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领域研究现状及趋势
——基于CiteSpace的文献计量分析
2022-07-14程博文
程博文
(重庆邮电大学 传媒艺术学院,重庆 400065)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1953年,清华大学首次设置辅导员岗位,目的是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1]。迄今,辅导员的职业身份几经转变,从“政工干部”到“既是教师又是干部”,再到“教师和管理者”;工作职责随之变化,从单纯的思想政治教育到思想政治教育和涉及大学生的各类管理与服务为一体;角色定位逐渐扩展为就业指导者、日常事务管理服务者和心理疏导者等。辅导员作为与大学生联系最紧密的教育者,在高等教育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系统深入地分析辅导员领域(以下简称本领域)研究的现实状况、热点难点和发展趋势,可以有效推进辅导员队伍建设,促进高质量人才培养。
(二)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自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检索词设定为“辅导员”,时间范围为2010年至2021年6月7日(以下简称研究时区),期刊来源限定为“核心期刊”和“CSSCI”。本文检索出符合这些要求的文献共计2820篇,通过筛选,删除无效文献734篇,得到有效文献2086篇。
(三)研究方法
本文所用分析软件是美国德雷塞尔大学陈超美教授团队开发的CiteSpace(版本号5.7.R5W),是一款基于Java环境的文献计量软件。通过可视化计量分析符合软件格式要求的数据,可向研究者揭示特定研究主题或者研究领域的演化及趋势[2]。本文按照CiteSpace的格式要求将2086篇有效文献的引用文献全部导入数据库,详细分析本领域的发文量、共被引关系、关键词及其突显情况,由此探究本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二、研究现状分析
研究文献的发文量是反映研究现实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分析2086篇有效文献的发文量特征、作者发文量、机构发文量、期刊发文量等因素,以探明本领域的研究现状。
(一)发文量特征
从图1可以看出,本领域的发文量有较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以2014和2019年为拐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图1 期刊历年的发文量
第一阶段(2010—2014)。该阶段的发文量呈波浪形,2011年达谷值207篇,2014年达峰值261篇,年均235篇。在2010年前,教育部相继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第24号令)等相关文件,引起学者们广泛且持续的研究兴趣。学者们对辅导员工作所涉及的学生管理、工作冲突、晋升渠道、职业倦怠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第二阶段(2015—2019)。该阶段的发文量呈下滑趋势,从2015年的237篇跌至2019年的最低值68篇,年均158篇。虽然该阶段的发文量一路走低,但研究却更深入。
第三阶段(2020—2021)。经历第二阶段的持续下滑后,2020年回升至91篇,2021年1月1日至2021年6月7日仅有27篇,预计发文量的波浪形将再次出现。
(二)作者发文量
表1 作者发文量排序(前8)排序作者发文量/篇1李永山(合肥工业大学)172朱平(安徽师范大学)103刘宏达(华中师范大学)94李洪波(江苏大学)84刘世勇(中国地质大学)84曲建武(大连海事大学)87张瑞(桂林理工大学)77邹积英(大连工业大学)7
(三) 机构发文量
在2086篇有效文献中发文量大于等于20篇的有10所大学,共计发文259篇,如表2所示。这些机构已成为本领域的主要研究基地,其中南京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均位于教育部首批公布的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名单之列[3]。
表2 机构发文量排序(前10)排序机构发文量/篇1南京师范大学402安徽师范大学313华中师范大学273北京师范大学273东北师范大学276合肥工业大学247桂林理工大学228中国地质大学219华东师范大学209华南师范大学20
(四)期刊发文量
在2086篇有效文献中发文量排名前5位的期刊为《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400篇,占比19.18%)、《教育与职业》(258篇,占比12.37%)、《思想教育研究》(149篇,占比7.12%)、《中国成人教育》(148篇,占比7.09%)、《思想理论教育》(130篇,占比6.23%)。需要注意的是,2018年以来《中国成人教育》未刊登本领域相关文献,如图2所示。
图2 排名前5的期刊历年发文量
综上所述,高校对本领域研究的热情不高。研究时区内发文量整体呈下滑趋势;研究者的持续性不强,2591位作者中有2472位作者的发文量低于3篇;研究机构主要集中在师范类院校,其余院校的参与度不够;个别期刊的关注度不够,3年多来相关文献发文量为0。这些现象应引起高度重视,应鼓励更多高校参与,激发更多高校教师特别是辅导员的研究热情,撰写出更多高水平的研究文献。
三、研究理论基础分析
如果一篇文献的参考文献构成该文献的知识基础,那么研究热点的参考文献则构成相应研究领域的知识基础[4]。下文将通过对被引文献、共被引文献的分析,探索本领域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被引文献分析
统计可得,在2086篇有效文献中,共有6447条被引文献,平均每篇引用3.09篇,说明本领域的文献中引用文献并不高,研究主要基于研究者的观察思考和实践经验,相关的理论基础薄弱。
