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图书馆古籍数字化保护工作的路径思考
2022-07-15陈迎
随着出版物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全国图书馆普遍意识到应顺势而为,紧随数字化阅读趋势,纷纷将目光聚焦到古籍的数字化保护工作中来。古籍数字化工作在实现对古籍文献保护的同时,还提供了古为今用的有效方式,缓解了图书馆中古籍收藏多但利用率较低的尴尬局面,使更多的人加入古籍的保护与利用中来。因此,在对古籍的数字化抢救与保护工作方面尽可能地做到更加突出和完善,使其以更灵活的方式展现于世人,不管是对图书工作者来说,还是对图书研究者来说都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我国各地公共图书馆已逐步展开对古籍文献进行数字化处理、保護的工作,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古籍数字化建设的意义
古籍诞生于我国古代的特定历史时期,历经朝代更迭,包含着较多人类文明,打着深深的历史烙印。但一直以来由于利用率较低的问题,古籍离我们似乎很远。将古籍文献进行数字化处理,不仅有利于其走进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为普通人所用,同时也能促进国学复兴、弘扬传统文化。
(一)古籍数字化能有效解决古籍“藏”与“用”的矛盾
一直以来,公共图书馆对古籍的收藏与利用存在着一种矛盾现象。那就是“藏大于用”,因为古籍文献大多来之不易,其维护和保养需要耗费一定的人力和物力,如果随意翻阅会产生不可挽回的损失。基于此,很多图书馆会控制其借阅频次,甚至对某些罕有古籍,只藏不用。由此看来,公共图书馆亟须寻求一种有效方式,解决古籍保护与阅览、利用之间的矛盾。依靠现代技术实现古籍数字化将是最直接、最便利的一种方式。古籍在经过数字化处理后,可以方便广大读者阅览、查询、参考和借鉴等,从而使古籍进入普通读者的视野,彻底打破古籍“藏”与“用”的不平衡现象。
(二)古籍数字化有利于图书馆现存古籍文献的普及和延续
古籍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面临着内在损耗和外力破坏的双重考验,需要严苛的保存条件,尤其是一些珍本、孤本,本身已经非常脆弱,禁不起频繁地翻阅、流传。古籍保护工作不能仅停留于改变外部条件,比如改良藏书环境、提高修复手段等,最直接、有效、方便、快捷且节省人力、物力的方式就是进行数字化处理。这可以使原本厚重、烦冗的古籍变得轻便、小巧、存取方便,而且从根本上避免了翻阅产生的磨损,最重要的是实现了永久保存。
(三)古籍数字化有利于图书馆现存古籍文献的检索和利用
以往我们在查阅古籍时,一般采用传统的手工检索方式。这无疑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有时候还会出现查无结果,事倍功半的现象。而古籍文献经过数字化处理后,我们可以通过计算机系统,采取各种检索方式,方便、快捷地找到自己需要的文献资料,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检索的时间。这种便利性能够激发普通读者使用古籍的兴趣,也有助于专业学者的学术研究工作。
二、古籍数字化保护工作的现状
古籍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文化遗产,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保护好这些文化典籍并一代代地传承下去。然而,古籍文献固有的特殊性,使其进行数字化转变并非易事,仍存在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一)缺乏数字化建设的专业人才与经费
古籍数字化保护工作既需要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撑,也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知。因此,古籍的数字化建设不会轻易实现,而是需要一批兼具文献整理知识、古籍知识,以及计算机加工、处理技术的多方位、全面性人才。但从我国公共图书馆的现实情况来看,有一部分图书馆的现有条件不容乐观,普遍缺乏既懂古籍整理,又精通电子技术的专业人员,这就使古籍的数字化保护工作难以全面、快速地落实。
此外,经费问题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古籍数字化保护工作的进展。尽管近年来很多公共图书馆已经着手进行古籍数字化保护工作,但仍有大量基层图书馆虽拥有较大的古籍馆藏量,却没有充足的经费支撑,导致他们的古籍数字化工作进度缓慢,基本还停留在初级阶段,比如图书扫描或仅对少量普通书目进行数据库建设等。
