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高架桥下空间的公共产品设计研究
2022-07-15杜鹤蒞徐硕
杜鹤蒞 徐硕
关键词:高架桥下空间;公共产品;创新设计
中图分类号:TB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672-7053(2022)06-0073-03
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带来了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为了维持城市内部的高效联通与运转,城市交通网络也在不断完善与发展,以提高城市的运转效率。在过去的几年中,我国人均城市道路使用面积的增速不断放缓,由路面交通及高架桥交通共同组成的地面交通网络占据了大量的城市地表空间,也间接造成了城市停车难的问题。为了确保城市中心区域的“有位停车”,部分城市的中心区域以牺牲城市绿化与城市公园面积来满足居民的停车需求。然而,对于住在城市中心区域的居民而言,仍然对亲近自然及户外娱乐活动具有较高需求,需要公园、游乐场等进行日常休闲。然而在现如今的城市中心区域,很难重新开发出较大面积的空地以满足城市居民的户外活动需求。所以对于城市中心区域的建设来说,这些多样化的城市居民需求意味着需要在现有的城市空间内寻找到合适的空间载体,以提高城市的空间利用率。
1公共产品概述
公共产品指的是放置在公共空间中、可以被公众所使用的产品,即公共空间中的产品。从公共产品的定义出发,可以发现公共产品最基本的两大属性:一是公共属性、二是产品属性。产品属性使公共产品设计与建筑环境景观小品设计具有一定区别,并为公共产品带来了标准化、模块化的特征。公共属性使公共产品设计具有开放性和共享性。开放性使公众在使用公共产品时,不会因为年龄、性别、国界及经济背景等产生歧视与障碍;共享性原则要求在公共空间中,人人可以使用公共产品、人人享有公共产品,每个城市公民对公共产品的使用权均等。除满足人们在公共空间中的生活需求外,公共产品还具有点缀公共空间的作用,艺术化的公共产品交互设计能够营造出良好的城市氛围,并可成为城市形象建设的点睛之笔。
2城市高架桥下空间的公共产品设计现状
在城市中心区域已有的空间范围内展开研究后发现,为了确保城市内部流畅的交通联通,在居民住宅区与城市中心区域的交界处往往会进行大面积的高架桥铺设。这些城市内部的高架桥交通网络像树叶的叶脉一样相互交错,将原有的城市纵向空间进行了分割,并带来了大量的高架桥下空间。这些高架桥下空间犹如隐匿于城市中的世外桃源,等待着被进一步开发与利用。
在与城市高架桥下空间相关的设计研究方面,专门为高架桥下空间设计的公共产品较少,除2019年《设计》杂志发表的《高架桥下模块化立体停车场设计》外[1],再未发现与公共产品相关的设计作品。但在高架桥下的部分改造案例中,可以看见公共产品的身影。如在巴西圣保罗城市中心的Minhocão高架桥片区、墨尔本SKY-RAIL社区活动公园等空间规划及改造案例中,均能发现有部分公共產品参与。此外,多数有关高架桥下空间的设计研究均为空间改造设计案例。在空间改造案例方面,国外对城市高架桥下空间的设计实践与景观规划案例较为丰富,如洛杉矶卡尔弗城高架铁路下的平台公园设计、英国Mancunian Way高架桥下空间改造项目、日本东京中目黑站新干线桥下改造项目、荷兰赞斯堡高速路下体育公园项目等。国内较早出现且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设计案例是位于天津市河北区的天津盐坨公园项目。该公园建设依托于天津市内桥梁的综合改造与治理,通过融入当地的生态建设、盐业发展文化主题、人本理念的设计规划要求,最终建成了集城市文化展示、居民活动、游乐休闲于一体的高架桥下景观公园[2]。在这些高架桥下空间改造案例中,按照改造功能可以将其分为商业活动空间改造、景观与绿化种植空间改造、体育及娱乐活动空间改造等。这些国内外的成功改造案例不但提高了高架桥下的空间利用率,也为高架桥下的公共产品设计指明了方向。
