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前预习的实践研究
2022-07-14许冰倩
摘 要:文章以深度学习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前预习为主要内容进行阐述,对当前课前预习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重点分析,提出了深度学习理念下语文课前预习的具体方法,旨在帮助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关键词:深度学习理念;小学语文;课前预习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1737(2022)20-0046-03
引 言
课前预习是指学生按照课堂要求,对教师将要教授的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当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习惯后,会改变对教师的依赖心理,从而提高学习质量。基于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贯彻深度学习理念。深度学习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一种学习方式,学习主体能够学习新知识、新理论,提升学习层次,提高综合实践能力。可以说,深度学习是有效学习、高效学习的必然要求,以此为前提提高学生课前预习的有效性,需要教师进行全方位分析。
一、小学语文课前预习出现的问题
(一)预习动机不够强烈
学习动机是学生有效学习的内驱力,此种内驱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学生自主掌握学科基础知识。当前部分小学语文教师仍采用“灌输式”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对知识点掌握出现严重偏差,预习动机不够强烈,进而影响深度学习效果。出现预习动机不强烈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教师对课前预习的认识不够透彻,并未对学生做出合理化引导;二是学生自主预习效果不佳,在此种情况下开展课堂教学会导致学生产生受挫感。
(二)预习方法不够正确
学生要加深对新知的了解,就要按照教师的要求预习即将要学习的内容。这样,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若遇到难以解决的内容,也可通过同样的方式探索并加以解决,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但当前学生自主进行课前预习,容易出现方法上的偏差,究其原因在于教师的引导不够正确,以及家长的引导缺乏合理性。首先是教师的备课不够精准和科学,加上家长的知识水平不高,因此,在预习指导时,往往容易使学生走入误区,势必影响学生深度学习的效果。
(三)问题设计不够精准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设计有效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而教师设计的问题,一定要符合文章的中心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问答的形式进行语文知识传授,能够加强学生对知识的了解,达到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的效果[1]。而实际上,在当前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设计的问题缺少引导性,导致学生对中心思想的理解出现偏差,直接影响教学的有效性。
二、深度学习理念下的小學语文课前预习的内涵和重要性
语文是集人文性与工具性于一体的课程。因此,
在深度学习理念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学科特征合理开展教学活动,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但当前由于部分教师对深度学习理念的了解不够透彻,侧重点仍在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和知识掌握上,并未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审美能力,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及综合素质提升十分不利。在深度学习理念下开展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时,教师需要严格按照一定的教学要求和目标引导学生对学科知识进行预习,保证学生能够对文章的写作背景、所处时代、作者信息及文章涉及的相关内容有全面清晰的了解[2]。合理化的课前预习,能够帮助学生储备更多知识,有针对性地收集相关材料,开展深度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意识,使其通过有效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丰富知识体系。
三、深度学习理念下小学语文课前预习的有效策略
(一)统整单元语文要素,合理安排预习内容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注重统整单元语文要素,合理安排预习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对整个单元语文内容进行分析,并结合实际情况为学生设计预习单,要求学生按照预习单内容及相关要素进行预习。例如,在学习关于爱国主义情感单元知识内容时,在预习单中,教师要注重统整单元要素,要求学生围绕爱国主义情感内容进行预习,加深对文章知识内容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结合自身的教学水平和经验,对语文教学资源及单元要素进行有效梳理,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做到因材施教,引领学生自主预习,从而不断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二)采用多种预习方法预习课文
多元化预习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因此,教师要对预习教学方式进行合理的研究,首先可以将课外相关教学资料带到课堂上,运用丰富的课外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六年级(下册)《为人民服务》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及网络资源收集相关材料,或者通过向家长请教,了解抗日战争时期发生的事情,由此真正认识到抗战时期的残酷,以及在抗战时期,人们艰苦奋斗的精神。此外,教师还可要求学生收集一些感人事迹在课堂上与同学进行交流和分享,有效活跃课堂氛围,这能在拓展学生思维的同时,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帮助学生更加透彻和深入地了解这一方面的知识。其次,在预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表格的方式加深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理解,如可以根据文章内容设计一个表格,要求学生针对表格进行自主学习、预习和探究。这样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好重点知识,还能够明确文章的中心,最大限度地激发学习兴趣,从而不断提高语文学习的有效性。最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领学生学习阅读,通过阅读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小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但能够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和内容,而且能够产生相应的联想,提高自身的想象力。与此同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通过不同渠道和途径收集相关知识,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和资料收集,不仅能够提升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还能够实现全面发展。
