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行动视角下农耕文化保护传承研究
2022-07-15苏春维袁涓文
苏春维 袁涓文
摘要:【目的】研究集体行动在农耕文化保护传承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文献研究法和访谈法,以鲍家屯村集体保护传承水利遗产的驱动因素和现实困境为例探讨农耕文化保护传承。【结果】研究发现,驱动因素主要有资源优势、集体需要、严格的军事管理、有效的组织制度管理、集体-个人利益联结、旅游开发等,主要的问题是集体经济弱化、集体保护传承水利遗产意识不强、集体发展水利不够“活态”、水利遗产保护传承机制不够健全等。【结论】提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提高集体保护传承意识,集体活态传承发展水利,建立完善相关集体保护传承机制等来推动集体积极保护传承水利遗产。
关键词:农耕文化;集体行动;水利遗产;保护传承
引言
现代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使农耕文化遗产逐渐地消失,而保护传承农耕文化对于现代农业发展、生态环境治理问题都有着积极的意义[1]。保护“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自2002年就由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开始实施[2]。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农耕文化是我国农业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不能丢,而且要不断发扬光大”,在十九大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农耕文化是指围绕农村地域、农民主体、农业生产所生成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3],相关学者从发掘登记地域标志性农耕文化[4-5]、数字化传承[6]、农耕文化活态发展[7]、农耕文化宣传[8]等方面来传承农耕文化。传统村落鲍家屯地域标志性水利遗产作为农耕物质文化遗产,集体保护传承积极性明显降低。本文以集体行动视角来探讨水利遗产的保护传承。
集体行动是指两个以上的个体为实现某种结果而做出的共同努力,是实现某种共同目标的多个个体协作行为[9],由于个人理性选择,集体行动常伴随着“搭便车”发生,陷入“集体行动困境”,而利益联结[10]、奖励和惩罚机制与自主管理[11]、集体认同感[12]等是能够破解集体行动困境的几大方法。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访谈法相结合的质性研究方法,在鲍家屯的农业生产、集体修建和维护水利,以及集体对水利遗产保护传承态度等情况基础上探讨如何提高集体保护传承积极性,推动集体采取行动保护传承农耕文化。
1 案例背景
1.1 鲍家屯简介
鲍家屯是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的一个汉族传统村落,位属于安顺大西桥镇,始建于1369年,清初隶属安屯置堡,取名“永安屯”,因村民大部分姓鲍,改为鲍家屯。村落邊接省道和贵安大道以及株六铁路复线,村落有1138户5168人,耕地面积207公顷。2011年,该村水碾房获得“亚太遗产保护卓越奖”;2012年,水利工程被授予“水利遗产保护奖”。村落目前有鱼嘴分流、水口园林、卓越亭、碾房听音等景点,油菜花和水稻丰收季节呈现壮丽的坝田景观,吸引大量人来感受屯堡文化。
1.2 水利设施溯源
明朝时期,鲍福宝将军奉朱元璋之命来鲍家屯屯田戍兵修建了水利,经数代人逐步完善,是一个完整科学的工程体系,有大小七个堤坝,五条主渠道,整个水利工程有鱼嘴分流大坝、水仓大坝、回龙坝、水碾坝等,由横堤、顺堤和高低龙口构成,两个顺堤和一道横堤可形成蓄水水仓[13]。拦水坝通过高龙口调节水量,低龙口排水来满足耕种需求,起到引水、水量调节功能。灌溉沟渠系统由渠首、支渠、二级分坝、回水坝、排水沟等构成,沟渠长达约32km。通过“鱼嘴分流”的方式,把上游河道一分为二,由分水枢纽将大坝河分为两条干渠,再经过二级分水坝,将水量分配到下级渠道,满足不同高度农田的灌溉需要,灌溉面积达133公顷。与水利系统相连的有六处水碾房,于清朝修建,现只剩两个水碾房,水碾房是根据水坝落差而建,运用动力原理将水的势能转为动能进行碾米,不消耗燃料、不污染环境。水利与水碾房是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独具地方特色的农耕文化遗产,体系完整,设计科学,具有供水、防洪、灌溉、生活用水、排水、农产品加工等多种功能,有“黔中都江堰”之称。
2 集体参与水利遗产保护传承的驱动因素
2.1 水利遗产修建驱动力
2.1.1 资源优势
