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动态心电图对心房颤动伴Ⅱ度房室传导阻滞的诊断价值及意义

2022-07-14邹隽董敬李媛

中国实用医药 2022年13期
关键词:房室间歇心室

邹隽 董敬 李媛

心房颤动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病症,其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在年龄60 岁的患者中,房颤的发生率为0.4%~1.0%,在年龄>80 岁的患者中发生率可达到10%以上[1]。心房颤动可引起后遗症、血栓并发症,预后效果不佳,具有较高的致残率与死亡率,对患者工作与生活产生影响,降低生活质量[1]。Ⅱ度房室传导阻滞是介于Ⅰ度、Ⅲ度间,诊断难度较大。因此,心房颤动伴Ⅱ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准确且有效诊断方法具有重要意义,可提高诊断准确率。当前,临床在诊断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时多采用影像学技术,如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等,其中常规心电图诊断无法满足临床需求,采用动态心电图诊断时,提供信息更高,且在心肌病理改变中特异度与敏感度更高[2]。研究表明,针对心房颤动伴Ⅱ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应用联合动态心电图诊断,可有效提高诊断准确率,促进疾病的治疗。本文将80 例心房颤动患者作为对象进行研究,详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8 月~2020 年8 月收治的80 例心房颤动患者,均实施动态心电图诊断。其中,男43 例,女37 例;年龄最小41 岁,最大76 岁,平均年龄(61.78±6.93)岁;原发疾病:28 例心脏瓣膜炎,26 例冠心病,16 例高血压,5 例先天性心脏病,4 例扩张性心肌病,1 例心包疾病。纳入标准:资料齐全;认知正常;以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阵发性心房颤动诊断标准为依据,根据临床症状、实验室诊断确诊疾病;熟知本次研究,并表示自愿参加。排除标准:肝胆系统疾病;糖尿病;贫血现象;近期服用降脂类药物;严重气管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不配合研究者。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使用动态心电图机(BI9800 型)进行检查,详细记录24 h 心电图的有效变化值,使用Biox Win 软件对观察图像进行全面分析。检查期间不能洗澡,日常起居与佩带前一样,尽量避免剧烈运动和双上肢剧烈活动,以减少各种肌电干扰和伪差。佩戴时不要牵拉记录电极线,否则会出现大量干扰数据,影响数据输出。

1.3 观察指标 分析患者R-R 间隔时间、预后情况、心房颤动伴Ⅱ度房室传导阻滞者特征。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R-R 间隔时间分析 80 例患者中,R-R 间隔时间>1.5 s 者共计56 例,占比70.00%,其中,Ⅰ度房室传导阻滞者32 例、占比57.14%,Ⅱ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24 例、占比42.86%。心房颤动伴Ⅱ度房室传导阻滞者R-R 间隔时间(2.84±0.23)s 长于Ⅰ度房室传导阻滞的(2.43±0.17)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患者R-R 间隔时间比较(,s)

表1 患者R-R 间隔时间比较(,s)

注:与Ⅰ度房室传导阻滞比较,aP<0.05

2.2 患者预后情况分析 80 例患者中,未实施特殊干预,自行恢复正常心律者17例(21.25%);经过药物治疗,恢复正常心律者54 例(67.50%);经过电击治疗,恢复正常心律者9 例(11.25%)。见表2。

表2 患者预后情况分析(n,%)

2.3 心房颤动伴Ⅱ度房室传导阻滞者特征分析

2.3.1 一般特征 心电图诊断包含以下特征:①长间歇特征,1.5 s以上长间歇者12例,间歇时间1.62~5.45 s,平均间歇时间(2.43±1.02)s,间歇次数2~534 次,平均间歇次数(342.12±113.38)次;②平均心室率特征:心房颤动者心室率62~147 次/min,平均心室率(79.98±22.42)次/min;长间歇者心室率61~94 次/min,平均心室率(76.45±5.86)次/min。

