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人民同心、时代同行,为新时代文艺繁荣贡献力量—— 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
2022-07-14廖昌永
廖昌永
2022年,是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作为中国共产党在思想建设、理论建设事业上最重要的文献之一,发表于1942年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从理论、路线、方针等多个方面明确了文艺工作的重要地位、前进道路和发展方向;创造性地把马列主义思想同中国的文艺工作相结合,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分析了文艺与外部社会发展的深刻关系,探讨并回答了文学艺术的源泉从何而来,文艺为什么人服务,怎么服务等一系列问题,并结合实际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理论和政策,诠释了中国共产党的文艺主张和文艺思想。它为中国革命文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中国思想史和文艺史上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的指引之下,文艺工作者纷纷深入生活、贴近群众,下沉到第一线开展采风、创作,延安文艺活动得到了全面开展。比如,在1943年兴起的大秧歌运动中,秧歌剧《兄妹开荒》《一朵红花》《牛永贵挂彩》等应运而生,演出也风生水起。此后,作为党的“七大”献礼作品——歌剧《白毛女》(1945)的诞生,获得了巨大的社会反响,在中国歌剧发展史上刻下了浓重的一笔,影响深远。同一时刻,在戏曲、戏剧、历史改编剧和文学等领域也不断涌现出一批优秀作品。《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紧密结合文艺的规律和特点,创造性地用深入人民、深入生活的方式,为文艺创作者的思想感情开拓了重要的源泉,阐释了艺术审美及审美转化问题,解决了发展无产阶级文艺的关键核心点。
历史的车轮奔腾向前,随着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中国文艺事业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一直坚守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不动摇。正如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所指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人民既是文艺表现的主体,也是文艺欣赏的主体。中国共产党文艺思想的“人民性”特质得到了全面的传承和弘扬,“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要求,更是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在中国的新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文艺工作摆在党和国家事业的重要位置,在2021年“第十一次全国文代会”“第十次全国作代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殷切鼓励新时代文艺工作者要大有可为,要心系民族复兴伟业、坚守人民立场、坚持守正创新、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弘扬正道、德艺双馨。这必然成为每一位文艺工作者的前进动力和努力方向。
作为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我们承担着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伟大使命。作为上海音乐学院院长,笔者也同时承担着教育工作者这一重身份。在此,笔者将结合学校的建设发展情况,特别是近些年来上海音乐学院在践行党的文艺工作方针上所做的努力和探索,对上述内容展开进一步的思考。
沐浴在党的阳光雨露之下,上海音乐学院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承伟大建党精神,坚持不懈用科学理论武装全党、教育师生,始终坚持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办学方向与文艺工作创演导向,深刻把握艺术教育规律、艺术人才成长规律和工作规律,用好“上音”校史中的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打造了一批原创重大红色主题作品、凝练上音人“红色血脉”的新时代内涵。学院坚持“办一流音乐教育、创国际先进水平”的办学愿景,以“和毅庄诚”为校训精神,坚守“重视基础、严格教学、精于实践、善于总结”的教学传统,秉持“出人才、出作品、出思想、出标准”办学理念。立德树人培养优秀人才,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将培养中国高等音乐教育的引领者、文化强国战略的支撑者、上海文化品牌的贡献者、长三角音乐联盟的牵引者和国际文化艺术交流的示范者作为办学定位。今年,上海音乐学院“音乐与舞蹈学”继首轮入选国家“双一流”后,再次获批第二轮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并在“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行中连续三年蝉联第一;“音乐表演专业”也连续两年以A+的成绩获“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第一。
作为中国第一所独立建制的高等音乐学府,上海音乐学院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明确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积极为党的文艺事业谱写新篇章。在建校九十五年的历程中,一代代“上音人”创作了一大批代表中国、影响世界的音乐佳作,如管弦乐作品《晚会》(贺绿汀曲)、《新中国交响组曲》和《长征交响曲》(丁善德曲)、《红旗颂》(吕其明曲)、《祖国颂》(刘施任曲)、《第一交响曲——东方的曙光》(施咏康曲),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何占豪、陈钢曲)等;又如声乐作品《社会主义好》(李焕之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吕其明曲)、《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瞿希贤曲)、《唱支山歌给党听》(朱践耳曲),以及《幸福河大合唱》(萧白、王强等曲)、《金湖大合唱》(张敦智曲)等。改革开放以来,先后创作了《祖国,慈祥的母亲》(陆在易曲)、《青藏高原》(张千一曲)等一批脍炙人口的歌曲;由赵光创作的《致世博》也唱响了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进入新时代以来,“上音”继续加强重大历史题材创作,大力弘扬红色音乐文化的时代主旋律,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创作完成了一批鼓舞人心的新作。如交响曲《丝路追梦》(周湘林、叶国辉、张旭儒、赵光、尹明五曲),交响幻想曲《炎黄颂》(周湘林、赵光、张旭儒、尹明五曲),歌剧《贺绿汀》(张千一等曲),音乐剧《海上音》(赵光曲)、《梦临汤显祖》(徐坚强曲)、《春上海1949》(安栋曲)等,作品影响力广泛,获业内和社会高度认可。
