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碳”战略下我国商业银行绿色金融业务发展策略及风险管理研究

2022-07-14中国农业银行长春金融研修院滑福宇刘利众姜思羽

农银学刊 2022年3期
关键词:金融业务双碳商业银行

■ 中国农业银行长春金融研修院 滑福宇 刘利众 姜思羽

引言

2020年9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首次向全世界宣告“双碳”战略,即我国碳排放力争于在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的庄严承诺,也意味着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模式、能源战略部署和产业政策结构将迎来变革和转型。2022年1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努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进行了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总书记从国家战略高度强调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以下简称“双碳”战略)的重大意义。“双碳”战略对我国商业银行转型发展而言,不仅是巨大机遇,也带来了潜在挑战。本文对“双碳”战略下商业银行绿色金融业务的发展策略及风险管理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我国商业银行绿色金融业务发展现状

(一)绿色金融业务蓬勃发展,绿色信贷规模快速增长

近年来,我国发展较迅速的两种绿色金融业务分别是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目前绿色信贷规模总量居世界第一位,绿色债券存量规模位列世界第二。根据人民银行网站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我国商业银行的绿色信贷余额达15.9万亿元人民币,较2020年底大幅增长37%,相当于2016年绿色信贷余额的2倍,详细数据如图1所示。

图1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余额

(二)绿色金融工具不断创新,有力支持绿色经济发展

我国绿色金融的蓬勃发展,不仅仅体现在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的增长规模和速度上,也体现在绿色金融工具的创新上,如绿色发展基金、绿色保险、碳金融产品等金融工具,以及人民银行近期相继推出的碳减排金融工具和专项再贷款等,都为商业银行绿色金融业务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工具支持。随着绿色金融工具的创新发展,涉及到的绿色资金环境效益也逐渐凸显出来。我国商业银行近5年来开展的绿色金融业务,对国内绿色经济的健康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表1所示为我国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绿色金融业务支持的领域,主要包括清洁能源、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等,充分体现出商业银行绿色金融业务的环境效益属性。

表1 我国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绿色金融业务支持领域

二、“双碳”战略下我国商业银行绿色金融业务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近年来,国家宏观层面、行业监管层面陆续制定出台了多个指导性文件,旨在促进商业银行绿色金融业务的健康发展和创新变革,从而更好服务于我国实体经济,尤其是绿色经济。展望未来,商业银行绿色金融业务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存。

(一)机遇

1.低碳行业巨大的投融资需求带来发展机遇。根据人民银行测算数据,为实现“双碳”战略,我国低碳行业每年投融资需求预计在3.1万亿元至3.6万亿元之间,预计平均每年的资金缺口将超过2.5万亿元,占当前我国GDP的2.2%。面对如此巨大的投融资需求,政府主导的资金只能覆盖其中一小部分,大部分资金需求依靠市场化的金融体系,尤其是依靠商业银行的信贷体系予以支持。因此我国绿色信贷总体规模仍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2.产业转型升级的金融服务需求带来创新机遇。随着低碳产业的迅速发展,其金融服务需求与日俱增,在满足相关产业投融资需求的同时,商业银行还可以创新业务模式,为低碳行业和项目提供综合化金融服务,不断扩大绿色金融业务生态圈。另外,“双碳”战略下,我国传统工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等重点领域将迎来快速转型期,煤电、钢铁、有色金属等高碳行业加快步入转型升级通道,客观要求我国碳排放交易体系进一步建设完善,这为商业银行积极投身碳交易市场提供了机遇。

(二)挑战

1.低碳产业政策体制有待完善带来的外部挑战。一方面,我国目前在产业层面对绿色金融项目的界定,遵循的政策制度包括《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年版)》《绿色贷款专项统计制度(2021年修订版)》及《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修订版)》等,这些制度文件在节能低碳、绿色交通等细分项目的相关指标数据界定上存在一定差异,这对商业银行甄选绿色信贷的支持领域带来了一定考验和挑战,加大了商业银行绿色信贷业务的管理成本。另一方面,目前我国企业绿色信息数据和环境(Environmental)、社会(Social)与公司治理(Governance)数据(以下简称ESG)披露机制仍存在不足,很多所谓的“绿色”企业相关信息准确性较低、标准化不高,维度宽泛、量化不足,这对商业银行分析评估企业的环境风险、作出授信决策等环节带来一定挑战。

2.商业银行自身组织机制欠缺带来的内部挑战。一方面,商业银行绿色金融业务的组织保障有待完善,我国部分商业银行尚未从战略高度强化绿色理念,顶层设计不足,战略引领不够,业务深度尚欠。部分商业银行从机构设置到科技支撑,从组织保障到人才支持,尚不能满足绿色金融业务发展需要,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绿色金融业务的创新步伐。另一方面,我国商业银行尤其是部分中小商业银行的绿色信贷管理体系有所欠缺,对绿色信贷投放领域的筛选、实施效果评价和监督等机制建设不够,与“双碳”战略的契合度仍需提高,增加了商业银行绿色金融发展中的风险。

