到的方法五花八门,探知结果的过程便是极好的锻炼创新思维能力的过程。在大部分学习小组回答出正确答案后,教师再次提出问题:一块蛋糕切4刀可以分成几块,再次引发学生的思考、讨论与实践。通过多轮的研究,最终学生总结出内在的数学规律,在锻炼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之余,更是通过自身的努力掌握了课程要求掌握的知识点。
二、创设主动、积极的学习氛围
(一)创设良好的探究氛围
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良好学习氛围的创设,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合理思考,全程参与教学实践,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助,依靠头脑风暴的方式实现创新思维的激发。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大胆尝试。
例如在学习《循环小数》时,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何为循环,鼓励和引导学生通过查阅字典的方式了解其含义,并要求学生踊跃发言,向其他学生以及老师分享自己查阅到的内容,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教师紧接着抛出更深层的问题,要求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循环。学生热情不减,有回答公交车循环线路的,有回答钟表指针循环转动的。设问、引导、讨论以及分享,这样的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营造出了活跃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在后续阶段理论知识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以鼓励和引导为主,对学生的回答不能简单的以对或者错一言以蔽之,而是要从学生的回答中充分挖掘其思维的闪光点,给予学生敢想、敢答的信心。
(二)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优秀的创新型人才通常具备较强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需求,向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大胆质疑,不迷信权威,遇到问题敢想、敢质疑以及敢深入研究和分析。
例如,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教师可以通过设置问题情境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教学当堂课的正式内容前,教师要求学生回忆之前学习过的三角形的类型,学生回答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以及直角三角形。之后教师对学生提出新的要求:“画一个拥有两个直角的三角形”,学生在听到老师的要求后尝试着画出拥有两个直角的三角形,但发现无论怎么画都画不出。学生纷纷向老师提出了自己的质疑,“是否不存在拥有两个直角的三角形”,之后带着这个问题伴随老师的脚步展开深入学习。教师由此引出三角形内角和的概念,结合学生刚才的实践,对于教师的理论讲解有了更深层的认知。并通过后续的实践(测不同类型三角形的内角和),逐步掌握三角形内角和的规律,得出结论:无论是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还是直角三角形,其内角和均为180度。至此再回顾上课伊始老师提出的问题(画出拥有两个直角的三角形),便知老师提出的这个问题不成立。
三、精心设计,引導学生创新思考
(一)引导学生举一反三
数学学科的学习,本质上是学生对知识吸收后的重构。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以及个人摸索出的方法,吸收基础知识,并用个人独特的思维模式对书本上的数学知识进行重构与探究。教师应当尊重教学的客观规律,分析学生的学习模式,将新知识与学生的既往知识、经验挂钩,通过实践的方式,引导与鼓励学生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实现对知识的重构和融合,将知识掌握后实现举一反三。
(二)创设认知矛盾,引发学生深入思考
教师应当充分利用新知识教学过程中认知、实践的冲突点,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运用个人创新思维能力分析和尝试解决问题。学生思考、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不断尝试便是对创新思维能力的锻炼,借由冲突、平衡的探索问题的循环,实现对知识的内化,知识才能真正从书本深入学生的意识深处,并成为日后其解决实际问题的助力。
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生正处在思维学习能力的重要发展阶段,数学教师要重视在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性。教师要在教育过程中正确引导学生的思维发展,创新和打造适合该年龄阶段学生的数学教育模式,营造自主学习和有利于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学习氛围,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帮助其投入到数学学习中,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郭毅江.试论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J].考试周刊,2021(39):65-66.
[2]王会智.小学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策略[J].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2020(09):135-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