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国县:“小芦笋”开辟产业富民路
2022-07-14钟小强
乡村振兴,关键在于产业振兴。近年来,兴国县始终牵住产业发展这个“牛鼻子”,依托脱贫攻坚时打下的产业基础,深入调研、认真研究,立足县情实际,确定以芦笋作为蔬菜主导品种,力争把兴国打造成中国南方重要的芦笋生产基地,着力开辟一条芦笋助力群众增收的产业致富路。
科学规划布全局
一方面,及时定规划。主动对接,聘请江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专门选派队伍,为该县量身打造2021-2025年五年芦笋产业发展规划,明确芦笋发展规模、发展方向、发展模式等,制定芦笋全产业链建设内容和芦笋大健康产业工作重点,为全县特色芦笋产业发展画好了规划图。另一方面,合理定布局。结合全县光温特点、富硒土壤资源等条件,合理划定发展区域,明确“一核两翼”(埠头、社富、杰村片区为核心,兴江、古龙岗、梅窖片区为一翼,永丰、均村、隆坪片区为一翼)芦笋生产核心区,连片打造、示范引领,辐射带动其它乡镇发展芦笋产业。截止目前,全县芦笋种植面积达2783亩,芦笋正在育苗2000亩。
巧借外力强支撑
积极借好外力,强化科技、人员、技术等支撑。统一技术标准。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与江西省农科院签订技术服务协议,并积极对接赣南科学院等科研团队和国内顶级芦笋专家来兴指导,制定明确《兴国县绿芦笋大棚避雨栽培生产技术规程》,在全县范围内统一芦笋技术标准。抓好试点示范。依托江西省农科院技术团队,在兴国拓诚农业产业基地中,打造一个集新品种测试展示、新技术示范和技术培训为一体的100亩县级芦笋示范基地。加强技术指导。从全国芦笋主产区聘请了10名生产经验丰富,技术过硬的芦笋生产技术人员,统一指导标准,加强对菜农的技术指导。同时,举办13期培训班,培训人员565人次,有效推动土壤改良、优质品种、水肥管理、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措施落实。
真金白银促发展
拿出资金、项目、政策上的“真金白银”,全力支持芦笋产业发展。在资金上,充分用好财政涉农统筹整合资金,投入更多财力向农业产业发展倾斜,其中对芦笋产业从产业发展奖补、产业链建设奖补、产业品牌创建等方面安排近2000万元。同时,大力撬动金融投入,加大信贷、保险支持力度,积极吸引企业资本、社会资本投入芦笋农业,共同促进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在项目上,为健全芦笋产业全产业链,计划投入3000余万元,布局建设农产品加工冷链物流中心,着力提升产品附加值,放大产业效益。投建在县域范围内使用的芦笋产业大数据运营平台,通过数据平台监测全县芦笋产业基本情况、全年基地指标、技术实施管理情况等,实现数字化管理。在政策上,出台了《兴国县2021年芦笋产业发展方案》从基础设施建设、农户种植、优质种苗培育、土地流转、蔬菜产品认证与芦笋参展推介、防虫网加装等各方面,出台优惠政策。如种植芦笋给予2800元/亩奖补;同时,由县城投公司负责统一建设芦笋基地基础设施和钢架大棚,优先租给芦笋种植业主。目前,兴国拓诚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已获得“富硒芦笋”和“有机芦笋”转换认证,并通过广州海关技术中心质量检测。
完善机制聚合力
按照“三个一”模式,强化组织领导,整合力量资源,全力推动芦笋产业发展。抓好一个领导小组。成立由县长任组长,县政府分管領导任副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兴国县芦笋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负责全县芦笋产业发展调度和协调;抓好一个专抓机构。调配部分技术人员、业务骨干组建兴国县芦笋产业发展办公室,负责全县芦笋产业发展督查、指导和政策落实。抓好一个技术团队。聘请省农科院芦笋产业专业技术团队为智囊,为兴国县芦笋产业发展提供决策咨询和技术服务,确保芦笋产业有人抓、科学抓。
创新模式增效益
按照“公司+合作社+菜农”产业发展模式,兴国县芦笋产业依托兴国县拓诚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带动,在全县组建芦笋专业合作社5个,带动33户菜农发展芦笋种植500余亩,进入盛产期后(种植后第三年),预计每亩产量3000斤以上,实现亩产值1.8万元,每亩芦笋为菜农增收1万元以上;同时公司种植基地可带动本地劳动力166人到芦笋基地就业,每个劳动力年增收2万元以上。
作者简介:钟小强,兴国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责任编辑:邵猷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