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腔镜下冷刀切除与电切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临床比较
2022-07-15吴婷婷
吴婷婷
子宫内膜息肉是临床常见的妇科疾病,主要为子宫内膜过度增生导致,通常表现为宫腔内单个或多个光滑肿物,蒂长短不一。能够导致患者出现不规则阴道出血,甚至不孕不育等其他并发症[1]。近年来,我国子宫内膜息肉患者的数量明显增加,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育功能产生了较大影响。目前病因尚不明确,一般认为与内分泌紊乱和炎症刺激相关。临床主要为超声检查发现,宫腔镜为诊断的金标准。因治疗方法不同,临床远近期的治疗效果也有差异[2]。本文将探讨宫腔镜下冷刀切除与电切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21年1月-12月收治的60例子宫内膜息肉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其中实验组患者年龄32~51岁,平均年龄(46.52±5.41)岁;对照组患者年龄30~49岁,平均年龄(45.98±5.15)岁。①纳入标准:符合子宫内膜息肉的相关诊断标准;未进行激素治疗;未合并其他并发症;临床资料完整。②排除标准:有子宫疾病者;有严重脏器功能障碍者;有免疫功能缺陷者;凝血功能障碍者;恶性肿瘤者;依从性较低者;精神疾病者。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在月经结束后7天左右入院接受治疗。在患者入院后协助患者进行基础功能检查,如心、肝、肾功能检测以及凝血常规项目等。在术前1天选取米索前列醇,为患者做好宫颈软化处理,根据情况为患者进行常规宫颈置管,做好宫颈扩张。术后给予两组患者抗感染治疗,给予3天抗生素;并给予患者黄体酮,1天2次,每次2 mg,持续3个月。
1.2.1 对照组 患者接受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协助患者取膀胱截石位,麻醉,消毒铺巾,使用生理盐水进行膨宫,保持膨宫压在13.1~ 13.4 kPa,扩张患者宫颈,达到10~12 mm,从宫颈口放入宫腔镜,观察患者子宫情况,主要包括内膜和息肉,明确息肉信息,如位置、数量及大小等,记录相关信息,并使用环状电极将息肉切除,之后及时将息肉送检。若患者为单发性息肉,则应当切除到根蒂;若患者为多发性息肉,则切除浅层内膜。
1.2.2 实验组 患者接受宫腔镜下冷刀切除术治疗:使用生理盐水进行膨宫,在宫腔镜下检查患者子宫情况,如宫颈管、输卵管开口,以及宫腔、宫底等,并检查患者息肉情况,了解根蒂位置,确认息肉情况并进行记录,如数量、大小等,以及根蒂位置,在宫腔镜直视下使用冷刀紧贴蒂根部下方切下息肉,取出息肉后需及时送检。
1.3 观察指标 ①包括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术后阴道出血时间、住院时间。②检测两组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采集患者手术前后空腹静脉血,采取ELISA 法进行检测。③进行月经失血图(PBAC)评分,在手术前后对患者进行经量评估,分数越高表示患者月经量越多。④观察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率,包括宫腔粘连、头晕及宫腔管狭窄等。⑤观察两组患者在术后6个月以及12个月的复发率,并比较两组患者妊娠率。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数据运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 s)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比较 实验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阴道出血量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比较(±s)
组别 n 手术时间(min)术中出血(mL)术后阴道出血(mL)住院时间(d)实验组3021.47±5.7017.58±3.75 2.76±0.78 4.68±1.23对照组3032.51±7.6320.41±4.513.50±1.15 5.51±1.74 t 6.349 2.643 2.917 2.133 P <0.05 <0.05 <0.05 <0.05
2.2 两组患者VEGF水平、PBAC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VEGF水平、PBAC评分较手术前均有下降,且实验组患者VEGF水平、PBAC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VEGF水平、PBAC评分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VEGF水平、PBAC评分比较(±s)
