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博物馆发展现状与发展优化路径探析
2022-07-15黄晓敏
中国乡村博物馆的发展是以20世纪末的生态博物馆为开端,并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步在向公益型、服务型的乡村博物馆方向发展。乡村博物馆向生态博物馆发展的意义从开始为保护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乡土文化转而为提高乡村居民的自身文化认同以及文化自信。乡村博物馆、生态博物馆作为乡土文化的重要记忆点,是凝聚了乡土村民的乡土情怀和乡土文化根基的重要场所,其最大意义就是通过对自身的文化认同,形成连接乡村与人之间的文化纽带,留住一份精神寄托,筑起村民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桥梁。乡村博物馆的建设和发展,可以更好地留住乡土记忆,留住乡土文化,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本文以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镇山布依族生态博物馆为例,探析镇山布依族生态博物馆的发展现状、当下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优化策略,为乡村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建议。
一、镇山布依族生态博物馆的发展现状
镇山布依族生态博物馆位于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石板镇镇山村内,是一座具有400多年历史的典型的布依族村寨。村子依山而建,临近花溪区水库,村寨三面环水,环境优美,文化遗产丰富。村寨始建于明万历年间的“平播”之役,在此居住的居民多数为汉族和布依族,各族人民相处和睦,融合了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
总的来说,镇山布依族生态博物馆不仅仅是一所生态博物馆,更是联系人与自然文化遗产的一座桥梁;在保护文化遗产、民族文化的同时,更能在乡村建设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参观者可以通过参观展区里悬挂的图片和陈设的文物,游览参观寨子里明万历年间流传下来的文化景观。寨子里的建筑材料多以木石为主,通过一件件印上历史烙印的文物让游客感受到镇山村的发展变化和乡土文化。目前,镇山布依族生态博物馆的参观者主要以周边村镇和贵阳市内游客为主,也有贵阳市内的中小学、高校组织学生前来参观。总体而言,镇山布依族生态博物馆发展趋势仍较为缓慢,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对于镇山布依族生态博物馆当前的种种问题,笔者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管理运营模式仍存在不足
在2005年贵州生态博物馆国际论坛中,达格·梅克勒伯特先生在会议上提出:“管理层对社区博物馆的认识存在差距,中间管理层存在对旅游发展的误解”,并强调,“我们必须牢记,建立起来还不够,没有成熟的管理、主动的经济和人力资源投资仍将会前功尽弃。”国内多数的乡村博物馆仍保持着“为求投入少,但求收益快”的状态,没有整体完善的管理机制,盲目跟风从众的商业模式,大大地忽略了博物馆的宗旨、在地传统和村民诉求。在开设博物馆以后出现不经营,不主动紧跟时代去结合自身发展更好地进行管理的情况。目前,镇山布依族生态博物馆的管理运营方式比较松散懈怠,缺少竞争意识,管理机制的设定不够合理,导致博物馆在日常运营上客流惨淡,发展前景也十分堪忧。当博物馆自身发展条件受到限制,也就大大地削弱了自身发展机遇以及对当地文化的开发和宣传机会。
(二)资金投入不足,藏品展陈类型少、模式单一
