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浙秋5号的选育与栽培技术
2022-07-15李晓英傅旭军袁凤杰杨清华郁晓敏金杭霞
李晓英,傅旭军,袁凤杰,杨清华,郁晓敏,金杭霞
(1.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21;2.松阳县晓英家庭农场,浙江 松阳 323400)
大豆是我国重要的粮油和饲用作物,也是植物蛋白、食用油脂和蛋白饲料的重要来源,在我国居民饮食和畜禽养殖中占有重要地位。当前我国大豆供需矛盾十分突出,2021年全国大豆播种面积840 万hm2,总产量1 640 万t,而大豆需求量在1.17 亿t,进口依赖度达85%以上。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大力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体现了我国发展大豆产业的政策方针,也明确了发展大豆生产的针对性举措。浙江省具有发展大豆生产的良好条件,历史上最大播种面积曾经达14 万hm2,近些年受种植业结构调整,播种面积逐年下降,2021年浙江大豆播种面积约8.7 万hm2,总产量约26万t。根据中央一号文件最新要求,结合浙江省农业产业布局和耕作制特点,加快大豆新品种选育,逐步恢复浙江大豆生产,有利于稳定浙江省优质蛋白和食用油脂的供应,保障国家粮油安全。在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杭州综合试验站和浙江省旱粮育种专项的持续支持下,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采用有性杂交常规育种方法选育了秋大豆新品种浙秋5号。该品种于2018年5月通过浙江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浙审豆2018003,生育期适中,丰产性好,品质较优,抗性较强,适宜在浙江及周边省份作秋大豆种植。2020年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县晓英家庭农场进行了高蛋白大豆浙秋5号绿色高效生产技术示范,在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和松阳县种植业管理站等单位的共同技术指导下,浙秋5号以百亩方667 m2产量195.33 kg和攻关田667 m2最高产量213.10 kg创造了籽粒秋大豆浙江农业之最。浙秋5号审定以来在浙江省多地进行了试种示范,表现高产稳产、优质抗病、耐肥抗倒,目前全省推广面积已达467 hm2,具有较大的推广前景。
1 亲本来源及选育过程
2008年秋季以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选育的浙秋豆2号为母本,以浙江地方品种余杭白毛豆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母本浙秋豆2号具有高产、优质等特点,但抗性一般、不耐肥抗倒,父本余杭白毛豆产量、品质等性状一般,但抗性较强,不倒伏。2009年秋季将杂交种子F0种植在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杭州本部试验场,F1代植株表现出杂交优势强,植株高大,结荚较多,当年混合收获F1代植株,同年冬季在海南省陵水县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南繁基地加代至F2代混合群体,进行混合收获。2010年秋季在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杭州本部试验场种植F3代混合群体,表现分离广泛,根据植株的熟期、株高、倒伏性等性状选择优良单株40个,进行单株脱粒保存。2011年秋季在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杭州本部试验场种植F4株行40个,田间表现仍有分离,根据熟期、株高、结荚性等性状继续选择单株20个,进行单株脱粒保存。2012年秋季在院本部试验场种植F5株行20个,表现趋于稳定,选择表现较一致、结荚性好、产量较高的株系4个。2013年在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海宁杨渡基地进行株系鉴定,其中4号株系田间表现突出,结荚性好且集中、丰产性好、籽粒较大,定名为浙A0843。2014年参加浙江省旱粮育种专项组织的联合品比试验,2015—2016年参加浙江省籽粒秋大豆区域试验,2017年参加浙江省籽粒秋大豆生产试验(表1)。
