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携二十四节气,刻一片诗意江南

2022-07-14中国报道王哲

中国报道 2022年7期
关键词:木刻江南诗意

文|《中国报道》记者 王哲

用极简的刀笔刻画江南,自然融入二十四节气元素,追求江南气象的诗意风格,是赵宗彪木刻的独特美学表达。

2022年2月4日,北京冬奥会开幕之日,正是新一年中国立春节气,北京这座双奥之城,再一次以大气磅礴、典雅高级的冬奥会开幕式聚焦了世界人民的目光,彰显当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底蕴之美,尤其是开幕式倒计时以二十四节气作为设计灵感惊艳了世界,让全世界领略了这一中国古老历法的独特文化魅力。与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总导演张艺谋团队的创意异曲同工,来自江南的木刻艺术家赵宗彪也将二十四节气完美融入到了他的《木上江南》作品中。

春分的燕子呢喃,桃花满枝;清明的春江水暖,河豚欲上;夏至杨梅满山红;大暑时节的大奏鼓;秋分时节的桂花香;寒露的东篱把酒、暗香盈袖;霜降时节的杨梅文旦;大寒时节的梅花白霜……赵宗彪《木上江南》中的作品,正是循着二十四节气的主线排列,以敏感细腻的艺术嗅觉,在直径24厘米的圆形黑漆木盘上以刀为笔,绘尽了人间烟火、万千气象。把传统节气相关的民俗风情、文史典故、时序变迁、草木兴衰全部融入其中,黑底色、白线条,木头的天然纹理,花鸟鱼虫、飞禽走兽、山川河流、风物风土“跃然木上”。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农耕时代的文化密码。在当今社会,二十四节气可以让现代人把寻常的日子过得更加诗意、更加唯美,更加让人愉悦与留恋。”赵宗彪表示。

另辟蹊径,走上文人木刻之路

浙江省台州木刻非遗传承人赵宗彪。

赵宗彪本职工作是一位报人,曾任浙江台州日报报业传媒集团副总编辑,同时也是一位知名作家。50岁前,他好写杂文与评论,著有《史记纵谈》、《水浒乱谈》等文集,杂文连续十余年入编中国杂文年选;50岁后,他开始自学木刻艺术,成了一名“自由生长”的木刻艺术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赵宗彪告诉《中国报道》记者,对于木刻的念想源于他的少年时代。赵宗彪出生于风光秀丽、人杰地灵的浙东天台县,那里盛产木头,也走出了许多木雕师傅,曾诞生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朱金木雕、金漆夹苎工艺。

少时在农村,赵宗彪常见木雕师傅的绝活,心中就种下了木刻的种子。村里雕木床的雕花师傅在木头上琢磨片刻,就可以雕刻出好看的花卉、人物和吉祥图案,在年幼的赵宗彪眼里,这简直就是奇迹,让他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木头的温润与木纹的华美,令少年的他深深着迷。读中学时,赵宗彪自学刻印章;念大学时,他又搞起了篆刻。20世纪90年代,一次偶然的丽江之行,路边小店的木盘雕刻给了赵宗彪创作的灵感。

2011年,赵宗彪从事新闻工作之余,闲情偶寄,开始了木刻的探索之旅,用另一种艺术形式展现大千世界的丰富和美好。赵宗彪喜欢速写,每次出差或旅行的时候,包里总装着四五支水笔和速写本,出差几天就带几本,一天常常能画一本。遇上有意思的景物,大家拿着手机猛拍,赵宗彪却拿写生本子猛画,除了景物,他还喜欢给各地同仁画像,回到家还自费印出一本小画册,分寄各地文友,然后再将速写作品做成木刻。

在赵宗彪看来,文字是他表达思想的方式;而木刻,是他艺术审美的表达。他用文字表达思想,用木刻表达审美,二者有机地结合。

从一块天然的木头,到成为一件木刻作品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木头的材质、纹理、软硬、颜色等都要考虑,经过多次试验探索,赵宗彪选择了雪松木做原材料,木刻刀也很讲究,百把木刻刀一一试用下来,他选择了最称手的一把。他先将雪松木的原木圆盘上几道黑漆,晾干后作为底板;雕刻之前,先在纸上打样,满意后,再用刀雕刻,构思数日刀刻几个小时才能完成一幅作品。

“木刻讲究点线面结合,通过寻找线条的多样性,把木刻的纹理和美感表达出来。”赵宗彪说,心中有数,他才会下刀,因为一刀刻错,前功尽弃,一切都要重来。

《木上江南》赵宗彪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21年

沉浸在木刻中的赵宗彪,总是悠闲和悠然的,坐在木椅上的他用修长的手指执刻刀在木盘上游走,以刀为笔,深浅有度,刚柔相济地书写着心中江南的诗意和故园的美好,他尽量拉长自己沉浸在木刻世界里的时间。因为这是他与艺术的对话时刻,这让他沉湎其中乐此不疲。

故乡的风物,在赵宗彪的刻刀下充满了雅趣。10年时间,赵宗彪创作出500余幅作品。取法于传统木雕的阴刻艺术,赵宗彪将原先依附于实用家具上的装饰木刻,独立成为一种艺术形态,凭着热爱和勤奋,在文人木刻这条狭窄领域里另辟了蹊径。

