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高校混合式教学研究综述
2022-07-14孙渝莉
孙渝莉, 刘 瑞
(1.重庆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074;2.湖南信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长沙 410151)
近年来“互联网+”的理念不断发展,教育领域也深受影响,原有的高校教学生态受到冲击,这为高校教学带来新的改革机遇。互联网、大数据与教育结合,催生了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形式。为推进教育教学信息化,国家出台一系列文件和指示。《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对教育信息化做了阶段性部署,《教育信息化2.0计划》强调和规划目标任务、实施行动和保障措施等方面,以期将外在的技术力量转化为教育长足发展的内生动力。此外,信息技术的发展催生出一批慕课平台和智慧教学工具,从而形成基于移动通信设备和网络信息技术展开课前、课堂、课后教学活动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教师和网络学习平台及其工作人员为学生提供线上线下教学环境、线上线下教学资源、线上线下教学方式等,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具有创新性和拓展性的混合式教学走入人们视野,成为高校教学方式之一,各高校教师积极探索将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途径。目前,混合式教学研究领域已涌现出大量成果,我们有必要将其梳理。本文以国内高校关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研究文献作为研究对象,力求审视混合式教学的全貌,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一、混合式教学研究文献的总体状况
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全文数据库收录的关于混合式教学的文献为样本分析,将“混合式教学”并含“高校”确定为主题进行检索,匹配方式为“精确”,并选择中文文献。检索发现,2006年混合式教学在国内首次出现,本文检索选择2006年1月1日至 2022年6月1日共计958篇文献作为研究样本,从研究文献分布学科、数量增幅和研究文献集中的期刊总体了解混合式教学的研究状况。
(一)混合式教学研究学科具有针对性,多应用于理论性强的课程
通过CNKI提供的混合式教学在各学科中的研究状况,从图1统计看,英语、思想政治理论、体育、基础医学、经济学、计算机、管理学、数学、音乐、中国语言文学十个学科关于“混合式教学”发文的排名靠前,理论性和知识性强的学科应用混合式教学模式较多,而操作性和实践性强的学科对混合式教学的运用比较低频,混合式教学运用集中在理论性强的学科。互联网时代新媒体技术快速发展,教学环境的转变给高校教学带来新的挑战,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把握了现代学生的特征,信息化教学手段为教学改革带来新视角。
图1 高校混合式教学研究相关学科发文量分布(前十)
(二)混合式教学研究数量逐年递增,近八年增幅较大
教育信息化改革促使混合式学习理念诞生。自李克东、何克抗提出混合式学习后,学者们将研究聚焦在学生学习方式上,研究混合式学习的基础概念、基本理论,这一阶段混合式教学关注度较低。2006—2014年混合式教学研究论文数量约有60篇,从2015年开始,混合式教学的相关研究呈现快速增长趋势,至2022年6月1日,混合式教学相关研究的文章超2000篇。混合式学习研究积累给混合式教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加之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提升,手机、电脑和多媒体等广泛使用,以及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学习环境等发生改变,教师教学理念更新,给混合式教学发展提供了机遇。近年来,在国内各类院校开始加大推广混合式教学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下,混合式教学研究兴起。新冠疫情之后,在“停课不停学”的指导下,各学校纷纷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教学,如何保证线上课程质量不打折扣是学者们急于解决的问题,2020年有关混合式教学的文章数量增幅较大,2021—2022年有关高校混合式教学研究的增长势头继续保持。
图2 我国高校混合式教学研究论文年度分布
(三)混合式教学研究期刊具有聚集性,大多分布在教育技术类或高校教育类期刊
从统计情况看,混合式教学的研究文章主要刊发在各高校学报、电气化教学和课程、教学改革类期刊,如《现代教育技术》《电化教育》《大学教育》和《成人教育》等核心期刊发文量较多。此外,《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云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等学报载文量较高,说明各高校学报、电气化教学和教育技术类期刊是学者们交流混合式教学研究的重要平台,教育技术人员和教师是推动混合式教学研究发展的主力人员,他们在探索混合式教学的理论基础,同时将理论运用于实际的课程教学和教学改革实践中加以检验,使研究成果更可信可靠。因此,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教育教学方式的更新息息相关,信息技术的发展需要在教育教学中应用检验。教育技术类期刊和大学教育、成人教育类期刊具有较高的载文量是合理的。