2.3.2 影像学特点分析 心房颤动伴Ⅱ度房室传导阻滞者点图特征呈均匀分布宽条带,无明显下界,上界清晰,宽带相近;心房颤动伴Ⅱ度房室传导阻滞者散点图宽度窄,无明显下界与上界,且散点分布宽度、密度无明显特征、规律。

3 讨论

心房颤动即房颤,为严重心律失常疾病,心房电活动由规则性逐渐转变为无规则性,严重者可出现无明显心房电活动,心房的机械运动亦变得杂乱不规则,心脏泵血功能不能正常运行,继而牵连心室电活动及机械活动变得紊乱不规则。心房颤动同高血压、缺血性心脏病等器质性疾病一块出现,往往会导致致残率、死亡率升高[3]。研究数据表明,我国心房颤动患者数量逐渐增多,其有效治疗成为临床研究的重点。房室传导阻滞表示窦性激动传导中出现延迟或者部分无法传导现象,由3个级别组成,分别是Ⅰ度房室传导阻滞、Ⅱ度房室传导阻滞、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其中,Ⅱ度房室传导阻滞发生在部分心室漏博患者中,存在隐匿性,在诊断过程中极易出现误诊与漏诊[4]。当前,我国医疗技术发展迅猛,影像学技术不断应用成熟,在心房颤动Ⅱ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的诊断中具有显著效果,常用技术包括心电图。

心电图可详细观察患者心脏跳动情况,医师可掌握与了解患者的心脏异常情况[5]。心电图对于设备要求低,且操作简单,对于医师要求较高,需经验丰富,且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在心房颤动Ⅱ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诊断中,心电图为最常用、最简单方法,特别是患者在症状发作时,心电图为最重要诊断方式,还可检查出心律失常[6-8]。心电图是采用向量方式记录患者的心肌机械收缩前心电活动,对患者心脏功能进行判断。常规心动图诊断心房颤动伴Ⅱ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时,缺乏统一规定,可由多方面概括,详细如下:①平均心室率在50 次/min 以下;②R-R 间期超过1.5 s,连续出现3 次以上;③心房颤动发作以后,QRS 波、f 波间比值低于1∶10,出现3 次以上[9];④心房颤动在发作时存在逸博心律、室性逸博、房室交接区。然而,单独应用常规心电图诊断心房颤动伴Ⅱ度房室传导阻滞存在一定不足,无法明确R-R 间隔时间,从而出现误诊、漏诊现象。动态心电图具有无创、方便与快捷等优点,且具有实时显像与连续观察的优点,因此应用于心房颤动伴Ⅱ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的诊断具有独特优势[10,11]。本次研究结果可见,心房颤动伴Ⅱ度房室传导阻滞者R-R 间隔时间(2.84±0.23)s 长于Ⅰ度房室传导阻滞的(2.43±0.17)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房颤动伴Ⅱ度房室传导阻滞者点图特征呈均匀分布宽条带,无明显下界,上界清晰,宽带相近;心房颤动伴Ⅱ度房室传导阻滞者散点图宽度窄,无明显下界与上界,且散点分布宽度、密度无明显特征、规律。

综上所述,心房颤动者可使用动态心电图诊断,可有效检出疾病,且Ⅱ度房室传导阻滞具有典型特点,为疾病的治疗提供依据,改善治疗效果。

猜你喜欢

房室间歇心室
高强度间歇运动在慢性病防治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华南农业大学发现番茄多心室形成调控的新机制
中年女性间歇习练太极拳的强度、能量消耗与间歇恢复探究分析
间歇供暖在散热器供暖房间的应用
Lorenz散点图结合逆向技术快速识别起搏器基本功能
起搏器融合波排除的心电图表现
预激双旁路合并房室结双径路形成1∶2房室传导1例
房室交接区期前收缩致复杂心电图表现1 例
一度I型房室阻滞偶伴房性早搏未下传1例
经食管心脏电生理检查误诊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的不典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特点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