在被引用文献排名前9的参考文献中,主要为国家领导人讲话、有关辅导员的职业要求或指导性文件,说明辅导员工作在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观引领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具有极强的政治性。
表3 被引文献排名(前9)
(二)共被引文献分析
分析共被引文献的知识图谱可以了解研究的理论基础。本文设置CiteSpace参数为:Time Slicing 1(表示将数据按每一年划分),Selection Criteria Top 10%,最大每切片被选值(The maximum number of selected items per slice)25,并以时间轴(Timeline)显示,得到以下共被引文献知识图谱,见图3。
图3 共被引知识图谱(时间轴)
从知识图谱可以看出,共被引知识图谱共有1338个节点、3281条连线,形成11个聚类。节点越大,代表该文献被引用的频次越高。图谱中的最大被引节点为“队伍协同”聚类中的节点,对应文献为2016年人民日报所刊登的《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图谱形成11个聚类标签,这11个聚类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
1.辅导员职业化
主要研究如何消除职业倦怠、如何实现职业化、专业化,以及辅导员职业标准等。辅导员职业化共被引文献可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国家领导或主管领导的重要讲话、指导性文件以及相关学者的著作。如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43号令)、冯刚的《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理论与实务》、张再兴的《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理论与实践》等。这类文献明确规定了辅导员的工作职责,指明辅导员的发展方向,对本领域的研究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第二类是对于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的具体研究文献。如赵庆典、李海鹏指出政策和条件的保障是建设辅导员队伍的关键[5]。刘进对辅导员专业化发展提出质疑,认为辅导员存在职业壁垒低、职业认同差、制度保障不全、职责划分不清等问题,使得专业化发展频频受阻[6]108。
2.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
主要研究如何开展协同育人、如何掌握好思想教育的主阵地等。该方面的经典文献相对单一,主要集中在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讲话和教育部的相关文件,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共十九大会议上的报告、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等。能否深入学习贯彻国家的方针政策,决定了辅导员能否完成好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这项首要职责[7]。
3.辅导员的职业认同
主要研究如何提高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等。该方面研究成果主要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职业认同感的影响因子、辅导员所面临的职业困境以及取得职业认同的途径等。柯江林、孙健敏认为,事务型心理资本、人际心理资本和总体心理资本对工作满意度和组织承诺均有正向作用[8]。王胜男指出,主动性人格对工作投入有正向预测作用,组织支持感在主动性人格与工作投入之间能起到调节作用[9]。陈晓梅提出:辅导员应从自身出发,认清角色内涵,认同职业化和专业化的职业道路;学校等组织应关心辅导员工作,调动辅导员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其突破“角色尴尬”,取得职业认同和成功[10]。
综上所述,本领域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集中在领导讲话、国家政策、指导文件,辅导员职业的专业著作相对较少,系统理论知识相对缺乏。应加强理论体系的建设,以系统的理论指导系统的研究,以系统的研究构建系统的理论。
四、研究热点分析
关键词作为一篇文献的高度凝练,能够很好地体现整个文献的核心论点。对关键词的分析可以帮助研究者把握本领域的研究热点。
(一)关键词聚类分析
本文首先整理2086篇有效文献,合并关键词、同义词,然后对CiteSpace软件进行参数设置:Time Slicing 1;阈值参数c /cc /ccv分别为(3/1/0.18)、(3/1/0.18)、(2/1/0.18),即将整个时间跨度分为三段,分别在每个时间分区设定阈值锚点,提取第一个时间分区与中间一个时间分区关键词被引频次大于3、共被引频次大于1和共被引系数大于0.18的数据,以及最后一个时间分区关键词被引频次大于2、共被引频次大于1和共被引系数大于0.18的数据,其余时间分区的阈值利用线性插值法来计算得出结论。
通过上述整理,得到146个关键词节点、332条连线的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如图4所示。图中节点大小表示关键词出现的频次,节点越大则关键词出现频次越多,网络密度大小为0.0314。
图4 关键词共现
从知识图谱中得到7个聚类,分别为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高校辅导员、专业化、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大学生。这7个聚类虽反映文献的不同侧重,但它们之间存在着各种关联,并非相互独立。
