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高校硕士研究生心理压力的自我应对、影响因素与调适优化

2022-07-14姚子涵覃小林唐雨璟

民族高等教育研究 2022年3期
关键词:心理压力硕士研究生

姚子涵,覃小林,唐雨璟,杨 琰

(1.中南民族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4;2.南华大学,湖南 衡阳 421000)

近些年来,研究生教育在党和国家工作中的地位日益提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1]随着民族高校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的逐步扩大,在校人数不断上升,硕士研究生心理压力问题也日益凸显。硕士研究生阶段充满了好奇、排斥和适应等复杂心理压力。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面对学习、交往、消费、恋爱、就业等种种问题,多数是在紧张-舒缓-紧张这样的心理复调状态下成长。正是这种复杂多变的心理压力成为影响民族高校硕士研究生生活学业的重要因素。科学把握其内在状况和尊重调适规律并加以积极引导,对于民族高校硕士研究生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文献概况、理论依据及问卷说明

目前,民族高校硕士研究生心理压力的研究已经具有一定的基础,其理论依据也比较扎实,在问卷设计和实地调研的过程中,我们采集了大量的样本资料,这些为研究奠定了真实可靠的基础。

(一)文献概况

国内现有文献主要围绕硕士研究生心理压力的基本概念、压力来源、实证研究、基本策略四方面进行探讨。现有研究成果在取得一定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研究低水平重复、缺少对国外成果关注、跟踪研究不足等缺陷。最为关键的是,这些文献多数将硕士研究生心理压力作为负面因素来对待,很少将它作为硕士研究生成长成才的积极因素来对待。心理压力不一定是坏事,关键在于通过科学的引导和调适将之管控在适当的范围内,尽可能转化为积极因素。

(二)理论依据

民族高校硕士研究生心理压力自我应对、影响因素与调适优化研究主要依据皮亚杰的认知心理学、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和近年来的心理压力系统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心理学的“认知图式”理论在研究生心理压力分析和应对过程中提供了主体心理结构范式。他认为,认知心理现象根源于认知主体与认知客体的相互作用。在这一过程中,主体的内在认知图式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通过“顺应”和“同化”两个机制,不断维护和实现着认知心理的动态平衡。这一理论用在民族高校硕士研究生心理压力现象的分析和应对中,具有一定的说服力。民族高校硕士研究生的心理压力归根结底属于外在影响因素与内在心理图式的相互作用现象。在这一过程中,主体的心理图式在心理压力的形成和减缓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硕士研究生心理压力的调适也离不开主体心理图式的调整和转换。这种心理图式主要包括硕士研究生的思想观念、情感倾向、意志品质、信念强度等人格特征,这些在民族高校硕士研究生心理压力分析与调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于民族高校硕士研究生心理压力研究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性。科尔伯格认为,人的道德认知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这一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六个水平。他发现,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其道德认知一般来看是一个由物欲到规则、感性到理性、由依赖到独立的发展过程。民族高校硕士研究生心理压力很大一部分正是其内在道德认知水平与外在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其调适也离不开这一基本的内在的发展水平和阶段的认定与把握。这也是民族高校硕士研究生心理压力存在较大差异的内在根源。

此外,心理压力系统理论也是民族高校硕士研究生心理压力分析与调适的重要理论依据。这一理论将人的心理看成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系统,它由多因素构成,受到社会分工、生产规程、人际交往和传统习惯的影响,社会资源、性格特征、自我认知和应对方式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互为影响。这一矛盾交织作用的过程正是心理系统的平衡和稳定有可能被打破,但又尽可能被维护的拉锯战中产生的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以及心理健康问题的内在根源。在心理压力众多要素构成的系统中,性格、气质、自我认识、信念和价值观等因素在系统平衡中起到重要作用;社会支持和认知评价是关键因素,经济、学业、人际关系、婚恋等事件是压力的重要来源或诱因。民族高校硕士研究生感受到的压力既与现实问题的困难程度相关,也与其自身的人格特点、认知图式和社会支持紧密相联。

