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带入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研究
——以服装设计专业为例

2022-07-15余戡平

轻纺工业与技术 2022年3期
关键词:服装设计服装技能

余戡平

(武汉商学院 艺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56)

汉绣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一项濒临失传的手工刺绣艺术,作为具有长江流域特色的绣种在清末与国内四大名绣一起享有极高的声誉。目前国家教育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提倡、宣传及保护,“汉绣”作为一种具象的传统文化,学习其技能可以向年轻一代宣传我们的民族基因,让他们了解与热爱传统文化,进而还可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将传统文化引进高等教育,融合与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可以给高等教育模式提供新的思路。因此将“非遗”汉绣传统文化融入服装专业是以传承传统文化遗产为基础,集服装创意、创新设计为方法,以融入市场为导向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将汉绣这一传统文化带入高校服装设计专业课程也将是高校教育改革的一大突破。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完成后,会对学生教育及就业产生深远的影响,是一件保护和发扬传统文化遗产、提高学生素质与就业的双赢的好事。基于以上所述情况,对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带入服装设计专业并进行人才培养模式作一研究。

1 政府扶持非遗继承并以高校为创新性发展的载体

1.1 国内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与发展

在湖北省内一些院校已经在积极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武汉纺织大学在2012 年开设了汉绣的公选课,开办过学术研讨会,并设有纺织产品非遗文化研究所,主要研究汉绣、西兰卡普等非遗项目。在这些高校中“非遗”均是作为研究中心的理论研究对象存在。虽然许多学校本身有开设更多非遗类专业的愿望,但实践起来有一定难度。高校的特点是计划性较强,要设置新的专业要考虑到就业、师资、课程建设等一系列的问题。毕竟还需要课程设置、培养规范、就业需求等多方面的论证。所以目前较主流的做法仍是开设相关课程,满足学生的需求。

早期开办非遗专业的高校目前全国有两家:一是湖南工艺美术学院湘绣艺术学院,采取的是“大师工作室+项目+产品”的工学交替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二是贵州民族大学的少数民族特色系音乐表演专业(少数民族特色音乐方向)。

分析已有的非遗高校专业的情况,不难看出这两个专业是将完全的传统技能变为一个独立的专业,并且持续发展。就目前招生及就业情况来看,是非常理想的,这与他们专业的独特性是分不开的。这两个专业的优势发展与专业的特殊性、稀缺性是息息相关的,所以不能将所有的传统文化技能都采取这两所学校的发展方式,还需要找到传统文化技能与高校人才培养目的的契合点来融合发展。

2 汉绣发展的困境以及带入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的挑战

汉绣曾经受到民国时期战乱、文化流失、经济衰退等影响,慢慢走向凋零,懂汉绣技艺的传承人也越来越少。直到20 世纪40 年代末期,汉绣才重新回到历史舞台。近年来,汉绣艺术逐渐焕发了新生。目前,对汉绣的研究主要是对民间现有的汉绣流派研究、传承人发展的研究、高校关于非遗项目的研究、政府部门推动开展比赛活动及开办短期培训班安置下岗女工等。对于汉绣技能的研究及如何扩大非遗传承人等方面研究相对较少,汉绣产品也比较单一化,一些品种多在旅游点售卖,如包类、丝巾类等,款式风格较为陈旧,与现代人的使用及审美眼光有一定距离,实用性不够。

从目前汉绣的发展以及前面谈到的两所高校传统文化及技能发展的情况来看,完全照搬照抄该两所院校的教育模式并非可行。仅仅按照汉绣人才的需求来培养传统的汉绣人才在目前汉绣产品处于销售及发展均不佳的情况下是不合理的。高校引进传统文化不是要培养毕业后就业面小、就业率不高的人才,而是要找寻突破口,找到既可以发扬及继承传统文化又可以具有良好的就业保障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双赢的局面。

3 将汉绣传统文化与服装设计专业结合的优势

将汉绣传统文化及技能纳入服装设计教学是传统文化及高校教学双赢之举。一方面,非遗文化中高素质的传承人少之又少,很多文化宝库因为缺乏传承人继承而濒临消亡,将非遗与专业融合引进高等院校,可有效地实现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另一方面,高层次的设计人才可以在传统元素中注入新的设计力量,将传统图案与针法创新应用,在与市场、企业的需求当中找到发展的平衡点,赋予汉绣新的生命力。

通过尝试,改革后的服装设计专业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项目导向工作室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备系统的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知识、同时具备较强的设计创造和传统非遗刺绣等工艺能力、能从事服装设计与制版、服装生产与品牌销售、还具备自主创业能力、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响应了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内涵要求。

4 将传统文化汉绣带入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方式方法

4.1 将非遗文化与艺术专业接轨并协同发展

教育最深远的功能是影响文化的发展,教育不仅要传递文化,还要满足文化本身延续和更新的要求。目前非遗技能教育还是以短期社会培训为主,这样的教育往往只能让培训人员对技能一知半解,有些短期培训甚至一周后就说可以上岗,这样的“短平快技能”人才不是社会真正需求的职业技能人才,因为起不到真正的作用。要将传统技能保护和发扬,势必要寻求与高校教育合作的道路,将传统文化和技能结合到与之合作可能性较高的类似专业,不失为一个将传统与创新结合起来办学的好路子,同时也是高等教育最大限度地学习技能、创新技能和传承技能的好方法。例如徽雕与家具设计专业结合,刺绣与服装专业结合等。将有民族特征的基因文化与现代服装设计结合,无疑是找到了汉绣发展的最佳契合点。通过研究汉绣与服饰艺术的结合,找到开创新课程新产品的研究方法,经过大量论证和课程实践,总结出一条最适合汉绣发展与专业建设的理论与道路。

