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成语故事的魅力提升看图说话教学
2022-07-16李思
李思
看图说话是小学低年级作文教学的起点,也是语文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1]的重要载体。学生在利用语言文字进行沟通交流和书写创作时,强调的是语文的工具性,受故事中人物品格的熏陶和启发,进而反思和提升自己,则是语文人文性的体现。成语故事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性因子,也是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承载之一,其故事性可以很好地与看图说话教学相结合,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起来,既为学生以后的口语表达奠定良好的基础,又能有效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看图说话教学的现状
看图说话指的是“在学生观图的基础上充分理解图意,并通過联想将图中的内容通过口头语言的形式完整准确地表达出来”[2]。它不但是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同时也是后期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的重要基点。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还能对逻辑思维能力进行很好地训练。总之,看图说话在小学阶段承担着铺垫学科基础、提升语言能力的重要责任,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近些年来,研究者们对看图说话的关注度明显增加,研究成果也是层出不穷。有的研究对看图说话的重要性展开论述,如朱蓓俊的《看图说话:读懂非连续性文本的“法则”》从图画的特征入手,明确指出了看图说话可以帮助小学生“由表及里”地理解表达、畅所欲言、超越文本、感知体验等;有的研究则着眼于看图说话与学生读、说能力的关系,将看图说话与看图写话等教学任务相结合,如吴艳玲的《小学语文看图写话教学问题与对策》、黄红的《引导低年级学生进行看图说话写话教学训练》等;也有研究者着重阐释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看图说话时应该采取的教学策略,如宋云宏的《提升小学语文教学中看图说话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王红的《浅谈一年级学生看图说话能力的培养》等。总而言之,研究者们关注的多是看图说话教学的重要性,以及对其他语文教学内容的联系与帮助,很少考虑到看图说话教学模式单一、缺少创新等问题,亟待教师和研究者们设法改进和解决。
目前的看图说话教学,依然秉持着较为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往往只是按照教材上给出的静态图画来进行教学。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容易使低段年龄的孩子提不起兴趣,甚至会因为感到害怕而抗拒在课堂上进行公开表达,他们对图画的理解、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空间也与看图说话的主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种情况也导致了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图画分析与说话表达时,教师的分析占据着主导地位,学生往往只是在听取了老师的分析与提示之后,按部就班地说出一些局限于教师引导思路中的话语,很难对学生进行启发性训练。另外,小学生的词汇量不大,即便是理解了图片的意义,也很有可能在表达时出现词不达意的情况,“意会”却无法“言传”的现象经常发生。如何有效地提升看图说话教学的质量,跳出已界定的主题,在激发学生想象力的同时,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也成为摆在每一位小学低龄段语文教师面前的难题,亟待解决。
二、成语教学与看图说话的相通点
“成语是一种相沿习用、形式简洁而意义精辟的固定短语”,[3]历经了数千年文化的积累沉淀,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人们的日常交际和书面化写作中拥有极高的使用频率。因此,学好成语故事,不仅可以提升个人的文化修养,也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表现。成语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必修课,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至关重要。
看图说话与成语故事看似泾渭分明,实则有一定的相通性。成语的故事性可以通过图画来表现,成为看图说话的教学资源。看图说话教学以成语故事为载体,增加教学内容的人文性和厚重感,提升学生的人文底蕴和综合素养。
(一)看图说话与成语都具有故事性
成语主要有三个来源:各类故事、诗文语句和口头熟语。其中最容易理解的是从故事中总结出的成语,其中主要“包括神话、传说、寓言、历史故事、人物轶闻和掌故等”。[3]故事性的成语可以通过讲述故事来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如果再辅以一系列图画,那就更直观了,且使成语与看图说话之间具备了一定的融通性。两者都具备了“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结果”等六要素,而这是讲好一个故事,做好看图说话训练的基本前提。