(三)问卷说明

本次问卷调查根据心理压力理论,以武汉市某民族高校硕士研究生为样本,采用实地发放的问卷方式进行。在此基础上,还开展了多次实地访谈,获取第一手资料。首先选取不同性别、地域和年级的多个样本进行预调查,针对预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对问卷设置不合理和不全面的地方进行了修改补充,使之臻于完善。问卷和访谈主要涉及民族高校硕士研究生心理压力的自我应对、影响因素和调适优化等内容,触及民族高校硕士研究生心理压力的诸多深层次问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517份,回收507份,数据真实有效,问卷基本情况如下(表1)。

表1 民族高校硕士研究生心理压力对象、地域、年级

二、民族高校硕士研究生心理压力自我应对呈现多维分散的状态

调查发现,民族高校硕士研究生从研一到研三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心理压力。面对来自不同方面的心理压力,硕士研究生有着自己的应对之策,对于学校的解压方式也存在自己的看法。他们根据自己的情况,努力寻找便捷、适用和高效的自我调适途径和办法,总体呈现多维分散的状态。

(一)心理压力最先求助的对象复杂多元

心里有压力,总是想摆脱,使自己获得自由和和谐。民族高校硕士研究生一般是通过找人倾诉、行为发泄、自想自解和默默承受等不同方式进行。最先求助的对象因人、因事、因时和因条件而异,因而求助的对象是复杂多元的。总体上看,所占比例如表2所示。从表2可以看出,在硕士研究生遇到心理压力最先向谁求助这一问题上,过半的同学选择亲朋好友,占50.69%,向同学求助的占26.04%,不找任何人的占15.4%,而选择向专业人士求助的不到2%,向老师求助的只占1.58%。由此可见,民族高校硕士研究生把自己的心理压力看成是自己的隐私,不便随意向“外人”透露,只能向自己信得过的人求助。表中显示,老师和专业人员没有成为硕士研究生普遍求助的对象。

表2 民族高校硕士研究生心理压力求助对象

这说明民族高校硕士研究生对老师和专业人士的认可度不高,不愿向他们打开心扉,而亲朋好友却成为求助的主要对象,这虽不失为一种好的方式,但由于亲朋好友毕竟不多,空间距离较远,面对面相处的时间较少,受时空限制,容易造成情感宣泄的不及时和问题的积压和解决的延迟。

(二)对学校调适的态度不尽相同

民族高校运用多种方式帮助硕士研究生调适心理压力,如心理咨询、心理知识讲座、组织课外实践活动、师生沟通交流等,其中多数是通过帮助硕士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思想观念和转移注意力来实现的。但由于硕士研究生的需求多元,这些办法在硕士研究生眼里有着不尽相同的看法。

表3显示,硕士研究生对校方心理压力调适方式的看法呈多向分布,其中46.35%的硕士研究生认为很有必要和非常必要;一般的(也就是居中的,不否定也不十分肯定的)占41.42%;而认为没有必要和非常没有必要的占12.23%。结果表明:民族高校接近半数的硕士研究生对于学校心理压力调适方式持积极肯定的态度,说明学校心理调适方式能够满足这部分硕士研究生的需求,硕士研究生认可度高;接近半数的硕士研究生评价一般,说明学校心理调适方式需要加强和改进,针对性和服务性有距离,难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硕士研究生的个性需求;少部分硕士研究生认为学校心理调适没有必要,说明硕士研究生可以找到其他的调适办法,也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学校心理压力调适方式难以满足硕士研究生的需求,作用不大。

表3 民族高校硕士研究生心理压力调适态度

(三)对学校调适的评价参差不齐

面对硕士研究生的心理压力,民族高校采取了相应的调适措施,这些措施主要是针对心理压力异常巨大且会出现精神和生命危险的硕士研究生,而对于一般的硕士研究生心理压力则主要通过分散性、临时性和附带性的措施来解决。硕士研究生这些一般性的心理压力尚未受到校方的明显重视,但却较为严重地影响着硕士研究生的健康成长。这些压力经常导致一些硕士研究生难以入眠,缺乏食欲,上课精力不集中,性格孤僻,精神焦躁抑郁,人际关系紧张等,加之地域文化心理的差异,以及师生同学之间沟通不畅等因素,致使硕士研究生对校方心理调适效果的评价参差不齐。