(二)缺乏统一指导,资源重复建设
在我国,各类古籍资源的分布并不集中,而是分散在全国各地。如今,已有一部分古籍资源通过现代化技术设备转化成了数字古籍资源。但是,由于没有统一的数字化建设标准,也没有建立统一的古籍数字化全文数据库,难免会出现古籍数字化建设整体无序的现象。其中,不乏某些开发单位没有与其他同类单位进行有效沟通,私自盲目建设,导致热门古籍重复建设,而冷门古籍“无人问津”的现象;甚至还有部分图书馆将自己建立起来的数字化古籍资源实行封闭管理,不对外开放,这不仅严重影响了古籍资源的共享和互通,而且不利于古籍的可持续发展。
(三)缺乏统一标准,阻碍资源共享
我国的古籍数字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毕竟起步晚、效率低,亟须确立统一的建设标准,树立开放的数字化管理理念,才能促进古籍的数字化进程稳步推进。目前来看,我国各图书馆并未建立起统一的数字化标准,大部分是出于自身考虑进行独立建设,这样形成的古籍数字化数据库根本无法实现与其他数据库兼容,更不可能形成一个完整、连贯的系统数据书库。这就严重阻碍了古籍的数字化进程,资源共享也就无从谈起了。
(四)字符难以规范,检索文献困难
众所周知,我国汉字数量大概10万个之多,被人们广泛应用的有3000多字,但现在所使用的Unicode文字处理标准中,这些字并没有全部囊括在内。因此,直到今天仍没有一个完整的数据库系统能够彻底解决生僻字的录入及显示问题。那么,一旦遇到不能顺利录入的文字就只能用特殊符号代替,这就给读者的阅读和使用带来了诸多不便,如果这一难题得不到解决,会给古籍的数字化录入和校对工作增加一定的工作量。要想保证数字化信息与古籍原文趋近一致,就要避免错别字的录入,否则会影响读者检索文章的速度以及对原文的正确理解。
三、古籍数字化保护工作的开展路径
(一)健全与完善馆藏古籍管理制度
一直以来,我国公共图书馆都很重视古籍的管理工作,始终致力于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古籍管理制度,以满足广大读者进行查阅和研究的需求。但是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限于专业人员和技术设备的匮乏,很多公共图书馆的馆藏古籍开发、整理工作进展缓慢。如今,越来越多的图书馆开始意识到古籍数字化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开始对古籍进行数字化管理,使其可以实现循环利用,不仅节约了保存成本,还节省了人力和物力,使古籍资源在为民所用的同时,得以有效传播。所以,公共图书馆基于现代计算机技术,健全与完善馆藏古籍管理制度,做好古籍的利用和保护工作是大势所趋,更是每一位图书馆人需要為之努力的责任和义务。
(二)树立正确观念,建设古籍数据库
1.树立资源共享观念,建立联合书目
古籍的数字化书目建设要坚持统一协调的原则,如果各个图书馆之间彼此不沟通,都“闷声”各建各的,很容易造成某些文献的重复建设,而且建设不集中,会使各个数字化数据库关联不紧密,难成规模,质量自然也不高。因此,各图书馆要有大局意识,坚持资源共享,这样才能将各个图书馆分散、零落的古籍资源纳入统一系统,既方便图书馆的统筹规划,也利于广大读者的充分利用。
将古籍文献统筹管理的最好方式就是建立图书馆馆际之间的古籍数据联合库,然后通过网络将这个数据库分享出去。在这个庞大的数据库里,图书管理者可以宏观掌握古籍的分布情况,统一管理古籍数字化的进程;而用户则可以随时随地阅读古籍和检索文献资源,可谓一举多得。
2.保证数据库质量,突出文献特色
图书馆一直探索着古籍的科学化管理方式,始终坚持在利用中保护,在保护中传承的原则。只有坚持古籍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不断满足各类读者的不同需求。此外,古籍的数字化建设不能千篇一律,要赋予其浓郁的地方特色,使其具有独特的吸引力。尤其是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的古籍文献,更要突出自己的地方特色,建立多类型、多学科的古籍分布形式,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古籍文献的潜在价值,从而让读者有兴趣查阅、利用、宣传馆内的古籍文献资源。
(三)大力推广古籍数字化发展平台
1.加大推广宣传力度
