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守护百姓养老钱
2022-07-15张宏羽
张宏羽
“吃一盒精神焕发、两盒返老还童!”“理财产品有回报,过了这村没这店了!”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2.67亿。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大,老龄化速度快,养老市场空间广阔。然而,一些不法分子盯上了防范意识薄弱、手里捏着养老钱的老年人群体,以“养老”之名行诈骗之实,给老年人编织了一个个“美丽的梦”,引诱老年人“上钩”。
近期,由平安中国建设协调小组牵头,中央政法委、中央网信办、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民政部等12个成员单位联合开展的为期半年的全国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正式启动。依法严惩涉养老诈骗违法犯罪、延伸治理侵害老年人合法权益的涉诈乱象,是专项行动的题中之义。
“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不仅仅是年轻人的追求,“夕阳红”旅游大军也已成为旅游市场的消费主体。一些骗子从中嗅到了“商机”,利用老年人外出游玩的热情及节俭的生活习惯,通过五花八门的旅游项目,骗取老年人的钱款。上海市宝山区人民检察院就办理了这样一起诈骗案。
此前,公安机关接到多名老年人报案,称他们购买旅游居住产品和廉价机票被骗。一名姓钱的老伯告诉民警,他因购买保健品认识了某公司的“张经理”。后来,“张经理”说公司不卖保健品了,他现在是一家旅行社的代理,可以通过旅行社组织钱老伯他们去海南旅游,还有优惠价1200元的往返机票。钱老伯非常心动,当即购买了多份旅游产品。可到了“张经理”约定的旅游时间,没能成行。至于退款,“张经理”一再推脱,归还了1000元后,便联系不上了。钱老伯发现不对劲,寻上门时,已经人去楼空。而旅行社负责人称,没有与“张经理”签过合同。同样被骗的还有多名老人。吴阿姨在“张经理”处不仅购买了两份旅游居住产品,还买了5万余元的理财产品,仅收到返利1万余元。
“张经理”真名刘某某,他到案后否认自己骗钱。刘某某公司员工是怎么说的呢?员工徐某某表示,刘某某对外自称“张经理”,在向老年人推荐产品时,宣称自己在天目湖、安吉等地有养老基地,老年人只要缴纳2000元就可以一年内去基地住30天,每次5天4晚。实际上,只去过一次农家乐;“亚洲5+2”项目中,承诺一次缴纳1.28万元,一年可以去7个亚洲国家旅游,但没有任何人去过……为了更好地“宣传”项目,刘某某还给员工准备了话术单,案发后民警在刘某某处查扣话术单16张。
员工周某说,公司挂着某旅行社上海分公司的牌子,但后来得知是假的。该旅行社确认,从未授权刘某某开展经营活动。刘某某收取旅居项目的钱款后,仅安排几次旅游,海南机票的钱款并未用于实际购买,都用于公司经营和退还其他项目欠款。
宝山区人民检察院审查后认为,刘某某取得多名老年人信任后,以多种名目骗取钱款,造成钱老伯、吴阿姨等30余名被害人损失共计30万余元,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遂以诈骗罪对其提起公诉。最终,法院以诈骗罪判处刘某某有期徒刑8年6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10万元,责令退赔各被害人经济损失。承办该案的检察官告诉记者,低价机票、年会费形式的旅游背后可能隐藏着陷阱。建议广大老年人平时要提高防范意识,天上不会掉馅饼,低价、小便宜不要贪,不要盲目相信他人介绍,以免落入不法分子的圈套。
揭秘养老诈骗的“基本操作”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为了身体健康,开始购买保健品。然而,近年来,全国多地时常曝出以销售老年保健品等“养老产品”为噱头的诈骗案件,其中的骗术更是层出不穷,既包括所谓的“神奇疗效”,也包括“温情牌”“同情牌”等。
在上海市嘉定区人民检察院办理的一起案件中,某保健品公司员工张某虚构要结婚、购买婚房、母亲重病缺钱治疗等理由,博得老年人同情,骗取10余名常在其公司买保健品的被害人共计人民币40余万元,之后将骗得的钱款用于赌博,挥霍殆尽。