图1中显示出,学校调适工作的作用和效果。部分硕士研究生感到满意和很满意,占比为35.70%,说明学校这方面的工作具有很好的成效,满足了硕士研究生的需求。另外,持一般评价的硕士研究生占比为56.02%说明,一半多硕士研究生没有得到满意的效果。而不满意和很不满意的硕士研究生占8.29%,说明尚有少部分硕士研究生认为学校心理调适工作很大程度上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由此可见,民族高校在硕士研究生心理压力调适方面尚存较大的改进空间。

图1 对学校调适的评价

(四)自助调适行为多种多样

民族高校硕士研究生应对多重心理压力的自助调适方式普遍是经验性的。一般遵循自己已有的调适经验,按照自己熟悉的调适方式进行。民族高校硕士研究生选择的自助调适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具体如图2所示。

图2 自助调适的方式

民族高校硕士研究生心理压力调适的自助方式主要表现为转移注意力、自我发泄、自我压抑、顺其自然、放松等不同种类。这其中每一项都存在超常和非理性的表现,但大部分硕士研究生能将自助调适控制在理性和适度范围之内。从图表中可以看出民族高校硕士研究生是自己心理压力调适的主体。任何外在的调适都需要转化为硕士研究生自己的调适才能生效。同时,需要积极引导硕士研究生的自我调适向科学理性适度的方向发展。

(五)调适资源明显短缺

据调查,目前民族高校硕士研究生心理压力调适基本上处于自发状态。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关于心理测量的专业仪器、实验室等配套设施尚不够健全,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网站、公众号等宣传力度和影响力尚弱,硕士研究生对于网站和公众号的利用不够充分、全面。学校心理咨询室只能为主动寻求心理辅导的硕士研究生提供适当帮助,部分被动内向的硕士研究生难以及时获得校方的心理疏导。学校开设的心理辅导课程缺少针对性的实践体验,对硕士研究生心理压力的调适作用有限。教师、辅导员、心理咨询中心和硕士研究生的联系不够密切,师生信息沟通不畅,教师往往把硕士研究生心理压力当作思想问题加以解决,忽视心理规律和心理分析,过于强调硕士研究生心理压力释放中的顺从性和被动性,将硕士研究生心理压力调适等同为单方面提升硕士研究生的思想认识。这些做法不但起不到心理解压的作用,反而会加重硕士研究生的心理负担。

三、民族高校硕士研究生心理压力的影响因素

调查发现,民族高校硕士研究生的心理压力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为成长过程中内外矛盾相互作用引起的心理焦虑和紧张,这些影响因素积聚在一起,使一些硕士研究生内心世界处于希望与失望、放松与紧张、自尊与自轻相互交织的状态,由此引发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

(一)任务繁重导致心理紧张

民族高校硕士研究生已经不同于本科生,面临更复杂更繁重的学业任务、社会责任和内心自觉。调查发现,众多事务的堆积直接导致民族高校硕士研究生精力与时间的紧张,从而引发心理压力问题,尤其是在研三毕业季更为突出。这些繁重事务主要表现为“专业课程学习任务”“各种过级考试”“各种考证”“熟人相托之事”“父母交代之事”“自身出国,考博,就业等事”“日常琐事”“情感维护(友情、亲情、爱情……)”和“其他”等等。据调查,首先是毕业论文撰写、毕业论文发表、考博和就业面试等引起的心理压力占75%,其次就是各种过级考证占63.91%。第三是导师布置的额外繁重事务占63.12%。硕士研究生较本科生的学习内容难度更深,要求更高,家庭和社会的期望更大,他们以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处理这些不易处理的事务,尤其是完成实验项目、撰写和发表学术论文,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都需要巨大付出,由此引发严重的心理压力问题。