鲍家屯地势平坦且水资源丰富,耕地面积207公顷,分布于河边,5平方公里内有3个水井和野猫河,不管是生活用水还是农业用水都很便利,通过兴修拦河坝和沟渠将“水袋子变成米袋子”,村前的小青山麓、大青山等周边都是山林围绕,既涵养鲍家屯水源,防止地下水干涸、水土流失,还有气候调节作用,数百年来,无论外界气候怎样变化,鲍家屯始终都有好收成,“2011年的旱灾,很多地方庄稼歉收,水井干涸,但我们这里仍旧有不错的收成,”(2021051401,男)。鲍福宝将军带领军队开垦土地、水资源开发以及水利修建等集体行动,促进了当地农业的发展。
2.1.2 集体需要
中国的农业靠天吃饭,很大程度受自然的约束,而制约农业发展的主要是旱灾、水灾,特别是种植水稻,受水的影响更为明显。战争结束后,鲍福宝将军采取屯田戍兵的战略决策解决军队的生存问题。“鲍福宝将军意识到水稻要有个好收成,必须拦水灌溉,溢流泄洪”(2021051402,男),部队齐心协力修建拦河坝、灌溉沟渠、开挖新河,合理控制深度,满足农业灌溉需求,根据部队的生产和生活需要,不断完善水利设施,在坝上修建水碾房进行粮食加工,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集体需要推动了集体修建水利、完善水利。
2.1.3 严格的军事管理
朱元璋为了完成统一中国大业,诏令“调北征南”。鲍福宝将军在屯兵时期进行严格的军事管理,统一指挥管理,组织军队集体行动,在军队集体力量下,成功修建拦河坝,灌溉沟渠,实现一片田地有水浇灌。直到今天,鲍家后人仍谨记“有组织、有纪律、讲团结、讲协作”的家族精神,“没有鲍福宝将军的严格管理,我们鲍家屯今天也不会如此团结(2021051403,男)”,水利修建很重要的原因在于鲍福宝将军严格的军事管理,没有严格的军事管理,军心就会散,集体行动就会受阻,水利修建也就不会在耗时耗力较少的情况下顺利修建。
2.2 水利遗产保护传承驱动力
2.2.1 有效的组织制度管理
在宗族管理时期,宗族具有强的权威性和凝聚性,集体成员具有强的集体意识和行动能力。“过去常常一起修水利、祭祖、修祠堂、完善族谱以及操办红白喜事等(2021051404,男)”,村民不参与集体事务就是搞独立,搞分离,日后家里遇到什么事,就会得不到帮助,通过组织这些活动使村民构成了命运共同体,集体出钱出力参与水利“岁修”活动。改革开放以后,由鲍家屯村委会发挥领导作用,鼓励村民种植水稻、开展组织会议、告诫村民要保护水利、不搞破坏,村里挂横幅、家门口挂牌等引導村民共同保护水利,通过宣传提高集体保护传承水利遗产意识;此外,投入财政资金雇佣村民和专业的管理协会进行水利保护,通过一系列的组织管理,使得村民意识到水利遗产保护传承与自己紧密相关,主动加入保护传承活动。
村规民约是逐代完善传承下来的具有说服力集体认可且可执行的具有道德约束力的规章制度,是落实到村民集体身上的具体措施。村规民约对水利岁修活动、经费来源、用水制度、水量分配以及对水利破坏、污染水质、砍伐森林等行为做了明确的规定。“损坏水利要被罚款,每家每户的田旁的沟渠坏了,要主动请石匠来维修,严禁在原始森林偷树以及砍树,违规者将受到经济处罚和道德谴责”(2021051405,女)。村规民约可以约束集体行为,通过改变集体认知促进集体认识水利遗产价值,让每一代都了解水利遗产的重要性和文化价值,达到水利遗产保护传承的目标。
2.2.2 集体-个人利益联结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家庭作为一个生产单位,分得了土地,进行小户经营。但水利工程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水源从渠首到各支渠是“直线式”流通的,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是紧密联结的,只有集体利益得到保障以后才能保证每家每户的利益不受损害。因此,对于水利的统一管理是平衡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键。“维护水利是造福自己,造福后代,我们种庄稼的少不了水,大家共用一个沟渠,街坊邻居不维护水利就会扯皮”(2021051406,女)。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联结使得村民融入集体,视自己为集体成员,积极主动参与水利维护。
2.2.3 旅游开发
水利工程于2012年获国家灌溉排水委员会授予的“水利遗产保护奖”,水碾房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遗产保护奖中最高级别的“卓越奖”,这肯定了水利遗产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文化价值,先进的水利工程、古水碾房、水口园林等促进了当地的旅游快速发展。“最近几年我们村吸引了大量游客来体验田间栽种秧苗、观看水利及古水碾房和明代古建筑”(2021051407,男)。水利设施与山水田园融为一体,打造了壮丽的坝田景观,吸引了许多的研究人员、学生以及游客来实地调研学习和游玩。通过旅游开发既实现了水利遗产开发利用,也给村民带来了经济收入和一定的荣誉感,村民之间相互宣传和相互监督,实现了农耕文化的弘扬与发展。
3 集体参与水利遗产保护传承困境分析
