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 唤醒人的本质力量
2022-07-15任炜东
任炜东
情感,对于很多老师来讲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為早在三维目标中就有了它的位置。陌生,是因为我们似乎很难找到有效的,特别是长期稳定的,能使学生对我们所教授的学科葆有情感的方式方法。究其原因,可能是只关注了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内涵不同的三个概念,而忽略了它们在个体身上的相互作用过程。情感引发关注与态度,然后在价值判断后引发行为。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对学生最重要的影响,是教师本人的情感世界、精神和心灵。
这就要求教师要跳出自身学科范畴,从内心唤起育人为本的师道情怀和关注学生心灵成长的浓郁情感,以创造性的态度与行为方式在课堂上激发或引发出学生正向的学习情感。正如朱小蔓指出的:教育必须关注学生的情感成长、情感发育、内心的丰富。对那些关涉学生身体、智力、道德、审美、精神成长的情绪与情感品质予以正向的引导和培育。
有人说,“情感”就像一杯糖水里的糖,糖水里可能看不见糖,但喝的时候却能感受到丝丝甜意。情感教育正是教师刻意搅拌出的糖水。重视情感培育的学科教育可以这样发生,即“创设引人入胜的情境,设计发人深省的问题,营造民主宽松的课堂,追求师生心灵的共鸣”。其中“引人入胜的情境”,可以解读为以事激趣,同时还含有利用这一情境为后续展开的内容建立一定的直观基础。同时,“引人入胜”自然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情愉悦的状态。基于此,教师进一步设计“发人深省的问题”,即一个主导问题,持续地引导学生关注、探讨、挖掘。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提供支持、引导、质疑、帮助,关注学生心理的起伏变化,适时搭好台阶。“民主宽松的课堂”使学生能在充满安全感的、舒展的状态下,在教师的“留白处”,自主聚焦需要探讨的问题,创造性地去解决问题。学生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的同时,正向的学习情感就在其中无形地滋长、蔓延、成长。持之以恒,则有利于学生焕发自己潜能,熏陶出一种自信感。
这种“师生心灵共鸣”,需要教师将完整的个体生命体验和对本学科的理解、对教育工作的理解相融合,从而也就实现了师生间的教学互长。由此看来,教师的工作乃是以自身对学科的情感性理解和对教育的热爱来塑造学生以及教师自身的一段历程。
教师要学习如何做好“爱的联结”使者,用自己的爱和理性,把知识与方法、学科与学科、学生与学习、人与人进行联结。当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起和谐、爱的联结关系,教育自然回归人学,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会水到渠成。同时,也就体现了马克思指出的:情感是一个精神饱满、为自己目标而奋斗的人的本质力量。
编辑 _ 汤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