(二)陈旧习惯加重精神负担

民族高校硕士研究生一方面在接受新的知识和文化的熏陶和塑造,同时他们又受到原有文化习惯的约束。这几乎是每一个硕士研究生面临的难以超越的问题。正如黑格尔所言:“习俗是没有反对的活动,在那里边只剩下一种形式上的持续,生命的目的原来所特别具有的丰富和深刻,在习俗里是谈不到了。”[2]由此所产生心理压力的节点主要集中从研一向研二的过渡时期。调研发现,随着研究学习的加深,民族高校硕士研究生不论是学术视野、知识能力还是生活、思维习惯都与从前有了明显的差别,这时,他们感知到原有文化习惯的明显裹挟但又难以挣脱和超越,精神的窘迫和沮丧常常转化为内心的渴望压力。很多民族高校硕士研究生仍然受到原有价值取向、自身定位、学习方式、思维习惯的影响,出不了成果,发不了论文,达不到导师的要求,甚至遭到同学的轻视和被边缘化。这使一些硕士研究生产生渴望超越的精神负担。

(三)跨界交往滋生莫名忧惧

民族高校硕士研究生交往的跨界程度比本科生要大得多。正如马克思所言:“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脱各种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3]读研之前,除了家长、同辈朋友、老师,民族高校硕士研究生几乎没有过多过深的跨界人际交往,即使有交往也是在轻松熟悉中进行,一般可以应对自如,没有多少不适和障碍。访谈发现,到了硕士研究生阶段,随着社会化程度和自主性进一步提升,原有熟悉的交往范式难以为继,很多跨界人际交往从未遇到过。学习方面需要主动联系导师,经常向导师咨询请教,与导师的交往要比之前深入得多;申报科研课题、社团活动需要与师兄师姐和师弟师妹频繁交流;学术交往活动要接触到不同身份的前辈;社会实践中要独自走向社会,结识不同职业和身份的人;求职中的社会跨界互动也要广泛深入很多,他们要主动与社会机构和人员联系和沟通;同学之间的日常交往也包含更多跨文化的互动,等等。在这些更多跨界的事务活动中,硕士研究生要克服预期、性格、家境、知识、能力、生活习惯、地域风俗等一系列差异和不适以及在未知和焦虑中面对矛盾和冲突,这些使硕士研究生产生莫名忧惧,心理压力远超往昔。

(四)意外事故造成心理恐慌

民族高校硕士研究生有时会碰到一些与硕士研究生本人有重大利害关系的意外突发事件,比如交通事故、家庭变故、恶性疾病以及受骗上当等事件。这些对于硕士研究生的压力是压倒性的。日本教育心理学家大桥正夫认为:“由于某种情形而使需要的满足处于受阻或中断状态,即为挫折。”[4]有的即使是发生在其他同学身上,同样也会陡增硕士研究生的担忧和恐惧。从座谈中发现,这些事件使硕士研究生常常有大厦将倾的感觉,而抗挫能力差的硕士研究生面对这些事故,会六神无主,悲观失望,甚至有轻生的想法。在互联网时代,世界范围内只要风吹草动,也会在硕士研究生心中引发波澜,如果这些事情切实影响到硕士研究生的生存和发展,而硕士研究生又无能为力加以掌控或改变,就会有明显的挫败感。硕士研究生碰到这些事情,反映和表现常常不尽相同,很多硕士研究生往往选择独自承担,不予声张,致使心理压力得不到有效疏解,伤害更大。

(五)自主选择引发得失焦虑

选择本来是权利和自由的体现。萨特说:“由于我们的存在恰恰就是我们的原始选择,那么(对)选择的意识就和我们拥有的(对)我们本身(的)意识是同一的。为了选择就必须是有意识的,为了是有意识的就必须选择。选择和意识是同一样的东西。”[5]对于民族高校硕士研究生而言,这选择的确实是一件难以把握的事情。择业事关做什么事和怎么走的大事,这着实困扰着很多硕士研究生。据调查,目前,民族高校硕士研究生除了生活选择之外还面临考博、考公务员、进企事业单位、参军入伍、自谋职业和出国留学等发展选择。一些硕士研究生因为家庭状况和自身原因,希望直接就业。可是,直接就业也面临是体制内就业和体制外就业,在大城市就业与回家乡就业等选择。即使是考博和考公务员,也面临考哪所学校、哪个专业和哪个行当、哪个单位等问题,这些选择关系到硕士研究生今后生存发展,不能选错。况且一些硕士研究生来自偏远农村,祖祖辈辈没有接触过这些事,家庭难以提供选择上的参考和帮助,只有靠自己决定,这使硕士研究生倍受举棋不定、左右为难的焦虑。

