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初中语文教学融合劳动教育实施路径的探索

2022-07-16钱宇泽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2年6期
关键词:劳动教材课文

钱宇泽

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要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的全国劳模表彰大会上更是强调了劳动教育的重要价值意义,到2018年将劳动教育纳入人的全面发展体系,再到现如今的强调通过学科教学有机地对学生渗透劳动教育。追根溯源劳动教育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一直是社会大众所关注的热点话题,随着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的颁布,劳动教育又再一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讨论。各国之间的竞争实际是人才的竞争,而培育人才的关键在于教育,青少年正是未来振兴国家的人才储备和中坚力量。但这些年来青少年群体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鄙视劳动行为的现象,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劳动教育正被淡化、弱化[1]。

劳动教育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特殊意义,是德、智、体、美教育实施的实践基础。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也论述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社会主义教育的重点内容,他指出:“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2]。而初中生正处于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黄金时期,劳动教育有利于改善初中生劳动观念意识淡薄的现状,培养他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劳动精神。《意见》指出除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外,其他课程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3]。

语文学科是以汉民族语言为核心,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性质的学科。一方面,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特点与劳动教育的核心目标相契合,劳动教育的核心目标要求学生养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因此,语文教师既要“传道、授业、解惑”,又要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感的培养,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另一方面,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且深刻的劳动教育资源,语文教师应通过教材中的劳动人物形象、劳动事件等让学生感受到其中的劳动精神和劳动情感,并潜移默化地感受到劳动的美。综上分析,语文学科与劳动教育的融合不但具有可行性,还具有必要性,语文学科是劳动教育实施的重要途径之一,劳动教育是语文学科的深层延伸。

一、深入挖掘初中语文教材,学习劳动精神

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赞颂劳动和劳动者的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既有对劳动行为的赞美,又有对劳动人民的歌颂,其中蕴含着的劳动态度、劳动情感和劳动精神能对学生的价值观念起到积极正向的引导作用[4]。语文教材中的那些文学作品中既歌颂了为祖国作出贡献的具有崇高社会荣誉地位的知识分子劳动形象,还刻画了许多身处社会底层但也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的小人物形象,从科学家、革命家、知识分子到农民、工人等,这些劳动者的形象涵盖了社会的各个领域。从各式各样的劳动人物身上可以让初中生感受到崇高的劳动精神,领略到劳动成果和劳动场景,不仅可以发挥劳动者的榜样示范作用,还可以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劳动过程。那么对于初中生来说教材中的这些人物,这些人物身上蕴含的精神品质正是难能可贵的学习素材,值得细细品味与看齐。

(一)劳动人民无私奉献的品质

劳动精神不只是工作上的敬业和负责,不只是为生计奔波的辛勤劳作,还有劳动人民自发性的劳动,这种劳动是无私博爱的,为群众和社会乃至为人类创造出了最朴实的价值。[5]

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习奉献的精神品质,教材中的奉獻精神首先表现为家国情怀,奉献精神是《邓稼先》一文中那位青年先生毅然投身于祖国核武器建设,放弃海外优厚待遇的“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出师表》中为了完成先帝嘱托不顾身体年迈依然奔走效劳、兴复汉室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次表现为跨越国界的奉献,在七年级上册的《纪念白求恩》中,毛泽东主席赞颂了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无私奉献的人道主义精神,这表现在白求恩同志虽然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但对中国的解放事业工作极端负责任,对中国同志和人民也是极端的热忱。最后还有传递爱心的奉献,《植树的牧羊人》中牧羊人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荒漠,用一生的劳动将昔日的荒地变成了一片生机勃勃的沃土,用一生的光阴换来了甘甜的空气、清冽的泉水以及人们幸福健康的生活,让我们看到了坚守的力量、劳动的力量。《驿路梨花》中每一个人都将奉献精神传递,人们之间的互助关爱就像梨花一般芬芳,让我们看到了不求物质回报、温暖他人的实际劳动。

