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媒体矩阵推动全媒体的深度融合

2022-07-14李雁红

新闻采编 2022年3期
关键词:传统媒体

文|李雁红

移动互联网正改变着人们的阅读习惯,纸质变数字,大屏变小屏,长频变短频,终端随身带,直播处处见,从大街小巷、商场餐厅、车站地铁、都能看到低头族拿着手机的情景。这种“用户核心”“速阅读”“浅阅读”深刻改变着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信息交流和获取方式。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 (CNNIC)发布第47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的网民规模达9.89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9.86亿,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7%。[1]

短视频制作条件简单和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为用户提供了表达自我、展示自我的综合平台。在短视频领域,以短视频新闻的发展最引人注目。新闻类短视频在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独特作用在新闻传播业界和学术界都引发了强烈关注。网络直播以现场事件的发生、发展进程,用访谈、文字图片、视音频等形式同步制作发布信息,其具备了海量储存、查询便捷的功能,在减少成本加快信息传播上受到大众的青睐。提供多元化服务渠道,通过新媒体矩阵平台以多个账号,针对不同属性的用户需求发布不同内容,增大用户覆盖率筛选目标用户,以获取利益最大化。

全媒体时代智能手机、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社会群体“碎片化阅读”,为社会群体的信息阅读和社交功能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短视频新闻、网络直播、新媒体矩阵被认为是当前移动网络中获取新闻、信息和资讯最直接的方式。

一、传统媒体要适应融媒时代发展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建成几家拥有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为主的新型媒体集团,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2]

全融媒时代新媒体的出现,给传统媒体生存发展带来冲击,昔日传统媒体的主流优势已不复存在。走出时代困境适应时代变革,是传统媒体生存的必由之路。传统主流媒体如何提升新闻传播力,要实现融合“内容+体验”的传播模式,打造专业精准的优质内容,采取合理高效的管理举措,布局灵活多元的运营策略。

(一)短视频新闻,打造全融合传播力路径

新闻短视频被认为是当前移动网络中获取新闻、信息和资讯最直接的方式。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江副教授如此定义:“新闻短视频是一种新型视频新闻产品,其长度需以秒为单位,一则新闻短视频通常不超过5分钟,通过在智能终端进行美化编辑后,在各个社交平台上进行共享。”[3]腾讯企鹅智库公布的《2019中国网民新闻资讯偏好报告》认为,中国网民每天人均浏览新闻资讯时长为59.9分钟,新闻短视频是网民第二喜爱的资讯方式,其中19—39岁用户更偏爱新闻短视频。

新闻短视频改变传统新闻因果、逻辑、时间、线索展示完整情节的方式,以篇幅短小、立足于单场景叙事或纯粹单一的空间展示。互联网使我们从多种信息来源中浅层次地采集碎片化信息,其伦理标准就是速度至上、效率至上的工业主义。在当下时代,以反深度的平面感、崇尚劲爆的符号消费生产取代了真理探寻的孤独之欢。[4]很多用户早已习惯了碎片化的视听习惯,新闻短视频内容创作者开始追求反深度的平面写作,其立足于单场景叙事或纯粹的空间展示,多为平面性写作追求劲爆的符号消费。

新闻短视频《复兴路上 国宝归来》,以第一时间介入聚焦佛首含笑而归,用短视频的画面忠实地纪录每一个珍贵瞬间。讲述百年聚散、百年峥嵘的故事,通过简短的画面挖掘出背后深意。既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们披荆斩棘、实现伟大飞跃的生动剪影,亦是中华民族经历坎坷、百折不挠,向着复兴奋勇前进的勃勃雄姿。

《锦绣太原城》新闻短视频系列,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再现“锦绣太原城”盛景,以短视频的方式记录家乡、告白家乡、赞美家乡,挖掘千年古城的历史故事,讲述晋商之都的开拓精神,展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创业、转型发展伟绩,脱贫致富路上的感人事迹,为“锦绣太原”添彩。

《回望百年——高君宇》以回望中国共产党早期卓越的政治活动家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高君宇的新闻短视频,展现了他短暂的一生中为传播马克思主义、发展壮大党的组织、领导工人运动,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做出的重大贡献。作为“中国青年革命的健将”,他与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等一起并肩战斗多年,实践了“我是宝剑,我是火花,我愿意如闪电之耀亮,我愿意如彗星之迅忽”的革命誓言。

该系列视频以“短、准、快、乐”为特点,成为互联网领域的“风口”。从快手到抖音到各公众号播出平台,加上互联网市场的资本运作持续发力,受到网友粉丝的青睐形成了庞大的流量规模,转发量上万次收到超过几十万次的互动评论,形成较大传播力和影响力,满足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核心”“速阅读”“浅阅读”多元化需求,体现了传统主流媒体舆论引导的担当使命,为新闻短视频提升融媒传播力路径,带来了丰硕的探索成果。