“囊萤夜读”“铁杵成针”这两篇都是课文中出现的小故事,教学目的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这两个成语的含义,还需要体会古人高尚的品质。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尝试用连环画的方式来展现课文中的故事情节,再帮助学生提炼成语中的“六要素”,这样不仅可以用趣味性的图画来帮助学生理解故事内容,掌握课文大义,还可以在此基础之上让学生观图之后,再通过口头表述,讲出文章的故事情节。通过这样一种区别于传统教学的方式,既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了解“囊萤夜读”和“铁杵成针”两则成语的深层含义,检验他们的学习效果,加深学生对成语的相关记忆,还可以通过学生的口头表述,来提升他们看图说话的能力。由此可见,看图说话可以凭借生动性和趣味性的特点,帮助小学生理解成语的内涵。
在将成语教学与看图说话相结合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借此机会,在借图展示成语内容之际,充分利用儿童对图片的兴趣,帮助学生梳理故事的脉络,合理引导学生看图说话,教会学生看图所需要注意的重点,提高学生理解、分析和概括图片内容的能力。通过这样的训练,使学生在丰富的学习情境中逐步掌握看图的规律,学会如何发挥想象力,并在多次的说话训练之中克服学生对表达的抗拒感,从而提升小学生看图说话的能力。
(二)成语教学帮助学生读准字音
将成语引入看图说话教学中,还能帮助学生读准字音。在讲授成语的过程中,必须要求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关注其感情色彩,进而理解具体的含义,最后再学会使用,才能在运用成语时不至于出差错。
多音多义字、形近字读音和一些字词的特定读法等都是成语教学与说话教学需要注意的地方。中国的汉字博大精深,他的读音自然丰富多彩,如“肖”是多音字,而“惟妙惟肖”中的“肖”读“xiào”而非“xiāo”;“精神抖擞”中的“擞”并非与形近字“数”同音,而是读“sǒu”;再如“虚与委蛇”中的“蛇”,此时也不是常用的读法,而是有着特定的读音“yí”……教师还可以在阐释字音的过程中渗透汉字文化,比如成语“助人为乐”中的“乐”和“鼓乐齐鸣”中的“乐”读音就不一样,前者代表高兴,后者代表音乐,学生通过了解汉字的文化渊源后,才能正确读准字音,这样的方式可使看图说话的教学更富有文化底蕴。
因此,成语教学中对成语读音辩证的重视也使得其对学生“说话”的表达能力产生了影响,不管是成语教学还是看图说话,它们对“说话”的重视都能促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读音,以便在日常生活中表达和使用这些词汇。
(三)成语丰富了看图说话的词汇量
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看图说话承担着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等重要责任。低年级学生的语言往往较为匮乏,缺乏逻辑性,将成语故事引入看图说话中,可以有效解决学生看图说话时词不达意的问题。此外,小学低年级还是作文教学的“启蒙”时期,也是学生积累字词句、学会有条理叙述的关键时期。教师可以借助看图说话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成语的含义和正确用法,扩充他们的词汇量,解决看图说话时容易出现的词不达意、语言内容单一等问题,为他们将来的作文训练打下坚实的基础。
如在形容绿叶之时,最开始学生可能只是简单地表达:“树叶是绿色的”,但在积累了一定的成语之后,他可以用“苍翠欲滴”“郁郁葱葱”“翠色欲流”等成语来进行描述。这样一来,在看图说话中联系成语的使用,不但巩固了学生学习成语的效果,也使得看图说话的质量得到大幅提升。由此可见,看图说话与成语教学相结合是一种双向的帮助。
总而言之,成语因其与看图说话具有着一定的相通性,所以将成语引入看图说话教学是具有可行性的。教师可以借助成语教学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看图说话的一些重点与规律,学生也能通过看图的方式理解、把握成语的含义与读音。在成语教学与看图说话的训练中,既能增加学生的词汇量,又鼓励和提升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三、成语与看图说话相结合的教学措施
将成语教学与看图说话相结合的确有诸多益处,但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措施来提高教学效率,依然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一)利用声情并茂的图文技术
传统的看图说话较为依赖教材上的图画,依靠教師对着教材进行机械式的展开,“很难营造出一种交互式的教学情景,这样就使得原本丰富多彩的看图说话变得非常的无味。”[4]小学课堂应将趣味性、知识性和交互性结合起来,丰富的故事可使低年龄段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强烈的交互性可以增强学生的体验,这样更容易吸收新的知识。教师可以将教学与多媒体技术充分结合,不必囿于课件展示这一种方式,这样可以带给学生“不一样”的课堂体验。
