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灌溉发展历程及现代灌溉体系构想
2022-07-14代文君黎小东张乐红
代文君,黎小东,张 革,张乐红
(湖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规划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湖南 长沙 410007)
湖南是农业大省,也是灌溉大省,灌区在湖南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和资源禀赋状况,造成湖南干旱频发,自有历史记载以来,几乎年年发生。1950年以来,湖南省发生大的旱灾28次,典型大旱灾年有1963年、1990年、2000年、2013年等。为此,各级地方政府大力发展灌溉事业,先后兴修了一大批大、中、小型水库和机电排灌设施,基本形成了以水库为骨干,塘坝和泵站为基础,蓄、引、提相结合的灌排体系。截止目前,全省已建成水库13 737座,灌区7.4万处,泵站5.2万处,塘坝166万多处,小水窖和小水池4.6万余处,机电井622万眼,各类渠道51万km,渠系建筑物57万处。这些设施有效缓解了湖南省旱灾,确保农业生产顺利有序发展,为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1 湖南省灌溉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湖南灌溉发展历程大体分为四个阶段[1]:第一阶段(1949—1978年):初步建设期,扩大农田灌溉面积。湖南历代修建的塘陂堰坝多分散割裂,引用单一水源且不互通有无。新中国成立后,水源私有和不互通有无的局面已不能适应新的生产关系。伴随着“大跃进”、“农业学大寨”的农田水利建设群众运动,农民大规模投工投劳兴建了水库、电排、电灌、渠道等一大批农田水利工程。截止1978年底,全省有效灌溉面积由新中国成立之初的1800万亩增长到4037万亩,共建成万亩以上灌区387处。第二阶段(1979—1998年):恢复性发展期,农业灌溉事业缓慢前进。1979年以后,水利建设投资持续减少,基建工程多以一些工程量小、投资少、见效快的配套工程为主,有效灌溉面积从1978年4 037万亩减少至1998年4 013万亩,不增反减。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家采用以工代赈的方法,支持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成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投入的重要力量,在巩固和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依托此种制度兴建了六都寨大型灌区,农业灌溉事业缓慢前进。第三阶段(1999—2010年):大投入大建设黄金期,大力发展节水灌溉。为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的“要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把推广节水灌溉作为一项革命性措施来抓,大幅度提高水的利用率,努力扩大农田有效灌溉面积”的指示精神,1999年湖南省完成了《湖南省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总体规划》的编制,并实施了20处大型灌区、42处中型灌区的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随着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利部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等多渠道资金投入农田灌排设施建设,使得中小型灌区状况也得到较好改善。至2010年,湖南省灌区渠系水利用系数达到0.55,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48,灌溉保证率提高5%~10%。第四阶段(2011—2020):快速发展期,重点加快小型农田渠系建设。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把水利工作摆上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加快农田水利建设,推动水利实现跨越式发展。”湖南作为全国水利改革试点省,期间新增、恢复和改善灌溉面积1 220万亩,新增蓄(提)水能力5.88亿m3。随着国务院颁布《农田水利条例》,湖南省委省政府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意见》,水利发展进入黄金时期,有效灌溉面积由2010年的4 122万亩发展到2020年的4 764万亩,节水灌溉面积达678万亩。
2 湖南省灌溉发展成就
近年来,国家和湖南省持续加大大中型灌区建设力度,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水安全保障能力明显增强。灌溉保证率基本达到80%以上,已改造的大型灌区干支渠完好率由改造前不足40%提高到65%左右,大量险工险段、“卡脖子”渠道和病险建筑物得到加固改造。二是节水能力逐步显现。大中型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普遍提高15%以上,分别达到了0.538和0.539,累计年新增节水能力达到15.4亿m3。三是粮食产能大幅提升。累计新增、恢复和改善灌溉面积1 264万亩,累计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0.44亿kg,平均每亩增产80 kg左右。四是灌区生态环境有所改善。灌区工程的配套改造既提高了输水效率,又促进了水体保护、水生动植物恢复、水生态修复。部分灌区还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开展渠道整治保洁、清淤清障、拦截污水入渠以及沿渠绿化等,实现了水清渠畅岸绿景美。五是全省灌溉网的基础构架初步形成。全省663处大中型灌区骨干水源有大中型水库450座,河坝引水工程80处,大中型提水泵站198处。现状年供水能力约达到116亿m3。
3 建设现代灌溉体系总体构思
在现有灌溉设施基础上,通过新建和改扩建水库水源工程,新建部分大中型灌区,实施已建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联合运用江湖互补、四水连通、四纵三横等水资源配置工程,以及小型应急水源工程、“五小”水利整治挖潜等一系列工程措施,构建一张“配置合理、布局科学、设施完善、灌排自如、节水高效、管理精细、决策智能、渠畅水清、人水和谐”现代农业灌溉网[2]。
根据自然地理、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将湖南省分为六大片区,提出分区对策。见表1。
表1 湖南省灌溉体系分区基本情况表