3.1 集体经济有待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受市场化和城镇化的影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家庭从集体生产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生产单位,村民个体有了更多的自由选择权。“外出务工工资比在家务农高多了,在家仅靠种庄稼只能维持基本生活,留在家的多为老人,合作社发展不好,我们拿到手的分红也不多,没有多余收入(2020051408,女)。大多村民进行个体生产或走出了村庄,村集体经济缺乏发展活力,而不管是保护还是传承水利遗产离不开资金的支持,集体经济弱化导致集体-个人利益联结链断裂,集体资金短缺会影响村干部的动员能力和村民参与积极性,集体保护传承水利遗产的集体行动受阻。
3.2 集体保护传承水利遗产意识不强
鲍家屯历代以农业为主,自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以来,农业地位被弱化。“发展农业仍然是传统生产模式,只能实现自给自足,继续种庄稼只是因为年龄大了留在家看家罢了”(2021051409,女)。城镇工资待遇“拉”的作用,很多年轻人不愿意从事农业而选择外出,外出的村民认为水利设施对他们来说是“无用武之地”;留守在家的部分村民对水利遗产价值的认识不够,在他们看来有抽水机,就不担心灌溉问题,对水利遗产的保护传承重视程度不高。此外,虽然鲍家屯村获得了较多国际性荣誉,但无形的“资产”并没有给村民带来有形的回报,水利日常维护主要靠财政支持。虽然雇有卫生清理员,但是工资较低,只是做粗放清理,且清理频率不高。这些都是对水利遗产的不重视,亟需提高集体的维护意识,才能更好地保护传承农耕文化遗产。
3.3 集体发展水利不够“活态”
村民对水利遗产认识不够,认为水利设施能供水就可以了,局限于农业的经济效益,没有充分对水利遗产价值进行增值活动。“在家种庄稼的人越来越少,抽水机抽水比沟渠用水方便多了”(2020051410,男)。农业的减缓发展,村民只顾自家一方土地,采用抽水灌溉,导致很多沟渠已经闲置,沟渠灌溉景观逐渐消失。随着粮食加工技术的进步,水碾房处于半闲置状态,而水利价值体现于“活用”,能够实实在在创造经济、社会、生态价值,村民在发展旅游时聚焦更多的是村落建筑和非物质文化,没有充分挖掘和开发水利遗产的旅游价值,没有使水利遗产增值促进村民增值增收,缺乏水利设施管理投入,水利遗产宣传力度不够,没有足够的动力促使集体采取相关行动对水利遗产进行保护传承。
3.4 水利遗产保护传承机制不够健全
水利遗产的保护传承,除了财政资金对水利进行污染物打捞、水碾房整修,村规民约管理以外,缺乏成文的水利保护权利与责任文件,奖励机制和惩罚机制还不成熟。村民对水利遗产保护传承主体意识不强,在利益关联度高的公共事务上,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产生“搭便车”的现象,陷入集体行动困境[14]。村民或游客没有较高的水利遗产保护传承意识,加上缺乏监督机制,就会导致水利遗产被边缘化。水利遗产在使用权上属于集体所有,既要满足村民、游客享受水利设施带来的经济效益、美好视觉体验,也要强调其保护传承水利遗产的主体责任。因此,应该制定相关的保护传承机制,推动集体参与到水利遗产保护传承活动中来。
4 农耕文化保护传承的对策建议
4.1 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发展集体经济要因地制宜、全局性考虑。鲍家屯是一个传统文化丰富的传统村落,不能盲目跟风进行各种商业化经济发展。鲍家屯在区位和资源上具有优势,可以将各级各部门的财政投入统一由村集体组织盘活经营使用,合理利用有效资源开发旅游,突出水利坝田景观及特色屯堡文化,发展生态田园观光旅游、文化旅游以及各类体验式旅游,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建立较强的组织建设和利益联结机制,积极探索各种利益联结模式,创新股权式、合作型模式,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提高村民归属感;培养高素质村干部和管理人才,对其进行专项培训,提高其市场经济意识和经营管理水平;设立专门的村集体财务管理人员对村集体资金进行专项管理,不可挪用水利遗产保护传承专项资金,合理利用村集体资金,保证农耕文化保护传承有物质保障。
4.2 提高集体农耕文化保护传承意识
要提高村委会的重视程度和领导能力。村委会要平衡好集体利益和村民利益,保障村民个人利益,多予少取提高村民的积极性,重视农耕文化的保护传承,采取行动对水利遗产进行维护,做好相关水利遗产保护传承宣传工作,引导村民和外来游客共同参与农耕文化保护传承行动,让群众了解水利遗产不仅是地方遗产同时也是国家农耕文化遗产。此外,要做好相关的群众互相监督的宣传工作,更重要的是要重视村民的主体地位,提高村民的保护意识和行动能力,让他们意识到保护传承水利遗产就是在保障自身及后代利益不受损害,提高村民对水利遗产价值认识和破坏水利的后果意识,让他们知道破坏水利受损的不只是集体利益,更多的是个人利益,从而自觉参与农耕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活动。
4.3 集体“活态”传承发展农耕文化
