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乡村文化振兴的现实困境与实践对策

2022-07-15张海娟

参花(上) 2022年7期
关键词:农民文化

我国十分重视新农村建设,并且致力于乡村文化振兴。通过乡村文化振兴,能够更好地传承乡村文化,也能够不断加强村民对文化的认同感。鉴于此,本文主要阐述乡村文化振兴的现实意义,并对乡村文化振兴面临的现实困境进行重点分析,同时具体探究振兴乡村文化的实践对策,以此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一、乡村文化振兴的现实意义

在乡村社会,到处都渗透着乡村文化,其是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经过长时间的积淀,逐渐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其中包含着诸多内容,比如自然风光方面的内容、民俗习惯方面的内容等。这种文化可以通过农民的日常行为而得到外显,在乡村文化中,可以看到乡村生活的变化过程。乡村文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是必然趋势,但目前存在很多现实困境,亟待解决。

(一)乡村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脉

在中国,城市文明的出现晚于乡村文明。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孕育出中华文化,其以农业生产实践作为载体。[1]根据对乡村文化的分析和研究,其重要的价值取向是热爱自然,并且存在着尊重自然的观念,秉承顺应自然的观念。这种对大自然的敬畏感和中华文化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对于邻里关系而言,倡导的是互帮互助、睦邻友好;对于家族关系来说,倡导的是尊老爱幼。这些礼仪规矩其实都源于乡村社会,在乡村社会中,无论是尊老爱幼,还是互帮互助,都属于日常礼仪。在中华民族精神中,很多的性格特质都与乡村社会的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长期稳定的乡村环境中,培养农民出吃苦耐劳的性格,还有勤奋踏实的特质。由此可见,乡村文化是根脉,中华文化的生存和发展均需要有乡村文化作为支撑。

(二)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灵魂

进行乡村振兴,需要先做好文化方面的工作。通过乡村文化,能够更好地解释乡村的含义,也能够将乡村的风貌进行有效展示。如果不能够认同乡村文化,或者是在传承和保护不利的情况下,会导致乡村失去灵魂,此时再想要实现乡村振兴,根本是不可能的。[2]乡村文化振兴,是为了更好地激发人们的乡村文化意识,也是为了促使人们更为全面地认识和理解乡村文化,同时,是为了不断增加人们的归属感,促使人们从内心深处真正认同乡村文化。而长久以来受到乡村文化的熏陶,能够促使人们自觉建设乡村。

(三)乡村文化是农民的精神归宿

在我国,农民群体是非常庞大的,乡村对于他们而言是根脉,也是精神家园。乡村文化振兴,能够实现乡村全面发展,促使农民获得美好生活,提升农民幸福感。所以其对农民而言,更多的是一种情感,也是农民的精神归宿。也就是说,乡村文化振兴,是为了保护农民的精神家园。

二、乡村文化振兴面临的现实困境

(一)乡村文化主体在流失

20世纪80年代以来,城市发展的速度变得越来越快,由此产生了较多的就业岗位,人们的发展机会也开始逐渐增多。看到城市的发展,农村开始出现“离土进城”的趋势,由此寻求更多的发展机会,实现经济收入的不断增加。[3]现如今,大部分乡村居民依旧选择进城打拼,希望能够在城市中拥有一席之地。而对于乡村来说,由于大量劳动力的流失,变成了“空心村”。没有乡村文化主体,如何开展乡村文化振兴?到目前为止,乡村文化主体依旧一直在不断流失,由此为乡村文化振兴带来了非常大的困难。

(二)乡村文化载体在消失

每个地区都有属于自己的家乡话,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体系,乡音是寻根的重要依据,同时,其也能够成为乡村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但事实上,乡音出现了断层,使用乡音的人数越来越少,学习乡音的人数也在逐渐变少。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很多农村的孩子到城市上学,家长怕孩子乡音太重,无法良好地融入集体,所以平时会刻意避开与之用乡音进行沟通。孩子从小到大,接触乡音的机会越来越少,自然也不会讲家乡话。这样的情况对于乡村文化振兴是极为不利的,在乡村,有一些乡村文化形态,比如地方戏曲,是以地方语言的形式呈现的,又如一些宗亲族谱,是以地方文字记载的。[4]