因此,基于深度学习,教师要意识到课前预习的价值和重要性,合理引导学生,懂得借助多元化预习模式,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从深度学习的视角引领学生展开自主学习,从而不断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三)多样预习成果展示促进预习质量提高
在课堂教学前期,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多样的预习方法,确保学生在多样预习模式的辅助下,能够加深对文章知识内容的理解。在这样多样兴趣的导学方式下,学生能更好地处理信息,养成归纳整理的学习习惯,并且能够达到良好的预习效果。在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将多样预习成果展示给同学欣赏,相互借鉴,以此不断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例如,在教学《我的野生朋友》之前,首先,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相关网站,要求学生上网浏览,通过查找资料,了解文章背景及所处时代。学生通过了解女孩的生平背景及非洲生活中充满趣味的场景,能激发学习兴趣。其次,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语文知识内容画思维导图,在脑海中形成框架,加深对语文基础知识的理解。再次,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将课前预习成果进行展示,让学生之间相互分享,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最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课文朗读和角色扮演活动,使其加深对作者思想情感的理解。教师也可让学生划分段落,概括大意,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以小组为单位在课上进行探究和分享。
(四)优化语文预习作业,提高学生预习质量
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较小,他们尚未形成系统的学习思路,没有掌握预习的方式,不懂得如何安排自己的课前预习内容。在深度学习理念下,语文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合理的课前预习任务,对原有的预习作业加以优化,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课前预习质量,促使学生通过课前预习逐渐掌握自主学习的技巧与方法,由此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学习效率。因此,语文教师要从字词、阅读等多个方面入手。下面,笔者以部编版五年级(上册)中的《圆明园的毁灭》一课为例,探究如何为学生精心布置课前预习作业。
首先是关于字词的预习,其目的在于增强学生对字词的理解与运用能力,特别是一些近义词、反义词等,以便学生灵活辨析、准确应用。本课中,学生需要掌握的字词有“估量”“损失”“殿堂”“毁灭”“灰烬”“天南海北”“奇珍异宝”等,例如,“估量”的近义词是“估计、估摸”,因此,教师在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时,可以让学生围绕文中的词语找寻近义词,以使学生真正明确每个字词的含义与表达的意思,保证学生学会正确辨别与运用。这样一来,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就能理解相关的字词,为后续的文章阅读与文本内容的理解奠定基础。
其次,小学阶段的语文课前预习,最重要的便是朗读,课前朗读既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又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预习是需要学生在课前进行自主学习的,教师无法给予学生现场的指导与监督。因此,教师在为学生制订课前预习的朗读作业时,要发挥出家庭教育的职责与功能,让家长对学生的朗读进行监督,并用手机录制学生的朗读过程,将其发送到班级群中,确保每位学生都能高效地完成課前预习作业,由此提升学生的预习效率与阅读能力。对《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来说,学生在朗读时能够了解到圆明园辉煌的过去、毁灭的经过,在朗读时要注重情感的变化,能够通过朗读表达出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对侵略者的仇恨及振兴中华的情感,以此增强捍卫祖国神圣尊严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最后一个预习环节便是质疑,正所谓学成于思,思源于疑。为此,语文教师在设计课前预习作业时,要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将不懂的问题进行标注,便于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提出问题。教师借助这种方式,能活跃学生的思维,进一步保障学生的课前预习质量与效果,并让学生在课堂上针对自己提出的问题,全神贯注地听讲。
(五)合理运用批注,掌握课前预习方法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预习指导,以此来保证学生课前预习的有效性。批注作为学生在课前预习过程中积极思考的直观体现,对学生良好思维习惯与学习习惯的养成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在深度学习理念下,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合理运用批注,掌握课前预习的有效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课前预习质量与自主学习能力。例如,在学习部编版六年级(上册)中的《宇宙生命之谜》一课时,学生在预习课文时,会遇到感触深刻的句子。为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句子旁边写上自己的感想,对有感悟之处做出批注,或者运用批注的方法画出文中的中心句、关键词,梳理文章的顺序,提取关键信息。文章作者主要围绕其他星球上是否有生命的存在来展开描写。根据题目中的“谜”字,学生便可以做一个批注,说明其含义是比喻没有弄明白或者难以理解的事物,而“宇宙生命之谜”,便是关于其他星球的生命谜题。由此,学生便可有效增强对文本内容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理解、感悟。同时,在小学语文课前预习中,教师可指导学生将预习中不懂、想说的内容都以批注的形式写出来。这样一来,学生在进行课堂学习时,能够对教师的教学内容形成更为深刻的认知与记忆,最终实现高质量的课前预习目标,为深度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
结 语
总而言之,在新课程改革的影响下,深度学习对学生学习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教师不能再以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为主,要引导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和框架,保证学生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得以提升。因此,在深度学习理念下,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课前预习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改进意见,确保学生能够做好语文课前预习工作,加深对文章知识的理解,不断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郭爽.小学语文课堂中实现学生深度学习的有效策略[J].中华少年,2020(15):42,45.
田艳琼.小学语文课堂深度教学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20.
作者简介:许冰倩(1991.1-),女,江苏常州人,任教于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南夏墅中心小学,课程中心科员,中小学一级教师,本科学历。