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与间歇性血液透析治疗重症急性肾衰的临床研究
2022-07-14严爱宏
严爱宏
伴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人们的生活与饮食习惯发生了巨大变化,临床疾病也逐年增多,特别是重症急性肾衰临床发病率和病死率明显上升。重症急性肾衰患者临床合并症较多,预后较差,严重影响其工作和生活质量,治疗及干预费用也给家庭带来沉重负担。对重症急性肾衰患者进行科学、合理的治疗与干预已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不同的肾病可引起肾功能进行性下降,最后发展为肾衰竭,出现厌食、乏力等症状,肾脏部分或全部丧失,会导致代谢紊乱,不能维持正常的功能,还会导致代谢停滞,水电解质紊乱。为保持生活质量,血液净化疗法是必须的。临床主要应用间歇性血液透析、连续性血液透析等。不同方法的净化效果差别很大[1,2]。本研究入组本院2019 年2 月~2021 年2 月收治的重症急性肾衰患者共80 例,比较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与间歇性血液透析治疗重症急性肾衰的效果差异,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2 月~2021 年2 月本院收治的重症急性肾衰患者共80 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 例。对照组男19 例,女21 例;年龄37~72 岁,平均年龄(58.67±7.43)岁;急性尿毒症18 例,败血症10 例,慢性肾小球炎12 例。观察组男21 例,女19 例;年龄37~76 岁,平均年龄(58.13±7.14)岁;急性尿毒症18 例,败血症11 例,慢性肾小球炎11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针对患者原发性疾病进行积极治疗,包括解毒、洗胃、器官保护、抗休克、血糖和血压控制、治疗糖尿病和高血压、纠正酸中毒、贫血、水和电解质紊乱、抗感染治疗、优质低蛋白、低磷、低脂饮食等。对照组给予间歇性血液透析治疗,使用碳酸氢盐作为透析液,透析液流量为500 ml/min,血流量为200~250 ml/min,透析时间为3~5 h/次,3 次/周。观察组给予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使用低分子肝素进行抗凝,初始剂量为0.3~0.5 mg/kg,结合患者情况增加低分子肝素的用量,增加剂量为2~10 mg/h,血流量为250 ml/min,治疗时间为6~10 h/次。两组患者治疗时间均为6 个月。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血红蛋白、白蛋白水平,治疗前后血磷、甲状旁腺激素、尿素氮、血肌酐水平,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疗效判定标准[3]:显效:乏力和食欲低下等症状体征消失,尿素氮和血肌酐等肾功能指标正常;有效:乏力和食欲低下症状体征等改善,尿素氮和血肌酐等肾功能指标改善,但尚未达到正常;无效:病情无明显好转。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并发症包括头痛、嗜睡、恶心呕吐、昏迷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6.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血红蛋白、白蛋白水平比较 观察组血红蛋白、白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血红蛋白、白蛋白水平比较()
表1 两组血红蛋白、白蛋白水平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2 两组治疗前后血磷、甲状旁腺激素、尿素氮、血肌酐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血磷、甲状旁腺激素、尿素氮、血肌酐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磷、甲状旁腺激素、尿素氮、血肌酐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磷、甲状旁腺激素、尿素氮、血肌酐水平比较()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磷、甲状旁腺激素、尿素氮、血肌酐水平比较()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aP<0.05
2.3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治疗显效25 例,有效14 例,无效1 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7.50%(39/40);对照组治疗显效18 例,有效14 例,无效8 例,治疗总有效率为80.00%(32/40)。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n,%)
2.4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发生头痛1 例、嗜睡1 例、恶心呕吐1 例,并发症发生率为7.50%(3/40);对照组发生头痛2 例、嗜睡5 例、恶心呕吐2 例、昏迷1 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5.00%(10/40)。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3 讨论
随着现代医疗水平的提高,急性肾衰患者的治疗效果一步提高,但急性肾衰患者的死亡率却居高不下。直接血液透析对于严重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治疗是有效的,但是对于延长寿命、缩短病程无效。临床应用中还发现,间歇性血液透析在治疗急性肾衰竭中死亡的风险高达45%,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的死亡率只有27%[4],表明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更有效。间歇性血液透析可排除水分和溶质,导致低血压,损害器官,其临床表现为心律不齐和低血压。大部分急性肾衰患者的水分负荷和毒素含量都很高,若水分及溶质排出过快,易干扰血液动力学,使血压发生剧烈变化。清除小分子物质还会扰乱血压,影响肾功能的恢复,降低存活率。近几年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临床上多选择肾脏替代疗法治疗,小分子溶质清除速度快,细胞外液晶体渗透压低,细胞外液进入细胞,导致血容量减少,交感神经失去正常反应。不适当的生物相容性可引起细胞因子的释放和粒细胞的活化,与此同时,血液透析外血流快速流出对全身循环影响极大,使许多严重心功能不全、休克或严重低氧血症患者不能进行间歇性血液透析治疗,其甚至会使病情恶化[5,6]。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具有血流动力学稳定性高、溶质清除率高等优点,可防止患者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氮质血症,预防酸中毒,稳定患者内环境,逐步在临床上推广应用[7]。间歇性血液透析是一种传统的血液净化治疗方法,可有效清除患者体内多余的水、氮废物,平衡患者体内的酸碱和水电解质,但是该疗法的迅速清除会对患者血流动力学产生不良影响,导致电解质失衡、低血压等并发症,导致治疗效果不佳。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是一种新型的血液净化疗法,主要通过缓慢等渗的方法排出患者体内多余的水、氮废物,并根据患者的实际需要调整液体平衡,使之更符合人体生理状态[8,9]。经过长时间的持续治疗,不但能有效保证清除效果,而且能提高患者的免疫调节能力,满足患者的营养需求。在治疗严重急性肾衰时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优于间歇性血液透析,因为急性肾衰连续肾脏替代治疗能维持机体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有利于纠正患者体内、电解质、酸碱平衡,帮助清除炎症介质、代谢产物,控制病情。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不仅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还可减轻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消极情绪[10-12]。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血红蛋白、白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磷水平、甲状旁腺激素、尿素氮、血肌酐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对于重症急性肾衰的效果确切,优于采取间歇性血液透析的方式,可更好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减少并发症,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