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作品《皮黄》的音乐风格及演奏探究
2022-07-15沈玥璇
随着中国钢琴艺术的蓬勃发展,一批以民间音调、风格为基础,运用西方现代作曲技术创作的中国钢琴作品应运而生。《皮黄》就是其中的一部代表作,它是在京剧西皮二黄的板式结构基础上,与西方钢琴音乐相结合的音乐作品。京剧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已有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其展开研究与讨论。与此相比,分析中国钢琴作品《皮黄》的音乐特征、演奏风格的学术论文就显得很少。通过对钢琴作品《皮黄》的研究,分析其各部分的音乐特征与演奏技巧,能够深入理解这部中国钢琴作品的民族特色与韵味,完善自己的钢琴演奏水平,提高对中国化钢琴作品的欣赏能力,建立起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洋乐器的沟通桥梁,从而思考中国钢琴表演艺术的发展。
一、《皮黄》的音乐特征
西皮与二黄两种腔调合称为皮黄。西皮是汉调的主要腔调,起源于秦腔;二黄是徽调的主要腔调,由吹腔、高拔子演变而成。由于京剧在皮黄系统中流传最广,因此“皮黄”也可以特指京剧。《皮黄》这首中国钢琴作品在一定程度上跳出了西方传统的曲式结构模式,而是将京剧戏曲结构作为其曲式核心,进行了中国化的创作。全曲由导板、原板、二六、流水、快三眼、慢板、快板、摇板、垛板九个戏曲中鲜明的板腔体结构和尾声一同组成,不同的段落表明了作曲家张朝想表现的不同场景以及不同内涵与情绪。
导板,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引子。在京剧音乐中,导板的节奏相对比较自由,随性而发,用以渲染气氛,引人入境。顾名思义,导板能起到引导的作用。这部分以降E宫调式的京腔作为主调式展开全曲,声音仿佛由远及近,由模糊到清晰,在开端就给整部作品奠定了一幅水墨山水画般的情感基调,给听众以宁静之感。
原板,是整首乐曲的主题段落,其他板式都由此展开,在此基础上发展。其音调由戏剧中的西皮演变而来,经过导板的散拍之后,这一部分展现了2/4拍节奏,在民族音乐中称之为“板眼”(每小节中最强的拍子为“板”,其余的拍子为“眼”)。一板一眼的强弱对比,用于抒情、叙事,带领听众回到作曲家的童年回忆中,回到其幼时生活的云南滇池边,回顾这世间最可贵的东西——对世界最初的认知。
尾声之外的七个板式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二六、流水和快三眼。二六是在原板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和加速的变奏,左手模仿京剧乐器中鼓的部分,结构更加紧凑,叙事性更强,描述了作曲家在云南艺校时天真烂漫的童年时光。最后在A徵调式中戛然而止,表明这一段落的结束,也充满了回味之意。流水是对原板进行进一步紧缩,是一拍子和二拍子的交替,由于速度的逐渐加快,板也在其中渐渐消失,形成了有板无眼的听觉效果。这一部分中调式也发生了转变,采用西方现代性的复合调性的作曲手法,增加了观众的戏剧冲突感。快三眼指京剧中的一板三眼, 是速度稍快的四拍子,更紧缩的频率表现出了人物的活跃,大大增加了作品的表现力,更加鲜活。描述作曲家壮志凌云、充满干劲的青年时代,形成第一部分充满雄心、情绪饱满的高潮。随后又很快过渡为婉转悠扬,为下一部分做铺垫。
第二部分由慢板单独组成,它是原板的适当扩张,在这首曲子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这一部分二三拍子交替,且采用了皮黄当中的二黄音调(5—2定弦,曲调平稳),将京剧主题以慢速的形式呈现,给听众以捉摸不定的飘忽感,是戏剧性展开的转折点,表现出在黑暗中始终相信光明、探索光明,从而与听众产生心灵共鸣。
