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关于河南高职农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
2022-07-15魏靖宇
魏靖宇
(河南工业贸易职业学院 河南,郑州 451191)
“一带一路”中河南元素不可或缺,可推动河南省文化、企业、产品走向世界,开拓国际市场。在“一带一路”牵引下,美国猪肉企业史密斯菲尔德被河南省企业双汇成功并购;农业科技示范园,由河南经研银海种业有限公司在塔吉克斯坦成功设立,改良了当地种植技术,并实现了一年两熟的技术突破。农业技术、农业装备及产业链投资通过相关贸易平台被极大推动。河南农业相关企业可以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涉农贸易。面向国外输出本国的农产品、农业技术或农业设备等,不仅可以改善本地的土地或水方面的资源紧张,还可以有效得到国际世界的反哺与回馈。
1 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与“一带一路”
由于涵盖了65 个国家,每个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和历史背景都各有差异。为培养更符合要求的高职农业专业人才服务“一带一路”,需要重点分析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相对应的改革。首先,“一带一路”为高职院校指明方向并给予政策支持。“一带一路”倡议实施过程需要大批人才,可以有效地解决河南高职院校农业专业学生就业问题。并且根据“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业发展状况,河南高职院校农业专业需要根据河南省省情与自身特色去培养所对应的人才去服务“一带一路”。其次,“一带一路”为高职院校农业相关人才的培养带来了一些挑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众多,且各有特点,语言也不尽相同,对高职院校农业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学校需要更好地扩充学生知识面,提升学生专业度,培养应用型人才。面对各个国家不同的需求,河南高职院校农业相关人才培养需要有针对性、有重点的进行展开。既需要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及动手能力的培养,也需要重视国际视野的熏陶和创新开拓观念的塑造。为了建成多层次、复合型、国际化、宽领域等要求的人才队伍,高职院校需要有针对性地调整人才培养方向,更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评估体系去解决人才培养结构失调的问题。再次,应用型人才培养是高职院校融入“一带一路”的必然选择。2019 年2 月教育部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要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职业教育“围绕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办专业”的方针,让职业院校办学带有一定经济属性。教育部明确指出要,共建一批“一带一路”急需人才,加强不同文明之间对话实现政策、设施、贸易、资金等国际之间的交流。而此愿景的实现,离不开人才培养的主题。作为农业人才培养的主力军之一,河南高职院校需要积极进行人才合作,学术往来,文化交流等活动,为河南省为“一带一路”建设输送大批合格的农业应用型人才。“一带一路”倡议为国家教育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河南省高职院校农业型人才培养带来了新的发展机会。
2 高职院校农业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考与建议
2.1 坚持农业特色方面
在塔吉克斯坦,河南省农科院培育的棉花破土而出,棉绒长、品质好、产量高;在河南西峡县,采摘好的香菇成功借助“一带一路”跨出国门。河南省农业对外输出,不但有利于破解当前农业结构性过剩等问题,在与国际接轨的同时,还可提质增效,进一步推进河南省农业结构优化调整。
农业是河南省支柱产业,而高职院校农业专业也是河南人才输出的主力军之一。在人才培养方面,高职院校要坚持本校农业特色,这是高职院校及农业专业自身的优势及发展和生存的前提。普遍而言,目前河南高职院校中农业专业办学特色性不够强,在学校内开设科目基本上都是通识教育,加上一些专业课,而专业课中也只是广泛而浅显的讲解知识,对于深层次的操作技能及服务企业的能力涉及不深,缺乏对河南省当地的支柱产业的深度剖析及融合。因此“一带一路”背景下高职院校农业专业人才培养方面需要注意保持自身特色,而不能为了传统观念或为提升自身的学术性而去一味求同。