(二)丰富直播方式,实现新媒体传播力延伸

直播是媒介的看家宝,一直受到受众的青睐。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为直播提供可实施的技术和设备。随时随地便捷灵活简单到只需要一部手机就能进行直播,打破了昔日只有专业传媒才能实现的局面。网络时代直播,不受限于接收器、时间、环境、人员因素的影响。与传统媒体直播相比,更表现出它的互动性、多样性、自主性和真实性。

直播《带您穿越千年——走进太原古县城》,“一城看山西,一街五千年”,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太原一直持续、系统修复历史人文景观,延续城市文脉。直播中的太原古县城内,文庙、县衙……令人目不暇接,各种文化设施、特色小吃,使人流连忘返。直播现场互动、点赞感慨颇多,观众领略了千年历史文明并为家乡文化的深厚底蕴深感自豪。

直播《滨河自行车道来了!运动、活力、绿色、美景一样都不能少!》,平坦崭新的自行车道,宛如两条红色丝带,沿线绿树成荫繁花斗艳,来这里体验骑行乐趣,远望西山层林叠翠,近观汾河碧波荡漾,风格各异的桥梁雄伟壮观,崭新靓丽的巨型龙灯金碧辉煌,古香古色的画舫轻摇穿行。互动中头戴安全帽身穿骑行服的体验者们,充满笑容犹如离弦之箭你追我赶……直播效果空前,累计阅览次数达6万次。

直播《老街新生》,承载着太原市民儿时记忆的钟楼街,改造完工钟楼重现,打通文脉、激活商脉、聚集人脉,千年老街重新有了魂魄。俗话说“不逛钟楼柳巷,枉来太原一趟”,钟楼街始于宋元、盛于明清、兴于民国,自古以来就是太原城繁华的商业地带,它承载着这座城市的千年历史记忆,见证了老字号的诞生和改革开放四十年间太原人的消费潮向。走在这里的历史街巷,一步一巷一街呼应、街巷联动,亨得利、老鼠窟、华泰厚、大宁堂等16家中华老字号品牌,引领受众感悟这持久的辉煌。

以上直播,改变了以往传统媒体新闻直播中大屏单一,时效性、互动性差的弊端。随播直观的图文、语音互动、短视频、互动小游戏、VR等新媒体产品也呈现在常态化新闻直播中。在“面对面”同一时空优势中随时互动,以此情此景眼见为实不可重来制造话题。直播收视率、流量传播力的暴增,真实性、时效性、新鲜性改变了传统媒体过去“借船出海”变“平台创新”,太原广播电视台在第六届中国广播电视媒体融合发展年会上,荣获“2020—2021年度全国城市广电综合创新力10强”。

形态多样的“非常态直播”、常态新闻直播节目和移动终端直播,大大丰富了受众见证历史,感受时代进步的接受方式。改变了过去只有发生重大事件、突发事件才组织人力物力进行的“非常态直播”。在保留原有“非常态直播”的基础上,运作策划、制作编排出了常态化新闻直播。这些形式灵活、语境丰富、收看便捷的直播,现已成为融媒体时代移动互联网直播的新宠儿。

(三)移动互联网,形成全媒传播力产品矩阵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平台的巨大流量,吸引各行业都开始争夺和打造自己的新媒体矩阵。“台+网+端+微”已经成为固定的配置,融媒产品矩阵从线索通报、选题策划、稿件提交、编辑制作、新媒体客户端发布到各大移动平台传播推广,形成了一个有序运行的传播链条,实现了随时发布随时调配随时播报的信息传播格局。

2020年初,太原广播电视台、太原融媒体中心制作了疫情防控主题报道,通过图文、视频、H5等多种形式展示,采用了新闻短视频、直播、动漫等特殊新颖接地气的方式,将政府新闻、民众信息,在“醋柳APP”“今日头条APP”“学习强国APP”等微信公众号推出,利用媒体客户端实现广播“听见”变“看见”,电视“一屏”变“多屏”,技术“标清”变“高清”,节目“跨界”变“破界”,创作“高原”变“高峰”,有线“看电视”变“用电视”。以最快的新闻资讯推送给不同地域的受众,提高了百姓的防范意识,起到了舆论宣传上的引导功能,形成了产品矩阵多元点的超越式“蝶变”。

二、短视频新闻、直播、媒体矩阵发展困境与突围路径

5G时代,短视频新闻、直播、媒体矩阵成为媒体融合发展的布局关键。如何利用短视频新闻、直播、媒体矩阵,打造有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主流媒体,这是传媒人面临的一个全新命题。虽然它们的特点优势逐渐趋于成熟稳定,但也出现了发展瓶颈,亟需寻找突围路径。只有遵循新媒体发展规律科学布局,才能更好实现融媒时代主流媒体建设,充分发挥舆论引导传播力作用。

(一)传播内容泛化,产品信息质量不佳

融媒时代新媒体传播“内容为王”“受众本位”,是媒介发布者奉行不悖的铁律。只有趣味性的内容,才有忠实固定的受众。在融媒体发展进程中,短视频新闻、直播、媒体矩阵产品内容娱乐化、同质化、低俗化问题严重,有些新媒体平台沦为广电节目的转载平台,融媒传播力没有充分发挥。