通过在数据库中,以“高架桥下产品”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并发现与之相关的研究论文。扩展搜索“城市高架桥下空间利用”“城市高架桥下空间设计”等关键词进行检索后发现,目前多数的研究文献均以空间设计和景观改造为出发点,从产品设计的视角进行高架桥下空间利用分析的文献及研究案例较少。
3居民对城市公共产品的需求调研
3.1居民对城市公共产品的需求调研问卷设计
为了能够进一步了解城市居民对城市公共产品的实际需求,笔者通过发布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了设计调研。调查问卷设计中涵盖了参与调查对象在日常城市生活中公共产品的使用情况、对公共产品的实际使用需求,以及对城市公共产品的相关期待等问题。
居民对城市公共产品的需求问卷调查以居民日常习惯使用的公共产品设计为主,并通过微信、微博各大网络平台来进行问卷发布与数据采集。为了确保调研结果真实有效,在调查问卷框架设计时,对部分调查内容进行了逻辑关联设置,便于快速筛选出更贴近于真实情况的调查数据。
3.2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居民对城市公共产品需求调查问卷的采样对象不设限制,共收到来自全国14个省级行政区的实际有效问卷363份。其中,有80.84%的采样对象在日常生活中离不开公共产品,19.15%的采样对象在日常生活中偶尔使用公共产品。此次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显示,在日常生活中最经常使用的公共产品类别分别是:与健身娱乐相关的公共产品、与自动贩售相关的公共产品及与共享交通(如共享单车、立体停车场等)相关的公共产品。其中,与健身娱乐相关的公共产品占比38.55%,远高于与自动贩售相关的29.72%,而与共享交通相关的公共产品仅占比19.28%,略低于预期水平。
数据调查结果显示,在有关城市公共产品的整体期待问题方面,采样对象期待值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共享交通及立体停车类公共产品、健身娱乐类公共产品,以及自动贩售类公共产品。由此可见,目前城市居民对共享交通及立体停车类公共产品具有较高期待。然而,将该问题与采样对象的年龄进行交叉分析后发现,这一排名的先后顺序在不同年龄段有些许差别。在51岁以上的人群中,最受到期待的是在城市中增加更多的健身娱乐类公共产品,其次是共享交通及立体停车类公共产品,儿童游乐类公共产品排名第三位;在31—50岁人群中,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共享交通及立体停车类公共产品、健身娱乐类公共产品及儿童游乐类公共产品。由此可见,儿童游乐类公共产品在31岁以上人群中同样占有一席之地。
4城市高架桥下空间的公共产品设计意义
随着城市公共交通的建设、发展与完善,城市中的高架桥网络使城市的道路空间得以朝向纵向延伸。这些高架桥网络为城市带来了大量的碎片化城市空间,即高架桥下空间。将这些碎片化的城市空间高效利用起来,既可以补足城市的功能,又可以满足城市居民的生活需求。碎片化的高架桥下空间作为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具有城市公共空间的全部特性。公共产品设计存在的主要目的是满足公共空间中人民的生活需求及使用需求,并能起到完善城市功能、美化城市公共环境的作用。作为城市居民与公共环境进行交流的媒介,公共产品与传统意义中的城市小品的性质不同。公共产品设计是建立在产品化理念与产品化造型手段基础上的设计作品,是工业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3]。由于公共产品涉及的领域广泛、种类繁多、需求量大,大多建立在工业化生产的基础上,所以在高架桥下空间中,与传统的空间改造或是城市建筑小品相比,公共产品的优势在于其满足批量化的生产需求,且便于在城市化中快速推广使用。在实际进行高架桥下空间的改造活动时,公共产品特有的标准化、模块化的特征使其减少了包装和运输费用,并可以进行多元组合拆卸与装配,为批量生产提供了捷径。产品化独有的标准化、模块化功能使公共产品设计更加便于维修和拆卸,这样既方便了过往的行人与车辆,在一定程度上又避免了现场施工的噪音与尘土,大大缩短了施工周期[4]。
