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主题报道中的电视新闻直播设计探析
——以大型直播特别节目《今日中国·山西篇》为例
2022-07-14文|王曦
文|王 曦
重大主题报道是我国新闻媒体围绕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思想、重大战略任务和重要工作部署进行的集中、连续、大规模的新闻报道活动。[1]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新闻舆论工作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重大主题报道更加遵循新闻传播规律,注重新闻传播效果。
近年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围绕迎接党的十九大、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主题宣传,推出了一系列大型直播特别节目。2021年,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同制作了31期大型直播特别节目《今日中国》。其中,山西篇用将近两个小时的直播时长全景式呈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山西在高质量转型发展、脱贫攻坚、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取得的巨大变化。《今日中国·山西篇》中出现的电视新闻直播,区别于突发性新闻事件和日常新闻报道当中的直播,无论是从前期的直播选题、报道角度还是之后的报道手段、呈现方式,都更强调策划性和设计感。
一、直播题材的时代性选择
时代性是重大主题新闻报道的一个重要特征。重大主题报道中的电视新闻直播题材,要以重大主题为中心,选择最具时代特征的切入点,展现时代风貌,回应时代关切,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精神。[2]与突发事件直播报道几乎“零准备时间”不同,重大主题报道中的电视新闻直播往往会留给记者比较充分的前期准备时间。尤其是像《今日中国》这种大型直播特别节目,前期策划准备时间有将近1个月。在这段时间里,参与直播的记者首先要从选择直播题材开始,进行一场完整的电视新闻直播设计,而这对直播题材的要求则会更高。简单总结起来,起码要符合以下两个条件:
一要完整、准确、全面理解新思想,贯彻新理念。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主题,而在重大主题报道中,我们选择题材首先就是要围绕时代主题展开,为重大主题服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励精图治,砥砺前行,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百炼钢”成“绕指柔” 太钢勇攀科创高峰》是《今日中国·山西篇》当中的一场电视新闻直播连线,直播题材选择的是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在中国宝武太钢集团考察调研时,视察过的厚度仅有0.02毫米的不锈钢箔材“手撕钢”的生产和研发过程。一片钢箔,厚度不到一张A4纸的1/4。“十年磨一剑”,太钢成功研发出“手撕钢”,为我国航天、核电、新能源等产业发展一解关键基础材料之“渴”,赢得海内外市场青睐,企业经营持续向好。从“论吨卖”的传统钢到“论克卖”的笔尖钢、“手撕钢”,从产能过剩、盈利艰难到整体好转、水平领先,中国钢铁业实现华丽转身,展现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十足成色。这正是完整、准确、全面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发展新理念的例证。
二要必须符合新闻性的要求。新近发生或发现的事总是更容易吸引受众,而重大主题报道的表现形式也有多种,如果不符合新闻性,则直播的必要性就显得不够充分。在这条直播报道中,太钢研发出世界最薄的“手撕钢”,是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这里研发出的不锈钢比纸还薄,对于观众来说是新鲜事;虽然“手撕钢”的内容不是第一次被媒体报道, 而这次直播,是通过“手撕钢”的研发来展现我国制造业依靠科技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直播内容的现场感建构
1、选取标志性现场