组别 n VEGF(ng/L) PBAC(分)手术前 手术后 手术前 手术后实验组 30143.01±16.0131.36±4.20169.87±16.3149.42±6.13对照组 30141.28±14.7649.54±6.19171.26±19.0164.59±8.66 t 0.435 13.312 0.304 7.831 P >0.05 <0.05 >0.05 <0.05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率比较 实验组患者头痛恶心、宫腔粘连、间期出血以及宫颈管狭窄等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率比较 例(%)
2.4 两组患者复发率、妊娠率比较 两组患者在术后6个月的复发率以及妊娠率无明显差异;术后12个月后实验组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其妊娠率则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复发率、妊娠率比较 例(%)
3 讨 论
子宫内膜息肉是临床常见妇科疾病,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以及生活习惯的改变其发生率逐年增高,且发病年龄段具有显著特征,通常育龄期及绝经后女性较易发生。目前病因并不清楚,但通常认为与内分泌失调[3]及炎症反应、高血压相关。另外,饮食习惯以及患者年龄也是该病的影响因素[4]。临床治疗主要为手术治疗,传统刮宫术及子宫切除术弊端较多,刮宫术对息肉的清除能力较差,无法完全清除,术后复发率较大。而子宫切除术使患者失去生育能力,对患者生理和心理上造成巨大的影响[5]。随着医疗水平及微创技术的快速发展,新的治疗方式在保留子宫的同时还能将息肉彻底切除,提升治疗有效率和安全性[6]。宫腔镜可减少患者在术中出血量,提升患者术后的恢复能力,对息肉的清除效果更好,患者的接受度较高[7]。
宫腔镜冷刀切除术是近年来出现的新兴术式[8]。由于绝大部分女性在绝经前都有生育需求,宫腔镜冷刀切除术不仅可以保留患者的生育功能,且十分安全、有效,该术式不会出现电、热损伤,可以对子宫内膜起到保护作用,并且该术式效率更高,手术时间更短。冷刀技术是临床上较为先进的术式,可以控制手术中对子宫内膜的损伤程度,由于是在宫腔镜下进行手术,因而可以将对子宫内膜的损坏程度降低到最小[9]。电切术、冷刀切除都属于微创手术,与传统的术式比较,可以直视息肉,确定息肉情况,提升了切除精度,对患者的损害更小,手术切除率高,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患者术后复发率[10]。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手术明显优于对照组,其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阴道出血量均均小于对照组。提示冷刀切除效果更为理想。原因可能是冷刀操作更加方便灵活,还能防止在电切时出现气泡对术野的影响,提升了手术效率,从而缩短了手术时间。电切不如冷刀器械容易操控,切除息肉可能出现切除不彻底,或者切除过深的情况,不仅延长了手术时间,并可能损伤患者的内膜下血管,导致术中出血量增加。另外,在切除患者息肉后,需要对创面进行电凝,让创口结痂,封闭出血点。然而,术后结痂一旦脱落,便会出现继续出血的情况,且电切会导致患者内膜存在电损伤,对患者预后效果产生了影响,导致患者住院时间延长[11]。而冷刀不存在对患者的能量损伤,能够减少子宫内膜创伤的程度,促进患者术后恢复,与电切比较,冷刀切除术是在直视情况下进行,该方式可以让术者清楚掌握息肉情况,如大小、位置、数量等,保证息肉的完整切除,减少对子宫内膜的创伤,避免对周围组织的损害,因此,冷刀切除损伤血管的风险较小,进而明显减少患者的术中出血量。
子宫内膜息肉患者常出现月经量过多的情况,在本次研究中,使用PBAC评分对患者的月经量进行评估;并且对患者的VEGF水平进行测试,VEGF可帮助子宫内膜血管的形成,子宫内膜息肉是增生组织,与患者在发病期间增生血管的形成有密切关联,因此,VEGF水平的下降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可抑制月经量增多,还可以抑制息肉生成。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经手术治疗后,实验组PBAC评分及VEGF水平有明显降低,且显著低于对照组。该结果提示,两种术式均可降低患者的PBAC评分及 VEGF水平,但是冷刀切除术治疗效果更加明显,可显著改善患者症状。
对比两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率,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不良反应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安全性较高。分析原因,冷刀切除术中子宫内膜创面小,易于愈合,恢复快。冷刀切除术具有显著的优势,无热损伤,子宫内膜创面小,降低了患者术后不良反应率,安全性较电切术更高,患者更加容易接受采取冷切除术进行治疗,尤其对于年轻女性来说,此类患者往往都有生育需求,而该术式可以保护患者的子宫受到最小损伤,保留了患者的生育功能,是临床上治疗子宫内膜的最佳方式。
综上所述,宫腔镜下冷刀切除术对于子宫内膜息肉患者的治疗效果更加显著,可促进患者预后,缩短手术时间,提升手术效率,降低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缩短患者的恢复时间,减少复发率,提高患者术后妊娠率,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