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金山区美国白蛾综合防控技术探研
2022-07-15黄广育
黄广育
(上海市金山区林业站 上海 201599)
1 金山区美国白蛾防控采取的措施和面临的挑战。
1.1 测报
监测、踏查、预警是林业有害生物预测预报工作的基础,也是美国白蛾防控工作的基础。没有全面的、科学的、精确的监测调查,预测预报就无从谈起,防控就没方向。鉴于监测环节的重要性,金山区着重围绕以下几方面开展监测调查工作。
1.1.1 确定美国白蛾喜食树种分布范围 根据金山区森林资源分布情况和美国白蛾发生特点,结合已发生省市的监测经验,我们确定了落羽杉、池杉、水杉、核桃、杨、桑、柿、枫香、枫杨、红叶李、樱花、杏、悬铃木、榆、紫荆、接骨木、槐、柳、榉、构、无患子等美国白蛾喜食树种分布范围。
1.1.2 根据美国白蛾喜食树种的分布情况,确定监测的重点区域和踏查的路线 沿河道、道路两侧的喜食树种林地和家畜、家禽养殖场周边的喜食树种林地尤其要重点关注。
1.1.3 安装测报灯 在有寄主植物分布的林地外围安装虫情测报灯,测报灯底座高1.2m,并按金山区美国白蛾发生、发育特点,每日查看、记录数据。
1.1.4 挂设性信息素诱捕器 根据美国白蛾在金山区的发生特点,在寄主植物林地外围挂设性信息素诱捕器。诱捕器挂设在人为干扰少,不易被破坏、越冬代成虫以树冠下层枝条(2.0~2.5 m 处)为宜;第一、二代成虫,以树冠中上层(3m以上)处设置最好,每100m设一个,诱集半径为50m,并用长绳固定于树干,便于每日取下观测记录。监测时间从3月下旬到10月上旬,诱芯在6月下旬更换一次。诱捕器桶内装约1/3 的洗衣粉水(增加水的粘性),以便快速杀灭落入诱捕器中的美国白蛾成虫。
1.1.5 实验室人工饲养美国白蛾 通过采集美国白蛾蛹在实验室环境下培养,观测其羽化、交配、产卵、幼虫孵化、发育等情况,并记录相关数据,以作参考推测金山区美国白蛾在野外发生时间节点,指导监测调查和防治。
各镇测报员根据金山区美国白蛾发生特点,在每一代美国白蛾发生期有侧重点地开展美国白蛾监测工作。受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的影响,美国白蛾在金山区的发生时间与其他发生省市略有差异。如4 月上旬到5 月中旬为越冬蛹羽化期,4 月底5 月初为越冬代成虫高峰期;第一代幼虫危害期从4 月中旬持续到6 月中旬。测报员在布置好监测装置开始,每天查看测报灯和诱捕器,及时记录和上报相关数据,并每日踏查重点林地(水杉、池杉、落羽杉较多的地块)。在幼虫期沿踏查路线定期监测林地美国白蛾危害情况,及时记录和上报相关数据。
区林业技术部门在收集到各镇测报点提供的美国白蛾发生相关数据后进行分析研究,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自2019年发现美国白蛾以来,金山区快速布置、构建了美国白蛾监测网络体系,实现了林地、村居监测全覆盖。但受作业条件、作业设备等因素的影响,测报工作仍存在一些死角。比如,金山区水系发达,部分临水的林地测报人员无法进入;部分林地树形高大,郁闭度较高,林地内无作业道路,加上风力影响,树叶摆动幅度大,使测报人员无法清楚地观测虫情;第2 代、3 代美国白蛾发生在林木中上部,受树枝树叶遮挡无法观测;人工地面踏查效率低,1 名测报员1 天只能调查4~6 个点位;受设备专业性的影响,测报人员取样质量较差、定位不准确。诸如此类情况造成了现场核实覆盖面不大、不精准的问题。
1.2 防治
金山区发现美国白蛾后,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通过各镇和相关单位的努力,防治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美国白蛾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具体措施包括:
1.2.1 检疫措施 对森林植物、包装材料调运积极主动开展检疫检查,尤其是从疫区调入和本区调出,未经批准一律不得调运。发现携带美国白蛾的依法处置,及时进行除害处理。
1.2.2 夜间除治卵块和成虫、摘除网幕、人工挖蛹 利用美国白蛾对直立物敏感的特性,在夜间其羽化期活动能力不强时进行人工扑杀。夜间巡查防治需2~3 人一组,携带手电筒、高枝剪、加厚垃圾袋。作业人员需穿戴具有反光标示的服装,在作业区域外围设立反光标示牌。捕捉成虫放入垃圾袋集中无害化处理。在美国白蛾产卵高峰期,夜晚用手电筒照射卵块,利用有绿色荧光现象发现,利用高枝剪将带有卵块的叶片摘除并集中无害化处理(焚烧或深埋)。美国白蛾幼虫有群集和吐丝结网缀叶的习性,1~4 龄幼虫在树上为害时将局部枝条及叶片吐丝结成网幕状,在网内取食叶片,在幼虫期4 龄前用高枝剪将整个网幕摘除销毁。每天组织人员(2~3 人一组)在辖区林地内开展巡查,摘除网幕时尽量使用带夹头的高枝剪放入加厚垃圾袋,防止剪除的网幕直接掉落在地面或水中,人为造成美国白蛾扩散,剪除网幕时还要注意防止破坏网幕造成幼虫散落。利用美国白蛾在砖瓦、石块、草垛、死树皮、竹竿、油菜杆等存在缝隙的场所化蛹的习性,在美国白蛾蛹期组织人员挖蛹,并集中销毁。