无论是哪一种类型的直播,每一个新闻事件都有最具代表性的典型现场,或者叫“标志性现场”。[3]在重大主题报道的电视新闻直播中,如果记者选择在固定位置进行出镜直播,那么这个“标志性现场”就不是一个面,而是应该具体到一个点,如果直播时记者选择动态直播,那么“标志性现场”有可能不止一处。但无论哪种出镜直播方式,记者设计选取的直播现场起码要符合两个条件,首先,这个现场的背景是直播记者位置的标识,增强直播的代入感,其次,这个现场的背景是直播内容的载体,也是内容的一部分,增强直播的信息量。比如,在“手撕钢”的直播报道里,记者选择直播的标志性现场分别在“手撕钢”的生产车间和生产“手撕钢”的核心设备——精密带钢轧机前,既能让观众近距离感受世界最薄不锈钢的生产过程,拉近观众与直播报道的心理距离,又是之后记者介绍科技创新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2、充分调动感官
直播报道的信息是人的各种感官共同运作的结果。直播记者不仅要做代替观众看现场的“眼”,还要充当观众的耳、鼻、口、手,代替观众去听、闻、品尝和触摸,并将这一切感受表述出来。当然,调动感官进行的描述,一定要符合直播主题的需要,避免为了感受而感受,画蛇添足。比如,直播记者在介绍“手撕钢”的升级版产品时,不仅带观众看了新产品的外观,介绍了它的厚度只有0.015毫米,而且还在现场演示了新产品用手能够轻松撕开,印证了“钢比纸薄”的说法,让观众对世界最薄的不锈钢有了多感官的体验,也是传递直播主旨的细节展示。
3、记者调度现场
面对重大主题的宣传报道,记者设计直播的重点之一就是要考虑现场的呈现。为了增强报道的可视性,在不违背新闻真实性原则的基础上,记者需要在有限的空间里有效的调度现场,将符合主题表达的内容和场景重新组合呈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记者通常以“引导员”的身份出现,通过现场的重组、转换和空间的变化,既引导观众和记者一起参与直播的过程,体验直播内容,拓展观众视野,也传递尽可能多的信息。《“一老一小一青壮” 普惠民生》是《今日中国·山西篇》当中体现山西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人民至上”理念,扎实做好民生改善工作的一场直播,记者在介绍当地开展养老服务工作时,将日间照料中心为老年人做饭的食堂、餐厅和医养结合中心这几个场所,设计到了同一场直播中,通过记者的引导,带观众看到更多的现场。
三、直播信息的多元化呈现
在探索重大主题报道电视新闻直播设计的实践中,笔者发现,采用借助道具、插入小片、运用动画、使用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等多元化的呈现手段,可以对直播信息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处理,不仅能实现“重题材”的“轻表达”,提升直播报道的亲和力和趣味性,也能切实提升重大主题报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1、直播内外巧设道具
与突发事件的电视新闻直播不同,重大主题的电视新闻直播往往对新闻背景信息的依赖度比较高,在呈现专业性较强,表达较为晦涩的背景信息时,直播记者可以通过在现场借助道具,或者在演播室设计道具展示环节,提升直播的可看性。在“手撕钢”直播开始前的演播室环节中,两位主持人向观众展示了用“手撕钢”做的剪纸作品——“拓荒牛”,这件道具的出现,颠覆了不锈钢在大众心中的形象,不仅提前为随后的直播报道设置下悬念,调动起观众的好奇心,也将太钢这家企业的相关背景信息和开展科技创新的背景情况,提前进行了说明,为记者在直播报道中的内容“减负”。
2、充分运用技术手段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传统的电视视听传播出现了多元竞争局面。为了给观众带来更好的视听体验,VR、AR、动画等技术手段开始在电视新闻直播中广泛应用。[4]在“手撕钢”的直播报道中,有一段关于世界最薄不锈钢是如何生产出来的揭秘内容,记者带观众来到了生产机器旁边,但是为了生产的安全性,机器工作时的内部状态无法通过镜头直观地展现出来。记者在直播前,提前制作了机器工作原理的动画短片,在直播中进行了展示,使观众一目了然地看到整个生产过程,又将这个过程更形象的类比成“擀面杖擀面”,让原本专业性极强的工业流程,变得更易于观众理解和接受,给观众以更好的视听感受。
四、结语
设计一场优秀的重大主题电视新闻直播报道,离不开题材、现场和呈现三个要素,就像《今日中国·山西篇》经过设计后呈现出的直播报道,有新意,更生动,易传播。这样的设计和策划,通过不断创新的直播手段,让重大主题报道“飞入寻常百姓家”,为“加快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作出积极探索。就像《华尔街日报》曾经的资深头版撰稿人威廉·E·布隆代尔说过的,“人们永远在思考哪些元素让一个故事从本质上变得有趣;如何在瞬间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如何安排故事情节,让故事具有持续的吸引力;以及如何让故事深深刻在人们的记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