新模式助推全学科人才培养。2020年起,“上音”提出并探索“教创演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新模式。该模式植根于学校的悠久学统和丰厚涵养,坚持以因材施教的教学为引擎,以技艺精湛的创作为贯穿,以内容丰富的实践为载体,以创新严谨的科研为内涵,辩证统筹人才培养需求侧、供给侧要求,实现教学推动创作、创作围绕实践、实践丰富科研,科研再反哺教学的良性循环。2021年,“上音”推出歌剧《康定情歌》、歌剧《霓虹灯下的哨兵》、交响合唱组曲《龙华魂》、交响合唱《龙华英烈颂》、音乐剧《忠诚》、歌剧电影《贺绿汀》和新时代版《长征组歌》复排巡演等“庆祝建党百年重大创演项目”,获得广泛好评。其中,新时代版《长征组歌》的云上展演,累计在线观看人数达到2亿人次以上、主流媒体报道186篇,总触达人次约300万以上。在这些剧目中参与的师生达到70%以上,真正实现了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的双丰收。今年,“上音”在继续排演《康定情歌》《霓虹灯下的哨兵》《龙华魂》等精品剧目的同时,还将推出“毛泽东诗词艺术歌曲音乐会”等一系列新创演作品,向党的二十大献礼。学校希望通过这些作品传承和弘扬红色音乐文化,增强民族自信,从创编、表演、舞台集成、文艺评论、统筹管理等多方向推进,以全学科联动的全新机制培养德艺双馨、红专兼备、国际视野、全面发展的拔尖创新艺术人才。一直以来,国家始终在强调青年文艺工作者的培养,中国的音乐学院究竟应该培养什么样的音乐人才?我们可以通过这些作品来回答。
新机制发力,全方位思政育人。近年来,上海音乐学院将思政教学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进一步完善红色音乐文化研究与高校人才培养紧密融合的思政教育新机制。以“行走的音乐思政”为代表品牌,形成“音乐思政”特色形式,开展以文艺创排项目带动思政教育的特色模式,走近人民,走进基层,将党支部建在剧组,一路演、一路学,学习革命先辈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和坚定的理想信念,践行铸魂育人使命。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演出活动和党史学习教育中,传承红色血脉,赓续红色基因,用好红色资源,以音乐演绎强国之路与家国情怀,激励广大师生牢固树立远大理想,拼搏进取建功新时代。2020至2021年,上海音乐学院原创歌剧《贺绿汀》全国巡演21场,被新华社称为“新时代的精神长征”;大型音乐党课《长征组歌》到长三角地区、长征路沿线城市多地巡演,赴遵义会议会址、古田会议会址等地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和音乐快闪活动,向习近平总书记“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的重要指示交出了“上音答卷”。2021年12月,上海音乐学院举办“红色血脉”大型交响音乐会,将党史学习教育与学院历史结合起来,上演了管弦乐《红旗颂》、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管弦乐《晚会》、管弦乐《森吉德玛》、钢琴协奏曲《黄河》等五部“上音人”创作红色经典作品,传承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牢记初心使命。2021年“上音”共开设20门“音乐党课”示范课程,服务全市党史学习教育和区域党建。
一直以来,上海音乐学院传承建院以来的办学传统,一方面充分打开国际化的窗口,在国际音乐舞台上崭露头角、创造辉煌,展现中国音乐家的实力与风采;另一方面深入生活,扎根民间、走近人民,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进行系统整理、研究与再创作。
新视野传播,立体化中国声音。上海音乐学院不断开拓创新视野,鼓励师生在国际平台上学习、展示、交流、发展,也通过展开一系列国际国内合作,在全球化背景下推进中国优秀文化“走出去”和传承传播,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笔者牵头并开展的“中国艺术歌曲与古典诗词书画”音乐会项目,用中国独有的音乐语汇和艺术叙事,将中国声乐和舞台艺术传播到海外。2018年以来,“上音”已成功举办两届“中国艺术歌曲国际声乐比赛”,参赛选手遍布海内外,单场比赛的网络观赛人数达到几十万人,通过比赛的培育,中国艺术歌曲将从创作、演唱、学术研究等方面立体化地走向世界,学校今年还将组织举办“第三届中国艺术歌曲国际声乐比赛”。2019年起,“上音”与有着三百年历史的、世界最古老的音乐出版机构——大熊出版社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建立了国际合作交流机制,双方将在中国音乐创作出版与推广、音乐档案人才培养、中德音乐文化交流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2020年,双方携手推出《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16首》,纪念中国艺术歌曲诞生百年。2021年,双方再次携手推出《玫瑰三愿:中国艺术歌曲16首》,并在欧洲首发,并举办“马勒逝世110周年纪念音乐会”,“上音”音乐家们用大熊出版社新近推出的最新版乐谱演绎作曲大师的经典之作。这是一次具有范式意义的文明互鉴,更是一种让人激动和期待的人文呼应。此外,为更广泛地传播中国声音,上海音乐学院于2019年组建国际艺术家咨询委员会,每年召开会议,聚焦国际音乐高等教育及音乐艺术发展的前沿态势,以国际交流与合作推进创新发展,助力城市软实力综合提升。
新形态孕育融合化科研产出。上海音乐学院以“立德树人”为宗旨,探索思政教育与学科融合发展的新形态。“上音”将党建思政与专业音乐教育结合,深入学习红色音乐历史,并将这种学习过程融入舞台艺术实践和高校全方位育人,形成一系列科研成果。近年来,学院“中国红色音乐文化传播研究”获得2020年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立项,它对于中国的音乐学术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弥补了上海区域文化研究中红色音乐研究的空白,同时也将以红色文化、江南文化、海派文化为特色,为上海区域文化建设乃至为长三角文化一体化建设服务。此外,学院“中国少数民族器乐艺术研究”获批202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立项,“中国共产党革命音乐百年发展史研究”获批202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
2022年,在上海市委、市府的关心支持之下,“上音”积极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推进校区整体提升工程稳步开展。在不久后的将来,“上音”将把上海人民给我们的最好资源,通过音乐美育教育赋能城市软实力的提升,通过校区、街区和社区融合的方式再还给人民。上海音乐学院的建筑里有故事,建筑里有文章,校园中的六栋历史保护建筑将通过整体整修,尽可能恢复原始风貌,服务学校“双一流建设”,更好地对接国家战略,服务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