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路椎管扩大减压微型钛板固定椎板成形术治疗颈椎病患者的效果

2022-07-14宋正鑫卫力晋刘岩吴立君毛英夫杨传忠

中外医学研究 2022年16期
关键词:椎板后路曲度

宋正鑫 卫力晋 刘岩 吴立君 毛英夫 杨传忠

颈椎病为骨科临床常见病症之一,即椎间高度丢失及椎间盘退变等因素所致椎体失稳、椎间盘突出,对脊髓及神经根造成压迫,从而引起的临床综合征。颈椎病预后难度及治疗难度均较大,治疗重点在于解除脊髓及神经根压迫,恢复颈椎生理曲度,重建颈椎稳定性[1-2]。现阶段,临床治疗颈椎病的常见措施之一即传统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减压术,可有效缓解患者病情,但术后易出现轴性症状、门轴断裂及在椎管再关门等情况[3]。颈后路椎管扩大减压微型钛板固定椎板成形术为近些年兴起的新型手术模式,以微型钛板固定于开门侧侧块及椎板,使颈脊髓减压椎管成形稳定性得以维持,可提升疗效[4]。为对比分析颈椎病治疗中后路椎管扩大减压微型钛板固定椎板成形术、传统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减压术的应用效果,此次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2月北京京煤集团总医院骨科收治的60例颈椎病患者展开研究,以期为改善颈椎病患者的预后水平带来益处,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2月本院骨科收治的60例颈椎病患者。纳入标准:(1)符合文献[5]《骨科疾病的分类与分型标准》中相关标准,CT及MR提示多节段椎间盘突出、脊髓受压;(2)发育性和/或继发性颈椎管狭窄;(3)系统保守治疗3个月后无效。排除标准:(1)严重颈椎后凸畸形;(2)颈椎不稳定并有相关临床症状;(3)颈椎间盘髓核脱出;(4)合并严重合并症,无法耐受手术;(5)存在颈椎疾病手术史;(6)合并严重性骨质疏松;(7)合并强直性脊柱炎或类风湿性关节炎;(8)并发椎管广泛狭窄;(9)意识、精神、沟通、听力或智力等障碍;(10)恶性肿瘤或凝血功能障碍。按电脑数字表法随机将其分作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男12例,女18例;年龄50~80岁,平均(67.76±5.19)岁。观察组男14例,女16例;年龄51~79岁,平均(67.14±5.27)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此研究方案已通过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观察组予以颈后路椎管扩大减压微型钛板固定椎板成形术:(1)全麻,取俯卧位,Mayfiled头架固定使颈椎前屈,固定双肩,以C3~7棘突为中心做纵性切口,电刀剥离两侧椎旁肌,显露双侧侧块,咬除 C6、C7部分棘突。(2)对颈椎C3~7节段进行减压,观察病情状况,以病情严重侧选作开门侧,定位两侧小关节,沿内侧缘2~3 mm部位打开骨槽,对开门侧椎板内侧的皮质骨进行打磨,至其硬脊膜囊处止,并以磨钻对另一侧椎板进行打磨,直至椎板深层的皮质处,制作V型骨槽,作门轴侧铰链。(3)朝门轴方向将椎板掀起,对硬膜囊表面粘连带及椎板边黄韧带进行充分清除,再将小关节突的内侧缘咬除,使硬膜囊暴露出来。(4)给予C3~7节段固定,于侧块部位放置微型钛板,并以自攻螺钉妥善固定,向外或垂直进钉,并于棘突根部对另一端进行固定,垂直进钉,控制进钉深度,避免将对侧骨皮质穿破。(5)给予椎管中脊髓减压,常规放置引流管,逐层缝合手术切口,术后卧床休息,术后3 d起下床适度活动,妥善佩戴颈围领,4周后摘除,再指导展开颈部屈伸运动。