(二)劳动人民敬业乐业的精神

劳动人民热爱劳动,将劳动视为一生的追求与使命,把敬业乐业置于信仰的位置。敬业即对职业的忠实,是责任心,“用志不分,乃凝于神”;乐业即对职业的喜爱,是趣味,“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应引导学生感受劳动人民在职业上的决心,使他们明白忠实地做好一份工作就是对劳动最美好的诠释。

八年级上册《藤野先生》中鲁迅笔下的日本老师藤野先生尽守师者本分,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摒弃民族偏见,对当时处于国际弱势的中国同胞还愿意认真仔细地传道受业解惑。《美丽的颜色》中居里夫妇在棚屋中用四年时间提取镭元素,不管多么辛苦疲乏还是坚守在棚屋里,这是一种感染力强大的敬业乐业精神。《太空一日》中杨利伟在遭遇飞行意外的情况下,以沉稳熟练、临危不乱进行快速分析判断,这样的严谨、自信向我们展示了科研工作者不能出现一丝错误的严谨。以及白求恩对工作的极端负责,对人民的极端热忱;邓稼先在恶劣的环境中坚守“两弹”研发等都表现出劳动人民的敬业与乐业精神。

(三)劳动人民平凡善良的品格

统编版初中教材中除了有崇高社会荣誉的能创造巨大社会价值的知识分子劳动者形象,还有许许多多的平凡却努力的普通劳动者形象,他们身上有脚踏实地努力劳动的勤劳品格,也有可贵的善良品质。

七年级下册《老王》中虽然老王是一个处于社会底层且生活窘迫的车夫,但是他却可以用自己的积蓄买好香油和好鸡蛋来送与杨绛,表达自己的感激。《阿长与〈山海经〉》中女工长妈妈工作兢兢业业,虽然与作者在一些思想上有出入,但是却能察觉到作者对《山海经》的喜爱,为作者买回《山海经》。《回忆我的母亲》中朱德司令的母亲是个平凡的农村妇女,虽然生活水平与物质条件非常的艰辛,但她不仅使得自己的家庭生活幸福美满、其乐融融,还把关爱送给其他人,尽管步入老年还是坚持用自己的双手劳作,热爱劳动、坚持劳动、勤俭节约的精神深深地滋养了朱德司令。还有七年级下册名著导读推荐书目《骆驼祥子》描写了人力车夫这一群体,他们兢兢业业,踏实肯干,主人公祥子更是有着通过自己双手买车的美好追求,尽管社会的黑暗将祥子推向深渊,但他热爱劳动的精神更是激励着许多读者。

这些平凡的劳动者身上都是有着不一样闪光点,都值得学生尊敬。他们就像广阔大地上的一颗颗种子,尽管土壤不够肥沃,但还是平凡地扎根,透着朴实和善良。

二、开展“1+X”的群文阅读,拓宽劳动认知

在如今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已经不局限于单篇教学,而是通过课文组群进行群文阅读。群文阅读不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视野,还可以丰富阅读体验,有利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所以劳动教育也非常适合群文阅读教学。那么劳动教育与群文阅读该如何多点对接的精心设计呢?

(一)通过不同或相同形态的劳动进行课文组群

教师可以精心选择《回忆我的母亲》《邓稼先》《老王》中的一些片段进行群文阅读,让学生在家庭劳动、科研劳动、体力劳动的比较阅读中体会劳动的多种形态[6],并使学生形成劳动无贵贱的多元劳动观。教师还可以选择《邓稼先》《太空一日》《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國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这三篇歌颂科学家的课文,学生能够切实地体会到我国科学家为中华崛起鞠躬尽瘁、奉献自我的无私精神。《卖油翁》《核舟记》等更是生动展现出那些社会劳动小人物通过自己娴熟的技艺实现自我的价值,这样的人物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有利于学生学会尊重底层劳动人民。

(二)通过正反面讴歌劳动精神来课文组群

《美丽的颜色》中居里夫妇日日夜夜不辞辛苦地在棚屋中提取镭元素,为科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忙碌的身影使我们领略到了科学家的坚守与乐观。在这篇课文的阅读提示里还建议学生课外阅读《居里夫人传》,了解这位伟大科学家的科学贡献,感受品德力量。

