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携手防治荒漠化共建命运共同体

2022-07-14生态保护修复处

绿色天府 2022年6期
关键词:沙化石漠化荒漠

生态保护修复处

红原县草地沙化原貌

按照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对荒漠化提出的定义,并在1994年《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中得到认定,荒漠化是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等因素使干旱、半干旱和具有干旱灾害的半湿润地区的土地发生了退化。荒漠生态系统被喻为地球的“肝”,富有石林、石乳、峰丛、天坑、峡谷、岩屋、竖井、洞穴、岩溶湖、断头河、沙丘、流石滩、荒原等自然景观资源,形成兴文石海、华蓥石林、诺水河溶洞、古蔺天宝洞、大渡河峡谷、道孚墨石等丰富多彩的荒漠景观,具有认知地球、保护地球、珍惜和节约自然资源的科普教育功能。荒漠化被视为“地球的肝癌”,不断破坏着、危害着人类生活环境,不断挤占着人类生存空间,直接阻碍当地老百姓增收致富,极大影响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全球荒漠化和干旱日主题回顾

红原县治理后成效

1977年联合国荒漠化会议正式提出了土地荒漠化这个世界最严重的环境问题。1992年,联合国通过了47/188号决议,成立了《联合国关于在发生严重干旱和荒漠化的国家特别是在非洲防治荒漠的公约》政府间谈判委员会,历经5次谈判,于1994年6月17日完成。1994年12月19日,第49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了49/115号决议,决定从1995年起把每年的6月17日定为“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旨在进一步提高世界各国人民对防治荒漠化重要性的认识,唤起人们防治荒漠化的责任心和紧迫感。今年6月17日是第28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今年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的国际主题是“携手抗旱 共同成长”。我国主题为“携手防治荒漠化 共建命运共同体”。

我省荒漠化基本情况

根据我省的实际情况,全省荒漠化主要表现为沙化、石漠化和干旱半干旱土地退化,有分布广、区域化危害等特点。我省现有荒漠化土地约4000万亩,占全省幅员面积的5.5%。其中,沙化土地总面积1295万亩,分布于85个县(市、区),集中于阿坝、甘孜(占92%);石漠化土地总面积1005万亩,分布于46个县(市、区),集中于凉山、泸州(占80%);干旱河谷区2000万亩,分布于攀枝花、雅安及甘孜、阿坝、凉山。四川是全国唯一的土地沙化和石漠化面积都超千万亩的省份。

荒漠化的发生和变化既有干旱、高寒等原生性气候原因,缺水、土薄等原生性地质原因;也有上世纪岩溶地区陡坡开垦等不合理的生产经营方式,石漠化区域过度樵采等不合理的生产生活方式原因。生态平衡受到破坏之后引发一系列生态问题,主要表现为植被破坏严重、水资源短缺加剧、土地退化加速、水土流失严重、环境承载下降、生物多样锐减、自然灾害频发等。荒漠化已不只是一个生态问题,它还是一个民生问题、发展问题。

我省防治荒漠化主要成效

我省地处长江黄河上游,居于全国生态安全格局重要区位。尤其是川西北地区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是黄河、长江源头,具有“中华水塔”之称,是全球最大的、保存最完整的高原泥炭湿地区,生态区位极其重要。开展荒漠化防治,既是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现实共同富裕需要,也对维护长江及黄河流域生态平衡、保障国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全省努力推进荒漠治理,自然生态整体好转。省政府将荒漠化地区生态修复纳入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重要内容,印发专项改革方案。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林业厅联合出台了《加强生态脆弱地区生态保护与修复的指导意见》,明确了以荒漠化为核心的脆弱地区生态治理基本路径、工作重点等。荒漠治理作为当前全省科学绿化的主要短板、难点、硬骨头,被纳入科学绿化行动核心内容整体推进。

通过共同努力,全省防治荒漠化工作财政投入机制持续完善。省政府办公厅印发《长江上游干旱河谷生态治理产业脱贫工程实施指导意见》,省级财政在全国率先启动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综合治理试点示范项目和长江上游干旱河谷生态治理产业脱贫工程,统筹水利资金,坚持水利先行,注重治理成效。2007年正式启动了省级防沙治沙试点工程以来,省级财政连续十六年专项支持川西北沙化土地治理,创造性地统筹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启动川西高原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黄河上游水源涵养补给区生态综合治理,推进区域生态问题科学识别、系统治理。持续深入推进退化草原轻度沙化通过封禁保护、禁牧、休轮牧等方式进行治理。

通过共同努力,重大荒漠治理工程建设机制不断优化。针对川西藏区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实施,出台《关于加强川西藏区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营造林类项目建设管理的指导意见》《川西藏区生态保护与建设林业项目管理办法(试行)》。针对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综合治理,印发试点示范项目实施指南。针对适宜封禁保护的沙化土地,印发《四川省沙化土地封禁保护修复制度方案》。并在理塘县启动沙化土地封育保护修复试点项目。全国重要生态系统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将若尔盖地区沙化治理、赤水河地区石漠化纳入核心重点治理范围。

通过共同努力,荒漠治理支撑体系不断完善。全省第六次荒漠化和沙化调查工作已全面完成并调查成果报送国家局,第四次石漠化调查工作已经全面完成外业调查工作,内业工作正有序推进。川西北地区治沙工程成效监测连续开展,监测结果显示治理区综合植被盖度平均提高 25个百分点以上,生态状况不断改善。由于荒漠治理难度大、周期长、易反复的特性,定期监测是对荒漠基本情况和治理成效最真实的反映,只有监测数据才能真正的反映荒漠化发展态势,科学制定应对之策。荒漠化防治宣传工作广泛开展,社会共识不断凝聚,全社会参与荒漠治理的合力不断增强。荒漠治理的关键技术攻关、成果应用推广、高效模式探索、基层人才培训等工作稳步推进、取得实效。

“十四五”以来,全省已累计治理中重度沙化土地12.5万亩,治理石漠化4.9万亩,完成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综合治理1.2万亩。

我们呼吁社会各界重视、支持并共同参与到防治荒漠化的伟大事业中来,按照党的十九大关于推进荒漠治理的部署和要求,携手防治荒漠化,共建命运共同体,为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努力为建设更加美丽的生态文明四川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猜你喜欢

沙化石漠化荒漠
向荒漠宣战
石漠化信息提取与时空演变分析
——以贵州威宁县为例
滇东北岩溶地区石漠化时空演变过程分析
沙漠、荒漠傻傻分不清
浅析玉龙县石漠化综合治理成效
“孪生风云”之石漠化与贫困
土地沙化面积年均缩减1980平方公里
荒漠水塘
陕西沙化土地连续15年缩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