1.2.3 成虫诱杀 在美国白蛾成虫期,通过诱虫灯和性信息素诱捕器诱杀美国白蛾成虫,既起到虫情监测作用,又达到直接杀虫的目的,能在一定程度减少美国白蛾虫口密度。
1.2.4 围草诱蛹 在美国白蛾老熟幼虫下树化蛹前,在树干离地面约1.5m 处,用草帘围树干一圈绑好。绑草把时要注意上松下紧,稻草或草帘不可太薄。老熟幼虫下树化蛹后,草把应及时解下,并集中销毁处理。
1.2.5 化学防治 美国白蛾低龄幼虫是防治关键期,要遵循“预防为主、分区治理、属地负责、联防联治”的原则,全民动员提高巡查发现,开展综合防治,做到全覆盖、齐步走、无死角,全面降低虫口基数,危害严重区域需二次以上防治。化学防治应提前告知防治区域内居民,防治期间减少户外活动。防治人员必须做好安全防护,经操作培训后上岗。在防治过程中发现新疫情点时,应立即上报,不得瞒报、漏报。在美国白蛾幼虫期3龄前,通过喷洒化学农药灭杀美国白蛾幼虫。化学农药尽量选择高效、低毒、环保,兼具触杀和胃毒作用的有美国白蛾防治登记证农药,如甲维·灭幼脲、甲维·杀铃脲等。为防止美国白蛾产生耐药性,尽量避免重复使用同一种农药。在喷洒施药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喷洒适当的药量,药量小了药力不够,药量大了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和引发次生灾害。特别要注意的是金山区水系发达,林地多位于河道两侧,同时周边还有大量的水产养殖和认证作物基地,喷洒农药时应注意防止发生水质和环境污染问题,以及次生灾害问题。
1.2.6 生物防治 为降低在美国白蛾化学防治过程中对林地周边居民、水产养殖和各种认证作物的影响,采用天敌和生物制剂进行美国白蛾综合防治,如周氏啮小蜂、白僵菌等。
周氏啮小蜂投放选择气温25℃以上、晴朗、风力小于3级的天气,10∶00~16∶00之间进行。将即将羽化出蜂的柞蚕蛹放入用牛皮纸(20cm×4.5cm)折成的漏斗中,并用图钉钉于树干离基部2m处,让白蛾周氏啮小蜂自然羽化飞出。放蜂量根据金山区美国白蛾发生情况,均进行淹没式放蜂防治,分别于美国白蛾第二代和第三代进行投放,每1个世代释放2次蜂。其中,第1次在美国白蛾老熟幼虫期;第2 次投放因上海市气温较高,美国白蛾第二代第三代幼虫发育较快,选择在第1次投放后7天进行。
另外,为更好的跟踪观察周氏啮小蜂对美国白蛾虫蛹的寄生情况,每一代第1 次投放前,均在投放了周氏啮小蜂的林地内树干1~1.5m高度捆扎草把,以诱集老熟幼虫进入化蛹。在化蛹盛期之后,解草把采集美国白蛾蛹,然后将蛹放入指形管中饲养,观察蛹期的天敌寄生情况。
金山区水产养殖区域多,使用化学药剂防治美国白蛾容易引发次生灾害。而白僵菌对环境非常友好,尤其是对水产养殖区。且白僵菌对美国白蛾防治具有较好效果,它可以在林分中较长时间内控制并降低美国白蛾的虫口密度,不但对美国白蛾幼虫,甚至对美国白蛾蛹都能起到防治作用。白僵菌喷施时间选择在美国白蛾幼虫2~3龄盛期、6~7龄老熟幼虫期,每代施药2次。施药使用无人机均匀地在林地中进行常规叶面均匀喷雾,施药时间均选择在15:00~18:00 之间。据观察,美国白蛾感染中毒后,取食量减少,随后停止取食,以至于逐渐萎缩干瘪,僵死不动。
1.3 宣传发动,全民防治
充分利用网络、电视等多媒体手段,广泛宣传美国白蛾的危害性和预防除治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使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了解美国白蛾的危害,人人做到增强预警机制,提高疫情发现能力。各镇和相关单位将发生严重区域作为监测防治重点,同时排摸美国白蛾喜食树种面积、区域和危害情况,分片区落实防治,责任到人。同时区林业技术部门做好技术服务,向各相关单位下发了美国白蛾防治宣传“易拉宝”、防治技术手册、美国白蛾识别折页,形成全民了解、全民参与、全民防治的工作局面。
1.4 压实责任,落实任务
各镇人民政府和相关单位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落实美国白蛾等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主体责任,加大对美国白蛾的监测巡查和防治资金的支持力度,确保防治资金落实到位。根据上年度美国白蛾发生情况,及时完善美国白蛾监测防控工作方案,按照属地化管理原则,加大监测和防治力度,做好全域防治,确保疫情不扩散、不蔓延、不成灾。督促各镇和相关部门完善联防联治工作机制;强化行业内外各部门的配合,积极组织开展交界区域的镇与镇、村与村联防联控、统防统治工作,遏制美国白蛾的扩散蔓延。