(三)乡村文化情感在淡化

乡村中的邻里关系是较为亲密的,而在进入城市以后,由于见面次数急剧减少,邻里关系变得越来越疏远。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些固有的道德礼仪被逐渐淡化,一些相处之道也被逐渐遗忘。与乡村文化渐渐失去联系,并对城市文化价值逐渐认同,只会使得乡村文化情感逐渐淡化,进而导致乡村文化的吸引力逐渐消失。

(四)乡村文化寄托在瓦解

在乡村,诸多景观中都有乡村文化的影子,乡村文化不仅寄托在田园风光中,也寄托在传统建筑中。但是目前很多的乡村景观都发生了变化,也遭到了一定的破坏。传统村落在逐渐变少,特色村寨也在逐渐减少。乡村中出现越来越多的砖石结构楼房,这使乡村失去了特色,鄉村文化的寄托也逐渐被瓦解。[5]

三、振兴乡村文化的实践对策

(一)激活乡村文化振兴的内生动力和外在活力,培育农民文化自信

进行乡村文化振兴,关键在于文化自信。只有农民真正明确自身的主体性,并且对乡村文化产生强大的认同感,肯定乡村文化的现实意义和其自身所蕴含的价值观念,才能够更好地成为内生动力,促进乡村文化振兴。与此同时,仅靠内生动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借助一些外在激活力量,比如政府方面的力量,或者是相关企业的力量等。由政府发挥主导性,能够促使农民明晰未来的发展方向,更有针对性地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现在,农民的幸福感相对来说还有待提升,究其原因,是农民的真实意愿没有得到充分尊重,由此导致农民建设家乡的积极性受到一定影响。为此,要促进乡村文化振兴,首要任务就是对农民进行文化自信的培养,并激发农民的文化自觉,在激活内生动力的同时,实现对外在活力的有效激发。想要成功地建立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是重要基础,在增强文化自觉的过程中,农民能够自然而然地产生文化自信。而如果文化自觉不够深刻,文化自信也会受到影响,即难以保证农民文化自信的坚定性。文化自觉的建立并不简单,农民不仅需要对自身生活环境的文化进行有效了解,而且需要深刻认识其本质,能够具备主体意识,主动传承乡村文化,发展乡村文化,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外来文化的冲击,农民要能够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避免出现故步自封和盲目跟风等情况。[6]

目前,由于城市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大量的乡村青壮年劳动力选择进城务工,在这样的情况下,进行乡村文化建设和振兴,更需要依靠留守群体。此时,可以从教育角度入手,通过在乡村学校大力开展乡村文化教育,从小培养乡村儿童的乡村文化意识。乡村学校本身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大力开发地方类文化课程,促使乡村儿童更为深入地了解乡村文化,并且形成系统化认识。同时,也可以建立村史馆,或者是利用文化活动室等相关公共场所,为留守群体提供一个学习乡村文化知识的空间。组织群众性的乡村文化活动,能够有效地将农民聚集起来,渗透浓厚的乡土气息,让农民在参与文化活动的同时,不断加强自身对乡村文化的认同感。

政府方面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促使农民真正参与到乡村文化活动中,不再以看客的身份置身事外。首先,要对农民的文化需求进行全面、正确的了解,而这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比如问卷调查等,来实现有效了解。[7]其次,要利用外出务工人群回乡停留的一段时间,组织相关文化活动,加强文化活动的地域性特征,由此不断加深其印象。同时,也可以组织一些乡村文化讲座等,邀请一些乡村文化企业名人,通过其叙说亲身经历,促使外出务工人群重新审视乡村,逐渐发现乡村的价值。

(二)处理好传统和现代之间的关系,推进乡村文化现代化

乡村文化是经过长期历史积淀而来的一种文化,其中杂糅着多种文化,比如节庆文化等,通过各种文化的不断融合,最终形成一种认知体系。现代化进程在不断加快,在此背景下,需要积极融合乡村文化,从而发掘出更多具有时代性的文化元素。基于乡村文化振兴背景之下,能够形成诸多优势,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强大助力。乡村文化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并且具有乡土特质,对农民来说,乡村文化是丰富文化生活的关键。对长久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来说,到乡村生活,能够有效平复情绪,并且能够通过乡村文化达到慰藉心灵的目的。乡村文化和现代文化之间存在差异性,想要进行良好融合,要以尊重为前提,并且要保证乡村文化的独立性。[8]