二、混合式教学研究文献的内容分析
整理与分析高校混合式教学的相关文献,研究内容大致包括混合式教学内涵、混合式教学理论、混合式教学作用、智慧教学工具、混合式教学模式、混合式教学质量评价和混合式教学教师队伍素质培养七个方面。总体而言,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的实践实证研究较多,约有 66%是关于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的实践实证研究,关于混合式教学内涵、理论基础等其他方面的研究所占比例较小。
(一)混合式教学内涵呈现多样性,核心在于优化教学效果
混合式教学虽经过多年的发展,但学术界关于混合式教学的内涵未达成共识,混合式教学内涵呈现多样性,不同学者对混合式教学有不同的解读。一些学者认为混合式教学是线上教学和面对面课堂教学的混合,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何克抗认为混合式教学就是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数字化学习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进一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1]。 李逢庆指出混合式教学的教学方式指在适当的时间,采用正确的信息技术,将学生学习环境和学习资源与活动融合,从而使学生形成或提高相应的能力,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2]。 也有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解读,解筱杉、朱祖林认为混合式教学是利用了有效组合思想,以课堂面授和网络教学平台为主要依托,根据需要将教学过程以模块的形式合理有效地呈现给学生,最优化教学效果[3]。此外,一些学者从在线教学与面对面教学所占学时和课程内容的比例,从“量”的方面来鉴定混合式教学的定义。也有学者认为在线内容所占比例达到30%~79%的才为混合式教学。
综上所述,学者们关于混合式教学内涵的解读,主要考虑的是信息技术与面授课堂如何有机结合,从而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和教学环境,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升教学效果。
(二)混合式教学作用的认知呈现发展性,随实践进一步深入
随着混合式教学的推广,学者们对混合式教学作用的认知在研究和实践过程中不断丰富。总体而言,混合式教学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教学的弊端,开创教学的新生态。在线课程具有教学便利、受众面广和教学成本低等优点,早期有学者提出“代替论”,认为在线学习将替代课堂教学。实践表明,纯线上教学使用过度的教学效果不尽人意。也有学者提出混合式教学仅仅作为面授教学的辅助手段。随着混合式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和成熟,更多学者认同“促进论”的观点,将面授教学和在线教学有机融合,进一步促进、提升教学效果。赵延燕认为混合式教学在高校英语教学应用后,作用体现在提高英语教学效率,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三个方面[4]。冯川钧指出混合式教学是各高校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通过混合式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接纳能力[5]。 解筱杉、朱祖林认为混合式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在教学效果、教学方法和教学质量等方面都有新的体现[3]。陈婧认为混合式教学为高校培养创新性人才提供了可靠理论支撑[6]。
学者们对混合式教学的作用最初是不明晰的,在教学实践中逐渐认识清晰,深入认识混合式教学在高校教学改革中的作用,需要在今后的实践研究中加以探讨和验证。
(三)混合式教学理论呈现丰富性,集中于学习理论
目前,混合式教学的理论基础已取得丰硕的成果,例如学习理论、教育心理学理论等。早期,学者们普遍认为建构主义和联通主义是混合式教学的基本理论依据。建构主义强调教学需要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个体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的,通过两种自我调节行为——“同化”和“顺应”,逐步建构关于外部世界的认知。赵文杰等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教学核心理念设计“翻转课堂”等教学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锻炼了其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7]。