看图说话也是如此,如果只是依托于教材上数量不多、风格单一的图画进行教学,一是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够大,二是受限太多,不能让学生充分地发挥想象力,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教学生说话,不仅是为了让学生学习如何传递信息,更重要的是学习如何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将多媒体技术与看图说话相结合,不但可供选择的“图”数量极多,也更加生动有趣,不同主题的图画都可呈现出来,这对看图说话与成语教学的结合教学来说可谓是锦上添花。比如将多媒体技术中的动态图片和声效相结合,引入到看图说话中,较之以往的静态图片,这样的图画更能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图画要表达的重点,像“龙飞凤舞”“照猫画虎”这样本身就具有动态性的成语,也就更适于动态性的图片来进行展示,且其动作可以有特定的声音来表现,翅膀扇动的声音和画笔画画时的摩擦声等,都会因较强的声效体验而成为学生看图说话时描述的对象。
至于故事性较强的成语如“狐假虎威”“亡羊补牢”“精卫填海”等,也可以通过多幅连续性的动态图画来进行展现,形成一个故事链条,让故事的主人公“讲话”。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学生顺着多媒体图画的顺序来把握主题,在轻松活跃的气氛中自由进行口头表达,“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以及想象力”[4],将看图说话这一教学任务变得充满趣味性。
(二)利用分阶成语进行引导教学
在看图说话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极为关键,他既要引导学生对图画进行详细的观察,又要引领学生发现和掌握观察方法,并鼓励他们进行说话练习。这样一来,选择什么内容进行教学,以及如何引导就变得非常重要。
教师在教学时,应注重图画和主题的选择,根据学生的年龄段、学习水平与学段相关要求进行充分的考量,难易适中,贴合学生的学情。同样,选取成语进行看图说话时,也要对选取哪些成语进行综合考量。最开始选择的可以是单幅图画表达的较为简单、易于理解的成语,如“夕阳西下”“悬崖峭壁”“姹紫嫣红”“百花齐放”等,这些成语在日常生活中也较为常见,不仅可以用单幅图画进行展示,而且语义和读音也易于学生理解掌握。
在低年级阶段,学生对图画的敏感度、分析能力与概括能力并不强,此时教师选取简单的图画与主题引导学生入手,教会他们观察的重点与方式,让他们逐渐把握看图说话的规律,从而提升他们看图说话的能力。随着年龄段的增长和学生知识水平的提高,他们拥有了掌握复杂成语的能力,教师可选取图片组合的方式来让学生进行分析与表达,如“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和“四面楚歌”等,其复杂的历史背景与故事需要多幅图片来帮助学生理解,教师在教会学生把握图片观察顺序之后,才能帮助学生理解整体图片想要表达的主题。在教授这类成语时,可以帮助学生提炼“六要素”,梳理故事脉络,理清说话层次,叙述出完整的故事。
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知识的难度与容量都在不断增加,看图说话与成语教学也是如此。教师对学生看图说话的选择与引导也要由简到难,由浅到深:低年级选取的单幅图时,教会学生把握观察的顺序,理解整体图片想要表达的主题;在分析组合图片时,引导学生关注图片的排列顺序,“让学生根据事物占据的比例对内容的主次进行分析,最后对图片表达的内容进行确定。”[5]进而表达出完整的故事,既掌握了成语,又提升了看图说话的能力。
(三)利用过程性评价来提高教学质量
在引导学生学习看图说话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定期做一些测评,根据评价的结果来调整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在做考察时,教师要尝试选取一些相似的图片与主题,且难度也要适中,让学生按照之前的授课思路进行自主的分析与表达,以此来检验学生看图说话的学习情况。如在学习了有关动物的成语和看图说话后,教师进行考察时便可选择与动物相关的成语与图片进行教学,像教会学生“汗马功劳”这一成语故事之后,教师还可选择“狗急跳墙”“画蛇添足”“狐假虎威”等成语来进行同类训练。同样都是与动物相关的成语,选取的图画也是与动物相关,学生是否能充分运用教师教导过的观察方式予以口头表达即可看出学生看图说话课堂的学习效果。如此一来,教师能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出现问题立即补正,学生完全掌握后也可以进一步提升看图说话的难度,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
看图说话与成语都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二者有着一定的相通性,自然也可以尝试将成语引入看图说话的教学之中,这样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帮助学生把握看图说话的规律,更重要的为学生将来提升写作能力和传统文化素养铺垫道路,达成“合则双美”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张源.人教版小学语文低段看图说话写话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6(04).
[3]邢福义等.现代汉语[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宋卓,薛垂勇.妙用信息技术提升语文看图说话的教学有效性[J].汉字文化,2018(06):72-73.
[5]亢莉.小学语文看图说话之我见[N].发展导报,2019.03.1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