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束化护理干预在瓣膜置换术后患者的应用效果
2022-07-15秦云
秦云
摘要:目的:探索瓣膜置换术后患者行集束化护理的价值。方法:筛选我院收治的瓣膜置换术患者(80例)作为研究样本(2021年1月-2021年12月),以随机抽签方式将患者均分两组,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集束化护理,观察患者时间指标与满意情况。结果:观察组各项时间指标(呼吸机使用时间、引流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相比对照组更短,差异显著(P<0.05)。满意度观察组97.50%相比对照组87.50%高,差异显著(P<0.05)。结论: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开展集束化护理可改善患者症状,提升治疗效果,缩短患者康复周期,促使患者及早恢复身体机能,早日康复。
关键词:瓣膜置换术;集束化护理;心脏;满意度
瓣膜置换术是临床上治疗心脏疾病的一种常见方式,该方式治疗难度较大,手术时间较长,影响患者术后康复。通过合理的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提升患者身体机能,强化术后康复效果,应用优势显著[1]。本次研究将以医院收治的80例手术患者为样本,分析集束化护理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筛选我院(2021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的瓣膜置换术患者(80例)作为研究样本,以随机抽签方式将患者划分组别,对照组40例,男女比例(23:17)(男23例/女17例),年龄跨度23-62岁,年龄均值(45.45±2.15)岁,观察组40例,男女比例(11:9)(男22例/女18例),年龄跨度24-63岁,年龄均值(45.37±2.14)岁,纳入标准:(1)全部患者均知情且达成研究协议;(2)患者术后病情稳定且病例资料完整;排除标准:(1)患者存在精神病史;(2)患者合并肿瘤类疾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数据无差异(P>0.05),符合研究要求。
1.2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指导患者及家属了解手术注意事项,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指导患者主动配合。
1.2.2观察组
观察组行集束化护理:(1)对患者进行生命体征监测,了解患者状态,记录患者术前、术后各项指标,做好手术准备。对患者及家属开展健康教育,纠正患者不良行为,明确各项注意事项,强化患者心理承受能力。指导患者树立治疗信心,可以讲解治疗成功案例,帮助患者消除心理焦虑抑郁情绪,提升患者治疗主动性。(2)指导患者开展呼吸功能训练,患者术后6h可以开展腹式呼吸,每日三次,每次20min,术后全麻清醒后可以进行主动呼吸循环技能训练,每日两次,每次15min。指导患者进行关节训练,进行肘、腕、踝、膝训练,在身体允许下活动关节,每日每关节10遍,观察患者运动情况,如果出现异常情况需要及时停止。
1.3观察指标
(1)观察两组患者各项时间指标,包括呼吸机使用时间、引流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
(2)观察患者满意情况,自拟满意度问卷,实行36分制,36分-30分-非常满意,29分-25分-满意,24分-0分-不满意,计算满意度。
1.4统计学处理
通过SPSS24.0处理,以( )均数±标准差计量,t验证对比;以数(n)或率(%)计数,X2验证对比,P<0.05说明差异有价值。
2结果
2.1两组患者各项指标情况对比
观察组各项时间指标(呼吸机使用时间、引流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相比对照组更短,差异显著(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满意度情况
满意度观察组97.50%,对照组87.50%,差异显著(P<0.05),如表2。
3讨论
集束化护理干预是一种优质护理模式,对瓣膜置换术患者术后康复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为患者营造良好的康复环境,改善患者康复状态[2],降低术后风险,在保证患者安全的前提下适当开展运动,强化自身免疫能力,以缩短康复周期,及早恢复健康[3]。
本次研究结果中,观察组各项时间指标(呼吸机使用时间、引流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说明该护理模式可有效改善患者病症,降低患者手术风险,缩短患者康复周期,促使患者及早恢复健康。满意度观察组97.50%相比对照组87.50%更高,差异显著(P<0.05),说明该护理干预可为患者营造良好康复环境,降低各种因素对患者康复产生的影响,降低术后风险,改善预后,促使患者尽早恢复身体机能。
综上所述,瓣膜置换术后患者行集束化护理干预可改善患者预后,降低患者术后风险,促使患者身体康复速度提升,帮助患者树立治疗自信心,应用价值显著。
参考文献:
[1]廖尧,钱海云,何文斌.集束化护理在瓣膜置换术后患者Ⅰ期康复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2020,18(10):926-931.
[2]王晓锋,韩艳艳,张林波.集束化护理干预对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华法林抗凝依从性的影响[J].國际医药卫生导报,2020(03):307-308-309-310.
[3]李淑萍,黎小红,陈伟琴.集束化护理干预联合健康教育在腹部手术后肠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实用临床医学(江西),2017,18(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