陈朝晖等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创建以“交互学习”为基本要素的混合式教学模式,通过“深度交互”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构建,提升其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8]。联通主义提倡基于技术中介并在与环境的联结中学习,认为学习不再是个人单独的活动,是将专门节点和信息源连接的过程[9]。马婧分析联通主义的内涵和特点,认为联通主义理论指导混合式教学是适应今天网络化、数字化的教学环境,借助互联网技术,使学生自身内部和外部网络连接,从而构建新的知识网络,提升交互沟通协作的能力[10]。随着研究的发展和深入,混合式教学获得更多的理论基础。元认知理论认为,学生依据自身的元认知水平,采用一定的元认知监控策略,对知识进行处理才能形成有序化知识块,进而在长期的练习与实践中形成深度知识及与课程相关的工程思维。涂琴等从元认知理论的基础上构建混合式教学模式,让学生形成有序化知识块,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11]。丁雪梅等基于认知负荷理论,从影响记忆的内在认知负荷、外在认知负荷和相关认知负荷着手,改善教学效率和质量[12]。此外,多元智能理论、人本主义理论等也运用在混合式教学研究中。
混合式教学具有综合性和多元混合的特点,其理论基础应当多元化,融合教育心理学、计算机科学、信息传播学和现代信息技术理论等多个学科,使研究视野广阔。总的来说,现阶段混合式教学的理论基础研究集中于学习理论,对混合式教学的实践应用也会产生一定作用。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为混合式教学找到更多的理论依据,这是今后研究的方向。
(四)混合式教学工具功能具有强大性,逐渐与课堂教学相融合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应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打造的智能化教学服务平台和智慧教学工具如雨后春笋,给混合式教学的实现提供了平台和工具,包括清华大学与学堂在线共同开发的雨课堂和北京大学开发的课堂派、超星公司开发的学习通、中国大学MOOC出品的慕课堂、蓝墨科技开发的“蓝墨云班课”,还有“励志君”,等等。这些智慧教学工具操作简单,容易上手,功能强大,具有教学实用性,给课堂教学带来许多改变。李祁等认为通过智慧教学工具促进教学智能化、精准化、个性化,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提升的美好学习体验,从而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和教学相长[13]。在众多的智慧工具中,雨课堂和学习通强大的功能在大学课堂大受欢迎。河北工程大学的“电工电子学”课程利用雨课堂在课前、课中、课后的使用与实践的特点,建立基于雨课堂的混合智慧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的预习效果、学习兴趣和课堂积极性[14]。贺元香等基于学习通改革“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建立“1+X”混合式课堂教学模式,实现加强基础教学和学生能力提升[15]。
学者们关于智慧教学工具的研究,重点关注将智慧教学工具所具有的功能融合到教学中,从而提升课堂吸引力、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这是混合式教学实践研究的热点方向之一。因为智慧教学工具引起的课堂改革时间不长,智慧教学工具的功能优化及其如何规范和有效使用仍有很大研究空间。
(五)混合式教学实践呈现广泛性,基于理论指导下有较多成功的蓝本
基于不同理论指导下的混合式教学在实践应用过程中,形成较多经典的模式,达到课程教学改革的目的,也为教师提供经验借鉴。刘满兰等基于OBE理念,以产出为导向,重视学习产出,重新定义课程教学目标、改革课程教学方式和考评机制,对不同层次的知识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如基础知识由线上慕课讲授,线下教学更注重练习和项目训练,考核方式从单一的卷面考试改为多方面考察[16]。近年来SPOC(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模式在高校使用较普遍。陈芳等从课前准备、课堂实施、课后资料推送及其评价方式着手,在“SPOC-课堂”上展开线上学习、翻转课堂、课堂讨论及课后作业[17]。郭艳燕从程序设计实验课程的难题入手,实施基于 TPACK 模型的混合式教学改革,即强调教师技术知识、学科教学知识、教学法知识三者的深度结合,采用线上和线下两种途径开展教学,强调学生学习过程的主体性,突出教师教学过程中的指导性和启发性[18]。张爽基于PBL理念,突出问题导向,基于问题暨软件项目进行教学设计,开展翻转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更多软件工程的知识,提升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9]。李利等人在深度学习概念的基础上设计了以情境、互动、体验和反思为要素的高校混合式教学设计[20]。