第三部分分为快板、摇板和垛板。二拍子的快板也是原板的进一步紧缩,是二黄音调的变奏,极具张力,增加了戏剧性色彩。表现出积极向上的大胆斗争精神,是作曲家胸怀大志、激昂上进的青壮年时期。钢琴这种触键类乐器能够通过对手指的精准把握,恰到好处地模拟摇板。它打破了原板的固定调式,形成节奏自由的无板无眼的效果。但又具有紧拉慢唱的特点,表现出紧张激烈的情绪,将作品推向全曲的第二个高潮,升华情感,拉动观众的心弦,引起共鸣。垛板采取了有板无眼的结构,节奏短促紧凑,类似于西方音乐中的急板,制造冲突矛盾,烘托紧张氛围,将作曲家对民族英雄悲剧命运的不满和愤慨表现得淋漓尽致。
结束部分尾声,是作曲家为突破传统京剧戏曲结构而自行添加的部分。扩大了原板的动机,左右手的柱式和弦形成了恢宏的听觉效果,快速上行的托卡塔和强有力的收尾结束了全曲,作为乐曲的收尾,将高潮再次提升了一个层次,同时调性回归到bE宫调式,与全曲开头的导板调式形成首尾呼应。
整首乐曲集中了京剧戏曲中最有特色的几种板式,形成了以京剧板腔体结构为主体的曲式结构。作为一首钢琴作品,这首曲子也十分类似于西方音乐的变奏曲,但它需要一气呵成的总体弹奏,不能像变奏曲那样将各部分作为独立作品演奏。西方用奏鸣曲式来表现音乐的矛盾冲突,而中国音乐中能做到这点的似乎就只有戏曲中富有戏剧性的各种板式。张朝先生的这部钢琴作品并不是单纯意义上的模仿京剧,而是运用京剧音乐的元素,同时巧妙地将自己的个人生活经历和丰富的思想情感融会贯通,将中国传统京剧与西方现代乐器完美融合,实现了与国际接轨的中国风作品。
二、《皮黄》的演奏技巧分析
作为具有中国风的钢琴代表作,《皮黄》自然有其独有的表现风格与演奏技巧,且与以往的中国钢琴作品篇幅相比更长,算是一部中型作品。演奏中国钢琴作品时,不仅需要良好的音乐素质,也就是娴熟的演奏技巧,还需要准确表现出作品内含和民族风格。因此,演奏者在弹奏《皮黄》时,不能只是单纯的曲谱再现,而是在合理运用钢琴演奏技巧的同时,体会作品的京剧韵味、戏剧性的板式结构形式,理解把握作曲家想要透露的情感表达,将其全部融合在一起,实现“天人合一”的境界,也就是在尊重原版樂谱的基础上重视二度创作。
导板这部分是自由速度,中国音乐作品与西方音乐作品在听觉上最大的不同是其节奏是弹性的,不明确规定速度,为演奏者个人感受与处理所决定。这部分以装饰音和颤音为主,要弹得均匀轻巧,同时又要控制音量突出主干音。后半部分的琶音由慢及快不间断地弹奏,要求颗粒感强,用清晰透亮的音色表现出积极的情绪。
原板这部分为缓慢的广板,主题部分第一次出现,依然有装饰音和颤音,弹奏的时候要控制好速度,平稳祥和地将主题徐徐展示出来,带听众一起回到作曲家记忆中的那个童年,回忆最初的美好。
二六小快板。左手模仿民族乐器中的板鼓,由慢到快、由弱到中弱逐渐进入,用小臂带动手指断奏,力度虽不强,但要保证每个音符的弹跳性,做到轻巧但不音虚。右手旋律表现出天真烂漫的感觉,指尖着力不拖沓,做到声音通透轻快。后面进入流水般的旋律,注意左右手的交替自然,音量先渐强再减弱最后渐强直到戛然而止,形成强烈对比,给听众带来意犹未尽之感。
流水快板,比上一部分速度稍快。不同于上部分开头的断奏,这部分要求音色的连贯,右手快速跑动的十六分音符,手臂带动手腕弹奏出有板无眼的效果。由于各乐句较长,所以也要注意弹奏出如流水般一气呵成的感觉。同时左手要注意前两乐句都要保持住第一个低音,其余音符尽可能连奏;剩余四个小连线及若干八分音符要弹奏轻巧,仿佛河水流淌时飞溅的一个个小水珠。
快三眼精神饱满且活泼。这一部分力度较之前有所加强,要运用整个手臂的力量将声音弹奏得饱满集中。但这里的有所加强不是指声音要弹奏得很响,而是要听起来十分有精神,就如我们中国人一直讲究的“精、气、神”。特别是和弦部分的断奏,落键速度要快,声音短促而有力,着重突出重音,使听众能够直接联想到充满蓬勃朝气的青年时光。
慢板这一段分为两个部分。前半部分缓慢但又稍带自由。左手长乐句的连奏要舒展连贯,触键要沉稳。右手重复出现八度跨越的降D要注意控制手指,移动幅度不宜过大,虽然标注了跳音,但也要尽可能地用气息将它们贯穿起来,仿佛月光洒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后半部分转为慢板,模仿钟声。声音缓慢地由弱到强,从虚无缥缈到坚实厚重,触键也从轻巧放松逐渐变得扎实沉稳,再过渡到一连串的快速上下行,演奏出不同的意境。
快板这一部分有着频繁出现的重音,要弹得果断。有重音标记的地方要运用大臂的力量快速决绝地弹奏下去,不能造成音色的拖沓和冗长。其余部分用手指断奏,弹奏轻快即可。结尾部分要用手臂带动手腕加快手指的来回跑动,使之能顺利衔接到下一部分的摇板。