《美丽的颜色》从正面讴歌了劳动者,而《皇帝的新装》则从反面嘲讽了两个骗子的“虚假劳动”,他们利用皇帝和大臣们的虚假、荒唐、愚蠢的本性来谋利,但最后反而被单纯的小孩指出真相,深刻揭示了只有通过自己的双手劳动才能获取别人的尊重,不然最终只会贻笑大方。

(三)通过课外拓展结合课文组群

教师教授《蒲柳人家》这篇课文时,为了使学生更清晰地了解20世纪30年代京东地区北运河农村描写劳动场面的风情画,由生动的人物形象感受其中浓厚淳朴的乡土气息,师生可以共同阅读李广田的《桃源杂记》选段和莫言的《红高粱》选段,比较感受这三部作品中的景致村落、劳动民俗、生活习惯等,在感受农村劳动人民淳朴自然的乡风下收获劳动喜悦的同时,还能使学生在高楼林立的现代社会中反思、敬畏自然。劳动不是一味地动手劳作,而是三思后的规划和付诸行动[7],这便是借由课内外组文开阔视野,挖掘思维的意义之所在。

教师还可以将语文教材中关于劳动教育的课文与中考“劳动教育”相关的阅读材料链接组成群文阅读,将《美丽的颜色》《劳动是学以成人的基础》(2020年安徽中考语文)、《在劳动中淬炼成长》(2020年辽宁营口中考语文)组成群文。学生在不同体裁的阅读中领会幸福出自于奋斗,只有劳动才能让生活变得更好的道理。

三、创新课堂教学活动,丰富劳动体验

学习兴趣永远是学习的第一驱动力,语文教学有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这几个板块,那么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教师就应该在这些板块的学习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教学设计,丰富学生的劳动体验。阅读教学中,学生通过阅读有关劳动教育类的文本,从课文中学习劳动知识,体会劳动情感,形成劳动观念;写作教学中,学生思考生活中身边的劳动题材进行写作,不仅升华了其对于劳动的情感,还锻炼了他们的写作表达能力;口语交际教学中,学生通过互相交流劳动感悟与心得,既提升了他们的言语表达能力,还促进了他们情感价值观的形成;在综合性学习中,开展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劳动,给他们最真实的感受,利于巩固他们的劳动知识,加深他们的劳动情感。

(一)阅读教学中汲取劳动知识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8],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深挖语文教材中的劳动文本,对其进行深层解读,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劳动教育,促成劳动教育目标的实现。在阅读中学生能学习到自己从未学习过的劳动知识,如在《植树的牧羊人》中学生可以学习到植树知识。牧羊人每次去植树前都会对种子进行筛选,这就告诉学生植树前应挑选优质的种子,同时牧羊人在选种之后所进行的“戳坑、放种、盖土”的栽树经验,值得学生学习。

(二)写作教学中表达劳动情感

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运用生活中所见所闻的劳动题材来进行写作,通过文字的书写来表达劳动情感。一方面,学生在学习《敬业与乐业》后,教师可让学生写一写自己对劳动的看法与观点,巩固所学。另一方面,教师引导学生从现实实践活动中去观察像外卖员、清洁工等劳动群体,通过自己亲身的观察或体验,积累和提炼素材进行写作,抒发自身强烈的情感。

(三)口语交际教学中交流劳动感悟

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别出心裁的口语交际活动让学生交流感悟。如在教学《土地的誓言》这样一篇歌颂劳动人民、赞颂伟大祖国的课文时,教师可以举办班级诗歌朗诵会,让学生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搜集好关于劳动题材、工匠精神的诗歌,在朗诵会上通过自己的深情朗读体会其中饱含的劳动情感。在教学《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搜集喜爱的名胜古迹资料,让学生在熟悉了解的情况下以导游身份对这些名胜古迹背后的劳动者故事进行解说,创设旅游的情景,锻炼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四)综合性学习中体会劳动美好