在建设过程中,专业将非遗的汉绣技法引入教学作为改革的突破口,以社会服务为推手,与合作企业一起探索,不断强化“特色化、差异化”的专业建设特色,建立以工作室管理与运行机制,目标定位在以服装设计、服装制版、服装工艺制作、汉绣图案设计与应用制作等生产技术流程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打造、培养具有国际时尚视野和传统文化底蕴,又具有较强的创新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并且在第一届毕业生身上已经看到了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的未来。

4.2 努力寻找教学模式的突破和人才培养的创新

以项目导向工作室制培养创新的应用型人才。武汉商学院自开办服装设计(汉绣)专业以来,在教学模式上,采取“高仿真”的实训课程,以专业带头人引领工作室,以项目为导向,以工作过程、工作任务为基础,以能力要求为核心,引导课程设置,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评价方式,形成生产性实训教学模式。推进以“项目课程为主导”的专业改革与教学管理。工作室的建立完全与真实生产情景相一致,引进生产项目。另外让非遗传承人走进大学课堂,担任专业的特聘教师,将汉绣的特色和汉绣技能的精髓教授给学生,能极大地帮助改善非遗汉绣传承人青黄不接的状况。

服装专业是武汉商学院的特色专业,随着汉绣文化的普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对个性化服装的需求,有汉绣元素的服饰品将会越来越受消费者欢迎。由于汉绣具有的艺术价值及手工技能的细致度,汉绣与服饰结合的产品经济价值将会很高,这不仅有利于汉绣文化的传播,还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发展。

4.3 结合实际找出与汉绣融合设计的系列创新课程

通过几年的完善,汉绣类课程已经完全融入武汉商学院服装专业本科课程体系,完成专业特色汉绣课程的深化和升级。2015 年,服装专业根据前两届汉绣的招生及培养状况,及时调整了教学计划和模式,将汉绣专业中的核心课程《汉绣技法》融入到服装设计中去,完全改变了服装设计以往教学的模式和架构,形成了武汉商学院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服装设计专业;2017 年服装专业与汉绣艺术研究院达成协议,共同制定汉绣课程体系,开设的刺绣课程有《刺绣技法基础》《刺绣综合技法》《高级工艺(珠花与刺绣)》《汉绣精品定制》《荆楚非遗技艺》等,同时针对动手能力强的实训课程开发在线课程《汉绣技法》与《刺绣技法基础》,让学生既能在课堂上观摩教师示范,又能通过课下线上课程进行学习补充,图1 为教师上课用作品。

图1 教师上课的展示作品

2019 年,学校结合专业资源,运用虚拟仿真设备软件,推进特色专业的自动化进程,将概念化想法通过系统化、可视化工具进行成品化实践,提升学生参与文化传承的热情,主动将优秀传统文化运用到专业中,实现特色课程的培养目标;2020 年《汉绣服饰设计虚拟仿真实验》项目获批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

图2 是学生完成的汉绣设计作品。

图2 学生完成的部分作品

4.4 将非遗特色课程理论化并编写教材教案

我国现有的非遗传承人大部分是手工业技艺者,这批传承人对于技艺的传承小心翼翼,这是手工业者对自己技艺的一种保护,但是缺乏对理论知识的编纂收集与总结:一是本身文化的欠缺,文字表述能力较差,只有极少数的非遗文化传承人接受过高等教育,还有一些具有极高端技艺的工匠连自己名字也写不出来,更别谈记录自己的绝活了;二是害怕对自己绝活技艺的泄漏,往往对核心部分避而不谈,即使教徒弟也要“留一手”,使得技能的继承性越来越差,可保留的珍贵资料也越来越少。高校开发教材,撰写教案不仅仅是可以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留存,还让非遗的传统文化学习有了依据,有了教材就可以培养出更多的人才。对于教师来讲,也有了充分的理论支撑,不再是口头表述,为学生课后学习也带来了很好的辅导。目前武汉商学院已经撰写了汉绣设计、汉绣图案等教材,并且将汉绣技能录像留存,作为线上课程,让学生平时在寝室也可以学习汉绣,丰富了传统文化学习的模式,同时开发了汉绣服装设计虚拟仿真实验项目,让学生可以将针法输入软件模拟设计刺绣图案,并运用在设计的服装中,大大缩短了刺绣设计的工时,且具有可改性和反复试用的特点。

深入研究传统文化,将其引入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是汉绣技艺发展的又一新路径。开发非遗文化与高校专业结合的教学理念,使汉绣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文化传承及文化教育的功能。除此之外,当下汉绣传统文化融入教学也与国家思政课程建设项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目标相契合。

5 结语

传统文化和高校教育的结合并轨势必为传承传统文化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拓宽传统文化在校园的宣传及发展,加强汉绣在现代产品及服装生产中的创新,培养出优秀的汉绣服装设计人才,让学生有着更扎实的能力,更广阔的就业空间。为弘扬民族文化、传统文化,提高汉绣知名度做出一定的贡献。

猜你喜欢

服装设计服装技能
几何思维在服装设计上的应用
服装设计中的“国潮”思维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当代绿色生态服装设计的反思探索
道具服装
劳动技能up up!
拼技能,享丰收
现在可以入手的mina风高性价比服装
基于服装设计工作室的实践教学改革
画唇技能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