表1 浙秋5号的选育过程
2 产量表现
2.1 区域试验
2015—2016年参加浙江省籽粒秋大豆区域试验,参试品种共7个(含对照),分别为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选育的浙A0843、浙A0943,衢州市农业林业科学研究院选育的衢0404-1、衢2002-1,丽水市农林科学研究院院选育的丽2003-1、丽2004-16,对照品种为浙秋豆2号。区试承试单位有8个,分别为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慈溪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台州市椒江区种子管理站、萧山区农业科学研究所、衢州市农业科学技术研究院、东阳市种子管理站、嵊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丽水市农林科学研究院院。试验于7月底8月初播种,试验田四周设保护行,田间管理按当地习惯进行。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小区面积13.3 m2,畦宽1.3 m(连沟),3行区,行距0.43 m,穴距0.25 m,每穴留苗2株。在2015年区域试验中,据全部8个试验点的汇总统计,浙秋5号667 m2平均产量151.3 kg,比对照浙秋豆2号增产23.0%,增产点率100%。在2016年区域试验中,据8个试验点统计,浙秋5号667 m2平均产量180.5 kg,比对照浙秋豆2号增产14.4%,增产点率87.5%(表2)。
2.2 生产试验
2017年参加浙江省籽粒秋大豆生产试验,参试品种共4个(含对照),分别为浙A0843、衢0404-1、丽2003-1、浙秋豆2号(CK),生产试验承试单位共7个,分别为慈溪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武义县种子管理站、萧山区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所、衢州市农业林业科学研究院、东阳市种子管理站、嵊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丽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7月底8月初播种,采用大区对比,大区面积200.1~333.5 m2,不设重复。据7个试验点数据统计,浙秋5号667 m2平均产量为174.5 kg,较对照浙秋豆2号增产15.5%,增产点率为100%(表2)。
表2 浙秋5号在区试和生产试验中的产量结果
2.3 生产示范
2020年在松阳县大东坝镇蔡宅村晓英家庭农场进行高蛋白大豆浙秋5号绿色高效生产技术示范,面积7.1 hm2,6月20日播种,采用优选品种、油豆轮作、适当密植、及时收获等栽培技术[1-2]。在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和松阳县种植业管理站等单位的共同技术指导下,浙秋5号创造了2020年浙江籽粒秋大豆高产典型。10月27日浙江农业之最委员会办公室组织相关专家对大豆浙秋5号百亩方进行测产验收,松阳县公证处3名工作人员全程督查测产程序和数量。验收程序:查看整个百亩方,生长健壮均衡,有高产的潜力;选择高、中、低产田块各一块,每块田667 m2以上;每块田再按三角形法选择面积20 m2以上的代表性测产点3个;实地测量每个测产点的总收获面积,收割植株,人工脱粒,去除残叶、泥沙等杂质,收获的籽粒用统一标号的编织袋进行装袋并分别称量(湿籽粒),去包装袋重(每5只0.64 kg);每个测产点用电子称取0.5 kg以上的样品,带回浙江省种子管理站测定水分和净度;按大豆标准含水量13%、100%净度折算9个测产点的实际产量;9个测产点的平均产量为该百亩方的产量。最终验收结果为浙秋5号百亩方667 m2产量195.33 kg,攻关田667 m2最高产量213.10 kg,创造了2020年籽粒秋大豆浙江农业之最。