从新融媒体整体发展现状来看,以明星类、搞笑类内容较多,虽然纯粹娱乐化的短视频、直播和带有娱乐性质的新闻类短视频,能一时起到了刺激受众神经的作用,在短时间内吸引大量受众加入,但从长远看娱乐化内容的用户黏性和忠诚度相对较弱,它的内容带给受众的是短暂的轻松消遣,而非长远的思索。一些娱乐性质的新闻类短视频貌似“新闻信息”,实质上传播的是庸俗、低俗无聊、伤风败俗的内容。[5]

价值流量应成为媒体融合追求,而从供给侧角度看,价值流量源来自对高品质内容的坚守。[6]《快车朋友圈》是太原广播电视台综合频道《新闻快车》周日版栏目,节目以微信朋友圈为设置,用虚拟演播室融媒传输视频互动技术,整合微信、微博、互联网站新媒体资源。2019年1月20日起至今播出一百多期,节目突破圈层,以第一视角和极具网感的语言进行创作。贴近采访对象与受众,平视交流,消除距离感。建立受众认同的品牌形象,持续输出差异化、有价值的内容。聚焦社会热点解答百姓疑点,成为百姓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第六届中国广播电视媒体融合发展年会上,《快车朋友圈》荣获“2020—2021年度融合创新十大品牌创新力城市广播/电视栏目”大奖。

(二)复合型人才匮乏,影响传播力创新

伴随着网络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媒介融合提升传播力已成为媒体创新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媒介融合对人才能力又提出了新的要求,数字媒体人才短缺、新媒体运营人才缺乏已成为困扰新媒体发展的软肋。昔日的主流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型过程中,复合型传媒人才的培养迫在眉睫。

传播方式的人性化、传播主体的多样化、传播途径的多元化,给融媒体传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短视频新闻、网络直播、媒体矩阵采编制作布局方面,要求采编人员既懂得新闻规律又具备职业敏感,还要擅长互联网思维、熟悉使用新媒体技术,最终实现新闻全媒体呈现。目前传统媒体中新媒体采编人员技能相对单一,处于内容复制简单组合、形式照搬材料东拼西凑的阶段。懂新媒体技术和新闻采编的人才,凤毛麟角寥寥无几。

新华社“中国网事新媒体客户端”运营团队,维保内容建设客户端下设舆情搜集组、文字编辑组、图片采集组、视频编辑组、微博报道组、动漫脚本与视频制作团队。除采编平台外,客户端工作人员还来自技术室、营销平台和新华网等多个部门。由此可见,“全媒体记者”是在具备全媒体功能的新闻采编团队环境下的有机个体,而不仅仅是指全天候、全能型的单个记者。[7]“全媒体记者”提笔能写,对话筒能讲,举机能拍,集采、写、摄、录、编、网络技术运用及现代设备操作等“十八般武艺”多种能力于一身。

(三)拓宽传播渠道,提升传播力路径

媒体传播力提升,其最根本的是要做到深融真融。沉浸在经验实践中的传统媒体,对互联网信息的了解相对匮乏,容易使融合浮于表面,看似有着新闻短视频、直播、产品媒体矩阵等形式,却没有将实质性的内容和风格进行科学规划深度融合。某些传统媒体融合发展一度处于佛系状态,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方向不明晰。缺乏协调各方面资源进行统筹规划,各媒体之间因地制宜,资源优势节目特色差异化发展,没有发挥出自身独有的核心竞争力。

北京冬奥会期间,中央广播电视台新闻新媒体平台集中火力、精锐出战,从赛事报道和原创内容两大维度,快速反应,制作十余条千万级传播量短视频新闻,部分“爆”“沸”产品揽获亿级传播高位,构建“快反+产品”轻量级、批量化的生产模式,累计制作冬奥会新闻短视频和精品视频200余条,总播放量破亿,带动新版央视新闻客户端新增下载量创历史最高,播放量和点赞量均为同级媒体第一。总台新闻新闻媒体中心冬奥会短视频中枢机制组建后,采用选题统一分配、视频资源共享的方法,力求做到“条条有惊喜、日日有爆款、天天有心意”,实现了整合资源、把准方向、规整调性、集中平台优势提升总台新闻短视频传播影响力的效果。

全融媒时代,新媒体发展壮大给新闻报道提供了丰富多彩的传播途径,也为主流媒体提升传播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意识形态舆论阵地把关责任意识,牢牢坚守宣传舆论主阵地。以鲜明的态度坚定的立场,客观正确解读来自权威的声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讲好中国故事,做好最强新闻传播主渠道,提炼节目创新特色表达群众心声。

猜你喜欢

传统媒体
短视频对传统媒体主流价值表达的推动
短视频模式下的传统媒体运营转型
传统媒体应对新媒体影响与冲击的策略
传统媒体创新发展方向
传统媒体微信运作六要诀
以资本运作纾解传统媒体困局
传统媒体商业模式坍塌的根源
如何留住青年才俊?——寻找、了解传统媒体急需的11种新型人才
传统媒体流程再造的理念与战略重构
传统媒体记者该如何主动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