镇山布依族生态博物馆属于公益性机构,所以在资金投入上难免会有所不足。没有充足的资金支持开发,导致博物馆的陈设展览形式比较单一,展览主要以一些简单的图片、文字和常见的农耕藏品为主,展览陈设与产品单一,无法更多地激发游客二次参观的兴趣,也容易让博物馆游客在整个游览过程中产生走马观花、视觉疲劳的现象,从而导致体验感大大下降。
这类现象让博物馆对游客的吸引力急剧下降,从而致使博物馆的三大功能没有得到真正的发挥。尤其是教育功能,毫无竞争力和吸引力的博物馆很难对青少年游客做出合格的展示和培养。在笔者看来,青少年游客是博物馆应该更多关注的核心目标,博物馆要重点关注对青少年游客的吸引。博物馆对于青少年教育的重点在于寓教于乐,单一的展览观摩形式却没有结合参与性、互动性的娱乐活动,很难让青少年更积极地了解并认识到此区域的文化。博物馆频繁性闭馆,常常会出现参观者和游客吃閉门羹的现象。
(三)文创产品平庸,缺乏自身特色
展览陈列的形式单一,文创产品毫无本土特色,游客面对普通的展览和缺乏特色的文创产品,基本都是在展览区域匆匆转一圈就离开了。博物馆内外的文创产品多为批发的小商品,还有一些是在任意一个旅游景点都能购买到的寻常物件。文创产品没有地方特色,就难以吸引参观者眼球和引起消费者的购买欲,从而导致参观者在参观博物馆过程中几乎不会产生任何消费行为,这样一来,乡村博物馆在文创产品就难以给博物馆带来效益。
(四)博物馆知名度不高,项目开发千篇一律
镇山布依族生态博物馆是贵阳市内唯一一座生态博物馆,但其博物馆知名度却不高,人流量少,博物馆频繁闭馆,出现参观者和游客吃闭门羹的现象。乡村旅游过度无序开发,如为了提高经济效益,盲目开设些农家乐、游玩体验项目或是民宿等。这些开发项目为迎合游客需求,忽视了当地自身拥有的特色文化,造成了“千村一面”的情况,无法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博物馆的发展。
二、镇山布依族生态博物馆的发展优化路径
(一)建立博物馆与乡村生活的共生关系
让博物馆与乡村生活存在共生关系,首要的关注点应该是当地村民。单霁翔先生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为出发点指出:“本土化是中国社区博物馆发展建设的必由之路。”社区博物馆应推动社区经济发展,要激发居民投身社区发展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村民在建立这种共生关系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乡村博物馆要时常保持与乡村生活的联系,结合当地乡风民俗、民族文化和特色旅游文化等开设展览,进行宣传;为提高村民的文化自觉与自信,也可以定期举办民族文化活动,非遗活动,如服饰手工技艺比赛等;博物馆可以开展扶持手艺人工作,与平日里在村寨当中没有固定收入又有手艺的村民合作,推出一系列本土的优秀工艺品,这个过程不仅能宣传本土文化,同时也能让一些手工技艺得到传承。
博物馆要积极提高当地村民民族文化和民族自信意识,让本土村落特色得到活态保留,使文化遗产生生不息,而不是向游客展示一些平庸无趣的表演形式,展示一些与保护传承文化遗产不相关的历史记忆。我们可以通过上述的形式来呼吁村民多参与到博物馆的活动当中,了解乡村博物馆的意义,唤起村民的参与性和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
(二)合理接受外界投资,推行合作方式
推行合作方式,可让博物馆的收入不再单纯地依靠财政拨款,而是在与投资方合作过程中让经济效益有所增加。像镇山布依族生态博物馆这样的乡村博物馆,鼓励采取PPP发展模式,PPP模式即鼓励民营、私企积极与政府合作,并参与到社会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当中去。既增加了投资方,迎来了新的市场机遇,又可以减轻财政负担。与不同的合作方合作,完善博物馆的运作机制,提高运作效率,进而扩大博物馆的受众面。例如,博物馆与一些商场、画廊、私人博物馆合作,在资金充足的情况下,与合作方举办一些临时展览,让博物馆的展陈不再受传统“馆内展览”的限制,而是走出博物馆。在临时展览的策展方式上可以运用数字技术,采取除实物以外的全景沉浸式展出,让在不同地区的文物爱好者不用跨区也能看到不同博物馆的展览。
(三)发掘博物馆独具本地特色的文创产业链