3 品种特征特性
3.1 生育期
根据2015—2016年浙江省籽粒秋大豆区域试验结果,浙秋5号在浙江省7月下旬至8月初播种,平均生育期100 d,较对照浙秋豆2号短1 d,属中熟秋大豆品种(表3)。
表3 浙秋5号的经济性状表现
3.2 形态特征
浙秋5号为有限结荚习性,株型收敛,叶片卵圆形,紫花,灰毛,种皮黄色,淡褐脐,籽粒扁圆型,2015—2016年浙江省籽粒秋大豆区域试验平均株高70.8 cm,比对照浙秋豆2号低6.6 cm,主茎节数13.0个,比对照少2.4个,有效分枝数2.5个,比对照少1.2个,单株有效荚数64.7个,比对照少2.2个,每荚粒数2.1个,比对照多0.2个,百粒重28.1 g,比对照少0.3 g,虫食粒率0.6%,比对照少1.1%,紫斑粒率2.5%,比对照少2.0百分点,褐斑粒率2.5%,比对照多0.1百分点(表3)。
3.3 品质
据农业部农产品及转基因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杭州)2015—2016年分析结果(表4),2015年浙秋5号籽粒粗蛋白质含量45.3%,粗脂肪含量16.4%,2016年籽粒粗蛋白含量41.1%,粗脂肪含量14.7%,2 a平均粗蛋白含量43.2%,粗脂肪含量15.6%。2015年对照浙秋豆2号籽粒粗蛋白含量44.7%,粗脂肪含量16.2%,2016年籽粒粗蛋白含量39.7%,粗脂肪含量19.6%,2 a平均粗蛋白质含量42.2%,粗脂肪含量17.9%。
表4 浙秋5号的品质表现
3.4 抗病性
据南京农业大学采用温室大棚内苗期人工接种鉴定表明,2015年浙秋5号接种大豆花叶病毒SC15株系病情指数为31,表现中抗;接种SC18株系病情指数为31,表现中抗;2016年浙秋5号接种大豆花叶病毒SC15株系病情指数为36,表现中感;接种SC18株系病情指数为28,表现中抗。对照浙秋豆2号2015年接种SC15株系病情指数为42,表现中感,接种SC18株系病情指数为41,表现中感;2016年接种SC15株系病情指数为53,表现为感病,接种SC18株系病情指数为46,表现中感(表5)。
表5 浙秋5号的大豆花叶病毒病抗性鉴定结果
4 栽培技术
4.1 适期播种
浙秋5号浙江省范围内正常播种期在7月下旬至8月初,最迟不晚于立秋节气,过早播种由于营养生长期延长,营养体增大会出现徒长而致减产;而过晚播种则将因营养生长不充分而不能发挥品种应有的产量水平[3]。根据土壤墒情抢晴播种,切忌播后大雨,容易造成土壤闭塞影响出苗,如果地势干旱建议灌水后播种或播后沟里灌跑马水,不要淹过畦面。
4.2 种植方式和密度
浙秋5号株高中等,分枝性较好,种植密度以每667 m21.33万株为宜,具体种植方式采用深翻开沟做畦,畦宽1.2 m(连沟),种3行,采用穴播,行距40 cm,穴距25 cm,播种深度3~5 cm,播后覆土不要露籽,每穴播种2~3粒,待两片真叶期进行定苗,留苗2株,每667 m2用种量约5~6 kg[4]。
4.3 肥水管理
该品种较耐肥抗倒,生产上应以基肥为主,同时兼顾中后期的生长情况进行合理追肥。开沟整地时每667 m2施15~20 kg三元复合肥作基肥;苗期酌情追施尿素5~10 kg,防止生长过旺,当生长出现过旺时,可及时喷施烯效唑加以控制[5]。开花结荚期是大豆需肥高峰期,可以追施三元复合肥10~15 kg,以促进豆荚鼓粒;开花期间合理调节肥水,防止脱肥和干旱,遇干旱天气沟内灌跑马水,不要淹过畦面,遇涝则及时清沟排水。
4.4 病虫草害防治
播种后出苗前喷施草甘膦和乙草胺防治杂草;子叶出土时喷施“鸟立逃”驱鸟药防止鸽子、喜鹊等鸟害;苗期撒施“地虫光”等药剂防治地老虎、蜗牛等害虫;前期注意防治大豆花叶病毒病,可通过喷施“毒死蜱”等防治蚜虫减少病毒病传播危害;花期注意防治豆荚螟和斜纹夜蛾等害虫;生长后期注意防治根腐病和霜霉病。
4.5 收获与脱粒
全株上下95%豆荚变为成熟颜色,植株摇动时有响声是成熟期,及时收获晾晒,一般晾晒3~5 d可用大豆脱粒机或者人工敲打等方式进行脱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