四、民族高校心理压力调适的优化路径

从总体上看,民族高校硕士研究生心理压力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种压力并不是完全负面的,只要调控得当,完全可以化解压力的负面影响,将压力转化为硕士研究生成长成才的动力。

(一)做好调适规划

目前,民族高校硕士研究生心理压力的调适尚存诸多误区,这直接影响调适的效果,需要认真总结反思既有的做法,从多个层面加以科学规划。首先,从否定性目标向肯定性目标转变。在很多人看来,硕士研究生的心理压力不利于硕士研究生的成长成才,需要消除。民族高校硕士研究生心理压力的调适目标也集中于消解压力,使硕士研究生从压力中解脱出来,使硕士研究生没有心理压力。这种否定性的调适目标预设不利于硕士研究生的成长。我们说,心理压力是硕士研究生成长成才的基本条件,没有心理压力就没有引导训练硕士研究生的心理支撑,这就需要将硕士研究生的心理压力调试到适合的程度。其次,外在性归因与内在性归因并重。在平时的工作中,习惯于将民族高校硕士研究生心理压力归因于外在因素,调适也多从外因入手,对于具有独特外在影响因素的个案来说这确实不失为一种釜底抽薪的办法。但是,民族高校一些硕士研究生面对同样的外因,如考试、评优和职业等,却导致了不一样的心理压力。这说明调适也要关注硕士研究生的内在性因素,如认知、情感、意志和信念等。只有将外在因素与内在因素并重,才能取得预想的效果。最后,从单一性策略向复合性策略转变。民族高校硕士研究生心理压力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我们需要避免扭住一点不顾其余的单向策略,采取多面立体的复合性策略。从物质与精神、结构与主体,实体与网络等方面有针对性地运用多种方式进行硕士研究生心理压力的调适,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二)确立调适原则

首先,坚持科学性。民族高校硕士研究生心理压力多数处于隐蔽状态,其强烈程度只有硕士研究生自己知道,除非发展到极端状态。一般情况下,教育者难以准确感觉和把握硕士研究生的心理压力状况,除非有经验的教育者。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建立一整套科学合理有序的检测系统,按时定期随机对硕士研究生跟踪观察和检测,及时准确掌握硕士研究生心理压力情况,并根据不同阶段的变化有针对性地加以调适。其次,发挥主动性。目前,民族高校硕士研究生心理压力的调适面临导师和硕士研究生双重被动的局面。要么导师居于被动地位,对硕士研究生的心理压力没有理想的调适预案,缺乏积极主动地监测和引导;要么硕士研究生在调适中听凭导师摆布,处于被动应付的状态。这两种方式不利于硕士研究生心理压力的调适。这需要充分调动导师与硕士研究生双重积极性,师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调适,调适方能见效。最后,注重持续性。民族高校硕士研究生心理压力不是一时的心理现象,它贯穿于硕士研究生生活的方方面面,需要持续关注。硕士研究生压力过大需要减缓,压力不够需要增加。这是民族高校硕士研究生成长成才的内生动力阀门,需要持续有效地调控,不能将之视为临时性的应付。要根据硕士研究生的身体、学业和社会化程度加以跟踪规划,建立长效调适机制,持续发力。

