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应用于双相情感障碍临床护理的研究
2022-07-15张湛婷许冠虹陶李欣
张湛婷 许冠虹 陶李欣
双 相 情 感 障 碍(bipolar affective disorder,BAD)属于心境障碍性疾病,在临床上较为常见,主要指患者既有抑郁发作又有躁狂或轻狂发作,可在一定程度上损伤患者认知功能,尤其集中在注意力、记忆力和执行功能等方面,对患者日常生活及工作存在严重影响[1]。基于此,本文将探究BAD患者应用基于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干预对其遵医行为、认知能力和社会功能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抽选2019年8月-2021年8月于本医院诊治的86例BAD患者,并按入院顺序分为两组,各43例,其中对照组男19例,女24例,年龄18~56岁,平均年龄(37.46±1.57)岁;BAD类型:双相Ⅰ型14例,双相Ⅱ型22例,双相混合型7例;未婚26例,已婚17例;文化水平:初中及以下3例,高中10例,大专及以上30例。观察组男18例,女25例,年龄18~57岁,平均年龄(37.63±1.51)岁;BAD类型:双相Ⅰ型13例,双相Ⅱ型24例,双相混合型6例;未婚27例,已婚16例;文化水平:初中4例,高中11例,大专及以上28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①纳入标准:符合双相情感障碍诊断标准;近3个月,心境障碍急性发作次数至少有1次;初中及以上文化水平,可交流,知情并自愿参与研究。②排除标准:认知功能障碍由中毒性脑病、颅脑损伤、颅内感染或颅内良恶性肿瘤所致;精神障碍由药物、酗酒、吸毒或脑器质性疾病所致;躁狂发作由内分泌或激素异常等引起;继发性心境障碍或共病人格障碍等;近1个月,存在自杀倾向,或者物质/酒精依赖障碍意向。本次研究已获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对患者采用常规治疗,包括服用丙戊酸钠片(国药准字H32020847,规格:0.2 g/片),药物初始剂量为400 mg/d,逐渐增加剂量至800~1600 mg/d。同时,予以患者病情观察、健康教育、心理疏导和用药指导等常规护理干预。
1.3.2 观察组 在对照组的常规治疗基础上,对患者采用基于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干预。
1.3.2.1 建立团体 随机将5~10名患者分为一组,进行共10次的认知行为治疗,每次治疗时间90 min,每周治疗1次。
1.3.2.2 治疗内容 ①第一次治疗:简明扼要地介绍疾病评估和治疗手段,为小组共同设定治疗目标。②第二次治疗:耐心介绍BAD发生机制、发作症状及如何自我诊断等,了解BAD发病的压力易感模型。③第三次治疗:介绍药物治疗的必要性,强调遵医嘱服药的重要性。④第四次治疗:引导患者思考哪些生活事件可能触发疾病、每次BAD发作的治疗情况等,学会辨别疾病的先兆症状,并制定预防发作的计划。⑤第五次治疗:针对小组患者实际存在的抑郁症状,实施行为改变干预,了解抑郁发作的周期和应对措施。⑥第六次治疗:引导小组患者思考自我思维对情绪、心理的影响,找出自身与抑郁相关的思维和情绪,学会反驳和挑战自我潜意识思维,发展替代思维。⑦第七次治疗:引导小组患者找出自身与躁狂相关的思维和情绪,并发现自动思维方式存在的不适当性,鼓励患者与躁狂相关的自动思维进行挑战,同时发展替代思维。⑧第八次治疗:制定活动检测表和躁狂行为预防的行为指导策略,养成健康、科学的生活作息。⑨第九次治疗:首先评估小组患者的心理社会功能,并介绍常用的应对策略,探讨有效的应对方法。⑩第十次治疗:引导小组患者回顾学习过的认知行为治疗策略,制定自我管理计划。
1.3.2.3 治疗方式 治疗师应熟练运用反馈、共情、倾听、澄清和总结等治疗技术,尽可能理解患者,并在此基础上引导患者发现自身问题并找到相应解决方法,同时每次治疗结束后适当布置家庭作业。
1.4 观察指标 ①治疗效果:采用Young躁狂量表(YMRS)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对患者疗效进行评定,痊愈:终点的YMRS总分降低至≤12分,HAMD-17总分降低至<7分;有效:从基线到终点的YMRS和HAMD-17总分减分率≥50%;无效:从基线到终点的YMRS和HAMD-17总分减分率<50%。总有效率=1-无效例数/总例数。②遵医依从性:完全依从:主动接受相关治疗,遵医嘱定时定量服药;部分依从:主动接受相关治疗,不按时或不按量服药;不依从:被动接受相关治疗,不按时按量遵医嘱服药。依从率=1-不依从例数/总例数。③认知功能:分别在治疗前后,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估,包括语言功能、抽象思维能力、视空间与执行功能、注意力、短时记忆、定向力、命名等维度,共12题,总分30分,总分超过26分则视为认知功能正常。④社会功能:分别在治疗前后,采用精神患者社会功能评定量表(SSPI)评估,包括社会技能、日常生活能力、动性和交往情况等3个因子,分数越高则视为社会功能越好。
1.5 统计学分析 数据均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例(%)
2.2 两组患者遵医依从性比较 观察组患者遵医依从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遵医依从性比较 例(%)