混合式教学实践给应用模式和课程设计研究提供了经验,从而形成推广的蓝本。但是,目前的研究大多是基于教师个体或某门课程的混合式教学经验进行展示和归纳。较少有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或研究大量个例的基础上描述客观现象,揭示混合式教学的规律,探寻一个可靠、可行的应用模型。基于大范围实践应用来建立一个可靠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六)混合式教学质量评价呈现系统性,指标体系树状分布
混合式教学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的能力上有一定成效,其质量评价备受关注。李逢庆、韩晓玲指出混合式教学质量体系构建遵循六个原则:标准差异化、主体多元化、方式多样化、内容全面化、过程动态化和结果有益化[21]。解筱杉、朱祖林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分析影响高校混合式教学质量的相关影响因素,有教师、学生、教学支持系统、教学效果和评价,这四个因素包含教学能力、教学态度、教学方法、网上学习适应性、学习态度、课堂面授、课程特点、网络教学、学生反映、学习评价10个一级指标,在10个一级指标下面设立思维能力、网上教研能力等27个二级指标。他们在分析各要素后提出,提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质量需要三方面的工作——梳理师生需求和混合教学要点,优化混合式教学结构、掌握教学支持系统的需求、建立教学指导和监控评价制度[3]。赵巍认为高校混合式教学需从教师、学生、设备和制度四方面采取有效措施来提升在线教学质量管理[22]。
混合式教学质量评价研究大多数是通过问卷、访谈等实证调查,建立教师、学生、教学支持系统和教学效果四个方面的评价体系,对评价和考察混合式教学质量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但是目前学术界关于混合式教学质量影响要素的研究维度比较单一,没有得出多元化的结论,这方面的研究需要加强。
(七)混合式教学教师队伍素质呈现综合性,聚焦信息技术能力提升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对高校教师队伍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田晓红、万力勇认为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冲击了教师的知识观、教学观、师生观、技术观和交往观[23]。 高校采用混合式教学对高校教师能力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专业教学技能过硬,而且要获得高水平的信息技术素养。张倩苇等人通过调查发现,高校教师在准备和展开混合式教学时面临教师自身、学生、机构、教学、时间和资源六方面的挑战[24]。梁嘉等认为基于慕课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下,教师要获得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在线学习资源设计与管理技能、课堂研讨引领与学习支持服务三个方面的能力[25]。邱燕楠、李政涛认为网络教学不仅仅是应对疫情所采取的特殊手段,也将会成为教育未来发展的趋势,教师们应该掌握“双线混融教学胜任力”,才能做好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数字化教育。双线混融教学胜任力包括融合教学价值观、过程观和评价观混融力的“观念混融力”,混合融通线上线下教学的教学方法之间的衔接力、转化力与生成力等的“方法混融力”[26]。俞福的认为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高校教师信息化素养提升需要从教学流程重构能力、学习资源选择能力、课堂教学组织能力和教学质量监控能力着手[27]。
在混合式教学条件下,积极开展教师队伍素质培养研究,这助于教师更好地使用平台、智慧教学工具和创新混合式教学应用模式,但现阶段这方面的研究并不深入。在混合式教学素质提升的内容上,学者们更多关注技术性素养和线上教学的能力,忽略人文情怀和教师对线下课堂的把握能力。教师混合式教学素质提升研究的角度大多在教师之外的素质,忽略了教师自身的素质,教师混合式教学素质提升的有关研究仍有留白。
三、混合式教学文献研究的启示
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推进,混合式教学作为教学改革方向之一,在内涵、作用、理论基础、智慧教学工具、模式、质量评价体系和教师队伍素质等方面都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同时存在着一些亟待研究的问题。未来,要抓住混合式教学研究的空白,夯实混合式教学理论研究,促进混合式教学实践性应用研究,使混合式教学获得更佳的效果,促进高校教育教学进一步发展。
(一)夯实混合式教学的理论性研究
随着混合式教学的发展,其优势更加凸显,特别是在特殊时期,在线学习能有效解决延迟返校情况下学习如何展开的问题。在后疫情时代,大数据、互联网技术进一步发展,混合式教学仍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之一。但是如果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混合式教学如缺乏基石的高楼,隐藏着崩塌的危险。推进混合式教学的发展,需要进一步推进混合式教学的内涵、作用、理论依据、评价等理论研究,为混合式教学实践提供更多指导。
1.混合式教学理论研究要加强力度、延伸深度