在综合性学习中,学生不仅能运用生活中所学的劳动知识,还可以在具体的劳动过程中体会到劳动的意义与美好。在教学《蒲柳人家》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角色饰演课文中角色的活动,学生在演的过程中既能近距离感受到一丈青大娘和何大学问劳动时的情景,又能调动起课堂的气氛。再比如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是“敬老爱老,从我做起”,那么教师可以依据教材中的提示,组织学生参与敬老爱老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做一些力所能及之事,如为妈妈做家务、为长辈洗脚等,在实际行动中落实劳动过程的快乐。

四、课内学习走向课外劳动,拓展劳动能力

陶行知借鉴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他认为生活就是教育,教育必须在生活中进行,陶行知说,“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教育必须是生活的,一切教育必须通过生活才有效”。[9]他还提出“教学做合一”“行是知之始”,并对于理论与实际作了生动的比喻:“行动是老子,思想是儿子,创造是孙子。”[10]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与目的,这一思想理论与劳动教育不谋而合,在初中语文教学的劳动教育中,“教学做合一”更加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更能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手脑并用的全面发展的国家青年。

勞动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那么仅仅依靠课堂上教材中课文的学习是不够的,语文教师挖掘教材进行劳动教育的同时,也应该利用作业布置等课外活动开展实际的劳动教育,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提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因此从课内延展到课外,“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的教学方法不仅培育学生的劳动精神,对锻炼他们的劳动能力也大有裨益。

(一)以校园文化建设拓展劳动实践

语文教学中的劳动教育从课堂延伸至课下可以依托校园文化建设这一“脚手架”,不仅将劳动文化融入学校丰富校园文化,还能使得劳动教育的途径不断拓展延伸。每当“五一”节来临之际,学校同步举行“劳动最伟大”“劳动与成才”等系列活动,鼓励学生进行写作、绘画等线下活动,教师可将优秀作品在学校宣传栏、广播站进行集中展示讲解,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他们将自己的劳动经历书写或绘画出来,在受到良好劳动教育的同时也提高核心素养。

(二)以劳动实践型作业代替学科性作业

在教授与劳动相关的课文文本时,教师应不局限于学科性的作业布置,而是以开放的模式布置劳动实践型作业。比如教授完《植树的牧羊人》这篇课文后,为了让学生了解到种植的不易,在植树节到来之际,教师可以以“植树”为例,引导学生搜集关于树木的古诗词;然后在生物教师指导下分析不同植物的生长规律,并选定合适的节气开展种植活动。[11]通过这样的劳动活动的开展,学生在实际参与中提升了劳动能力。

(三)以校内外实践合作丰富综合性学习

教师可以结合语文课本的综合性学习展开校内外合作,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是新闻类文本的阅读,还有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的任务,教师结合这些任务组织“致敬劳模精神”的项目化学习。首先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撰写前期的新闻采访稿、采访方案,再深入车间工厂、农贸超市、医院等地,听取劳模的事迹,切身领会爱岗敬业、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的精神以及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12],最后再整理资料进行项目成果的学习展示。学生通过这样的实践更能接受到劳动教育,塑造劳动人格,培育劳动精神,为新时代劳动作出贡献。

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有效利用语文教科书中的劳动教育资源,创新教学设计,创设劳动情景,完美展现语文学科与劳动教育的融合可行性。语文学科应充分发挥这一作用,引导学生热爱劳动,贯彻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劳动实现自身价值,创造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S].2020.3.20.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56.

[4]陈东.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劳动教育作品选编与使用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21.

[5][7]关嘉曦,周建华.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劳动教育渗透策略探究[J].中学课程资源,2021,17(07):70-74.

[6]史晓荣,牛文明.统编初中教材“劳动教育”资源的挖掘与利用[J].语文建设,2020(23):8-11.

[8]王文彦,蔡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198

[9][10]董宝良主编.陶行知教育名篇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11]吴艳.初中语文教材中劳动教育资源的挖掘与利用[J].新课程,2021(37):87.

[12]习近平.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11.25.

猜你喜欢

劳动教材课文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教材精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热爱劳动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