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新工科人才创新创业教育探究
2022-07-14陈颖
【摘要】本文分析目前高职院校新工科人才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采取多重保障提升双创教育的受重视程度、开展校企联合打造对接产业双创教育的发展平台两大策略,探讨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及方法,全方位提升师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 校企合作 创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15-0119-04
在当前就业压力较大的环境下,国家积极倡导创新创业。2017年教育部发布《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标志着我国正式开启新工科建设,包括“继承+创新”“交叉+融合”“协调+共享”三层内涵。优秀的新工科创新创业人才可以给社会注入新鲜的血液,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学校应当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注重创新创业教育与新工科建设的关联,进而更好地融合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新工科教育,为社会发展培养更多栋梁人才。
一、新工科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问题
(一)高职院校工科教育的创新创业教育意识不强
创新创业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然而我国的创业教育起步较晚,教学理论不够完善、体系不够健全、实践研究不足,对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工科高技能人才的经验有限,同时缺乏在高职工科课程中渗透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因此导致很多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水平仍比较低。虽然很多高职院校已意识到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也开设了相关的课程,但大多安排转岗教师承担教学任务。由于这些教师缺少企业挂职经历和工科创新创业相关实践经验,难以对创新创业教育有深刻的认识,往往照本宣科,以致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仅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一部分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认知较为偏狭,还有一部分学生由于缺乏对社会创业的全面认知,在处理就业和创业问题方面的思维较为偏激。部分学生参加工作后无法适应工作的需求,甚至有小部分学生的思维陷入自以为是的定势状态,而多数学生缺乏对风险整合的能力,未能充分利用周边的资源。这些学生将创业活动理解为简单的商品买卖,未能打开思路。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职学生创业水平不高,现阶段的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与实践。
(二)多元协同机制不够完善,未能充分发挥各主体的积极性
多元协同机制是指中央与地方上下协同联动、相关部门横向协同联动、政行企校多位主体协同联动机制。其涉及高校之间、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部门等主体的协调运作,以利于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社會实践的联动机制。也涉及创业教学内容与其他课程教学内容的有机相互渗透的协同教育运作机制,促进多个领域协同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以探索适应不同需求的协同创新模式,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的环境和氛围。该机制同时包括法规和政策的完善与配套、校企合作平台的供需对接、专业和课程标准的相适应,以及技术成果的创新和转化等方面。
然而,当下学校和社会普遍缺乏创新创业教育氛围,同时企业偏向于考虑经济利益缺乏开展创业教育的积极性,造成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环境稀缺的现状。大学生在毕业之后选择创业的人占少数,多数认为创业的风险较大且资金不足。而校企之间开展的合作流于形式,有的企业不愿意录用刚毕业的应届生,更加青睐有工作经验的人。企业对校企合作不积极,导致企业和学校无法有效地合作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高校方面则缺乏利用社会资源的意识,大部分院校缺少行业的传统(原隶属关系)支持,导致专业办学较难融入区域产业链,也未能发挥院校优势有针对地培养人才。这将造成教学内容缺乏来自区域行业的新技术、新知识、企业文化的支撑,难以根据社会劳动力市场、社会商品和社会服务的供需动态调整并融入创业教育,导致学生难以自主创新创业。
(三)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不强,学校缺少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举措
在高职教育过程中,若缺少高素质的专业教学团队,恐难以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工科学生。目前,很多院校或多或少地出现了创业教学和专业教学的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专业教学团队的整体素质不高。承担创业教学和专业课程教学的教师,大多是经院校每年教学岗位竞聘后,调整而来的教师,这些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模糊,又缺少企业挂职实践经验,缺乏区域行业的新知识、新技能,缺少对创业涉及的相关市场供需的动态分析,难以有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其次,部分高职院校缺少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入研究与实践,未能将创业教育与工科专业教育有机地结合并促进创业教育教学与各学科课程教学的交叉渗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最后,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培训、营造创业教育氛围和教育教学评价等方面,缺少具体的激励管理细则,也缺少与行政部门、区域行业和企业协调的积极性。而教学团队这一主体,很难在社会开展相应的工作。