三、“双碳”战略下我国商业银行绿色金融业务转型发展策略

(一)坚持战略导向,将绿色理念扎实融入经营规划中

商业银行应当围绕“双碳”战略目标,从战略高度将绿色理念全面融入经营规划中,顺应趋势、蓄势而为,让自身绿色金融业务的转型发展与国家“双碳”战略的实施步骤相一致,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绿色转型相协调,与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相适应。一方面,商业银行要牢固树立绿色经营理念,积极培育绿色经营文化,做好绿色金融业务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不仅要有宏观的战略蓝图和任务目标,更要制定具体的实施路线图和时间表,逐步搭建绿色金融战略体系。以农业银行为例,该行“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全面实施三大战略,包括“紧紧围绕‘碳达峰、碳中和’战略部署,全面实施绿色金融战略”,这为商业银行制定绿色金融发展战略提供了蓝本和参考。另一方面,商业银行要积极转变经营理念,紧密围绕绿色产业经济和绿色生活场景,以满足企业绿色生产需求和个人绿色消费需求为出发点,制定好绿色金融生态圈的发展战略及规划。仍以农业银行为例,该行制定了绿色金融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了金融支持绿色发展的重点领域和保障措施。

(二)坚持系统思维,全面推进相关政策制度体系建设

制度体系建设是推进商业银行绿色金融战略落地实施的根本保障和重要环节,商业银行应加快出台相关政策及制度,从顶层设计角度加快完善绿色金融制度体系。一方面,绿色金融制度要与国家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高度契合,力求系统完备、标准规范、全面深入、科学合理,要能覆盖绿色信贷管理、绿色金融产品创新、绿色金融风险管理、绿色金融科技支撑等各方面的政策制度。以交通银行为例,从2012年开始,该行陆续出台了绿色信贷政策、绿色信贷实施办法等绿色信贷业务专门制度文件,从健全机制、产品开发、能力建设、流程管控等方面提供政策依据。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应积极加强绿色信贷政策研究,完善“绿色”资产和“棕色”资产的区分管理制度。以工商银行为例,近年来该行对绿色产业发展进行了大量的前瞻性研究,围绕低碳、零碳、减碳、负碳四条主线分别制定了具有较强针对性的绿色金融服务制度,明确了信贷倾向、考核激励、服务举措等具体政策要求,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三)坚持统筹兼顾,持续优化管理体制加强组织保障

商业银行应自上而下优化绿色金融业务的管理体制,加大绿色金融人才培养力度,不断加强体制建设和组织保障。一方面,商业银行应从董事会层面建立“双碳”战略委员会或绿色金融委员会,主导全行绿色金融业务的发展战略。在总行层面成立“双碳”战略或绿色金融专业部门,或在现有相关部门中设置专门处室,负责全行绿色金融业务的制度体系建设,统筹管理全行的绿色金融业务,主抓绿色金融产品的研发与设计,并做好分支行的产品指导与监督评价。各分行要比照总行进行部门或机构的优化设置,推动辖内绿色金融业务的发展。例如,建设银行早在2015年就设立了绿色信贷委员会,2018年调整设立为绿色金融委员会,大幅提升了绿色金融业务的战略地位。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应充分认识到人才队伍是保障业务转型发展的力量源泉和主要动力,要通过大力挖掘和培养绿色金融人才,搭建跨部门、跨条线、跨专业的绿色金融业务复合型团队,以此为纽带加强部门间的联动合作,不断增强组织合力。

(四)坚持创新驱动,加快构建绿色金融产品服务体系

绿色金融产品服务是“双碳”战略下拓展商业银行业务范围的基础,是支持绿色低碳产业发展的重要工具和主要途径,是绿色金融业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商业银行应坚持创新驱动,着力构建层次清晰、布局合理、类别丰富的绿色金融产品服务体系。产品方面,商业银行应围绕绿色乡村建设、绿色供应链、绿色建筑服务、绿色交通运输、绿色清洁能源、新能源汽车、个人绿色消费等重点领域,差异化设计金融产品。例如,农业银行于2021年创新推出了生态修复贷、节能建筑贷、绿色交通贷等系列绿色信贷产品,先后承销发行了我国首单“绿色+乡村振兴”债券、首单“碳中和+专项乡村振兴”债券等,逐步搭建起具有鲜明农行特色的绿色金融产品体系。服务方面,商业银行可围绕参与碳交易市场的各类主体,创新绿色金融服务模式,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绿色金融综合服务方案。比如,商业银行可探索碳汇交易、碳资产质押融资、碳配额回购、碳交易顾问等创新型金融服务,在推动自身传统金融服务转型升级的同时,为全国碳交易市场的建设贡献金融力量。

