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孔子没你想的那样蠢

2022-07-14李少威

南风窗 2022年13期
关键词:三纲道德性法家

李少威

又收到一条手机短信,让我去参加4天免费“国学实战”培训,读之哑然。可以想象,教授的内容一定有孔子,主要是他们理解的“儒家思想”,要么是成功学鸡汤,要么就是牵强附会的“儒家管理学”。

孔子从来不曾成功过,他一生落败,“惶惶如丧家之狗”。因此只要把孔子、儒家与成功学联系起来的,必定是扯淡。

传播技术越来越先进,知识获得越来越容易,但中国人对孔子、对儒家的曲解,也变得越来越深。

五四时期激进的先贤们,“打倒孔家店”,对孔子是有意误会。

他们所针对的目标,比如“三纲五常”中的“三纲”—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一方对另一方拥有绝对的权力,根本不是儒家的东西,更与孔子无关。孔子讲的是权利对等,并且居于优势地位的一方应该首先树立榜样。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上本身要仁,臣下才有义务忠,父亲应当慈爱,孩子才有义务孝顺,各自在相对的位置上恪尽职守,就会形成一种和谐向上的局面。

之所以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会形成“三纲”这种东西,恰恰是因为儒家的理想无法实现,儒家的道德信念被抛弃。法家在文化落后的秦国实施变法,横征暴敛的汲取、严刑峻法的惩罚、互为间谍的社会、暴力驱使的武备,国力迅速强大,最后灭掉了其它因为文化更发达、政治伦理上有所顾忌的国家,统一中国。但当这样的暴政成为一种常态,它是难以维系的,所以秦朝只存在了15年,迅速覆灭。

继承秦朝的汉朝,接过了大一统和郡县制的架构,也就难以避免地要接过法家严酷的治理系统。皇帝的无上权力太过具有诱惑力,使得分散权力的封建时代无法回头,“百代皆行秦政法”,但是汉朝皇帝深知秦朝覆亡之因,亟须对严酷的治理系统进行一种道义上的改造,这时便又想起了强调“仁政”“德治”的儒家。要用儒家的外衣,来包裹法家的实体,便出现了大儒董仲舒,用儒家概念体系,来赋予法家制度以合法性。“三纲五常”此类外儒内法的思想,就是这种改造的结果。“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也不过是一种欺骗的方法。

但是,孔子的精神,也确实通过董仲舒在一定程度上回归了。这种精神,概括起来,在政治治理内部,是“致君尧舜”,要让皇帝具备尽可能多的道德性;而更重要的则是在政治权力之外,把孔子创立的“从道不从君”的传统引入士大夫精神之中,形成了代代相传的知识分子的脊梁,虽然董仲舒采用的是迂回之法—通过“灾变示警”这种孔子所不屑的神异理论来达致。

孔子对中国政治最大的贡献,就是他一直提醒政治家,政治应该具有道德性,应该符合天道、人性,应该以人本身作为政治的目的,而不是把人作为政治的工具。2000多年来,一代代中国知识分子,尊奉孔子这一尊永恒的道义之“神”,把他的精神放在皇帝之上,对皇帝也就是政治形成有力约束。道统独立于政统,这就使得知识分子具备政治结构之外的另一重身份,这重身份,代表不可妥协的天地良心。

五四先贤,都是历史文化大师,对此焉能不知?只是经过悠久的历史之后,太多的东西寄生于孔子和儒家身上,不攻击孔子、儒家这一主干,便无法抖落那些寄生之物。

而今天的人们,对儒家思想的“市场化”理解,基本上已經完全鸡汤化,主要用来迎合异化劳动之下时人的心理按摩需要。这种情况,比有意误会要更加令人沮丧,因为现在那些不断讲孔子、讲儒家的人,是真的对孔子、儒家一无所知。这是发自本心的愚蠢,并以之将民族的文化先知“愚蠢化”。

在主流上,知识分子也“千人诺诺,无一士之谔谔”了,道统之不存也久矣。

猜你喜欢

三纲道德性法家
小小书法家
小小书法家
小小书法家
小小书法家
试论董仲舒三纲思想的正义悖论
试论董仲舒三纲思想的正义悖论
胡塞尔视域下王阳明心学中的“意”之研究
新闻的道德性和新闻伦理的基本问题
教育是一项道德性的社会实践活动
三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