科教兴农是农业对高等教育的迫切需求,也是农业对教育工作者的期待。高职院校办学过程中需要有向三农服务的意识,去确保河南本地农村及城市多方面发展,需要去推动科技人才的培养、科学研究的提升、高新技术的应用及开发技术的实现。高职院校应坚持农业专业自身特殊性,正视河南省农村、农民、农业并不足够发达的现实。虽然目前河南已初步实现了小康水平,但是收入整体偏低依然是我省面临的重要问题。解决三农问题既是我省的一个宏观的目标,也是高职院校着重思考的现实问题之一。而三农问题的解决关键在劳动力素质的提升方面。因此无论是农业相关的科研技术或者是粮食成果,高职院校农业专业对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都不可忽视。农业专业在培养人才时,不仅需要注重知识的传递,也需要涉及到农业其他方面,包括机械化、信息化、电气化、生态与环境生产技术、农村建筑或者是产业结构方面调整的知识。高职院校农业专业人才培养需要紧抓为三农服务的目标导向,利用其自身的优势,不断加强目标管理与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去为河南农产品向“一带一路”各国的输出打下坚实基础。
2.2 教育教学观念方面
思想引导行为,而教育思想与观念,影响着教育发展的方向,决定着对教育行为的评价。高职院校农业专业人才培养除了要重视科研,重视教育教学,还要重视对社会的服务功能,树立全新的人才培养观。过去注重校本知识及学业成绩,当前在“一带一路”政策背景下,需要更加重视培养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更新观念并解放思想。在专研农业专业科学知识的同时更新教育观念,依据自身院校特色来促进改革意识,精准把握人才培养方向,面向社会,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以农业为基本,以河南当地产业为特色,为“一带一路”输送更多的人才。教育并不局限于职业院校内部,要增强终身教育意识,提高个性教育素质教育比重,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发挥主动性与创造性,全面体现农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用性、全面性和可持续性。需教育学生形成灵活观念和提升精神状态,积极把在学校内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在加速河南省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及“一带一路”建设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满足时代需求和社会的发展需要。
2.3 “产学研”结合方面
回顾“一带一路”建设的发展历程、总结多年来的工作成效和重点,在进一步明确今后一带一路工作的思路和重点的过程中,发现帮助国内企业包括以农业为核心的企业顺利走出去,需加强加强“产、学、研”合作。而“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也正是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具体有以下几种方式:第一,可以通过“产学研”联合体来建立合作机制,通过共享资源,优势互补等方式,使企业、行业、科研院所、政府同高校紧密联合,发挥各个领域优势资源,广泛开展“产学研”合作。依托搭建的平台,学校为企业行业提供人才,而行业企业等其他机构可以为院校组织“双师型”教师培训,可以为学校提供学生实习基地,可以共享一些技术知识和前沿动态。第二,农业专业可以根据各方需求与外方机构行业形成非固定的关系。企业需要时,学校可为其提供培训,而企业可以为学校安排实践,让学生在一线接受知识,培养动手能力,完成知识的内化。或者学生在毕业之后可以向合作的企业签订工作协议。这种方式较为灵活,合作空间广泛。第三,农业专业可以在人才培养、管理改革、科技开发等方面与外方机构进行联合培养,签订协议,注明各方权利义务。通过这种方式共同完成产品开发与人才培养的任务。可以共同建设一些人才培养相关项目,教师及企业人员联合开发产品,共克专业难题。在项目中成员既有老师又有工程师,既有理论支撑又有技术支持。学生在学完一定阶段目标后,也可以加入,作为徒弟及帮手来共同完成项目。让学生根据情况参与农产品的制造销售或者是新产品的开发过程,极大的提升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2.4 科学研究方面
总体而言,基础研究和应用性研究是科学研究的两个分支。而高职院校农业专业应该紧跟地方特色与需求,把研究重点放在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方面的问题解决上。不仅可以解决一些问题,提供实际办法,而且可以研制出新的产品、新的技术、产生一些新规范、制定一些新流程,提供一些新品种等等。而高职农业专业本身注重实用性,需要具有应用性强的特点,因此鼓励应用性研究,对于培养学生的应用型技能也是有一定正面意义的。并且为当地社会服务,为当地的经济建设服务,也应该是高职院校研究的一个出发点和立足点。河南省高职所在地方是一个农业较为发达、知识信息相对集中的区域,农业经济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因此在提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当下,职业院校农业专业应该将科研任务主要放在社会服务与社会经济发展上,不仅是为了回馈社会也为了培养应用型人才。