(五)坚持科技赋能,借助金融科技力量推动绿色转型

科技创新是商业银行提高绿色金融业务智能化、数字化水平的必由之路,如何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科技与绿色金融业务有机融合,已成为摆在商业银行面前的“必答题”。一方面,可以将大数据技术应用于全流程的绿色金融业务管理体系,比如在绿色信贷管理方面,通过建立大数据系统,实现数据的存储整合、自动抓取、智能分析、快速处理等功能,提高企业客户环境数据的可得性和准确性,或通过接口连接方式与工商、税务、同业等实现数据共享,将相关信息嵌入贷前审批,为贷前定位有效客户、精准识别潜在风险奠定数据基础。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可通过“云技术”、人工智能等手段搭建虚拟业务场景,开发全线上、数字化的绿色金融产品服务推介系统,为客户带来更加便捷智能的服务体验。例如,建设银行近年来通过积极探索,打造出“飞驰绿鑫”绿色投融智能管理平台,通过自主研发模型系统,开辟了绿色投资、绿色信贷、绿色消费等业务相互联动的绿色金融服务新模式。

四、“双碳”战略下我国商业银行绿色金融业务风险管理对策

“双碳”战略下,商业银行绿色金融业务转型发展势在必行。与此同时,商业银行还须不断强化风险管理,切实维护绿色金融业务稳定,为绿色金融健康合规发展提供保障。

(一)健全与完善绿色金融业务风险管控保障体系

商业银行应强化绿色金融业务风险意识,从内控合规制度、团队组织建设、激励约束机制等方面搭建风险管控保障体系。制度方面,商业银行应及时掌握国家、地方关于“双碳”战略的政策要求及变化,持续关注低碳产业最新动态,全面深入领会相关法律法规,避免因认识时滞、领悟不深导致的政策风险。同时,商业银行应针对绿色信贷、绿色理财、绿色资产抵质押等主要业务,专门制定风险管理制度,对相关业务部门、内控合规部门、风险管理部门等职责进行划分界定,加强“三道防线”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组织方面,在总行层面设置绿色金融风险管理委员会,组建绿色金融风险评估团队,加快“绿色金融+风险管理”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激励约束方面,在制定信用风险相关制度办法时,坚持“低碳激励、高碳约束”理念,建立具有激励性质的资源倾斜机制,以及具有约束性质的敏感行业机制,比如对非生态友好型客户和项目执行“一票否决制”等。

(二)完善环境和气候风险防范及管理机制

环境和气候风险是绿色金融业务最主要的风险所在,商业银行应将其纳入到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加大对环境和气候风险的重视程度和管理力度。一方面,商业银行须明确环境和气候风险的内涵特征、影响因素、具体表现等,在制定实施相关制度文件时,要将其融入到战略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等各类风险管理中,嵌入到绿色金融业务管理全流程中,全面贯彻落实监管部门关于加强环境和气候风险管理的意见和要求。另一方面,环境和气候风险对信用风险的影响,很大程度体现在高碳排放企业转型带来的资产减值,因此,商业银行应组织开展相关压力测试,运用量化评测工具对煤电、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进行环境压力测试,动态评估“双碳”战略对其资产质量的影响,据此及时调整优化信用风险防范策略。

(三)加强对绿色金融业务实施效果的后评价

开展绿色金融业务是商业银行积极践行“双碳”战略的体现,也是勇担社会责任的体现,若相关绿色金融业务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将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社会声誉,带来潜在的监管风险甚至是法律风险。因此,为防范此类风险事项的发生,商业银行须重视并加强对绿色金融业务实施效果的后评价。以绿色信贷业务为例,商业银行可通过搭建绿色信贷实施效果评价体系,从管理流程的有效性、评级分类的规范性、贷前审批和贷后监测的完善性等多个角度,检视已发放的绿色贷款是否存在相应风险提示。针对风险提示信息,通过后评价进行反向“穿行测试”,判断有无企业准入不严、项目不达标准、审查不符要求、信贷资金运用及流向缺乏监督等现象,据此分析何种原因导致绿色信贷未能推动企业或项目实现预期的减排目标,通过在后评价过程中锁定业务风险点,进一步推动绿色信贷业务的持续合规发展。

山乡新貌 摄影:中国农业银行河南省鹤壁分行 杭 斌

猜你喜欢

金融业务双碳商业银行
绿色金融回顾与展望
“双碳”目标下企业如何应对碳市场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专访奚国华:中信力争成为国企助力“双碳”目标的旗帜
“双碳”下县城发展新思维
商业银行资金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国际金融业务拓展策略探讨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邮政储蓄银行金融业务管理的现状与优化策略研究
中小型商业银行金融市场业务风险管理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