写意江南,刻下大家的集体乡愁

十年寒暑,赵宗彪的木刻作品被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不但亮相于各大报刊,参与各种展览,被开发成各种文创品参与北京书展、上海书展、深圳文博会、杭州文博会等文化展会,赵宗彪的作品也日臻成熟。

2019年,赵宗彪和作家妻子王寒合作出版了《大地的耳语——江南二十四节气》——王寒的二十四节气散文配赵宗彪的二十四节气木刻,这本书被教育部列入向全国中小学图书馆(室)推荐书单。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连续两年选用赵宗彪的木刻作品,出版了《2020节气日历》和《2021节气日历》,作品集《木上江南》随后也应运而生。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江南,是唐诗里的典雅,是宋词里的温婉,是元曲里的散淡。在《木上江南》里用极简的刀笔刻画江南,自然融入二十四节气元素,追求江南气象的诗意风格,是赵宗彪木刻的独特美学表达。

《木上江南》采用天圆地方的造型,封面是一块刻着书名的小圆木盘,书中精选了180幅木刻作品,并搭配优美诗意的文字。这一设计来自设计过中国最美书籍、获得过国内40多项设计大奖的设计师杨鑫,堪称诗意江南的立体版。《木上江南》一经问世,受到众多艺术家和业内人士的好评,认为无论是书中的木刻作品还是设计理念,无不体现了江南的大雅和大美。

“当刻刀在木盘上游走,花朵在妖娆盛放,鱼儿在水底潜游,鸟儿在天空飞翔……一山一水,一云一雨,一花一果里,有江南的诗意、故园的美好。”赵宗彪在书中写道,在他看来,“江南不仅是地理名词,还是一种意象”。

江南兼具山水之美,风物之盛,又有人文之厚,赵宗彪的作品雅致精美,画风灵动,刀痕纹理之间,诗情画意,生机一片,与江南的气质完美契合。他用符合现代审美的极简构图,以诗意的加持,展现大自然的五彩斑斓,作品颇具趣味性与幽默感。

赵宗彪用刻刀在木盘上刻下的意象,都来自水乡的生灵或景物,再加上自己的想象和组合,生趣盎然,水汽氤氲,让人赏心悦目。插秧的农夫、漂浮的晚舟、山间的新月,盘根交错的藕、傲雪盛开的梅、杨梅文旦、菊黄蟹肥,还有故乡的文旦、石屋、古城墙等农耕文明的美好记忆,江南风物的万千意象,都被他刻进了木盘里。特别是《木上江南》里不同形态的小动物,或憨,或黠,或娇,或萌,活灵活现,可爱十足:狗无奈地看着鸡吃笼里的饲料,船头渔夫赶鸭子,海鸥站在礁岩上听海,百态的猫咪、织网的蜘蛛,牛背上的水鸟、游弋的鱼群……

《木上江南》主题丰富多彩,但赵宗彪在色彩运用上,却只用黑白。他说,这是受到了西方版画大师洛克威尔·肯特的影响。在赵宗彪看来,黑白已经足够他把自己想表达的东西充分表达出来,是一种更加高级的美感。只用刀的轻重缓急、或疏或密,表达超出视觉体验之外的精神感受。

“在春天,鸟也有儿女情长”“小轩窗内,春兰花开一朵朵”“鸬鹚展翅,水岸烟汀好景时”“猫头鹰昼伏夜出,它的目光穿透黑夜”“故乡的湿地中,又见到这种大嘴的鹈鹕,悠闲地踱着步,好像游手好闲的公子哥”“寒露时节,空气中,有清冷的味道,来自草木,来自露珠,来自山峦。这种凉意,有薄荷的清甜”……一幅木刻配一段雅致的文字,如果分行,就是一首首精巧的短诗。赵宗彪其实就是在用刀“写”诗。

木上的江南,不仅仅是赵宗彪自己的记忆,还刻下了大家的集体乡愁。

创新开拓,融入当代文人的审美与思考

《木上江南》问世后,辗转多地展出,还引起全国众多名家和各阶层读者、网友的广泛关注。

浙江省文联原主席、浙江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著名画家张浩先生评说:“宗彪木刻作品的最大特点是题材的丰富性和艺术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他以寻常的语言让作品表现出了不寻常的意境和情趣。没有情趣就没有艺术,而作品的情趣源于作者内在的返璞归真的审美情趣。这很不容易。”

美术评论家、文化与旅游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局原副局长朱琦博士说:“宗彪在黝黑质朴的木盘上寥寥数刀,图说不同节气带来的自然的变化和民族文化印记,这种诗意的描述,怎不令人生发出对农耕文化的无限遐思,并由此提高文化自信。”

香港中文大学原校长金耀基评价道:“赵宗彪先生的木刻、令人想起苏东坡‘人间有味是清欢’的诗句,他的节气木刻是生活美学的难得佳作,保有了农业文明中生活的想象与情趣。”

优秀的艺术家不只是创作,更是思索和开拓。《木上江南》是赵宗彪希望探索传统木刻在当代新发展的一个起点,他将原先附属于家具的阴刻,独立而成为一种艺术样式,又融入当代文人的审美与思考。木刻,是赵宗彪艺术审美的表达,更是他对生活的热爱。

猜你喜欢

木刻江南诗意
诗意地栖居
中流砥柱(黑白木刻)
《魂之跃》减版油套木刻
冬日浪漫
木刻年画
小编有话说①
小编有话说②
小编有话说①
被耽搁的诗意
春日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