对照组予以传统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减压术:麻醉与手术操作方法与观察组相同,不以微型钛板对门轴进行固定,定位棘突根部,予以打孔穿线后,对C3~7棘突进行缝合,并于门轴侧的椎旁肌、小关节囊处固定。术后5 d起,根据患者恢复情况指导其坐立、下床适度训练,佩戴颈围领3个月后摘除。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所有患者均接受术后6个月~1.5年随访,评估两组如下指标,(1)轴性症状与开门角度: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时,分别评定两组轴性症状与开门角度。其中,轴性症状以日本庆应大学整形外科所提出的12分法为标准评定,总分12分,所得分数与颈椎轴性症状程度呈反比关系[6]。测定开门角度时,取水平横断面予以CT平扫,门轴作定点,朝开门两侧作射线,椎板的开门角度即射线夹角。(2)颈椎曲度、颈椎管矢状径与颈椎活动度:术前、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时,分别测量两组的颈椎曲度、颈椎管矢状径与颈椎活动度。(3)颈椎功能:术前、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时,分别评估两组颈椎功能,通过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进行,含10个评分项,采取6级评分标准,计0~5分,总分50分,所得分数与功能障碍程度呈正比[7]。(4)神经功能:术前、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时,分别评估两组神经功能,通过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JOA)评分进行,含4个评分项,总分17分,所得分数与功能水平呈正比[8]。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非等级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轴性症状与开门角度比较

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时,观察组轴性症状评分高于对照组,开门角度大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轴性症状与开门角度比较(±s)

表1 两组轴性症状与开门角度比较(±s)

组别 轴性症状评分(分) 开门角度(°)术后6个月 末次随访时 术后6个月 末次随访时对照组(n=30) 9.15±1.31 9.92±1.61 31.28±4.09 31.55±4.12观察组(n=30) 9.87±1.38 10.70±1.26 33.50±3.77 33.59±3.58 t值 2.073 2.090 2.186 2.047 P值 0.043 0.041 0.033 0.045

2.2 两组颈椎曲度、颈椎管矢状径与颈椎活动度比较

术前,两组颈椎曲度、颈椎管矢状径与颈椎活动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时,对照组颈椎曲度与颈椎活动度均低于术前,颈椎管矢状径高于术前(P<0.05);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时,观察组颈椎曲度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椎管矢状径高于术前,而颈椎活动度低于术前(P<0.05);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时,观察组颈椎曲度、颈椎管矢状径与颈椎活动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颈椎曲度、颈椎管矢状径与颈椎活动度比较(±s)

表2 两组颈椎曲度、颈椎管矢状径与颈椎活动度比较(±s)

组别 颈椎曲度(°) 颈椎管矢状径(mm)术前 术后6个月 末次随访 术前 术后6个月 末次随访对照组(n=30) 17.20±2.25 16.00±2.13* 14.91±2.01*# 8.50±1.79 15.17±2.12* 13.30±2.47*#观察组(n=30) 17.19±2.29 17.80±2.67 17.86±2.59 8.52±1.75 17.33±2.21* 15.99±2.25*#t值 0.017 2.887 4.929 0.044 3.863 4.410 P值 0.986 0.005 <0.001 0.965 <0.001 <0.001

表2(续)

2.3 两组颈椎功能比较

术前,两组N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时,两组NDI评分均明显降低,观察组NDI评分更低(P<0.05),见表3。

表3 两组颈椎功能比较[分,(±s)]

表3 两组颈椎功能比较[分,(±s)]

*与本组术前比较,P<0.05;#与本组术后6个月比较,P<0.05。

组别 术前 术后6个月 末次随访对照组(n=30) 28.27±2.62 10.33±2.07* 8.11±1.76*#观察组(n=30) 28.35±2.60 8.01±2.00* 5.85±1.32*#t值 0.119 4.415 5.627 P 值 0.906 <0.001 <0.001

2.4 两组神经功能比较

术前,两组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时,两组JOA评分均明显升高,且观察组JOA评分更高(P<0.05),见表4。

表4 两组神经功能比较[分,(±s)]

表4 两组神经功能比较[分,(±s)]

*与本组术前比较,P<0.05;#与本组术后6个月比较,P<0.05。

组别 术前 术后6个月 末次随访对照组(n=30) 8.12±1.37 12.71±2.25* 13.99±2.33*#观察组(n=30) 8.10±1.33 13.95±2.30* 15.19±2.27*#t值 0.057 2.111 2.021 P值 0.954 0.039 0.048