通过上述措施的综合防治,金山区的美国白蛾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但仍受防治作业条件、作业设备、气象等因素的影响,部分林地仍无法实现全覆盖防治作业。受限于喷洒设备性能,高度超过7m的冠层也无法喷洒施药,地面防治作业效率低,直接影响防治效果;传统的高压水枪喷洒作业,药液浪费严重,大部分药液均落入林地土壤,对环境造成一定影响。在第2、3 代幼虫防治时期,正值梅雨季和高温天,林地郁闭度较高,通风差,给地面防治作业带来极大不便,存在引发次生灾害的隐患。
2 金山区采用现代化技术防控美国白蛾的尝试
鉴于金山区美国白蛾防控工作面临的诸多难点问题,金山区林业技术部门根据林地特点,依托现代化、智能化技术,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从2020年开始使用无人机监测和进行空中喷洒化学制剂防治美国白蛾,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在监测方面,通过携带高清相机的无人机航拍实现了对地面人员无法到达的的林地以及地面无法观测到的林地中心树冠顶层部位的监测,使踏查工作实现无死角、全覆盖,提高了发现能力。而且通过无人机空中侧拍或俯拍解决了在树形高大的林地地面仰视受逆光影响无法观测的问题。另外无人机拍摄照片均包含有经纬度坐标,实现了对发生区域的精准定位。
在防治方面,与传统的地面喷洒作业相比较无人机飞防具有以下优势:第一,适用作业条件更宽泛。与传统地面作业方式相比,几乎不受地面条件影响,甚至可在夜间进行作业。而传统地面作业方式受通行条件、地面障碍、作业人员安全等因素的影响,很难实现全覆盖、无死角地喷洒作业。第二,作业效果更佳。传统地面作业方式受限于人力、器械的缺陷,在树形高大、郁闭较高的林地难以保证作业质量。而无人机可采取全自主作业,作业过程几乎可排除人为因素干扰,不像传统地面作业方式,受人的主观能动性影响较大。第三,作业效率高。每架无人机可实现500-800 亩/天的作业效率,大大高于传统地面作业方式,实现在最佳防治期内施药完毕。第四,施药精确、均匀。通过高精度的定位导航技术,可实现厘米级精确度施药,甚至可实现想为哪棵树施药就为哪棵树施药。同时无人机按预先设定好的喷洒量和航线自主作业,使施药更加均匀,避免出现漏喷、错喷和重复喷洒的情况。第五,节约药剂、节约用水。因为采用超低容量或低容量喷洒作业,减少药剂浪费,减少水量使用。第六,减少药液对地面及水体的污染。无人机空中作业喷洒的药液只有极少部分会飘落到地面,对环境影响小。第七,与传统作业方式,特别是人工作业方式相比,无人机作业可减少作业人员与药剂飘散的接触,降低作业人员药物中毒的风险。
金山区林地极为零散,多为几十亩、几百亩的小块片林,还有大量呈带状的行道树和护岸林。林地周边多有住宅、工厂、水产养殖、果园等避让区,使用高效的有人直升机进行喷洒作业极易引发次生灾害和纠纷。因此无人机飞防对金山区而言是最为有效的防治手段。
要实现无人机安全、高效进行作业,还有一系列的防准备工作和细节要注意。比如,合法的飞行作业手续、机型的选用、飞行高度与速度的选择、喷头类型与型号的选用、助剂用量的调整、对风向风速的把控与利用,以及对水产养殖、认证作物区域的避让等。特别是飞行高速与速度,直接关系到喷洒质量。经过反复试验,无人机飞防作业最佳飞行高度为距树冠3-5m。太高会影响雾滴沉降效果,并造成雾滴飘移;太低影响作业喷幅,也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飞行速度应根据树高、郁闭度进行调整,树高越高速度越慢,郁闭度越大速越慢。这样才能充分借助无人机下压风场,保证雾滴沉降和穿透率。
3 结论
首先在监测方面,要进一步加强测报网络建设、提高测报队伍专业素质,建立科学、有效的测报机制。另一方面大力推广现代化、智能化监测技术的运用,提高监测预警的覆盖面、精准度和及时性。其次加强对林业植物检疫措施,对疫区调入和本区调出的森林植物、包装材料采取严格的检疫措施,切断美国白蛾人为传播、扩散的途径。最后在防治方面,多管齐下,空地结合,大力推广无人机空中防治等现代化防治工具,针对不同林地立地条件选择使用化学、生物等防治措施,结合夜间除治卵块和成虫、围草诱蛹等技术手段,形成有力的组合拳,取得美国白蛾防控的最终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