二、新工科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路径
在新工科发展的背景下,高职院校欲开展好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并快速取得成效,需要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与人们的工作和生活紧密融合,立足于学生成长的特点与个性发展需求,通过多学科知识和技能的相互渗透迁移、建构新知识新技能的创新创业教学内容,确保教学课程体系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和适用性,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因此,针对在高职院校工科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柳州城市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学院”)采取了以下策略。
(一)采取多重保障,提升“双创”教育的受重视程度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增强师生创新创业教育意识
良好的校园学习环境和校园文化,能激发学生的浓厚学习兴趣。为了加强校园创业教育文化和专业课程建设,学院土木建筑工程系建设了侗族鼓楼,它是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授予的“自治区级非遗保护平台”,也是自治区教育厅授予的“民族文化传承创新基地”,并以此传承少数民族传统建筑文化。在技术上,该项目创新了木构建筑营造工艺,也为土木建筑专业群教学环境增添了传统建筑文化色彩。机电与汽车工程系先后建设东风柳汽技术培训中心、五菱汽车全球定制化服务研发中心、柳州发那科工业机器人和中印SGMW汽车学院,在校园内体现企业文化、新技术和新知识。学院通过邀请创业成功的企业家,对应各专业群,为学生举办多场演讲活动。同时,学院建设各专业毕业生的成功案例宣传栏,宣传创新创业成功经验,增强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激发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积极性,以此提高新工科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效率。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增加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机会,学院面向学生开放工程实践创新实训室的计算机、电子、3D打印、机械等工具和设备,让学生进入实训室内完成创新性作品。并鼓励各专业群内创新创业积极性高的学生创立专业创新创业实践社团,带动身边的学生积极开展双创活动。
2.多学科相互渗透融合,完善创新创业教学课程体系设计
在高职工科大专业群的建设实践中,学院通过专业整合,有机地交叉融合了工科同大类各小专业的教学设备和师资力量。学院现已整合汽车各专业和机电类的制冷、自动化、机电维修、机器人等专业课程,组建了汽车和机电两大专业群,并在教师团队中编入创新创业教育授课教师,促进多学科教师相互学习,并在此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完善创新创业教学课程体系。学院还通过建立相关专业团队定期组织相互听课、评价学习的管理制度,提高教师专业教学和创新创业教学能力。
在创新创业教学课程体系设计过程中,学院根据学生未来创新创业的需要增设相应选修课,如开设《公司法》《财会基础教程》《市场营销》《口才与演讲》等选修课,并允许学生跨专业选修1—2门其他专业的课程,弥补专业课程知识体系上的不足。进行跨专业选修课程的教学时,学院以“够用”为原则动态调整教学内容,针对学生原专业需求相应删减特定内容,同时融入创新创业元素,尽量采取案例教学法开展教学,以增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健全管理激励机制,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培养
在高职院校工科教育中,要让每一位教师成为既是开展学科课程教学的主体,也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的多面手。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就必须加强教学团队的建设,注重教师专业综合素质的培养与管理。但大部分教师毕业后直接到学校任教,缺少创业经验和企业实践经历,创业教育相关素质较低。为弥补上述缺陷,学院制定了“企业挂职”考核、“创业就业班导师”和“教师学历提升”考核相关激励机制,将考核结果与教师的评先、绩效等级和职称评定挂钩,并由各分管副院长和各系部主任负责管理监督。此举激发教师参与企业挂职和带领学生创业实践的积极性,促使教师在实践中掌握行业和企业时兴的技术,培养多学科知识、技能交叉渗透迁移应用能力,也提高了创新创业综合素质。这样的激励机制也可培养教师终身学习的信念和积极性,促使教师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并不断优化教学方式。近几年来,学院按照行业技术标准考核汽车专业教师的教学技能,同时要求其必须获取“汽修技师”“汽修高级技师”等职业资格认证方可任教,激发了教师参加各种学习和专业培养的积极性。先后安排12名教师到德国学习汽车技术,并取顺利结业获得相关证书,激励教师参加提升学历在职教育,使80%以上的专业教师成为创新创业“双师型”教师,提升了教学人才素质。
4.以赛促学,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兴趣
学院发挥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专业教学实践优势,派出学生参加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学科竞赛,依托创新产品或者科技服务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激情。定期举办各专业全体学生参加的校级专业技能大赛,使学生获取成就感;组织学生参加市级、省级和国家级的创业实践和专业技能大赛积累经验,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将学校内部一些拥有创业梦想、有行动力的年轻人聚集在一起,激发学生参与创业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在校园内部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创业氛围。