对农耕文化遗产的创新发展传承,可以通过资本化的运作,增强发展动力,使得文化得以延续。水利遗产应该进行“活态”发展,以水利遗产为支撑,和其他各类资源有效融合。通过组建农耕文化保护传承合作社,通过对水利遗产价值进行市场化,通过开发主题农业旅游项目,实现文化旅游和体验式旅游一体化发展。在农业资源集约化利用的同时,让农民切身获得水利遗产带来的收益,让当地村民对水利遗产有“自信”,自发地进行水利遗产保护传承。对于水碾房可以延续水碾磨米、磨面的基本功能,在正常使用的前提下,提供给游客参观和体验旅游。可将古水利开发为青少年教育基地,达到传承农耕文化目的。对水利遗产进行非静态发展,活态传承发展农耕文化,实现农耕文化的延续,在发展中进行保护传承。
4.4 建立完善相关集体保护傳承机制
完整且科学的水利工程不仅在国家层面来说是重要的农耕文化遗产,对地方政府的发展规划来说也是具有资源优势的,农民更是受益的第一方。保护传承水利遗产需要集体采取相关行动集体参与。水利遗产不能博物馆收藏,需要在不断发展过程中进行“活态”发展。因此,需要不断建立完善相关保护传承机制,建立集体保护传承的奖励机制,用实实在在的奖励来调动当地村民保护传承的积极主动性,补贴在家耕种者、奖励主动维护者。此外,建立完善惩罚和监督机制,让集体自觉约束自身行为,让集体成员意识到破坏的代价,保证水利遗产长期安全,实现农耕文化的良好保护传承。
通过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强化集体责任感、集体活态传承发展农耕文化,以及建立完善相关集体保护传承机制等措施推动集体共同参与农耕文化保护传承,实现保护传承农耕文化目标。因此,在农耕文化保护传承行动中,要努力消除阻碍集体行动的消极因素,激发利用好推动集体行动的积极因素,发挥集体作用进行农耕文化保护传承,实现农耕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琼,黄璜.传统农耕文化传承的价值和设计措施[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7):41.
[2] 刘吉龙,张永勋,李先德.认知对农户参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行为的影响——以福建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为例[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2021,29(8):1442-1452.
[3] 陆洁琼.农耕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5.
[4] 谭光万,臧良震,周峰,等.中国农耕文化博物馆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J].世界农业,2020(7):85-89+100.
[5] 吴建伟.保护好优秀农耕文化遗产[N].贵州日报,2018-05-22(011).
[6] 张雨晴,伽红凯,王思明.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农耕文化传承模式探析[J].农业考古,2020(4):264-271.
[7] 曹幸穗.农耕文明的传承创新[J].农民科技培训,2018(9):24-26.
[8] 张玉,朱博宇.论防护型集体行动的生成逻辑与体制性供给路径[J].社会科学,2020(10):23-31.
[9] 刘亦楠.农村水环境治理研究——基于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J].湖北农业科学,2020,59(11):186-190.
[10] 张立,王亚华.集体经济如何影响村庄集体行动——以农户参与灌溉设施供给为例[J].中国农村经济,2021(7):44-64.
[11] 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集体行动制度的演进[M].余逊达,陈旭东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30-45
[12] 王秋月,郭亮.乡村振兴视域下的祖先崇拜及其功能——基于赣南农村的田野叙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41(7):47-56.
[13] 黄博.乡村振兴战略与村民自治:互嵌、诉求与融合[J].求实,2020(1):74-83+111-112.
[14] 李云.传统水利文化工程资源的旅游开发模式研究——以安顺鲍家屯为例[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3(16):61-62.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林业传统知识活力指数测定及传承机制研究”(71863004)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苏春维,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村发展。Email:2250546961@qq.com
通讯作者:袁涓文,博士,研究员,研究方向:传统文化与自然资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