第一个聚类为辅导员。作为频次出现最多的关键词,它与另外6个聚类均有联系。辅导员节点与职业倦怠、队伍建设、职业化等关键词有关联。辅导员队伍建设是近年来本领域讨论最多的话题。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辅导员队伍能够有力地支撑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
第二个聚类为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节点与话语权、新时期、立德树人、微博、时效性等关键词有关联。这说明新时期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掌握话语权,加强时效性,借助新平台,立德树新人。教育部24号令明确“辅导员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11],教育部43号令把“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引领”作为辅导员工作职责的首要任务[12]。如何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本领域的高热度研究课题。
第三个聚类为高校辅导员。这一聚类与第一聚类相似,区别在于仅针对高校辅导员群体进行研究,而不包含高职辅导员。高校辅导员节点与职业能力、职业倦怠、科研能力、心理压力、角色定位等关键词有关联。这一聚类反映了近10年来针对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工作与非工作冲突、科研能力要求,特别是职业倦怠等是关注的热点话题。由于工作事务繁杂、晋升空间狭窄、职业认同偏低等问题,很容易诱发辅导员的职业倦怠。
第四个聚类为专业化。专业化节点与职业化、队伍建设、路径、职业能力、建设等关键词有关联。教育部在《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政〔2005〕2号)中要求,“鼓励和支持一批骨干攻读相关学位和业务进修,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向职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如何建设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辅导员队伍,以及建设路径、方法等是本领域的热点话题[7]。研究者从心理学、管理学等方面对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和职业化进行相关研究,认为辅导员职业的技术含量低,重复工作多,如果不通过其他外部因素来刺激,很难完成专业化和职业化建设[6]111。
第五个聚类为高职院校。高职院校节点与职业能力、队伍建设、专业生涯规划、专业水平、胜任力模型、学生管理等关键词有关联。这一聚类与第三聚类相似,关注重点更聚焦高职院校和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
第六个聚类为思想政治工作。这一聚类与第二聚类相似,但侧重于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途径和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节点与微信公众号、大学生、立德树人、三全育人、思想政治教师等关键词有关联。
第七个聚类为大学生。大学生节点与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管理、大数据等关键词有关联。新时期辅导员如何运用大数据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教育管理是近期研究的热点话题。
(二)关键词中心性分析
中心性反映了该节点在整个图谱中的中心度,数值越高说明该关键词中心度越高,与之相关联的关键词越多。由表4可以看出中心性排名前7的关键词为辅导员、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化、大学生、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这与图4中的7个聚类基本一致,说明图4中的7个聚类是当下辅导员领域的研究热点。
表4 中心性排序(前7)序号关键词中心性1辅导员0.392高校辅导员0.253思想政治教育0.244专业化0.145大学生0.136高职院校0.117辅导员队伍0.1
综上所述,本领域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辅导员、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化、大学生、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等课题。在这些仍将持续高热的课题中,辅导员的相关同义词最多,说明辅导员队伍建设是一个基础性工作,也是研究实践的核心和难点,必须高度重视。
五、研究趋势分析
关键词的突显情况既能反映各个时期的研究重点,又能反映研究的演变过程和发展趋势。通过对有效文献关键词突显的分析,可以看出本领域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如表5所示。
表5 关键词突显(前20)
(一)第一阶段:2010—2013
2000—2010年期间,国家高度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相继发布了一系列相关的重要文件,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和《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2005〕第24号)等,明确了辅导员有着教师与干部的双重身份,肩负着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的工作职责[11]。同时,文件指明辅导员未来的发展方向是职业化、专业化[7]。为进一步加快辅导员队伍的建设,教育部印发《2006—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计划》和《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规划(2013—2017年)》(教党〔2013〕9号),有力地促进了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建设。