摇板节奏自由但又紧凑,是二黄音调的二次变奏。右手最高音形成的上声部好似京剧中的拖腔,要用指尖力量表现出果断的人声唱腔的音色。其余音符组合起来模仿的是京胡的滑指和弹拨,用指腹快速摸奏,控制声音,使其匀称,讲究音乐横向流动线条的流畅与连贯,要表现出紧拉慢唱的急迫感。两个声部的音色在这里要有鲜明的对比。
垛板是急板且带有愤慨的情绪。这一部分的开头处理应有极慢到极快的过渡,触键果断干净。左右手的弹奏在这一部分也要分开,左手的断奏与右手的连奏形成对比,随着力度的逐级递进,手部发力点也应从手指向手臂转移。弹奏要表现出极大的张力,逐渐扩大对英雄人物遭遇不平对待的愤懑,直到情绪的爆发。钢琴踏板在这里的转换也要灵活,既能清楚干净地表现出键盘声音的由慢到快、由弱到强,又能使踏板衔接紧密,两者相结合表现出更好的音响效果。
尾声部分的难点是强有力的左右手七和弦弹奏。弹奏时要用上全身的力量来弹奏这些柱式和弦,掌关节的有力支撑加上手指牢牢扒住和弦,形成饱满壮阔的音响效果,同时左手的低音和弦也要烘托出来,给人沉稳之感。后半部分最快速的上行托卡塔与同样运用全身力量的突强重音结尾,体现出恢宏的气势,表达出对英雄人物的崇高敬意。
《皮黄》是一部借助西洋乐器却通篇体现出中国传统风格的作品,因此用钢琴演奏时要感受蕴含在其中的中国音乐文化,尽可能地通过改变自己的触键方式模仿京剧音调的弹奏音效,把民族乐器的一些音色、演奏特点融入钢琴之中,使其产生中国色彩。与此同时,也不能全然抛弃钢琴本身的特色,过度模仿过犹不及,不用机械地规定哪部分钢琴模仿的是哪种乐器,完全模仿是不可能做到的。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音乐在听感上的区别在于“神韵”,即表现民族音乐精神的内核。在演奏者弹奏时的主体意识中能够有联想体验,使手中流淌的音乐激起听众的视觉想象。演奏这首作品的重点是融合而不是替代,要用钢琴将其情感与音乐内涵表现出来,充分体现这部作品的艺术魅力,并将中华民族的精神体现出来,不然也就失去了作曲家创作这部作品的意义。
三、结语
张朝先生将钢琴音乐京剧化,为中国钢琴音乐的民族特色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这首《皮黄》也成为中国钢琴作品中的一部经典代表作。钢琴表演是演奏者基于自己对作品背景的了解、曲式的分析加上自身的感性体会,通过弹奏钢琴表现出来的对于这首作品的阐释。而民族化表演正是由当今世界文化不断发展不断融合所产生的,音乐审美不断趋向多元化,但又表现出自身所具有的民族性。通过对钢琴作品《皮黄》音乐特征与演奏技巧的分析,进行深入理解,把握其传递的情绪与神韵,表达作者的音乐思想。与此同时,能够让我们更加深刻体会到我国的钢琴艺术文化正在不断蓬勃发展,而传统音乐文化正是发展与创新中国特色钢琴音乐的不竭源泉。在现在的中国音乐发展中,吸收我国传统优秀音乐文化,坚持发扬民族精神,与时俱进,突出中国特色的同时,也要不断汲取国外先进音乐技术和文化,将西方的钢琴艺术和中国的传统音乐进行有机结合,整合出一种特殊的韵味,表现独特的作品艺术美,呈现出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这样才能使中国风的钢琴作品更富魅力,从而让中国的钢琴表演艺术始终在时代变革中保持活力。
参考文献:
[1]张筠青.京剧音乐分析[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1.
[2]施咏.京剧风格钢琴曲创作研究[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1(02):99-110.
[3]杨慧.穿越时空的碰撞——试论钢琴曲《皮黄》东西方音乐融合之美[J].钢琴艺术,2011(08):51-53.
[4]王珊珊.浅谈京剧“皮黄腔”的板式[J].戏剧之家,2011(12):15.
[5]唐玲.從钢琴曲《皮黄》管窥张朝钢琴曲创作的民族化追求[J].音乐创作,2014(06):111-113.
[6]笪紫珺,韩啸.张朝钢琴曲《皮黄》的音乐特征及其演奏分析[J].北方音乐,2019(20):84-85.
(作者简介:沈玥璇,女,硕士研究生在读,浙江师范大学,研究方向:音乐)
(责任编辑 刘冬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