(二)开展校企联合,打造对接产业“双创”教育的发展平台
2019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实施意见》指出,要学训并重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鼓励高校实行双创导师制,加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把双创实践融入课程体系,纳入学分管理,以创新研究与创业实践项目带动理论课程学习。学院机电与汽车工程系借鉴了国内外行业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强调培养职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注重区域性经济产业的需求,打造融入区域产业链的校企合作平台,注重培养与行业技术、技能动态同步发展的创新创业课程改革和专业建设。
1.创新校企合作机制,实施校企合作的创新创业技能“双培”
为确保将柳州行业企业的关键技术有效融入专业教学和创新创业课程教学,学院于2012年至今先后10次通过社会竞标,连续取得了与东风柳汽大型商用车售后技术培训的合作项目,共建东风柳汽技术培训中心,这是广西唯一的大型商用车售后技术培训基地。学院又于2015年4月与上汽五菱宝骏公司签订了《上汽通用五菱印尼生产基地国际化人才培养项目》合作协议,合力探索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深度合作开发各种大型汽车课程教材,合作共建中印汽车学院。2021年,学院继续与该公司合作建设五菱汽车全球定制化服务研发中心项目。开展合作项目时,由企业安排、学院聘请,让专家加入教学团队,参与教学、课改、培训师资等教学环节,参与创新创业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教学指导,参与课改并按照最新技术和维修标准提供相应教学整车、检测维修设备。
企业每年安排学生开展创新创业“顶岗实习”,安排教师进入企业挂职锻炼,提升了师生的专业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学校则依托自身理论教学优势,培训提升该公司的员工和售后维修人员的专业技能,每年为海内外3 000多家汽车售后服务站技术人员开展售后技术培训,并每年为企业培训800多名海内外汽车售后服务的创新创业技术型人才。汽车专业群组织勤工俭学性质的汽车贴膜实践社团,利用课余时间或到岗实习期间,参加五菱汽车全球定制化服务研发中心组织的新能源汽车美容个性化贴膜对外社会服务,提高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创新创业兴趣和实践能力。
2.积极开展“校企学徒制”创新创业教育实践
目前,常见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包括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订单式培养模式、定向式培养模式等几种,均体现了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其中现代学徒制最能体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优势。因此,在“依托政府、校企合作”运作理念下,学院积极推行柳州职教重点改革项目汽车现代学徒制,搭建“中职、高职、本科、企业”联合办学机制。在教育部“现代学徒制”首席专家顾问赵志群博士的指导下,学院牵头,联合柳州市5所院校共建柳州汽车行业“现代学徒中心”。學院与广西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开展“广西汽车集团工匠英才现代学徒班”,校企联合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创新创业教育”试点,专业群在校企学徒制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通过“校、企、生”三方签订“校企学徒制”协议,明确三方的权利与义务,并制定激励“师徒”机制和评估考核体系,有效地开展“校企学徒制”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经过多年校企合作建设,专业群实训基地成为柳州乃至全国最有特色的实训基地,也是最有影响力的创新创业实训基地。为此,在2021年,学院获评为“2021中国职业教育百强学校”的高职50强学校(广西唯一入围的高职院校),《中印尼产业人才联合培养项目》于2021年5月入围全国第四届“中国—东盟高职院校特色合作项目”。
在新工科教育背景下,开展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有了更多新的方法与途径。当前,我国工科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仍在积极探索阶段,在前期出现的各种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解决。高校教育工作者应积极思考,通过有效途径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激发出更多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积极性,挖掘学生独特的能力,促进新工科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融合发展,为国家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秦婧.新工科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研究[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3).
[2]李永莲.新工科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探索[J].云南化工,2019(10).
注: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专项课题“高校创新创业‘课、训、赛、创、产’的一体化融合机制研究”(2021ZJY1476)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陈颖(1981— ),“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生学历,柳州城市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与教学。
(责编 罗异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