(三)明确心理压力的调适误区、价值定位和工作导向

首先,克服习惯性依赖的调适误区。长期以来,民族高校硕士研究生心理压力调适已形成习惯性依赖,比如,只注重教育者的外在调适而忽视硕士研究生的自我调适;只注重理性调适而忽视非理性的调适;只讲究语言、活动等显性调适而忽视暗示、仿效、宣泄等隐形调适,等等。这些无意中消隐和遮蔽了很多需要关注和突破调适的领域,严重地影响了调适效果。只有突破这种调适习惯,提倡全面具体科学的调适,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其次,确定心理压力的价值定位。民族高校只有将硕士研究生心理压力置于人才培养的动力阀地位,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被动调适的态势。目前,民族高校心理压力调适主要针对问题硕士研究生,将它定位于防止硕士研究生出现影响生命安全的心理问题。它多半依附于硕士研究生管理部门,重点针对问题严重的硕士研究生。这种心理压力管控定位直接收窄了硕士研究生心理压力调适的范围和效果。只有将硕士研究生心理压力调适提升至硕士研究生成长成才动力阀的地位,变被动为主动,才能扩大其覆盖范围,发挥其重要作用。最后,树立尊重规律的工作导向。民族高校硕士研究生心理压力调适是一门学问,要突破主观随性的藩篱,追求客观科学的境界。民族高校硕士研究生心理压力是有规律的。这就需要调适者关注硕士研究生心理压力变化情况,了解硕士研究生心理压力的过往历史;多与硕士研究生交流,赢得硕士研究生信任,陪伴硕士研究生成长;学习借鉴古今中外心理压力的调适经验,从中吸取知识营养,学以致用,不断提升民族高校硕士研究生心理调适的水准。

(四)借力网络资源

首先,创建公众号。微信公众号是网络时代常用的信息推送平台,构建民族高校硕士研究生心理压力调适公众号,有利于与硕士研究生沟通交流,硕士研究生扫码即可进入,既方便又快捷。但是,民族高校这方面工作进展不大。据调查,民族高校有的心理咨询中心的官方微信公众号近一年浏览覆盖率平均只有0.02%,关注量不高。民族高校可整合教育学心理学的师资力量,依托心理咨询室的条件进行重组。其次,关注热词。网络热词是社会舆情的晴雨表,直接反映包括民族高校硕士研究生的倾向和心态,它们往往以网络超话、网络热搜的方式出现,直接影响民族高校硕士研究生的心理压力的调适。对此民族高校可进行及时分析,生成推文,在公众号进行引导,提前预防硕士研究生心理压力波动中出现的“追星迷”“妈妈粉”“弟弟粉”等现象,以平复硕士研究生心情,使硕士研究生的心理压力保持在合理区间。最后,甄别资讯。互联网的资讯是良莠不齐,鱼目混珠。民族高校硕士研究生每天都要接触大量的网络资讯,它一直是影响硕士研究生心理压力调适的复杂变量,很多网络资讯与硕士研究生现实处境相结合便形成明显的聚集性心理干扰。民族高校可定期分析网络资讯舆情,有针对性地甄别筛查,大力传播普及心理压力调适知识。利用有益资讯增加硕士研究生的正向压力,消解负向压力,在资讯甄别中做到守正创新,积极推送社会主流舆情,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五)构建调适文化

民族高校硕士研究生群体对心理压力调适的价值、态度和对策的共识和习惯即构成相关的心理压力调适文化,它一旦形成就会产生持久的形塑作用。首先,心理压力调适最终要为硕士研究生的成长成才服务,民族高校在调适的过程中,始终要坚持以人为本,不能就事论事。不同地域的硕士研究生,生活条件、成长经历、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不尽相同,因此,心理压力的调适应具体分析,精准施策,切忌千变一律,主观臆断。其次,心理压力调适是一个不断去平衡的动态过程。民族高校硕士研究生心理总是处于中和-失衡-再中和-再失衡的循环往复或螺旋式上升之中。民族高校硕士研究生心理去平衡后必然会产生心理压力,适度的压力便会促使其努力达到新的平衡。这时,教育者则需要适度打破硕士研究生的中和平衡心理状态而使之失衡,使硕士研究生处在适度的心理压力之中,以便使其获得学习和发展的内在动力。科学适当的去平衡应该成为民族高校硕士研究生心理压力调适的常态。最后,心理压力调适的最终检验标准是促进硕士研究生积极向上,成长成才成熟,而不仅仅只是防止硕士生出现心理极端事件。硕士生积极进取和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自由全面协调的发展应成为民族高校硕士生心理压力调适的重要目标。

猜你喜欢

心理压力硕士研究生
山东艺术学院作品精选
厦大硕士创业新一站 卖卤味
基于BSTL与XGDT算法对多级别心理压力的评估
The varieties of modern English and how does this range affect teaching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建筑学硕士揽了“瓷器活儿”
伍小东研究生作品选登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
通过图片看内心
缓解心理压力的两种方法等二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