从混合式教学研究现状来看,偏向于实践研究,弱化理论研究。从相关研究文献来看,关于混合式理论研究的文章较少,未来需要深入思考混合式教学的内涵、类型、包含要素等理论研究,寻找和抓住混合式教学更本质的特征。要探究混合式教学从哪里来,即深入研究混合式教学的发展历程;探寻混合式教学到哪里去,即深入探寻混合式教学发展的根本目的和价值取向,明确混合式教学的发展方向。此外,从研究文献来看,指导实践的理论形形色色,如教育心理学、信息技术学、信息传播学、计算机科学和教育教学等,但是混合式教学的学习理论、教法学基础、方法论基础,学界未形成一致认同。同时不清楚哪些理论有助于我们理解混合式教学,哪些理论有助于指导混合式教学的设计和实践。因此,我们仍需要加强混合式教学理论研究,梳理现阶段混合式教学的理论基础,为混合式教学设计和实践提供理论框架。
2.混合式教学质量评价研究要量化、加大创新
混合式教学质量评价研究大多是从教师、学生、教学支持系统、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混合式教学质量影响因素缺乏创新维度。对一门课程来说,评价指标覆盖不全面,并且有许多评价要素不可量化,评价结果将带有片面性和主观性,不准确、不直观的评价结果不利于课程混合式教学的改进。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进一步创新混合式教学质量影响因素的研究维度,并建立可靠可行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教学评价量化计算模型。各个评价因素分区域模块,难度逐级递增,形成简练、明确和系统的指标体系,对课程的教学质量形成全面、可行和可操作的评价体系。此外,各个评价因素采取量化形式,所有的评价结果通过数据客观、直观地呈现。这些数据也成为课程混合式教学改进的直接依据,为提升混合式教学质量提供方向。在长期实践研究中,把可量化的因素集合,形成具有普遍应用价值的教学质量评价量化计算模型,在未来大量地应用混合式教学时,能高效、准确评估教学质量。
(二)加强混合式教学实践研究
混合式教学实践文献大量涌现,给更多的研究者提供借鉴和思考。但是在众多研究者热捧混合式教学实践时,需要深入思考现阶段混合式教学实践发展趋势,混合式教学实践短板及优化方向,教师进行混合式教学实践所需要的素养。
1.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要扩大视野、聚焦短板
现阶段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大多基于研究者个人实践,把研究者的混合式教学实践案例归为混合式教学模式,这些模式具有特殊性,缺乏普遍推广的条件。作为广泛推广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是建立在大量样本数据的实证调查和大范围实践效果评估的基础上,今后研究需要进一步对现阶段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进行调研和经验总结,形成较可靠和普遍适用的蓝本。建立更加优质的混合式教学模式需要加强实践比较研究。现阶段的混合式教学实践研究大多数是学者从“我”的视野出发,着眼于个人的混合式教学实践,缺乏“向外”的视野。因此,要尽可能多地横向比较国内影响较大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或者是国外混合式教学成功的模型,分析它们的相同与不同、优势与劣势,在比较中总结各种模型适用的条件和范围。此外,在不同学科的混合式教学之间开展比较研究,每个学科的混合式教学都有自己的特点,不同学科的混合式教学经验是否可以相互借鉴?哪些可以彼此借鉴?这需要通过不同学科混合式教学的比较研究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因此,加强混合式教学实践的比较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2.混合式教学教师素养研究要立足实际、增加维度
从文献研究来看,大多研究指向学生及如何提高教学效果,指向教师的研究偏少,但是高校混合式教学的长足发展需要关注教师的发展,未来需要进一步探索混合式教学中如何帮助教师提升自身能力和素养的问题。尽管现在有少量成果研究教师在运用混合式教学过程中所需要的能力,但是研究不深刻。首先是重视培养教师对混合式教学的认知,现在的高校混合式教学于传统教学来说有许多额外工作,如教学电子资源的制作,教学视频的脚本设计、拍摄剪辑,线上课程的建立、管理和维护等,许多工作无法计量,也不能纳入教师工作量,而且大多数学校缺乏对混合式教学的激励措施,教师在进行混合式教学前需要提高对混合式教学的认知,并对混合式教学改革持有坚定的态度。其次是能力准备,包括教师信息技术能力、专业教学能力和人文素养。教师要具备在线教学所必备的能力,应加强对线上课程的建立与管理和灵活使用智慧教学工具等,同时不能忽视专业教学基本能力和人文素养。注重对教师教育教学基本功的培养和考察,促进教师人文素养的提升,更加关注教师用自身的人文素养和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从而使课堂不再是冷冰冰的知识传递,而是温暖价值观的传递过程。
总体来说,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高校越来越关注混合式教学。经过近20年研究与实践,混合式教学得到较大发展,特别是在实践实证方面的研究取得较大的成就。但是混合式教学要进一步发展,仍需要加强对现阶段薄弱环节的研究,混合式教学才能在未来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对教育教学改革产生更大的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