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性格色彩分析的运动—心理干预对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应用分析
2022-07-15吴玉敏占金玲姚洁王晨李金金
吴玉敏 占金玲 姚洁 王晨 李金金
(蚌埠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二科,蚌埠,233000)
脑卒中后睡眠障碍是脑血管疾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主要临床表现为夜间失眠、谵妄,具有较高的发病率[1-2]。睡眠障碍患者出现日常生活能力低下、肢体功能恢复缓慢、精神焦虑、抑郁等现象,不仅对患者的身体康复及身心健康造成影响,也会使高血压、糖尿病等脑卒中危险因素的症状加重,甚至引起脑出血、脑梗死的发病以及复发[3]。既不利于患者的预后,又增加了家庭和社会的负担[4]。本研究旨在探讨基于人格色彩分析的运动—心理干预对脑卒中后睡眠障碍患者生命质量、心理状态和睡眠障碍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蚌埠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脑卒中后睡眠障碍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中男28例,女17例,年龄45~62岁,平均年龄(55.32±5.8)岁,病程4~12周,平均病程(5.6±1.42)周。观察组中男27例,女18例,年龄42~64岁,平均年龄(57.12±5.9)岁,病程3~12周,平均病程(5.2±1.12)周。2组性别、年龄、病程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1.2 纳入标准 1)所有患者均符合《卒中相关睡眠障碍评估与管理中国专家共识》[5]诊断标准;2)年龄>18周岁者;3)配合治疗、依从性较好者;4)所有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1)存在认知功能障碍、意识不清者;2)临床资料不完整、治疗依从性差者;3)未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4 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让患者保持乐观情绪,营造舒适、安静的睡眠环境。严重失眠者应严格遵照医嘱给予安定等促眠药物,并在用药前告知患者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让患者做好心理准备,告知患者不得自行服用其他改善睡眠药物。观察组给予基于性格色彩分析的运动—心理干预,包括:1)成立以护士长为组长、科室骨干为组员的沟通小组,有丰富的脑卒中后睡眠障碍临床护理经验。2)FPA(Four-colors Personality Analysis,FPA)性格色彩测试问卷在性格色彩测试的基础上引用,制作性格色彩测试二维码,测试患者的性格色彩。3)在FPA字色学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经过文献回顾、小组讨论和专家指导,将红、黄、蓝、绿三色字的特点归纳总结成简明的文字,并进行优劣分类。结合临床脑卒中后睡眠障碍患者的身心需求、情绪状态,根据各色性格特点,了解患者性格中的消极特征。4)心理干预:对患者进行知识宣传教育,纠正患者的错误认知,减少患者对疾病的不确定感;根据脑卒中后睡眠障碍不同心理阶段,把握患者心理问题的症结所在。5)运动干预:纠正睡眠姿势,指导患者常规功能锻炼并按摩、活动患侧肢体,以减轻不适。睡前行渐进式肌肉放松练习,即按手、上肢、肩、头、颈、胸、腹、臀、下肢、足的顺序收紧—保持—放松一次性肌肉。进行以腹式呼吸为主的深呼吸练习。用双手中指或食指对穴印堂、攒竹、太阳、安眠、率谷、内关等穴位进行按摩,1~2 min/穴。
1.5 观察指标
1.5.1 睡眠障碍评估 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估睡眠情况。
1.5.2 生命质量、神经功能缺陷评估 采用脑卒中专用生命质量表(Stroke-specific Quality of Life Scale,SS-QOL)评估生命质量。采用神经功能缺损(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估神经功能缺陷。
1.5.3 抑郁、焦虑评估 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对患者心理状态进行评估,各量表包括20个条目,采用4级评分法,得分越高,抑郁、焦虑程度越严重。
1.5.4 护理满意度评估 采用自制满意度调查表评价护理人员治疗手段、工作表现等满意度情况,满意:总分>90分,不满意:总分<80分。满分共100分,满意度=(满意人数/总人数)×100%。
2 结果
2.1 2组患者睡眠障碍比较 干预前2组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障碍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各因子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睡眠障碍评分比较分)
2.2 2组患者SS-QOL、NIHSS评分比较 干预前2组SS-QOL、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SS-QOL评分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SS-QOL、NIHSS评分比较分)
2.3 2组患者SDS、SAS评分比较 干预前2组SDS、S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SDS、S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SDS、SAS评分比较分)
2.4 2组患者护理满意率比较 观察组护理满意率为97.78%,对照组护理满意率为82.22%,2组护理满意率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护理满意率高于对照组。见表4。
表4 2组患者护理满意率比较[例(%)]
3 讨论
睡眠障碍是脑卒中常见的并发症。因疾病发生、角色转变、疾病预后等,患者容易产生悲观、焦虑、恐惧等情绪,从而导致患者睡眠障碍[6]。脑卒中睡眠障碍的高发病率会阻碍患者脑神经功能的恢复及肢体功能的康复、身心健康,还会加重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再次诱发脑血管意外。因此,改善脑卒中患者的睡眠障碍,有利于疾病的康复[7]。基于性格色彩分析的运动—心理干预可使患者对自己的性格有清晰的认识,获得一定的满足感;有利于护士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有效沟通,有助于护士了解患者的心理和情感需求,缓解患者因疾病引起的心理压力,帮助患者及时处理焦虑、抑郁等情绪[8]。睡眠是维持身体健康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生理过程,是集体整合、复原、巩固的必要环节,生理重要性仅次于心跳、呼吸[9]。王玲等[10]研究显示,干预后观察组NIHSS、PSQI评分低于对照组,与本文研究一致,说明给予患者护理干预可有效减轻脑卒中后睡眠障碍患者神经功能受损程度,提高睡眠质量及护理满意度。突发性脑卒中造成的心理压力容易使患者产生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与睡眠障碍形成恶性循环。患者焦虑、抑郁情绪都将会严重影响康复过程,因此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在临床护理中意义重大[11]。生命质量是影响患者精力﹑情绪、语言、个性、活动能力等功能的主要因素,随着医疗模式的转变,基于性格色彩分析的运动—心理干预目标之一是提升患者的生命质量,可最大限度提升其身心舒适度,为治疗疾病创造条件[12]。干预后脑卒中睡眠障碍患者的SS-QOL评分升高,分析显示活动能力、情绪、个性、精力等12个维度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因此改善患者生命质量是研究的重要方向[13]。
综上所述,基于性格色彩分析的运动—心理干预对脑卒中后睡眠障碍,可有效改善患者生命质量、睡眠障碍、神经功能、心理情绪及满意度,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