3 讨论

受脊髓滋养血管、脊髓压迫等因素影响,颈椎病患者的颈椎缺血严重,脊髓功能受损明显,以步态蹒跚、颈肩部刺痛及下肢无力等为主要表现,存在致残风险,需及时进行专业治疗,通过解除神经根、脊髓压迫感,使颈椎活动范围得以保持,预防颈椎节段出现退变,从而改善患者预后[9-10]。传统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减压术为临床治疗颈椎病患者的传统术式,于门轴侧小关节囊、椎旁肌对椎板进行丝线缝合与固定,可有效缓解病情,但术后颈部活动时,缝线会对附近软组织产生切割作用,且椎板具有弹性回缩性,若门轴侧骨性愈合延迟,就可能使椎板重新掀起,引起再关门问题,甚至导致颈椎管狭窄,影响患者康复[11-12]。

微型钛板为新型成形钢板,专为椎管开门而制,随着医学技术进一步发展,微型钛板逐渐应用于临床工作中,颈后路椎管扩大减压微型钛板固定椎板成形术随之应运而生,该手术可增强椎管稳定性,有助于门轴侧骨性愈合[13]。此次研究中,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时,观察组轴性症状评分高于对照组,开门角度大于对照组(P<0.05),提示与传统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减压术比较,后路椎管扩大减压微型钛板固定椎板成形术有助于改善颈椎病患者的轴性症状,稳定开门角度。传统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减压术中,对缝线进行牵拉缝合操作,会对关节囊或软组织产生刺激作用,易引起轴性症状,加之后路悬吊易使颈神经后支造成损伤,同时开门侧未进行支撑固定,导致术后再关门情况发生风险升高,难以维持开门角度。后路椎管扩大减压微型钛板固定椎板成形术中,于钢板板嘴中置入开门侧椎板得到断端,并与侧块连接另一侧钢板,再以自攻螺钉予以固定,可增强椎管成形稳定性,减压作用突出,加之钛板具有韧性良好的特征,可防止断裂,有助于患者术后展开早期活动,促进骨性愈合,并使开门角度、宽度、椎管容积得到有效维持,解除脊髓压力,防止轴性症状出现,预防再关门事件发生,从而维持开门角度[14]。

此次研究中,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时,观察组的颈椎曲度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椎管矢状径高于术前,而颈椎活动度低于术前,但颈椎曲度、颈椎管矢状径及颈椎活动度均比对照组高(P<0.05),提示与传统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减压术比较,后路椎管扩大减压微型钛板固定椎板成形术有助于稳定颈椎病患者的颈椎曲度、颈椎管矢状径及颈椎活动度。后路椎管扩大减压微型钛板固定椎板成形术中,通过刚性门轴固定,防止瘢痕组织流入椎管,对硬脊膜产生保护作用,缓解脊髓压迫程度,防止缝线缝合对小关节囊产生牵拉作用,避免神经后支受损,有助于术后及时展开康复训练及摘除颈围领,预防颈椎曲度、活动度大量丢失及降低,从而使颈椎曲度、颈椎管矢状径及颈椎活动度得到有效稳定。此外,此次研究中,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时,观察组NDI评分低于对照组,而JOA评分则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后路椎管扩大减压微型钛板固定椎板成形术在促进颈椎功能及神经功能恢复方面的效果优于传统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减压术。原因在于:后路椎管扩大减压微型钛板固定椎板成形术可预防轴性症状出现,稳定开门角度、颈椎曲度、颈椎管矢状径及颈椎活动度,增强治疗效果,为患者术后康复训练创造有利条件,进一步改善预后水平,从而促使颈椎功能及神经功能及时恢复。

综上所述,与传统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减压术比较,后路椎管扩大减压微型钛板固定椎板成形术有助于改善颈椎病患者的轴性症状,稳定开门角度、颈椎曲度、颈椎管矢状径及颈椎活动度,并且促进颈椎功能及神经功能恢复。但此研究局限于对本院收治的颈椎病患者展开手术治疗,疾病性质单一,病例数量有限,且观察指标少,后期需展开多中心研究,为对比分析颈椎病治疗中后路椎管扩大减压微型钛板固定椎板成形术、传统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减压术的应用效果提供更多数据支持。

猜你喜欢

椎板后路曲度
颈椎曲度的改变对缺血性头晕的危险因素分析
基于3D打印配准模板的脊柱机器人系统在椎板切除中的应用
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疗效分析
颈椎曲度与脊髓型颈椎病的关系研究
找回消失的“颈椎曲度”
经皮椎间孔镜与椎板开窗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对比分析
快速阅读理解专练
3D打印聚醚醚酮人工椎板在腰椎后路椎板减压术中的初步运用
蚕宝宝流浪记
腰椎后路微创手术的相关解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