3.1 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圈
对环洞庭湖区现有大中型灌区灌排骨干工程实施达标建设,完善渠首取水工程,配套农田灌排体系,完善计量监测设施,推进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提高灌溉供水能力、灌溉保证率和灌溉效益[3]。推进铁山、黄石、西湖、黄材4处大型灌区实施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对洈水、岩马等6处大型灌区实施工程改造与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对华一、赛美、新华垸等一批中型灌区实施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建设。进一步开展松澧、华容护城、大通湖3处大型灌区前期工作,为打造千万亩“洞庭粮仓”提供基础。通过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等项目实施,新增恢复和改善灌溉面积,发挥灌区工程效率和效益。远期结合四口水系综合整治、河湖连通、北部分片补水等工程,增强水资源配置能力,辅以实施高效节水灌溉与高标准农田建设,补齐灌排体系工程短板,构建以骨干大型灌区为主、中小型灌区为辅的平原灌溉格局。择机梯次推进新建松澧、华容护城、大通湖、沅澧、烂泥湖、钱君、史家洲7处大型灌区。
3.2 湘江流域灌溉片
优化水资源配置,提高农业可供水量。中上游永州、郴州等丰水地区加快推进毛俊水库、何仙观水库及配套灌区工程建设,推进涔天河水库扩建工程灌区实施;中游衡阳、娄底等缺水地区推进犬木塘灌区建设,加大现有韶山、欧阳海、酒埠江、黄材4处大型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对青山垅、白马、双牌、官庄4处大型灌区实施工程改造与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对沩水河坝、宏源水轮泵等一批中型灌区实施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充分发挥灌溉工程效益。远期湘江中下游地区适时启动引资济涟工程,长株潭地区进一步严格水资源刚性约束,以现代农业为主攻方向,发展都市休闲农业,构建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的产业布局;全流域进一步明晰农业用水水权,实施农业水资源用途管制,严格审批农业用水转让,落实转让补偿,建设河道蓄引提水灌溉水源替代工程,解决东江、洮水、黄材等水库功能调整导致农业用水不足的问题,保障粮食主产区用水安全。
3.3 资水流域灌溉片
新建水源工程与新建灌区工程并重,适当加大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着力提升输配水能力。推进金塘冲水库骨干水源工程建设,提高供水保障率,实施大圳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试点,完成六都寨、桃花江2处大型灌区工程改造与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继续完成犬木塘骨干水源和灌区工程建设,统筹解决衡邵干旱走廊缺水问题;新建梅山、山门、秀水等大中型灌区,同步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提高农业用水效率效益。远期加快推进史家洲骨干水源工程建设,新(扩)建木瓜山、鱼形山、梅城等一批中型水源工程,适时启动引沅补资工程。新建金塘冲、史家洲、蛇形山等大中型现代化灌区,实施蓼水、威溪、黄家坝等一批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积极推广先进适用农艺节水措施,发展现代适水农牧业和旱作节水措施。全面深化水价改革,开展水权交易,强化农业用水精细化管理。
3.4 沅江流域灌溉片
充分利用各种水源和灌排工程,构建“长藤结瓜”灌溉系统,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新建水、大兴寨、金麦3处大中型灌区,实施黄石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推进枉水、酉水、溆水、武水等大型灌区工程改造与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建设,做好小型灌区运行管护,同时整修山塘河堰,提高小型水库、山塘、堰坝的蓄水能力,发挥小型水源工程“基荷”作用,加强流域内“五小水利”工程建设,努力改造小型灌区,恢复、改善小型灌区灌溉面积,利用各种微小水源工程构建“长藤结瓜”自流灌溉系统,有效解决流域灌溉问题。远期根据农业发展需求,为确保粮食安全,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结合水源建设情况,有序进行现有灌区现代化改造,同步开展吉辽河、龙潭河、两丝、龙口等新建中型灌区前期工作。
3.5 澧水流域灌溉片
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调整优化种植结构,最大限度发挥农业用水效益。有序推进张家界、青山水轮泵、澧阳平原、洈水等一批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及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任务。远期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因地制宜调减高耗水作物种植面积,积极营造高效经济林和果木林,发展以农林牧复合经营为特色的山地节水生态农业。充分挖掘已建水源工程供水潜力,积极推进皂市水库水资源配置工程落地。推广集雨灌溉,加大“五小”水利工程建设力度。
3.6 珠江、赣江等其他流域片
结合在建的莽山水库建设,重点实施莽山水库灌区工程建设。远期考虑对区域内中型灌区实施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
4 结 语
湖南省现代灌溉体系以新时期治水理念为指引,按照湖南省水安全战略规划总体要求,依托全省已建、在建、规划灌区布局和工程框架,充分利用灌区现有基础条件,以提升农业用水效率、提高供水保障水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目标,按照“抓关键、除隐患、促节水、补短板、提能力、强监管”的要求,通过严格水资源刚性约束、优化水土资源配置、推进新建骨干灌区建设、加快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农业水价改革、完善田间工程基础设施等措施充分发挥工程效益,着力构建“节水高效、设施完善、管理科学、生态良好”的现代农业灌溉体系[4],为实施“三高四新”战略提供农业灌溉保障,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