博物馆的文创产品都是结合了博物馆自身独有的特色而创作的。这些文创产品的精神内容通常赋予了其主要的内在价值,而承载着这种精神内容的实物就转换成为本馆的实物商品主体。另外,也可以以无形商品的方式来呈现,如运用现代的声光电技术。镇山村是一座具有400多年历史的村寨,应以其历史特色为切入点来推出新产品。例如利用数字媒体技术来拍摄关于村里生活的影像来记录村史,结合影片可以推出一些绘本、连环画、明信片,或是一些历史人物盲盒等;也可以与当地的布依族服饰工艺相结合,举办一些主体展览,并进行宣传推广;还可以通过当下热门的“旅游+”推广模式,开发特色旅游路线,同时将博物馆的文创产品逐步推向市场。要让旅游业与文创业更好地结合,在文创产品的推出上要充分利用自身的特色文化优势,积极挖掘本土文化的特色和亮点,推动旅游业及文创产品的产业链发展。
打造文创产业链对展现当地文化特色具有重要意义,这能为博物馆吸引更多的游客,增强游客黏性,使游客对博物馆展出的当地文化产生浓厚兴趣,进一步保护与传承本土文化,增加博物馆的经济效益。
(四)利用“互联网+”,实现博物馆数字化建设
在互联网时代,人们正在享受着数字化带来的便利。随着游客文化消费的变化,在为游客提供服务的同时,要从博物馆游客的需求出发,开设一些线上与线下活动。例如开设并运营博物馆公众号,通过发表活动推文、节日节气的相关文章、上传博物馆VR全景图来让游客了解博物馆的概况、馆内的展讯,开通线上微店小程序,满足游客和参观者购买文创产品的需求。与此同时,在线上可以做好相关内容的讲解,让游客在参观之前进行一个“预习”,更好地了解馆内馆外的相关内容。
(五)加大宣传力度,博物馆要“走出去”
博物馆要多与周边的旅游景点,不同类型的博物馆、校园等进行交流合作,联合推出多种类型的特色展览、旅游路线和活动。“馆校结合”,到校园开设讲座与主题活动,适当开展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活动。例如到了芒种节气,结合乡村的自然条件可以开展一些插秧、植树活动。平时博物馆可多结合相关的节气,举办踏青活动,或是舉办一次馆内的主题展览,让学校组织学生到馆内进行参观等。在实行与校园方合作的同时,也让博物馆的教育职能得到很好的发挥。也可以在互联网上进行多途径推广,在公众号和旅游类型的App上推送文章,积极号召游客参与博物馆相关内容的评选活动,打造自身的品牌形象,扩大自身的影响范围,提高知名度,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让本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播。
三、结语
博物馆是连接传统与未来的文化中枢,乡村博物馆更是凝结着乡土传统文化和人文情怀的一座宝库,是连接人们与乡村的一条重要纽带,乡村博物馆保留了乡村文化的根基和人们对乡村的一份寄托。当前镇山村布依族生态博物馆的发展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管理运营机制不完善,资金投入不足等,导致展陈模式单一化,文创产品的创设输出仍需要进一步挖掘,博物馆知名度仍需要借助一些现代化的技术来逐步提升。为让其更好地发展,本文提出了一些优化发展路径,建立博物馆与乡村生活的共生关系;唤起村民参与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提高村民的文化自觉与自信;合理接受外界投资,让博物馆在与投资方合作过程中使得经济效益有所增加;根据自身特色,发掘博物馆独具自身特色的文创产业链,积极挖掘本土文创产品的特色和亮点,推动旅游业和文创产品产业链的发展;利用“互联网+”,实现博物馆数字化建设。
博物馆是了解一座城、一座村落的名片。镇山布依族生态博物馆作为了解镇山村、石板镇的重要窗口,其优化发展路径需要谨慎对待和高度重视,要健全镇山布依族生态博物馆的发展管理制度等,这样既有利于更好地保护自然文化遗产,传承民族特色文化,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为村民提供相关的就业机会,为振兴乡村建设出一份力。
(作者简介:黄晓敏,女,硕士研究生在读,贵州民族大学,研究方向:文物与博物馆)
(责任编辑 王瑞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