5城市高架桥下空间的公共产品设计思路
由于高架桥下空间存在许多的承重桥墩,这些桥墩将一个完整的高架桥下空间分割成了不同的空间碎片。城市高架桥可以分为环状立交桥、单层立交桥、多层立交桥等不同种类,针对这些不同种类的碎片化高架桥下空间,应当分情况进行探讨。通过城市居民需求的城市公共产品调研可以发现,城市居民对共享交通及立体停车类公共产品、健身娱乐类公共产品具有较高期待,自动贩售类产品、儿童游乐类公共产品次之。通过综合考虑国内外的高架桥下空间改造案例、城市居民对公共产品的期待及不同种类的高架桥下碎片空间特性等方面的问题,总结出针对碎片化城市高架桥下空间的公共产品设计方向,即桥下停车类公共产品设计、桥下体育活动类公共产品设计、桥下城市绿化种植、照明类公共产品设计,以及桥下贩售类公共产品设计。
5.1公共停车产品设计
由于城市中心停车位紧缺,在高架桥下空间放置与停车相关的公共产品既符合城市居民对城市公共产品设计的期待,又能缓解城市道路空间的停车压力问题。现如今高架桥下空间的停车产品,均以平层停车为主。由于高架桥下的空间有一定的纵向空间进深,立體停车类设计产品更加适用于这一地区。在所有的立体停车类设计产品中,悬挂式的立体停车类公共产品则能够进一步优化高架桥下空间的使用效率。悬挂式高架桥下立体停车产品将底层架空,所有的车辆停靠于距离地面四米以上的空间。这样在其下方的路面空间仍然可以行走公交车辆、私家车辆及行人。与此同时,将原有的横向停车模式改为纵向停车方式,可以在原有的3辆轿车的停车空间内容纳16辆轿车,大大提高了高架桥下停车空间的利用率,如图1所示。
5.2体育活动类公共产品设计
对于寸土寸金的城市中心区域来说,在高架桥下空间放置与体育活动及交互游乐相关的公共产品,既能够满足城市中心区域居民的日常健身与活动需求,又符合国家“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的长远建设目标。对于具有较大活动场地的转盘类高架桥,可以设计共享广场舞音响、或是模块化拼接的滑板运动场地。除此之外,在与体育活动相关的公共产品设计方面,还可以充分发挥大数据时代的特色,将产品共享、智能化线上预约与体育活动相结合,设立出“共享羽毛球场设计”“共享网球场设计”“共享跳绳租赁”等集运动场地、运动器材于一体的体育租赁公共产品。
5.3城市绿化及照明类公共产品设计
在高架桥下空间增加城市的绿化面积是一种比较传统的高架桥下空间利用手段,然而传统的桥下绿化仅限于用种植花箱或是树木将高架桥下的平面空间填满。为了提高桥下空间的利用效率,可以将桥下绿化和桥下照明类产品相结合,并将其贴合于高架桥的承重桥墩,这样既能满足高架桥下的照明需求,又能增加城市的空间绿化,如图2所示。此外,绿化种植和桥下照明均以模块化的手法进行设计,这样可以根据不同桥墩的长短粗细来进行绿植模块拼接,以适应更多的高架桥下空间,如图3所示。
5.4贩售类公共产品设计
通过国内外高架桥下空间改造案例的研究现状调查后发现,在许多城市中心区域的设计案例中,高架桥下空间经常被改造成用于商业活动的小铺子。目前这些高架桥下空间的商铺改造仍然采用传统的建筑设计手段予以实现。虽然每一个店铺均能保证其自身特色,但是建筑化的改造方式施工周期较长且不适合快速跨区域推广,如图4所示。
当站在公共产品的视角来看待高架桥下空间商铺改造时,能够得到全新的解决方式。用产品设计特有的模块化设计手段,可以将高架桥下的商铺空间设计成独立的、偏向于几何造型的单体贩售模块。这些单体贩售模块可以不断地进行拼接重组,使其适用于不同的高架桥下空间。此外,这些单体贩售模块可以跨商铺种类进行互相拼接,打破商铺与商铺之间的限制,无形中提高了桥下空间的利用率。这种模块化的商铺既可以固定于桥下不动,也可以实现快速拼接,并跟随市政规划的调整选择商铺的开放时间,形成高架桥下的“周末集市”,如图5所示。
6结语
文章以公共产品为媒介,开展高架桥下空间利用问题的探讨与研究,有助于提高城市空间的利用率及市中心居民的生活质量。依托城市中心区高架桥交通网络及周边居民对公共产品的实际生活需求,城市高架桥下空间的公共产品设计能够有效解决城市中心区停车位不足、健身娱乐类公共产品不足、城市绿化面积受限等诸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