(三)重塑乡村文化生存环境

想要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于乡村文化生存环境的改变,结合乡村实际情况,进行有效重塑,从而不断增加乡村文化的魅力,吸引更多的农民,促使农民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并且对乡村文化不断产生认同感,深深地根植于乡村文化之中。增加乡村的吸引力,要先改善乡村的发展现状。在发展乡村经济时,要始终立足于乡村实际,进行经济发展规划,由此保证规划制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推动乡村文化发展,农业是物质基础。为此,要重点关注农业,并注重发展与农业相关的第三产业,致力于增加农业的经济收入。乡村经济的发展能够有效吸引外流人群,实现人才回流。有关方面要积极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农民回到乡村进行创业,或者是兴办企业。与此同时,要对乡村自身拥有的独特文化资源进行不断挖掘,并结合实际进行有效利用。同时,可以依托乡村旅游,对乡村传统手工技艺进行有效的传承和发展。增加乡村的吸引力,还需要做好多方面工作。比如,对乡村交通条件进行改善,对医疗水平进行提升等,不断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在这样的背景下,农民能够重拾乡村文化自信,提起乡村,第一想法不再是逃离,而是心之向往。

(四)发挥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的人才优势

推动乡村文化振兴,需要拥有优秀的人才,借助人才的力量为乡村文化振兴助力。首先,可以科学建立人才信息库。根据乡村实际情况,利用物质手段,并通过精神激励,积极动员各类人才投身于乡村文化振兴事业当中。其次,要优化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新时期下,要有效创新和完善人才培养方式。相关部门可以设立乡村文化服务岗,对乡村基层文化工作人员实施定期培训,不断加强其业务水平,通过外出考察学习,实现自身综合素质的显著提升。最后,要对乡村传统文化艺人进行发掘,并进行有效保护。通过提供资金支持,为传统技艺的发展奠定基础,并防止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慢慢消失。为了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相关传统工艺,可以采取宣传的方式,利用多种媒体手段,让更多的人看到传统工艺的魅力,并激发其学习传统手工艺的兴趣。

四、结语

总而言之,乡村文化不仅渗透在乡村经济发展之中,还渗透在乡村生态发展之中,由此发挥着不同的重要作用。新时期背景下,建设现代化乡村是必然趋势,而想要实现乡村产业兴旺,建设乡风文明的乡村,均需要有乡村文化作为基础,为其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同时,乡村文化的有效传承与发展,也能够更好地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参考文献:

[1]齐骥,特里·N.克拉克,亓冉.双循环格局下“全球-地方”互动的乡村文化振兴[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3):72-81.

[2]陈丽芳,董蕾.乡村振兴背景下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高质量發展的路径[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38(4):46-52.

[3]王广振,王伟林.乡村振兴视阈下乡贤文化传承与应用研究——基于文化振兴和产业振兴视角[J].理论学刊,2021(2):161-168.

[4]叶洁楠,王浩,杲恬恬.乡村振兴背景下文化传承型乡村景观的存续与发展[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1(2):19-25.

[5]李玉雄,李静.乡村文化传统的实践与乡村文化振兴——以清潭街“舞草把龙”为例[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38(1):32-39.

[6]伽红凯,卢勇.农业文化遗产与乡村振兴:基于新结构经济学理论的解释与分析[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1(2):53-61.

[7]耿达.民族地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文化路径——基于一个少数民族村寨的文化扶贫实践[J].思想战线,2021,47(5):130-139.

[8]王子舟,李静,陈欣悦,等.乡村图书馆是孵化乡村文化的暖巢——关于乡村图书馆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的讨论[J].图书与情报,2021(1):116-125.

(作者简介:张海娟,女,本科,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新添堡回族乡人民政府,助理馆员,研究方向:群众文化)

(责任编辑 刘冬杨)

猜你喜欢

农民文化
文化与人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农民丰收歌
促进农民增收 粮食部门责无旁贷
谁远谁近?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