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胞艺人为啥容易火?
2022-07-14谭保罗
谭保罗
这段时间,两位台湾同胞占据了娱乐圈热搜的头部位置。一个是刘畊宏,一个是王心凌。
刘畊宏是1972年生人,马上就50岁。王心凌也不小,1982年生,在祖国大陆关于年龄的语境中,人们叫她“大妈”。
要注意,对男性的“大叔”称呼,其实还有那么一点正向评价的因素。因为,“大叔”二字可能代表着一位低调的霸道总裁,或者一位曾经沧海看尽凡间浮华的中年知识分子。但是,“大妈”对女性来说,就是一种正向评价色彩远远低于“大叔”的称呼了。
不过,王心凌的确突然就火了,她接着刘畊宏开始火。有人说,她勾起了“80后”的某种回忆。其实,她到底是谁,我不是很了解,我也不想弄清楚她到底为什么火。我只是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社会学规律”—东亚的小型经济体往往很容易出明星,在给定的人群基数中,出明星的概率要远远高于大型经济体。
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的演艺圈都是有名的明星制造机器。韩国人口5200万,我国台湾地区为2300万,加起来还不如河南省(2021年末人口约为9883万)多,然而,这两个地方出产的明星数量却浩如烟海。
为什么偏偏是韩国和我国台湾呢?首先,我们应该归纳它们的一个共同特点,它们都是位于东亚的发达小型经济体。请注意,“东亚+发达+小型”这三个特点刚好是明星多产的核心要件。
首先,“东亚”不必说,它意味着在人种相近和文化相似的前提下,一个地方产生的明星很容易产生跨区域的影响力,影响整个东亚地区。试想一下,东亚明星要影响印度,难度就会很大。
二是“发达”,先富起来的地区的人容易产生一种身份势能。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是东亚先富起来的“四小龍”之二。千万不要忽略经济地位。在祖国大陆的经济快速起飞之前,台湾同胞就是“老板”和“投资者”的代名词。在职场上,台湾同胞更是占据了北京、上海和广东很多跨国企业的高阶职位,而大陆同事都是下属。这种基于经济地位的身份优势,也会潜移默化地平移到其他领域。
在身份势能之外,台湾演艺圈还有先发优势,他们打造了一批几十年都深入大陆同胞内心的明星,创新了一系列有趣的综艺形式,最终,“台湾制造”就成为了演艺圈的一种品牌。实际上,周杰伦的歌在一些人看来,属于比较“难听”的范畴,但没关系,他可是来自台湾的周杰伦哦!多听听就习惯了。最后,很多人真的习惯了。
说到这里,我想到了庞麦郎。他是一个来自陕西汉中的农家子弟,靠着神曲《我的滑板鞋》略有名气之后,他竟然对记者坚称:自己来自台湾基隆!就像媒体报道的那样,庞麦郎的精神或许真的有点问题,但这个事情的确说明,“台湾制造”在演艺圈的确是很硬的品牌。
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即在小型经济体内部,演艺圈存在很强的竞争。因为市场太小了,只有几千万人,要养活那么多很牛的明星,粉丝不够用,怎么办?于是,小型经济体演艺圈的竞争烈度要远远大于大型经济体。正是这种竞争效应,使得韩国和我国台湾的艺人,往往专业素质过硬。
看看刘畊宏就明白了,大哥已经快50岁,而他的体形基本上超过绝大多数大陆同行。一位做过演员经纪人的朋友对我说,咱们的很多艺人只是节食,让自己变得很瘦,再加上打针和整容。但韩国艺人不但做以上所有这些,而且还疯狂健身,卷得要厉害很多,所以韩国艺人不但瘦,而且男生肌肉都比黄晓明要强。
竞争,永远都是最好的遴选机制。在演艺圈,在产业界,都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