当下的宣传方式多种多样,但人们接触最多的还是利用手机通信和互联网平台进行宣传。这些新的宣传形式不仅成本低,宣传效果也不容小觑。这也为公共图书馆对古籍数字化平台进行推广宣传提供了参考,以便能够在宣传上实现“小投入大回报”。其中,一个最简单、直接的办法就是通过工作人员在不同平台注册多个账号加大宣传力度,以此增强古籍数字化平台的曝光度,进而达到宣传效果,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古籍。
虽然目前的宣传方式很多,也相对简单,但是仍须在进行宣传时把握方向,既要有一定的针对性,也要讲究策略。宣传人员应该明白,宣传的目的不是在不同的平台做重复的语言描述,而应重点把握网站内容与材料的情况说明,收集用户体验并进行整合等多方面,做到有的放矢才能事半功倍,通过这样有目标的宣传才能使读者对公共图书馆古籍数字化平台有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才能发自内心地去了解、去探索、去发扬。
2.扩大推广有效受众
在对公共图书馆古籍数字化平台进行推广的过程中,要明确其目标受众,不能盲目去推广和宣传,不是单纯地关注受众范围有多大,而是要有针对性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对此,首先应重点加强对在校师生这一群体的关注,并在此范围内加大推广力度,可以通过发放传单、举行宣讲活动等方式进行宣传,使其能够更深刻地认识和了解古籍数字化平台。其次再向普通读者进行扩大范围的推广,并进行有利引导,使其对古籍数字化平台产生兴趣。只有对受众的定位清晰明确,才能使古籍数字化平台的宣传推广更具针对性,有效受众面越来越广。
3.增加推广手段
就目前情况来看,对公共图书馆古籍数字化平台进行有效推广的手段并不多,而有效的推广途径往往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因此,资金也成为制约古籍数字化平台发展的一大因素。另外,对于古籍数字化平台而言,其主要功能是分享知识和传播知识,其面对的受众范围有限,要有一定知识基础或对古籍有需求、有兴趣的人群才能接受,因此其推广效果往往不容乐观。
基于这些因素,我们必须认识到:推广公共图书馆古籍数字化平台的手段要拓宽、要强化。对此,可从两个方面来着手。
一方面是多举办一些与古籍类相关的学术性活动,以此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和推广,使潜在受众范围扩大化,形式上可根据现实情况灵活采用,如录制古籍类学术视频、开展古籍类学术讲座等。另一方面是加强与现有读者的沟通合作,这种方式目前来看更为有效。图书馆可以牵头成立与古籍数字化平台相关的协会或团体,如定期举办相关的研讨会、分享会等。这样就可以使古籍数字化平台与读者密切联系,并在此基础上保持频繁互动,使读者与平台在互利共享的前提下推进宣传,让更多的受众加入其中。
四、结语
古籍是前人为我们保留下来的珍贵文化遗产,记录了我国几千年来的文化精髓和灿烂历史,其珍贵性越来越受到广大学者的重视。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对古籍进行数字化保护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实现古籍数字化也使其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虽然就目前来看,我国各个公共图书馆的古籍数字化保护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并且面临着种种困难,但这些都是暂时的,我们相信,通过不懈的努力,积极改善现有状况,不断加快古籍数字化进程;在不远的将来,这些承载着璀璨传统文化的古籍就可以在信息传播的空间里产生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曹天晓.新技术下古籍数字化分类及意义探究[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17(9):37-41.
[2]刘芳.简论高校古籍数字化的发展现状[J].中外企业家,2017(21):231-232.
[3]张文亮.我国古籍数字化标准体系现状调查及优化策略[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5(6):83-89.
[4]余力.我国古籍数字化建设现状分析及发展研究[J].数字图书馆论坛,2017(11):41-47.
[5]梁爱民.古籍数字化与共建共享[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2(5):108-112.
(作者简介:陈迎,女,河南省图书馆,馆员,研究方向:图书馆学)
(责任编辑 刘月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