记者了解到,张某是某保健品公司的经理,平时负责向老年人推销保健品。一来二去,不少老人认为张某为人老实,对他十分信任。可看似老实的张某却因无力偿还赌债,将诈骗之手伸向了这群老年客户。樊大爷是众多被害人之一,据他回忆,当时张某到樊大爷家中,开口就向樊大爷借钱。樊大爷觉得张某平时为人和善,一下就答应借给他3万元。张某见樊大爷如此豪爽,便开始诉苦,称自己已经30多岁了,想买房却凑不齐首付,如果今年还买不了婚房,相恋7年的女友就会与其分手。他还称母亲身患重病,需要钱治疗。说着说着,张某更是哭着跪下来乞求樊大爷再多借些钱给他,并承诺在年底前一定将钱还上。樊大爷见状便心软了。考虑到张某是保健品公司的经理,有还款能力,于是他又特地去银行取了5万元借给张某。张某当场写下借条,还将自己的身份证复印件一并交给樊大爷。樊大爷认为万无一失,在之后的半年多时间里未曾起过一丝疑心。
等到了张某应该归还钱款之时,张某却玩起了“失联”。当樊大爷再次踏入张某所在保健品公司时,却被告知张某早已离开。与此同时,樊大爷还得知,许多如他一般在这里买过保健品的老人纷纷受骗。
事实上,张某年仅23岁,其留给被害人的身份证信息皆是伪造。据张某交代,他染上了赌博的恶习后,欠下高额赌债,所谓将要与其结婚的女友,也早因此与其分手。在10余名被害人的笔录中,大部分人都认为张某可怜,遇上的都是人生大事,耽误不得,甚至有被害人向自己的朋友借了款,再转借给张某救急。而张某正是利用了老年人的同情心,虚构了要结婚、买婚房及母亲生病等借口骗取钱财。事后,张某离开了上海,并更换了手机号码,使得被害人无法与其取得联系。
检察官提醒,在“养老产品”骗局中,骗子往往会宣称一些保健品具有“起死回生”的功效。听到这番说辞,老年人一定要当心,千万不要从不明来源非法渠道购买保健品。此外,一些骗子凭借养老产品销售人员的身份,取得老年人的信任骗取钱财。老年人须提高警惕:与互不相熟的人之间尽量避免金钱往来,不要轻易将钱借给他人,避免上当受骗。
全国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坚持宣传教育、依法打击、整治规范“三箭齐发”。各地检察机关迅速响应,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法治自觉、检察自觉依法能动履职。在办理案件的同时,检察官化身“宣传员”,普及反诈知识,提高广大老年朋友的防范意识,保护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
上海市金山区人民检察院专门针对老年人群,绘出“易感诈骗人群画像”,宣传“走心”,更“走新”。针对“心、脑、体、财”四大特征,为老年人提供“避坑指南”。提醒老年朋友们要善于“动脑”,时刻“当心”,科学“健体”,谨慎“理财”,时刻绷紧防范诈骗“安全弦”,守牢养老财产“安全门”。
上海铁路运输检察院推送多篇反诈宣传文章,揭开“养老骗局”谜团,充分提高老年人防骗“免疫力”。剖析以高端养老、康养结合、旅居式养老等为噱頭的“养老投资”骗局,聚焦常用手段,给出预防方法。上海铁检院第一检察部检察官表示,不法分子的目标人群一般为手里有钱、陪伴缺失的空巢老人,子女忙于工作没时间陪伴,有的子女常年在国外,老人们渴望亲情关怀。这些老人成为骗子们重点盯着的“猎物”。
“养老投资”骗局常用手段分为“虚假繁荣”“降低回报率”“感情牌”三类:给老人营造一种公司实力很强的假象,老人到公司参观,看到“富丽堂皇”的办公室和“各部门颁发的荣誉证书”,觉得公司实力雄厚,便放心投资;允诺回报率比银行的利率略高,通过客房服务、消费卡、服务合同、股权、客房租赁合同等方式集资;频频对老人发动“温情攻势”,“温情”的服务成为骗子们从老人口袋里掏钱的“法宝”。
对此,检察官提醒,老年人在选择理财产品进行投资时,不要盲目从众,要有自己的判断标准,也不要贪利,以防陷入更深的骗局;投资时要选择正规理财公司,对公司的业务及其产品和服务进行充分了解。所有的投资理财项目,必须经过中国人民银行或金融管理部门的批准或报备才能进行经营,投资前可以向相关部门进行咨询。投资后要经常核对自己的账户,索要常规的对账单,同时及时保存关于投资的所有相关资料记录。拒绝高利诱惑,要通过正规渠道购买金融产品;子女应加强陪伴,亲情关怀不能缺失。对于老年人来说,要加强防范,在投资之前要先与家人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