受此影响,如何消除辅导员的职业倦怠、如何建设可持续发展的辅导员队伍、如何做好辅导员工作,相继成为这一阶段的重点课题。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建设、职业倦怠、辅导员工作极为突显。
(二)第二阶段:2014—2017
该阶段的突显关键词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的关键词为提升、职业能力、路径、困境等。《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教思政〔2014〕2号)明确辅导员的五项职业守则:爱国守法、敬业爱生、育人为本、终身学习和为人师表,要求辅导员应“具备宽广的知识储备,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政治学、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伦理学、法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13]。这一方面主要探讨如何提升辅导员的职业能力及其提升职业能力所面临的困境等课题。
第二方面的关键词为话语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等。党的十八大以来,如何在新时期掌握话语权、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协同思想政治教师和其他教师达到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都成为研究重点。
(三)第三阶段:2018—2021年6月7日
该阶段的关键词有新时代、三全育人、立德树人、思想政治理论课等。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提出“三全育人”,强调“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14],如何针对新时代大学生的特点,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完成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成为新时期本领域的热点话题。
综上所述,经过上述三个阶段以后,本领域的研究重点在持续关注加强思政教育、建设工作队伍、提升职业能力、消除职业困境等课题的基础上,逐渐向协同育人、三全育人、立德树人等方向深化。如何探索育人新途径、如何建立完善的“三全育人”体系、如何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大学生等课题,已成为本领域面临的新课题、新趋势。
六、研究对策建议
(一)鼓励协同参与
高等院校应加强本领域的研究,整合力量、协同参与。研究者应加强与辅导员交流沟通,了解辅导员职业的工作特征和现实关切,针对不同层次院校、不同学科专业来研究,避免一概而论、空洞无物。要将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充分融合,在研究中植入新的成功案例,同时将研究成果推广运用到工作实践中,以形成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新研究模式。
(二)探索理论创新
目前,学者们在本领域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本领域的研究多基于实践经验和自觉思辨,方向较分散,部分问题研究不够深入,缺乏系统的理论支撑。笔者认为本领域的理论体系应包含四个方面:一是国家的方针政策;二是辅导员职业的专业知识;三是辅导员职业的关联知识,如心理学、社会学等;四是辅导员职业的实践经验。研究者应加强相关理论知识的研究学习,充分掌握国家政策、精通专业知识、熟悉关联知识、了解经验教训,逐步构建本领域的研究理论体系。
(三)聚焦研究难点
在本领域众多的研究热点中,辅导员队伍建设是一个极其困难的基础性研究。如何提高职业认可促进其职业化、如何借助关联学科帮助其专业化、如何完善制度确保其持续化等,都是这个难点中需要高度关注的话题。研究者应切实关注辅导员职业空间狭窄、考核要求严苛等现实,研究构建合适的考评体系、晋升途径,探索提升辅导员职业认可度、话语权以及幸福感的制度体系,促进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和发展。
(四)把握时代脉动
近几年来,国家相继推出一系列教育改革措施,如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改革、中小学“双减”、中考分流、高考志愿填报改革等,这些改革必将对教育领域乃至整个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研究者既要深刻把握本领域研究的演变脉络和发展趋势,在协同育人、三全育人、立德树人等方向着力,更要密切关注新时期的时代脉动,积极应对教育改革新政以及科技革命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充分借助教育改革的契机,为本领域研究注入新鲜活力,开展持续有效的研究,帮助辅导员更好地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引领工作。
七、结语
辅导员工作是事关国家教育发展的重要工作,把握其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将有助于辅导员队伍建设和教育事业发展。研究者必须把握现状、展望未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革和进步,加强学习、关注现实、积极参与、协同配合,在提高研究水平的同时实现促进教育发展的根本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