2.3 两组患者认知功能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认知功能MoCA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MoCA评分均有所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认知功能比较(±s,分)
表3 两组患者认知功能比较(±s,分)
组别 n 时段 语言功能 抽象思维能力视空间与执行功能 注意力 短时记忆 定向力 命名对照组 43 治疗前 1.32±0.64 0.56±0.40 2.47±0.58 3.86±0.74 3.09±0.65 5.10±0.72 1.12±0.45治疗后 2.24±0.51 0.88±0.47 3.14±0.23 4.21±0.42 4.12±0.45 5.47±0.53 2.05±0.41观察组 43 治疗前 1.37±0.68 0.61±0.09 2.40±0.61 3.80±0.80 3.13±0.71 5.13±0.78 1.05±0.38治疗后 2.78±0.65 1.22±0.35 3.69±0.17 4.52±0.38 4.79±0.33 5.88±0.67 2.46±0.33 t/P组间值(治疗前) 0.351/0.726 0.799/0.426 0.545/0.587 0.361/0.7190.272/0.7580.185/0.8530.779/0.438 t/P组间值(治疗后) 4.285/0.000 3.804/0.000 12.610/0.000 3.589/0.0007.873/0.0003.147/0.0025.108/0.000
2.4 两组患者社会功能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社会功能SSPI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SSPI评分均有所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社会功能比较(±s,分)
表4 两组患者社会功能比较(±s,分)
组别 n 时段 社会技能 日常生活能力动性和交往情况对照组 43 治疗前 8.65±1.86 6.89±1.09 10.23±1.21治疗后 10.13±2.548.15±1.68 12.59±1.43观察组 43 治疗前 8.75±1.72 6.95±1.01 10.32±1.15治疗后 14.87±2.4310.67±2.2117.37±1.68 t/P组间值(治疗前)0.258/0.7960.264/0.791 0.353/0.724 t/P组间值(治疗后)8.842/0.0005.952/0.00014.207/0.000
3 讨 论
BAD又称“躁郁症”,终身患病率为2.6%~7.8%,患者往往存在抑郁、躁狂反复发作等临床表现,与正常情绪变化相比,其发作强度大、持续时间长;若患者被误诊为单相抑郁而服用抗抑郁药物治疗,可迅速诱发抑郁、躁狂循环发作,导致疾病发作频率增加,并且患者长期遭受精神困扰,可能产生自残、自杀倾向,危及生命[2-3]。
临床上,BAD的治疗以针对性药物治疗和常规护理干预为主,虽然可有效控制病情,但患者心理状态、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等易被忽略,导致疾病反复发作[4]。团体认知行为治疗早期用于评估和治疗抑郁症患者,对抑郁症状有明显缓解效果,可提高患者社会功能,目前已广泛运用于抑郁症、强迫障碍、社交焦虑障碍和惊恐障碍患者中[5-6]。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遵医依从率和MoC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提示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对BAD患者的遵医行为和认知能力具有良好的改善效果,其可能机制为团体认知行为治疗侧重于重建BAD患者认知,纠正其自动思维,帮助患者发展替代思维并融合于生活,改变不合理的自动思维,帮助患者建立积极的应对模式,掌握抑郁、躁狂预防的认知策略和行为策略,提高其认知能力;同时,团体认知行为治疗通过纠正患者对疾病及药物治疗的不良认知,强调遵医嘱服药的重要性,提高患者遵医行为,从而减少病情波动,降低疾病复发概率[7-8]。孙霞等[9]学者同样认为,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可提高双相障碍患者的服药依从性,促进疾病康复。
社会上,人们普遍认为BAD患者具有暴力倾向和危险性,因此存在排斥、回避、疏远等态度,加之患者可能存在病耻感和逆反心理,从而导致其社会功能降低,继而影响病情控制,形成恶性循环[10]。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SSPI评分高于对照组,说明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可增强BAD患者社会功能,分析其原因可知,团体认知行为治疗过程始终贯穿着情感、认知和行为等三方面,可直接对BAD患者整个心理过程进行干预,通过激发患者内部动机,促进其主动作为,如主动倾诉自身困扰、主动思考,并使其应对方式向积极方面转变,而不是一味地选择幻想、退缩等消极应对方式,从而提高BAD患者对社会变化的适应能力,增强其社会功能[11-12]。
综上所述,基于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可明显改善BAD患者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提高其遵医依从性,疗效显著,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