由于沿线国家在宗教信仰、历史文化背景、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都有所区别,因此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甚至会遭遇分离主义或者恐华和反法主义的反对与抵抗,因此在进行应用性科学研究的时候,也可以拓展思维去求同存异,寻求利益共赢等方面着手。甚至在建设过程中基础设施的扩建需要大批的人力财力支撑,因此需要进行研究的时候考虑此方面因素,并提出一些实用的解决策略。
2.5 “双师型”教师培养方面
普遍认为,“双师型”教师是对理论知识掌握良好、专业应用能力较强,属于复合型教师。既取得教师系列职称和文凭,又获得行业方面资格证书,即可根据条件被认定为双师型教师。但“双师型”教师真正内涵不仅如此,还需要具有真正岗位的一些相关经历,既从事某课程的教学工作,也在本门课实际工作岗位上亲身实践过。在高职院校农业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方面,需要着重注意校本培训。
首先,可以在学校内部管理及学校领导的组织协调下,专业教师、骨干名师及实践型教师在现代化技术及教学手段的帮助下,结成小组或师徒进行传帮带活动。或充分利用假期或周末时间聘请专家或经验丰富技术人员对教师组织培训。加强在职教师的理论与实际操作之间的衔接。其次,以产学合作的方式保证“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性,实现优质农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保证教育教学效果。为提升教师整体实际操作能力可参考以下几种策略:第一,安排教师到“一带一路”相关企业或行业进行专门的针对性实践训练,并完成规定任务。如认丰富经验的技术人员为指导老师并向他们请教,提高技术与知识的应用能力,以此促进教学提升人才培养能力。或者是在企业或行业内部进行充分调查,更加全面地了解自己专业目前发展状况,补充知识缺失方面,紧跟知识前沿与动态。第二,促进企业与学校之间的沟通,作为纽带来传播知识,并且带回操作经验。而教师需要对农业方面技术的开发与改造进行直接或间接的参与,因为教师的优势是理论知识扎实,科研能力较强,在此优势下结合企业实践经验来积极开发科研项目,并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促进产品的提升。带动企业行业内部的一些改造向企业人员,提供培训普及业内理论知识。第三,在教师自身参与实践面向企业之外,还需要加强与科研单位尤其是“一带一路”相关科研单位的沟通,师资不应该限于校内专有教师,可以依据实际情况,聘请科研单位技术或管理人员来担任部分课程,参与实践性较强的教学工作。若校内“双师型”教师人员不足,可以由科研或者合作企业人员来分担,这不仅可以减轻学校内部压力,并且可以提升农业专业人才培养有效性与前沿性。
2.6 服务社会方面
大学可为社会服务,这一观点起源于美国,并在后来的实践中得到普遍认同。这一观念的传播,使得高校的任务从单一的传播知识,到应用知识、转化知识、服务社会为己任,影响了大部分大学尤其是高职院校办学的理念与观点。而农业作为河南省的支柱产业,高职院校承担着为农业服务的重要任务,进行相应的农业方面科技攻关与人才培养,在“一带一路”提倡发展应用型人才的政策导向下,高职院校可以在建立社会良好印象的基础上提供咨询服务,进行知识传播和人才培养,为培养应用型人才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高职院校农业专业在办学过程中应该挖掘为社会服务的着力点,特别是为河南农村当地的关键点,找准河南特色产品,服务“一带一路”,进行对外输出。通过开展学术讲座,进行公开研讨等方式来推广技术、传播知识,把相应的技术与知识传递给工人、企业或农民,并且在教学相长的规律之下同时加深对知识和技术的理解与应用。凡是社会和民众所需要的,凡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所需求的,高职院校农业部都需要尽心去钻研,既可以让广大民众获得农业方面相关知识,又可以传播河南及中国的传统文化。根据现实条件,农民获取知识的渠道是有限的,缺乏一定的技术指导,而高职院校农业专业可以通过设立咨询点,让学生在基层得到相应锻炼,而且咨询服务,对硬件要求并不高,可操作性强,获得收获的速度较快。选址可以在高职院校附近,农村地区成本较低,离目标客户更近。这是高职院校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切实履行社会责任的一条较为可行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